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汇总十篇-9游会

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06 10:12:14

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篇(1)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的表现有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与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与塑造。而人文学科集中体现了人文精神的知识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人文精神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的重要标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知识经济的快速兴起,其他国家文化的冲突和撞击,这些都对人文素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人文教育怎样才能在科学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现代大学生怎样培养人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内涵与重要性

人文素养,就是人文学科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它的中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生存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实际上,这是一种为人处世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都涵括其中。它提倡人们勇敢地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意境,推崇人们的感性意识和情感能力,强调人们的想象力和生活的多样性。

一般而言,教育必须兼顾素质培养和能力训练两种功能,英语教学同样需要兼顾这两个方面。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特别是公共英语教学在大学里面向的都是各类专业的广大学生。因此,大学英语应该成为提高大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语言是文化的体现,文化的各方面都在“语言中有所反映”。语言不仅包括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包含该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心理积淀,等等。所以,外语学习的过程就是英语学习者人格化的过程,是形成人生修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也可以陶冶情操、拓宽视野、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提高对语言和语言者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大学生心灵的净化,全面人格的形成。因此,外语教学不仅仅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对社会、人生道路的思考,通过语言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对社会的看法、为人处世的态度、个人的理想、追求、目标。高校把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教育渗透在公共外语学习中,这是公共英语教学的一大亮点,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和学习绩效都有很大的影响。另外,可以使学生在陌生的语言中找到自己熟悉、感兴趣的内容,激发他们学习英语和英语文化的兴趣,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达到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目的。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看,重科学技术专业轻人文专业的教育观念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人文教育知识作为科学技术专业教育的补充,人文课程量少及师资投入少。更有甚者,在一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重视学术人文研究往往甚于对学生起关怀作用的人文素质教育发展,一部分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不是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目标而是侧重实用目的的教学需要,于是出现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素养较差等问题。

目前,在大学教育中实用性和市场性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某些大学生甚至不知道人文素养的涵义。大学英语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以四六级为核心,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受到该考试的限制,英语知识的教授与学习都变成只重认知教育、应试教育轻素质培养和应用能力训练。长久以来,应试教育和题海战术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老套,学生学习动力缺乏,这样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结果就是英语高分低能,中西文化素养严重缺失。高校学生虽然英语考试成绩优秀,但是在和外籍教师交流时却力不从心,窘态百出。人文教育观念薄弱早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直接导致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迷失方向。

三、如何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

在人文素养教育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特别或奇怪的思想问题和行为表现,比如顽固的思想障碍和错误的观点,强烈的思想和行为冲突等。对于这些问题,如果仅仅使用一般的知识灌输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些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四、重视文化背景知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不仅是一套符号系统,而且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更要受到语言赖以生存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心理和性格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所以,学习一门语言不仅要掌握这种语言的结构方法,而且要了解该语言所依托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这就要求英语教学要把语言和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使二者同步发展,并采取对比的方法,结合语言教学中的内容,适时地介绍汉英文化在价值取向、国民性格、礼仪风俗、家庭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此同时,高校应该在素质教育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到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并使其成为其中的主要内容。

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极力创造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氛围,充分研究发现教学内容中的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把自己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内心感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使深邃、难懂、抽象化的专业知识和当代的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的背景结合在一起,使其变成活泼生动、通俗易懂、在实践中应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要改变以往“授人以鱼”的传统式教学法,培养高校学生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五、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高校作为传播先进文化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不仅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关系到大学生科学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高校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高校可以通过人文素养和科学文化精神教育,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并将高校的教育理念与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结合起来,从而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一是学校应邀请名人名师来学校举办文学艺术、哲学历史、人文地理、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讲座和会谈,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各种文化汇演、中英文演讲比赛、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大赛等渗透人文素养的活动。三是加强社团及其学生会团体的建设,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舞蹈、歌唱、记者团、文学社、辩论社、播音社等社团,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四是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的自然景观,突出大学的精神与理念,达到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田的目的。五是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暑期“三下乡”、暑期慰问贫困山区儿童等,将人文科学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六、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事业,教育工作者所从事的任务是光荣而又艰巨的。教书育人,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有许多做人的道理,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他在一定程度上是否具有严谨治学、认真执教、乐于奉献的精神。在课堂上,教师折射的人格魅力、人生态度、敬业精神都将深深影响每一个学生。同时,外语教师本身就是外国文化的传播者,因此,外语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十分重要。高校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外语教师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进修、访学、参加教学培训等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另外,英语教师自身必须加强进步,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不断地勇于创新,努力地超越自我,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人文修养,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七、结语

我国能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完成高质量教书育人的任务。教书育人的关键是学生思想觉悟水平的提高,是科学技术文化的掌握与运用能力,是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发挥,但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学生,在高校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养。高校应该从各个方面入手,大到建设校园人文环境,小到加强社团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做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红.外语教学创新探源:语言交往之文化维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

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篇(2)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1人文素养的定义

中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素养”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和思想修养的总和。人文素养指人们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关系。通过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同时,语言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整体素质,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成为具有高尚人格的社会之人。英语教学过程恰好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包含德育、智育、美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综合素质教育。

