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资源的现状汇总十篇-9游会

煤炭资源的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07 16:23:18

煤炭资源的现状

煤炭资源的现状篇(1)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码] c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2)-10-60-1

1 煤炭运输行业人力资源现状:

1.1人力资源素质偏低

在煤炭运输行业仍然存在着所谓"老司机"带新徒弟的旧时代产物,缺少专业多面手,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少,专业技术水平过低,致使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能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

1.2人才流失严重

煤炭运输企业之间、煤炭运输企业与其它相关运输物流企业之间,竞争加剧,高素质人才流失居高不下,在流失的人员中,大多数是人力资本含量的管理、技术骨干和成熟技工。这是人力资源恶性竞争的结果。

1.3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首先从业人员的绝大部分为产业工人,专业管理人才少。其次,技术工人与普通工人不平衡,生产骨干短缺,普通工人较多。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企业快速轻装发展。

1.4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

对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传统的人事管理被分割、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机构臃肿、存在职能交叉。依然有旧时的"任人唯亲","小集团护保"现象。没有真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合理配置和利用企业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企业的科学发展。建立长期有效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2 煤炭运输行业人力资源的创新对策:

2.1 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建立有效地企业内部人才培训机制

在难以吸引外来人才的条件下,强化内部员工的培训,不实为一种节能有效的方法。措施上要减少学历学习,而向本企业急需的专业技术倾斜,尤其应重视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特殊人才的培养。形式上可以采取在职培训、进修、委托培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2.2 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人本管理"制度

拓宽引才、选才、育才、用才的思路,全面实行公开聘任,将人才引进企业,只是第一步,留住人才才是根本!为此,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把握住"人本管理"的根本,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特点的人才动态管理机制。牢牢把握住人才,控制人才流失。

2.3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科学规划,做到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统一。

人力资源的规划就要跟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对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经营环境、企业人力资源的分析,以测人力资源的状况,平衡人力资源的需求计划。建立需求导向型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按照市场需求来配置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必须符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需求。

3 总结:

结合煤炭运输行业的实际,采取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策略,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高效率和最优化,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也只有认真进行职务分析,建立内部培训体系,实行灵活的分配制度,才能解决煤炭企业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上的问题,企业才能实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煤炭资源的现状篇(2)

0 引言

煤炭资源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国民经济发展意义深远。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伴随大量的工程地质问题,如果处理解决不当,对煤炭开采工程带来人员经济损失,影响煤炭正常经济效益。煤炭地质勘查是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提供煤炭资源保障的同时,为煤炭的开发、利用、安全及环境保护提供重要参考信息。煤炭资源勘查阶段开展工程地质评价是十分必要且具重要意义的。

1 煤炭资源勘查阶段评价方法现状

1.1 勘查评价方法手段与设备有较大发展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地质填图,就是将所获得的地质资料基本记录在纸质媒体上,地质勘查人员工作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费时费力费钱。

而如今,地质填图在传统的“老三件(锤子、罗盘、放大镜)”之上增添了“新三大宝”(gps、计算机、数码相机),实现了地质勘查信息采集数字化、多源信息数据可视化、图件绘制自动化,有效丰富了地质信息,活化了图面表达方式,实现了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填图过程和填图质量的飞跃。

1.2 煤炭资源地质综合勘查能力的提升

根据我国煤炭资源地形地质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我国地质工作者在科学合理的地质勘查技术手段运用,充分采集各种地质信息数据的基础之上,全面综合研究煤层赋存规律及其开采条件。我国煤炭资源综合勘查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的煤炭资源地质综合勘查体系。

1.3 一体化资源综合地质勘查的有效规范

国务院及煤炭资源开发有关部委共同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要求并鼓励煤炭资源开采企业先采气,后采煤,走采气采煤一体化、地面与井下抽气采煤相结合的道路。现有的地面垂直井、多分支水平井抽采技术日益成熟,有效保障了煤炭资源开采的稳定和安全生产。