2人文素养培养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生的重要性

职业技术教学中的学生大多数为初中、高中毕业。他们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缺乏自信心,学习兴趣不高,容易被教师忽视的弱势群体,有的同学甚至有厌学倾向。面对这样的大的背景和教学对象,为职校的学生添补一定的素质教育和人文渗透是十分必要的。必须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人文素养的培育,积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因素,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人文综合素质,为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人文素养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3.1营造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有很大的帮助。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可以极大地降低学生的情感焦虑,更加有利于语言的习得,学生们充分体会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信赖学生。同样,教师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好榜样。课堂上,构建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要以真挚、亲切的情感来组织教学,同时要有大方得体的教姿教态。与学生的眼神交流很重要,课堂上的适度的“微笑”更有良好的效应。

3.2加强师生、生生交流互动

英语课堂上,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更好地促进知识的掌握和智力发展。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视频、音频、图片等等,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my mother》时,导入部分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播放了一些动物世界里表达母爱的图片,使学生们很快进入课文的主体,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带着这种感恩的情怀来学习此课文,很快进入角色,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3.3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英语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学科。 教学内容丰富,中西方文化相互渗透。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和教材编排,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的人文素材。当前,市面上推广的高职英语教材,大多数的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具有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实践性和趣味性。比如,第一册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why college?” “the world beyond classroom”,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新目标,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树立自信心,积累社交经验,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在学习第五单元“winning at all costs”让学生学习到了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相关知识,同时学习到了运动员们的体育精神。 当然,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局限于课本上,还需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对文章的阅读、鉴赏和研究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3.4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以往的评级体系,大多以课终的试卷的成绩为主,这就潜移默化的暗示应试能力的重要性,导致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渐渐忽略人文素养的提高。为了改善这种对语言的单一的评价,向多元化进行转变。注重对学生阶段成绩的评价,也就是平时成绩。比如完成预习作业、完成课后的对话练习、课堂上的表现等等都可以纳入测评学习成绩的因素之一。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所取得的成绩的评价更加侧重于情感、态度、方法等反面的评价,突出自评和互评的作用,激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4结语

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不断积累与沉淀的过程。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做到身正为范,教书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我们必须认识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合理的育人理念。将人文教育和日常的教学管理相结合,努力营造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氛围。培养出知识结构完善、思辨力强、具有人格魅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篇(3)

近几年高考题注重考察学生人文素养、情感思辨,希望考生心中有爱,笔下有情。如,我们高三年级平时做的模拟试题中的《宽容的故事》、《把爱传递下去》等诸如此类的作文题型注重利用传统文化熏染学生,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精神引导学生为人处世。学生在高中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宇宙观初步确立的时期,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初步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如果学生充分浸润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心世界必然会走向充实丰盈,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体系,那么无论是进入高校还是走向社会,基本上就能立于世间。如今的高考作文题体现了“立人”的思想,我以为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看不懂作文题目的意思。我们须静下心来思考,面对作文选自模拟题《伤了手的病人和伤了脚的病人》这一在医院众人所熟知的场面,学生反映于脑海中呈现于白纸上时却是千姿百态的叹息、茫然?我认为学生无法正确理解题意,一方面是由于汉语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理性思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出题者过高估计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

首先,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建构人文精神的关注,缺乏培养学生对自我人生价值的反思,造成作文立意低平。

每个汉语老师都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高中阶段,尤其关注阅读理解能力,但什么是真正的阅读呢?仅仅是能准确答题吗?当文本浮现在每个读者前的生存时间中,只有读者自身的精神意向和文本对话,共同去探询答案时才是真正的阅读,才能体会到阅读带来的心灵愉悦,达到我们平常说的“心灵的契合”或“共鸣”。语文是人文性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高三备考训练中,要重视文本中文字的意义,引导学生在与文字的对话中建立起自己的意义关联,使学生在与过去的精神对话的基础上,在现时精神的直接自我认识中,开启自己思维、思想的新维度。教学中重视这种人文精神的建构,学生才能超脱于机械、冷静做题的麻木循环圈,才能面对文本保持心灵的超达,始终保持对人生的追寻与超越,才能理解此次作文材料中蕴含丰富这里的辩证关系,而不至于茫然无措。

但是,在心灵日益浮躁的当下,阅读、作文在某种程度上都成了博取分数的工具,而不是个人精神思考的载体,例如某些教师极力倡导作文的起、承、转、合,让学生死记一些以不变应万变的材料,学生也热衷于学习所谓快速作文制胜秘笈等。作文的模式化、功利化,使诸多考生笔下无情、心中乏爱,知识考试的机器,缺乏人文思想浸润,对自我、人生缺乏理性思考,怎能理解此次作文材料所包含的丰富这里的辩证关系呢,败笔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高考作文,不仅是写作水平的展示,也是生命个性的张扬,只有那些真正有人文素养、有思辨能力的学生才会脱颖而出。假如这个学生不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没有对历史的理性思索与反思,没有读过大量的书籍,是难以写出深刻的人生体悟的。因而帮助学生建立厚重的人文积淀,近则可以达到高考作文要求的思想深刻、立意新颖,远则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体系,去拥有抵御风雨的内心力量。

其次,老师教学中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理性思辨能力,导致在作文中,无法正确理解材料,审题不准,偏离题意。

很多人都以为语文是重视形象思维的,很多阅读量大的学生不刻意学语文成绩也较好,学生做题时根据感觉排除选项,阅读时根据感觉答题,老师评讲卷子时注重答案的准确、忽视思维的解析等等,诸多现象似乎不断证实学习语文靠的是语言感悟能力。所以,教学中往往侧重对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强调在语境中对语言的浸润、理解。这有它的道理。语言是一门工具,要能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感悟语言,就要在占有相当数量的语言文字基础上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

只是,这种重感性、直觉的习得式的学习侧重知其然而不侧重知其所以然,典型的表现是每一个高中生甚至小学生都会使用汉语,但不一定能在理性思辨基础上正确运用,大多靠直觉感悟,尤其是蒙语授课学生!而如今的高考试卷为了考核学生是否具备准确清晰的理解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鉴赏评价的能力等,在客观题上,设置了干扰项,要求学生精细思维,有根据的排除;在主观题上要求再现作者的行文思路,尽可能把作者的思维意图揭示出来。这些表面上看起来只是考核语言能力,实际上内部包含着复杂精细的思维活动。运用语言本身就是极其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要能理解语意的所指、能指、他指,把握言外之意,能从含蓄散乱的材料中提炼、概括、还原出作者的本意等等,莫不需要理性的思辨能力,或者说严密的逻辑分析能力。只依靠语言的感觉,没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理性思维,是无法穿透语言飘渺的表象把握语言的内涵的。

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篇(4)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027-02

在目前临床医学中,医学护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仅涉及常规的医疗护理,更向患者的人文关怀方向倾斜,纵观护理学的形成与医学护理事业的发展历史,护理学教育往往荒于人文科学的教育,同时热衷于护理技术操作,以疾病为中心, 见病不见人,没有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1]。在临床患者的疾病护理中,由单一护理,逐渐发展为整体护理,所以在护理学教育中需要丰富护理学的人文内涵, 倡导高度的人文关怀,大力提高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 使护理专业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挑战。

1 转变观念、树立人文教育理念

在我院护理专业的任课教师中,首先选择责任心强、有丰富工作经验主管护师作为带教老师,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教育内涵,而且在临床工作中,能够做到对患者的全面人文关怀,从患者的小事开始进行人文关怀,到患者疾病护理,心理护理等有一套完整的护理方案,并将多年的护理经验融入授课过程中,能够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反思,积极开展人文关怀教育,重视实践过程教学中贯穿人文关怀的理念, 重视学生全方面的素质发展。在教师的教育理念中,只有这一理念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地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才能够实现真正以人为本,临床工作中以患者为中心,同时要注意在临床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不能将实习学生当成护士工作中的补缺,将自己不愿去做的事情都让学生去做不考虑学生是否愿意去做[2],以及有没有困难等问题。

2 加强教师的人文素质培训,提高授课内容的不断更新

学生通过观察临床教师的工作态度、行为来理解和建立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概念和价值[3]。所以如何提高带教老师的人文素质非常重要,授课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等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对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所以我院各临床护理教研室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组织带教老师系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通过提高老师自身素质,规范老师的言行, 要在教学中始终保持耐心、细心和从容不迫的教学态度,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对学生好一点,则将来学生也会对病人好一点。

3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内容及模式

3.1改革教学方法

在我国传统人文教学中非常注重理论探讨,往往忽略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改革教学方法中,注意人文素质教育理论与现实工作的密切联系,注重医院护理领域的热点人文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分析和提出解决办法,我们的做法是,选择临床病例制作案例,根据案例特点把人文教育整合到护理实践,实现护理与人文内容的一体化培养。同时运用我院教师开展并运用的“问题式”教学法,在某些单元设置多个教学单元,采用参与式、讨论式教学方法[4],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

3.2构建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我院护理专业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除了有专门的人文课程外,同时在临床护理教学的全过程中全面贯穿人文素质教育,在临床护理课程中可以渗透人文素质教育,通过采用设置问题情景、角色互动,制作护理日志、案例讨论,通过小组学习 ,模拟护患沟通等方式学习某一具体专题。同时注意师生关系以及生生关系的教育,在师生关系中,作为老师要为人师表、师生之间应相互尊重信任;在生生关系中提倡合作完成作业、共同生活。通过增加社会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教育,在具体的实践教育中,体会护理的教育内涵,我们的做法是,积极开展护理专家讲座,学习优秀护士报告,临床中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同时各班级通过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提高护理的实践教育,促进学生的职业情感、专业素质、人文素养和谐发展。

4 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

教育学生通过对病人尊重、同情、关心、照料,维护病人的人格和尊严, 不歧视任何病人,通过对临终病人、精神病人等特殊病人的尊重,公正地看待病人平等、合理的医疗权利。不因病人经济支付能力、地位而在服务上有所不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我们学习到,别人对待你的方式是由你对待别人的方式决定的,所以对待别人宽容是一种美德,来源于自信、 来源于勇敢、 来源于善良的心, 宽容是融化人际间冰块的一剂良药[5]。

总之,在护理教育中,要明确护士要想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必须要拥有较高的护理技能,同时又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终身教化的过程,形成一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习惯,一种自觉的工作态度,才能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满足患者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启艾.护理学的人文底蕴[j].护理研究,2002,16(2):63.

[2] 韩叶芬.浅谈临床护理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j]. 西南军医,2008,10(2):144~145.