1.4 煤炭资源区生态评价机制发展

通过运用相应技术并结合地面实际地质调查,研究分析矿区土地环境问题,探究煤矿区沙化、水土流失和植被退化等生态环境、水环境、地质环境等自然环境在煤炭资源开采过程的变化规律,为煤矿区生态保护和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李希霍芬和王竹泉等中外煤炭资源地质学家共同对我国煤炭资源的考察算起,我国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工作已经发展了一个半世纪。在我国几代的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人员的不懈追求和艰辛探索下,目前我国的煤炭资源地质勘查评价形成了具有我国煤炭资源地质勘查特色的勘查技术体系,尤其在最近几十年,我国的煤炭资源地质勘查思路越趋明确,技术日渐完善,设备也是越来越先进,科学的综合勘查理论和方法愈加成熟,探测能力和精度大幅度上升,这一切煤炭资工业成就对于指导煤炭资源开采安全高效发挥了重大作用。

2 煤炭资源勘查地质评价问题及方向

2.1 煤炭资源勘查地质评价问题

我国社会经济在持续高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扩大。然而,当下我国的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工作相较滞后,煤炭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严重制约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①我国国土面积广袤,各地地质水文各有不同,这给地质勘查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东部地区煤矿区资源接替和深部开采的无法顺利进行;中西部地区复杂地形煤炭资源综合勘查开发难度大且容易引起其他环境问题;聚煤盆地区地质研究手段及煤炭资源勘查技术存在较大局限性。②煤炭开采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和环境保护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③煤炭地质勘查记录信息化程度不足,煤炭现代化开采和安全生产地质问题有效探明程度不足。

2.2 煤炭资源勘查阶段地质评价方向

①要以现代地质理论为指导,依靠科技,整体提升煤炭地质勘查能力创新能力,扩大地质服务领域。②持续有效加强煤炭地质基础研究的同时,加大新资源勘查力度,加大中国东部地区煤炭勘查和深部煤炭开采地质问题研究,西部地区聚煤盆地地质勘查研究评价力度。③以高产高效煤炭工业建设原则,加大煤炭资源综合勘探技术创新力度,力争提高勘查精度、质量和效率,满足日渐增长的社会煤炭能源需求。改善煤炭开采安全状况,促进煤炭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着力发展煤炭资源的综合勘探技术,开展新一轮的全国煤炭资源评价。加强洁净煤技术的地质基础研究。加强煤炭资源现代化工业和安全开采地质问题研究。④煤炭地质科技体制改革,确立新型人才机制,创建煤炭地质勘查科技创新平台,努力培育高素质化的符合时展要求的新型煤炭地质勘查队伍。

3 结束语

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对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意义重大。煤炭资源的工业发展要求煤炭资源勘查阶段地质工程评价起到煤炭资源开采保障者的角色,这也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煤炭工业发展变化,依靠煤炭地质勘查科技进步,早日建立新型煤炭地质勘查体系,对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煤炭资源的现状篇(3)

中图分类号:f426.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2

煤炭资源被称作为“黑色郁金香”,作为我国的战略储备资源,其对于促进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根据相关调查统计现实,全世界的煤炭资源的消费水平最低,而我国的煤炭资源储备非常丰富,石油天然气储备比较稀少,“多煤少油”现象非常明显,煤炭能源的消费结构严重失衡,不利于推动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而且从山西各大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煤炭行业普遍存在“多、小、散、乱、差”等问题,在开发使用煤炭资源的过程中,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问题非常显著,容易出现各种安全事故,这些问题对煤炭经济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了全面提升煤炭资源整合效率,必须优化和调整煤炭资源整合策略,加强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投入,改变管理方式,以此来促进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经济健康、稳定发展。通过研究发现,有效整合煤炭资源,能够促进煤炭产业集中管理,促进煤炭经济有序发展,这也是我国市场化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国内外煤炭经济发展中的煤炭资源整合现状分析

1.国外煤炭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

目前,国外煤炭经济发展主要呈现出这样几种状态:第一,世界煤炭工业发展战略正在不断优化、重组。目前,主要由澳大利亚、美国以及南非等资源型国家掌握着国际煤炭出口量。第二,世界煤炭产业经营方式主要为集中化、规模化以及大型化经营,这种经营和生产模式,能够有效提升煤炭资源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煤炭企业高速、稳定发展。第三,国外大型煤炭企业能够实现对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2.国内煤炭资源的开发和整合现状