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篇(5)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揭示了儿童认知的四个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多维能力。所谓多维就是多思考、多性能、多功效。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维教学法,可以突破学生机械接受的思维模式而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具有独创精神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广州白云江夏小学的语文教师团队一直在此方面不断尝试和探讨。现结合本人教学经验,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具备一定的多维教学法,就应该努力应做到

(1)善于保护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保护学生显露出来的创造意识,做到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驱使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世界,注意学生的新鲜直接感受,即灵感爆发式的领悟和理解,积极肯定学生不拘一格的创新见解,让他们燃烧起创造思维的熊熊烈焰。

(2)教师首先善于生疑激趣,方能有效组织学生开展争辨。当然一个有良好思辨能力的语文老师在组织争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对有分歧问题的争辨,要引而不发。引,是为了打开思路;不发,是不过早地下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有利于思维的深化周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对带有推测性问题的争辨,应引导学生抓住实质。第三,对反常性问题的争辨,要引导求“常”。最后,对疑窦较深的问题,要适当暗示。暗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去进行创造性思维。暗示的方法有多种:①“边缘”暗示。即围绕疑难问题,教师提出一些有关的“边缘”问题作设问启发,逐步导入并接近问题的核心。②“原型”触发。即拎出一般人头脑里常有的原始想法,再把它推到眼下新问题场合下加以审视,就容易发现思原型维的缺漏的荒缪。③设疑暗示。即教师有意识地设疑问难,打开通的真理的闸门。

(3)语文教师善于抓住时机,点拨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多维教学法要求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中,应善于抓装愤”、“悱”之时,巧妙点拨,使学生思路豁然开朗,顿开茅塞。常见的点拨包括:直观性点拨、情境性点拨和联想式点拨。当然,这些都要求教师提供与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某点上有近似或间接联系的直观演示,促使学生思维畅通。即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有新感的境界,让学生张开智慧的双翅,去探求解决问题。就象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弗来明从葡萄菌突然死亡而发明青霉素那样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迁移式点拨也很重要。这是启发学生从已知问题去思考与之相关的新问题的一种方式,却所谓“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经常引导学生求同或求异。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优良的综合素质修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小学)》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让学生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先进的教学理念,而且要有高尚的师德、进取的精神、无私的爱心。由此可见,教师的修养是决定语文课质量高低的关键。

(1)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人说,文史哲不分家。实际上,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是个杂家,必须有广博的知识。我们一方面要给青少年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更为迫切的是提升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许多语文教师不读书,不写作,已是司空见惯的事。老师的文章比不过学生的习作,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社会上的突击学历,弄虚作假,世人已是见怪不怪了。实际上,教师队伍也在逐渐被人称为“没文化”族,而高级不“高”,优秀不“优”,也不是什么嫉妒之语了,而是事实。所以,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势在必行,应扎扎实实地做到一个“真”:真读、真写、真提高。

(2)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纯熟的教学技巧。现在许多语文教师还墨守着几十年不变的教学模式,陈腐落后,课堂效率极低。教师教得疲倦,怨天尤人;学生学得枯燥,味同嚼蜡。因此,语文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了解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语文教师应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人,不应是一个只看眼前的“近视”。如北京、上海等教育发达地区有许多成功的经验,都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资料,关键是肯不肯学,善不善学的问题。

(3)语文教师应该做一个“真”人。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性情中人,不伪饰,不做作,不矫情,不欺骗,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试问:教师自己的灵魂都没洗净,怎么去当“灵魂的工程师”?所以,语文教师的人品要正,师德要高。“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只有这样的教师才是优秀的。

三、结语

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篇(6)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7-0064-02

在我国改革开放、步入全球化进程的大背景下,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探索我国外语教学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成为每一个外语教学工作者的新课题。培养学生的国际性素质与跨文化的能力,使之成为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才,成为新时代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

一、 国际性素质与跨文化能力

二、

本文所言及的国际性素质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一定能与在一种文化内获取的素质和能力直接联系在一起,也不仅仅是一种量的扩展,而是涉及到一种必须重新建构的素质模式。这是因为,新的素质将部分地修正或取代原有的、与某一文化相联的素质”[1]147。而这种“新的素质”其实就是对异域文化的驾驭和操控能力。这种能力无论是对跨国企业还是政府机构的职员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是跨文化交际中消除语言障碍、减少文化误解、可能实现共同交际目的的最重要的前提之一。这种新的国际性素质所涉及的能力其实就是跨文化的能力,是一种交际和文化的互动能力。具备国际性素质的跨文化交际的主体不仅应该谙熟己方文化及表达方式,同时应了解对方文化风俗及惯例,具有及时修正己方不当行为及言辞的能力、适应能力和处理特定环境的自信行为以及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看来,国际性素质中的跨文化能力包含了社会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

三、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四、

外语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新时代对外语教学的要求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语言本身是带有一定社会文化特征的,二者的关系是“天然”的,客观存在的。文化是一种具有民族性的社会现象。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人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受到本民族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包括人们生存的方式、表达情感的方式、交流和行为的方式等等。文化决定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深深植根于本民族文化中的语言通常反映本民族的情感、思想和信念,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常常由于“文化差异”而存在沟通和理解的障碍。外语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授学生掌握另一种语言文化体系。“无数学习语言的成功经验都说明,语言和文化同步并进的学习是纯正掌握语言的一条便捷途径”[2]141。外语教学不应该只是语言的教授过程,还应该是文化的导入及文化能力培养的多层次的综合过程。因为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度,还有助于他们真正掌握和准确使用所学的语言,避免出现文化差异所引起的交流障碍。尤其是“我国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落后于他们的语言能力,还不能适应于跨文化交往的需要”[3]114,这就更需要加强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注重文化导入与能力生成。这不仅是当前外语教学的目的和手段,更是一种发展趋势和必需模式。

同时,对学习的主体―学生而言,培养跨文化能力也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j.m.索里和c.w.特尔福德指出,人要求社会交往,并且社会交往能成为学习的动机。当学生学习一门语言时,他们希望能直接使用这门语言,能用这门语言与人交流”[4]94。这种灵活驾驭语言,成功进行交际的能力,对21世纪的大学毕业生而言,似乎更为重要和关键。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信息产业化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职业生活的日益国际化,对外语的需求越来越广泛。毕业生如果没有一定的跨文化能力将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难以满足职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现代大学外语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国际性素质和跨文化能力培养,使学生不仅掌握外语知识,还具备文化贯通和国际对话能力,掌握避免交际误解的策略;要从思维观念、行为方式、文化生活各个方面对其进行国际性素质培养,使他们能够在文化融合的趋势下进行有效交际,成功建立交际模式,形成更完整的行为战略。

三、国际性素质与跨文化能力培养策略构想

首先,外语教学工作者必须实现教学理念的转换。教学理念的正确转变是外语教学改革深化的先导,也是开展和推进外语文化教学的根本。外语教学是一个独特的交际过程,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解码过程,又是两种文化交锋、交流、转换和理解的过程。因此,时代的外语教学必须加强文化导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的能力。同时,全球一体化趋势在21世纪的凸现使外语的交际功能更为突出和重要。随着各领域对外向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外语教学工作者必须看到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的作用,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融入时展进程,以培养和提高跨文化能力人才为目标,加强文化教学和能力培养,使学生在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提高社会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

第二,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曾经指出:“改进外语教学方法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已经不是一般的教学问题,而是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方针的更好实施和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多元文化社会概念的引导下,以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为目标的外语教学应以交际教学法为主要实现途径,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加强文化教学的渗透。此处所提到的“交往能力包括三个方面: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行为能力,涉及在相互交往中做什么及怎样做、说什么及怎样说”[5]528。教师可以按话语场即学习者将来经常要参与的重要交往活动和常谈论的话题组织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双向互动。教师负责解释其活动场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或使用中的文化规约,以此实现社会文化活动和语言教学的有机结合,逐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来恰当地使用语言的意识和跨文化能力。另外,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的现代外语教学,除了开设基础英语课程之外,在师资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还应该增设加强跨文化能力的课程如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国情学、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学等课程,从理论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资源,实现外语教学立体化。经常上网的人一定会发现,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的显现在网络世界最为明显,英语已成为现代信息技术传播的语言支撑,许多新鲜的国际咨询或是有用的信息都出现在英文的网页上。作为现代英语教学工作者更应该以高度的敏感认识到英语作为一种工具,或是用更为崭新的提法而言,作为一种思想和知识库是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巨大的媒介作用和影响力的。当今的世界,真的就如现代高等教育奠基人洪堡特所言:“学会一门外语或许意味着在迄今为止的世界领域中获得一个新的出发点。”因此,教师可以此作为对学生学习外语的激发点,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同时,设立学习任务,鼓励学生上网查询相关知识和背景资料,感受英语的魅力和冲击力,通过互联网广泛开展真实的思想及语言交流活动,发挥网络化学习环境对言语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那些具有现代气息的课程如英语报刊阅读、跨文化交际、国际贸易等,更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资源,以保证站在国际前沿,了解国际事务和形势。依赖现代网络技术和资源的计算机辅助和多媒体教学方式,扭转了学生学习的被动状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培养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语言的应用能力和综合技能。生动形象的原版片或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真实的外语语言环境,身临其境,潜移默化,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文化能力,更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教学和文化素质培养。

第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师生的国际性素质。在影响外语学习的诸多因素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就学生而言,这主要包括语言环境和教学环境。模拟的语言环境对学生的外语能力培养固然有一定的功效,但总归不如真正的、地道的语言环境。对于这一点,恐怕只有那些有出国经验的人才会深深理解环境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多么重要,承认习得须依赖语言接触。既然新世纪的英语教学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备国际性素质和跨文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那么就必须“走出去”、“请进来”。也就是说,高校必须加强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建立外语骨干教师国外培训基地,提高师资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其国际性素质和跨文化能力,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进程中,可以进一步开拓和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的新模式,积极引进、全面引入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和优质教学资源,或是以互换学者的形式聘请具有教学经验的外国专家,充分发挥外语教师的作用和优势。另外,高等学校在引进个体智力的同时,要注意引进优秀的群体智力,如定期举办或选派优秀教学骨干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举办中外大学生夏令营、接受国外短期文化和语言交流团组、举办展览会等,这些都是引进群体智力的好方式。总之,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使高校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立足教育国际化视野和教育创新理念,跟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的步伐,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建立教育国际化和国际教育本土化相互支撑的人才开放式培养体系,为培养新时代的外语人才开拓渠道。