(1)煤炭开发、加工业正处于稳定发展的初级阶段

近几年以来,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工业,这也为煤炭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是从煤炭生产总量来看,当前煤炭开发、加工业正处于稳定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于原煤的洗选加工能力非常低,煤炭产业结构缺少合理性,无法满足工业时代经济发展需求。而且在经济新时期,工业发展不断遵循“清洁、环保、节约”的原则,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活力。

(2)煤炭资源的开采以及使用现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煤炭工业开采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煤炭资源开采技术水平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提升。许多大型煤炭企业纷纷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使用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和开采、挖掘和运输技术,从而增加了煤炭企业的年均产值。但是,我国的煤炭企业分布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完善的竞争机制,管理方式缺少统一的标准,不利于国家和社会对煤炭企业的监督管理,从而在开采煤炭资源时浪费了大量的资源,经营规模及效益大幅度降低,不利于煤炭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3)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

目前,在煤炭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这也是阻碍煤炭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由于煤炭开采时安全防护措施不足,很容易引发煤炭安全事故。例如:在2016年11月时,重庆市永川区金山沟煤业就发生了煤炭安全事故,在瓦斯爆炸中导致几十人遇难。在12月份时,内蒙古和湖北等地区业发展了煤矿爆炸事故,造成多人受伤或遇难。由此可以看出,煤炭开采中安全问题发生的频率非常高,这也给煤炭企业造成了非常惨重的损失。

(4)煤炭共伴生资源的开发速度比较慢

在煤系地层中不仅含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而且包含了其它种类的共伴生资源,例如:高岭土、锗、瓦斯等一系列的煤炭共伴生资源,这些伴生资源也是我国工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瓦斯能够运用于工业生产、汽车燃料以及生活燃料。但是从煤炭资源的开采状况来看,共伴生资源的开采速度比较慢,还未形成规模化开采、经营模式,储量严重不足,很容易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

二、煤炭经济发展中煤炭资源整合的意义

1.煤炭资源整合能够有效解决煤炭企业安全问题

在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需要关闭不满足安全生产条件、随意破坏和浪费煤炭资源,并进行非法经营的煤炭企业,对于这一类煤炭企业需要进行严格监督、管理,避免非法经营活动的开展。同时,在整合煤炭资源时,年产量处于三万吨范围内的矿井不应该纳入整合范围之内,不同地区的煤炭资源整合标准也大不一样。在煤炭资源含量最丰富的山西、陕西以及内蒙古地区,每年矿井生产的煤炭资源必须达到30万吨。在次一等的青海、东北等地区,每年矿井生产的煤炭资源必须达到15万吨。在含量最低的西南以及中南地区,每年开采和生产的煤炭需要达到9万吨,分为不同个等级进行整合、管理。各个地区整合煤炭资源需要由政府成立专门的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对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安全监管,从而提升煤炭资源生产和开采的安全水平。

2.煤炭资源整合能够改善矿区生态环境

我国煤炭企业在开采煤炭资源时,普遍存在“多、小、散、乱、差”等一系列问题,大面积、无序开采煤炭资源,结果导致大量的煤炭资源浪费,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平衡,造成地表沉陷、环境污染以及水体破坏等问题,生态植被不断减少,大气质量降低。通过整合煤炭资源,能够减少煤炭企业数量,扩大煤炭企业的生产规模,实现集中化、规模化生产经营,避免无序开采问题产生。而且在大中型煤炭企业开采煤炭资源时,可以利用烟气脱硫除尘装置、在线监测以及远程控制等多种方式来控制环境污染问题。在煤炭资源开采完成之后,可以快速治理和恢复矿区生态环境,为煤炭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煤炭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3.煤炭资源整合能够促进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

我国的煤炭含量非常丰富,而石油、天然气含量比较少,存在明显的“多碳少油”现象,节能减排任务“任重而道远”。而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了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必须加快整合煤炭资源。具体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一方面,整合煤炭资源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提供了真实、有效的依据。为循环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进生态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依托于我国庞大的煤炭资源优势,能够促进煤炭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实现了煤炭工业的转型升级。