五、 结论

六、

外语教学的国际性素质与跨文化能力培养是时代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意识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并将其定为外语课程的任务和终极目标。外语教学将不再是只关注语法、词汇等语言层面的单一语言体系教学,而是以多元文化观为导向的融入文化教学、重视跨文化实践的多层次立体教学。因为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除了受英语应用能力的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和容忍度。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大量了解多元文化的差异及形成差异的因素,为他们参与包含不同种文化的国际事务作准备。培养大学生国际性的素质和处理国际性事务的跨文化能力,这是新时代外语教学改革的明智之举和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适应国际形势,与国际教育接轨,培养新世纪所需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梁镛.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润新.论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二文化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篇(7)

摘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阅读,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更能丰富学生的内涵,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应变能力。阅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只有通过阅读汲取前辈的智慧成果,并从别人的失败中得到经验,才能得到生命成长的养料,成为精神上的强者。  

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篇(8)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82-02

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既是高职生专业学习的基础,也是提高其职业素养、实现其能力全面提升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一、提升高职大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并不是仅仅培养具有职业技能的“工具人”,而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职业人”和“社会人”。因此,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既要注重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要实现高职大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一定的基础,语文素养是高职大学生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高职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点和平衡点,对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将来顺利从事社会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语文素养既是语文教育的要素,也是职业教育中必须培养的能力要素。通过对高职大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全面提高高职生人文素质和全面素质,为培养行业企业、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社会人”和“职业人”打好基础。

二、高职大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现状及原因

高职教育突出职业性,是应用型教育,其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将教学的重心放到学生的专业技能上,把实践性教学作为主要培养手段,并且放在首位,应用性逐渐被突出、放大。高职语文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他能培养高职生文学修养和道德情操,肩负着提高高职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重任。但是,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普遍处于边缘化的状态。语文课时逐渐减少,有的学校设置为学生可选可不选的选修课。学生的语文兴趣不足,语文素养不高。学生投入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时间非常有限,听说读写能力明显不足。再就是教师因为教学模式、授课内容等不能与时俱进,造成教学成效不佳。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最主要的是高职院校重视不够,存在这样一种取向,即高职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办学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包括语文课程在内的人文课程都被划在“实用”课程之外。同时由于职业教育强调和倡导“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也导致了高职大学语文教师等文化课教师向专业课教师转型过渡,向实用技术型的教师靠拢,这直接导致了高职语文教师师资的流失,也造成了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高职生对语文的认可度不高,认为学好专业课就好了,语文可有可无;高职生对自身语文能力认知不足,高职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文学欣赏能力等普遍较低;高职生对语文的功能认识不清,高职语文的功能主要是提高语言文字能力外,对语文隐性提高人的文化素质的功能认识肤浅等等。

三、培养高职大学生语文素养的对策

1.厘定高职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功能定位。高职语文课程是培养高职大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高职语文教育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任,对于培育学生职业素养有着独特的、不可低估的作用。高职教育目标决定着高职语文课程的定位,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目标从本质上要求高职语文教育把职业素养渗透放在重要地位,重视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高职语文课程定位应该是为提高高职各个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人文精神,增强综合职业能力而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高职语文的科学定位有利于全面实现高职教育目标,形成健康和谐的高职文化和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要以“服务专业、服务就业”为目的,突出与就业需求密切相关的能力,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或岗位需求密切融合,与学生所学的专业或就业的岗位息息相关,在职业素养层面上是从事该职业所需技能的必要条件,这个方面的语文素养,我们可以称为“专业语文素养”。针对高职生的综合素养普遍底子薄、基础弱的现实问题,培养“基础语文素养”也很重要。高职生的“基础语文素养”,包括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语文学习的习惯,还包括这种习惯对专业学习和构建综合职业能力所产生的潜在影响,以“必需、够用”为本。

2.创新开展高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要在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的同时,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高职语文教改要注意从职业性、人文性、工具性等维度去探索,要以生为本,改进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培养高职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其职业素养。①高职语文课的开设要强化职业性。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目的是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课程十分突出实用性和应用性。高职语文课程,其职业性需体现高职教育的育人理念,应遵循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规律。语文课程内容要与企业的具体工作流程相衔接,充分体现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切实提高高职生的语文能力。高职语文课,要实现语文教学与各专业的知识、技能教学相互衔接、相互融合,培养学生形成适应工作岗位职责所需要的、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水平较高的语文职业能力。②高职语文教学要始终体现人文性。高职教育不仅仅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高素质、有灵魂、有思想的职业人和社会人。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灵魂,高职语文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教育可以视专业需求情况,在面向学生开设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等实用性、技术性课程的同时,还一定要具备传承文化、提高素质、塑造人格等的社会职能。高职语文的人文性,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人格为本”的理念,是对语文教育规律的基本遵循,有助于学生内在精神的培育和全面的发展。③高职语文的内容要充分注重实用性。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的课程也以实用性、实践性为重点,偏重于学习一些比较具有实用性的内容。那么,高职语文的教学内容,必须突出高职语文的实用性,要着重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等方面的实用能力。要增强学生应用语言文字处理事务、交际应酬的能力,必须对高职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职业语文能力的强化训练。要结合语文课程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材料的搜集和组织能力,注重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注重口语交际表达能力的培养。相应的,高职语文要以就业为导向,强调知识的实用性,要与高职各专业相适应,注重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高职语文要考虑专业需求,以拓展能力为特点,适当扩展知识范围,满足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④高职语文的教学要突出实践性。高职教育注重实践性,因此,高职语文教学的核心也应突出实践性。要通过实践切实让高职学生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并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进行应用。在进行专业教育和语文教学的同时,要努力实现语文能力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高职语文教师要将语文能力培养与学生专业能力、就业岗位群所需能力,以及学生将来人生发展需要结合,应主动了解所教学生的专业教育和就业情况;要将语文能力提升融合在“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中。在语文教育中要突出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提供有益帮助。要突出语文教育的现实功用,促进学生对未来职场、未来人生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语文教育对人生发展具有切实的功效。⑤高职语文的教学方法要强调自主性。教师在课堂上要改变角色,要充分体现高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学习积极性,要让高职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自主学习状态。高职语文的教学需要结合独特的专业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举办演讲比赛、专题研究等活动,采用专题形式、讨论研究、情境化教学等方法,发挥高职语文的素质教育功能,挖掘出课文中潜藏的情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要引入具有时代感的课题,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学设备进行情境化教学,使所讲授的知识更具形象性和可感性。要培养高职生读书笔记、使用工具书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积极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高职语文课外活动。⑥高职语文教学评价要体现发展性。对高职生语文学习的评价,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因此,要把单一的、终结式的考核模式,变为多元、立体的考核模式,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评价要坚持动态与静态、过程性与终结性的评价方式相结合。学习评价可采取模块化考核,此外,对教师的评价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对高职语文教学的评估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以利于改进教学,提高质量。

总之,语文素养是人才素质的基础,高职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关系着高职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和拓展张力。高等职业院校必须重视对高职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增强其人文素质,提高其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全面提升高职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高职大学生走向社会,更好的为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篇(9)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我国21世纪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对于高等职业学校来说,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人文素养的概述出发,分析了加强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之上,对当前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的具体方式进行了探讨。

一、人文素养概述

所谓人文素养,是相对于科学素养的一个概念,包括美术、音乐、设计、戏剧、舞蹈、文学等等方面的内容。作为高等教育的内容,其不仅仅是指人文专业知识的培养,而是侧重于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进而达到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平衡发展。人文素养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具有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的独特功能,这种功能就在于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实现个性完善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文是通向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具体来说,通过人文素养教育既可以普及艺术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还可以在认识人文美、自然美的同时,认识社会、了解自然和历史,从而开发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大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加强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定的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突破传统高教的模式、强化职业意识、注重职业技能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在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不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的情况,许多学校把专业性和实用性作为高职学生培养的目标,把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作为重中之重,轻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实践中,不少学校把人文素养培养课程从思想上当作选修课程来对待,在教学内容上,往往是走走过场,甚至于还会占用人文素养培养课程的课时还进行其它的实验教学活动。另外,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形式上,高职院校在这方面也不像普通本科高校一样,突出的体现在在学生人文艺术团体的设立、学生人文艺术活动的开展、学校人文氛围的形成等等方面的内容上。由此,从而使我国的高职教育走向极端化,不利于高职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进而使他们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的要求,影响了高职学生日后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现状,笔者认为,加强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探索一条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的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之路不仅是重要的,而且也是现阶段完善我国高职教育方式方法的应有之义。

三、当前,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的具体方式探讨

1.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完善人文素养课程设置

人文素养课程是培养高等职业学校学生艺术素养的主要途径,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培养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和一套适合高职院校人文素养培养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教材。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就是要根据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把人文素养的培养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对编制教学大纲、选编教材和组织教学等工作加强指导,使之得以完善,对授课教师的素质和授课形式都要进行具体的要求,不仅要达到教授人文学科的具体知识的目的,而且还要根据学生大多是非专业的入门者这一客观情况,采用多种形式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得知识性与趣味性同时具备。

其次,要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进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科设置具有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这也使得学校可以在专业知识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开展人文素养的教育。

2.要实现人文素养培养形式的多样化

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而是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校尽可能地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创造条件,从而实现人文素养培养途径的多样化。具体来说,应当鼓励组织学生设立和参加各种各样的人文艺术团体和人文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艺和能力的机会,比如说成立乐队、舞蹈队、书画社、摄影兴趣小组,举办文艺演出、歌咏比赛、书画展和摄影大赛,利用暑期“三下乡”的机会,送文艺到农村等等。通过这种多种形式的人文素养培养方式,既可以促进学校人文素养水平的提高,又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能力,学会在人文艺术活动中丰富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调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3.学校要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培养氛围

学校良好的人文培养氛围的形成,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学校应当通过举办一些人文公开讲座、放映一些经典影片、邀请专家和艺术名流来校讲学,参观各种人文艺术展览,观摩高水准的音乐会等等方式,使学生多多接触一些人文艺术的教育机会。同时,学校也应当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电视台、校报、网站等媒体形式,对一些文娱活动、国际国内艺术发展形势、正在进行的艺术界比赛等等内容进行宣传,对于学生组织的一些艺术活动也应当及时地予以报道,从而在全校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氛围。

综上所述,深入地探讨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地加以完善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完善我国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应有之义。在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同时,适时地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加强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应当结合高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现状的人文素养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郝丽华.高等职业院校艺术教育初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8).

[2]姚和平.大学生艺术素养缺失对科学素养的影响及对策[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11).