三、煤炭经济发展中煤炭资源的整合措施

1.构建全新的煤炭企业重组模式

在煤炭企业上下游重组过程中,主要有这样两种方式:第一,采用互相入股、实现一体化经营,也就是由大型煤炭企业之间互相入股,共同构建一体化煤炭经营体系,实现对煤炭资源有效整合。第二,采用收购股权的方式,提高中下游煤炭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大型企业来收购中小型煤炭企业,使煤炭中下游煤炭产业链的竞争能力进一步提升,刺激中小型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引入全新的管理方式,加快整合煤炭资源。

2.充分发挥互联网经济的功能优势,加强培育清洁能源

随着互联网经济时代的来临,在整合煤炭资源时需要加强应用互联网技术,采用“互联网 ”的模式来发展煤炭经济,以此来提升煤炭资源整合效率及整体质量。而且在促进煤炭经济发展时,需要加强培育清洁能源,改善煤炭工业生产模式,加强开发应用煤炭共伴生资源,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煤炭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煤炭经济发展中整合煤炭资源,能够有效解决煤炭企业安全问题、改善矿区生态环境,促进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因此,必须构建全新的煤炭企业重组模式,充分发挥互联网经济的功能优势,促进煤炭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日佳,罗昊宇.煤炭资源整合背景下我国煤炭物流企业的组织创新[j].经济问题,2015(7):77-80.

煤炭资源的现状篇(4)

内蒙古煤炭企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在不断的进步。2011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了2010年全国煤炭企业100强和全国煤炭企业产量50强名单,中国煤炭工业企业100强采用国际通行的排序方式,以企业销售(营业)收入为标准进行排序,50强以煤炭产量为标准排序。内蒙古自治区煤炭企业有14家进入100强,8家企业入围50强。近年来,内蒙古煤炭工业在政府的重点扶持下,使煤炭生产企业得以快速发展,煤炭工业的主导地位也日益突出,但重点煤炭企业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煤炭企业的规模较小,产品结构也很单一,人才短缺,管理落后,生产力水平低,这些都制约着煤炭企业的发展。在此次的排名中,除伊泰集团位居19名外,其他的入围企业排名还很落后,这与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产煤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符。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产业制度,优胜劣汰,加强煤炭工业的建设,使其对内蒙古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内蒙古煤炭工业的现状分析

(一)内蒙古煤炭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内蒙古煤炭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煤炭工业在全部工业中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尤其是2009年以来,煤炭长远的快速增长与其他行业增长放缓并存成为工业经济运行中的显著特点,2009年前11个月,煤炭对内蒙古工业的利润贡献率高达55.7%。煤炭工业总产值和总资产都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增长速度明显,内蒙古煤炭工业的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从2001年的0.13迅速增长到2008年的0.85,增长速度提高了5倍。

此外,内蒙古煤炭工业也成为带动内蒙古经济快速增长的源泉,对内蒙古的gdp有突出贡献,对内蒙古经济的增长具有直接贡献,并且这种贡献是在逐年递增的。煤炭对gdp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工业增加值对gdp的直接贡献。根据数据显示,2001-2007年内蒙古规模以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内蒙古gdp的比重由1.62%增加到7.77%,平均占比4.12%。

(二)内蒙古煤炭工业社会发展现状

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职工的贡献,因此,职工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格外需要重视。煤炭的安全生产已经是煤炭企业永恒的主题,煤炭企业安全工作的成败直接牵动着全局,尤其在如今可续发展观的思想下,坚持以人为本。近年来,虽然内蒙古煤炭产量在全国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大,而死亡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所占比例不断减少,全国煤炭生产的百万吨死亡率从2000年的5.71下降到2009年的0.892,内蒙古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从2.9下降到0.052,安全生产水平遥遥领先于全国水平。 同时,内蒙古煤炭工业的科技人员投入不断加大,科技人员比例有所提高,但煤炭工业的总体科技投入还比较低,技术装备水平也不高。