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女子学院最初创办是由于女性被排除在高等教育机构之外,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一批有识之士开创了单一性别的女子高等教育的形式,使女子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量的男子学院开始招收女生,变为合校教育机构。现在,女性可以进入任何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接受教育。目前,国内外关于女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有所不同、各具特色,有必要开展比较研究,提升女性素养教育质量与水平。

二、中国女子高等院校文化素养特色教育

优雅女性素养是文化素养的体现,是女人的基本素质之一。所谓女大学生优雅女性素养教育就是在学校内部开展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女大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旨在指导她们明确正确的人生方向,形成健康、高尚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实践活动。充分展示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不仅是优雅女性素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更是女子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重要特征。全国现有独立设置的女子普通本科学院3所、女子高职学院3所,这些院校办学条件日益改善、办学特色逐步显现、社会声誉不断提高,在全国高等教育系统和妇联组织系统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它们是培养优雅女性文化素养的摇篮。女子高等院校高举“特色教育”旗帜,在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校园文化、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注重培养高层高雅现代女性人才,关注女性综合素质教育,强调“四有”精神的培养。例如,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以培养人格独立、品德高尚、气质优雅、富有科学精神和生活情趣的现代知识女性为目标。这种优雅女性素养特色教育可落实到学校的校风、校训中。山东女子学院的校训是“坤德含弘,至善尚美”,蕴含了对一名大学生应当具有的精神追求。坤德含弘,就是希望女院人要具有大地般的德行,具有大地般滋养万物而又无所不包的宽广胸怀。该校训体现了独特的精神文化,体现了对学生陶冶性情、提升美德的要求,也是女院人自强不息、自我更新、追求志存高远、追求至善的内在动力。女子高等院校开设了许多女性特色课程,不仅培养了一批“特质”女性专业人才,而且传播了先进性别文化,扩充了大学课程资源。当前,女子高等院校优雅女性素养教育要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根本,针对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三观”以及道德与法律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引导女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使女大学生尽早、尽快成长成才,服务于社会,奉献于社会。

三、韩国女子大学文化素养特色教育

韩国女子大学在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办学理念与大学文化。截止到2012年,韩国现有女子大学14所,其中梨花女子大学已有12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韩国建校最早、规模最大的私立综合型女子大学。重视女性婉约气质和传统素养的塑造,既强调培养独立性强,有实干精神的女性领导人,也不忘在教学中着重加强对女性学生传统文化和艺术修养的教育,树立女性人格中温柔贤惠的部分,使女性既具有传统东方意义上的女性美和贤良持家的品性,又具有基督精神宣导下宽厚、博爱、服务社会的美德。韩国女子高校在培养女性人才上,也相当重视对女性传统素养的塑造。首尔女子高等学校创办当初,提出“女子嫁为人妇的责任”,并确立了“妇德涵养”“率先垂范”的目标,旨在将女性培养成为贤妻良母。对女性的教育理念是“女子只有成为贤妻良母,才能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依靠”。淑明女子大学更是奉“贞淑、贤明、正大”为宗旨,培养为国家和民族服务、奉献的韩国女性。韩国女子高校以女性为专门培养对象,以培养知识型人才和专业型人才为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淑明女大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健全而有教养的文化人,培育透彻的职业观和专业知识兼备的专业人才”。其目标是培养有创造性思维的个体,她们拥有服务人类的高尚心灵,具备创造性思维和道德是非观,同时具备成为一名全球公民的资格,也就是培养女性创造能力,建立正确价值观,帮助其获得全球公民素养。

四、中韩女子大学的异同及借鉴

(一)相同之处

中韩女子大学的办学宗旨都是以培养知识型和专业型女性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女性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提升性别意识,追求男女教育权的平等发展,强调为女子提供等同于男性的教育。注重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女性能力的培养,提高女性的职业技能,给予了女性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和就业的机会,并把女性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强调女性文化素养教育,致力于培育具有高尚传统美德和现代知识的女性,力推优雅女人。每项素养教育都以发挥女性特长、锻炼女性能力为目标,涵盖了适合女性所学的各类特色专业,体现了女性细腻心思、创意丰富等特点的专业素质教育。

(二)不同之处

基于女子大学办学的发展历史进程视角来看,中国的女子高等院校女性文化素养教育比较粗犷,韩国的女子大学女性文化素养教育比较精细。韩国的女子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在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办学理念与大学文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中国的女子高等院校更多关注的是以培养知识型和专业型女性人才为目标;而韩国的女子大学不仅以培养知识型和专业型女性人才为目标,同时,还注重培育女性领导力,培养美德和智慧并重的女性领导人。设置了诸多女性领导力培育专业,培养了许多杰出女性领袖。

(三)借鉴之处

韩国女子大学历史悠久,办学经验丰富,在女大学生文化素养特色教育实践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示例,值得借鉴。首先,要提升中国女子高等院校的特色教育质量和水平,确保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竞争力强。同时,强化特色学科构建,加强传统特色学科领域研究与建设,创建研究型大学。在培养知识型和专业型女性人才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女性的领导力,强调培养独立性强、有实干精神的女性领导人,让更多的杰出女性脱颖而出。女子高等院校女性素养特色教育的立足点是提高女性的道德文化素质,指导她们正确的人生方向,形成健康、高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育优雅女性素养;要深刻理解女性素养教育的内涵,明晰女性素养教育的基本途径,确保女子高等院校女性素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巧针.美国女子大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上一篇: 地理信息科学进展 下一篇: 纺织制造概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9游会的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