(三)内蒙古煤炭资源利用现状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可预见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内蒙古都将是我国最重要的煤炭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和供应基地。内蒙古自2004年开始设立地质勘查专项资金以来,国家已累计向内蒙古投入地勘资金12.1亿元,自治区政府投入专项奖金44.73亿元,从而拉动社会投入投资勘查资金105.73亿元,基本形成内蒙古地质勘查多元化投资勘查格局。同时,近5年来,内蒙古发现和新探明煤炭资源矿产地共212处,大型矿产地有92处,新增煤炭资源储量5100亿吨,通过自治区专项勘查自检项目的实施新增的煤炭资源储量有4046亿吨。此外,内蒙古已查明煤炭资源不断增加,到2010年内蒙古已探明煤炭储量达到7413.9亿吨,居全国第一。

(四)内蒙古煤炭工业生态环境现状

近年来,内蒙古煤炭消费量在逐年的上升,并且增长幅度较大,煤炭消费量从2000年的5739.52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24047.30万吨,增长了158.18%,年均增长率为17.58%。能源利用率也在逐年提高,但提高幅度较小。根据近10年的统计分析表明,内蒙古大气环境污染与煤炭生产和消费有直接关系,二氧化硫、烟尘与废气排放量随着煤炭消费总量的上升而不断增加。二氧化硫排放量从2000年的7932吨增加到2007年的27607吨,从2000年到2009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长了330%,平均增长36.71%,烟尘排放量从2000年的7312吨增加到2009年的6737吨,排放量增长了273%,平均增长了30.38%,但近两年,我区开始重视煤炭工业的污染物排放治理,污染物的排放有明显的下降。

二、内蒙古煤炭工业的发展对策研究

通过对内蒙古煤炭工业的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因素的分析,对内蒙古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相关政策建议:

(一)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煤炭工业节能减排

环境问题是影响内蒙古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负面因素,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作用很大。因此,要保证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减少煤炭工业的污染物排放,真正做到节能减排。

(二)合理配置煤炭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内蒙古煤炭工业的发展一直受传统理念的制约,内蒙古煤炭工业走的是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道路,对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内蒙古煤炭工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资源问题也是必须要重视的问题,要合理配置有限的煤炭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三)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目前,内蒙古煤炭产业的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工业总产值和工业总资产不断的提高,但产业结构还并不完善,对煤炭工业以后的持续发展势必会带来一定影响,因此,要保证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四)加强煤矿安全管理,提高科技水平,培育专业人才

社会指标是影响内蒙古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正向指标,对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为保持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的加强煤矿安全管理,科技水平是第一生产力,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水平,并加强煤炭企业的专用型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l]杨茂生.发展内蒙古煤炭工业的条件和基础[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8(5).

煤炭资源的现状篇(5)

二、新疆煤炭利用总体状况分析

(一)新疆能源分行业利用现状。从煤炭消费的角度看,煤炭消费可以按照消费的行业性质分析,也可以按照终端消费与中间消费分类,具体分类及各类别煤炭消费量见表3所示。按照行业性质分类,可以分为农林牧渔水利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优点通讯业、商业餐饮物资供销仓储业以、其他及生活消费。按照行业分类分析,可以发现新疆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从1990年的1080.07万吨标准煤上升到2011年的9230.48万吨标准煤,年均增加407.5万吨标准煤。工业煤炭消费所占比重的角度看,新疆工业领域煤炭消费占所有煤炭资源消费总量从1990年的62.9%上升到94.7%,结构调整显著倾向于工业产业,结合总量发现除工业以外其他行业也的消费总量也在上升,说明新疆煤炭消费在工业领域的上升表现出的仅仅为相对比重的上升,绝对总量各个行业都在上升,这主要在于新疆工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煤炭消费的增长,但其他行业的发展速度却相对缓慢,也进一步印证了新疆以煤炭促工业,以工业发展推进新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其次生活消费相对较多,但生活消费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从1990年的479.37万吨标准煤下降到256万吨标准煤,但居民生活所需能源无疑是上升的。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新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中的能源需求不断被其他能源或者被间接煤炭消费所代替,必然生活中的冬季暖气所需煤炭主要有天然气代替,或者由集中供暖技术提高节省了煤炭的消费。其他项目中的煤炭消费与生活消费相似,也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其发展过程与生活消费类似,主要在于被其他清洁资源替代或者被间接代替。从消费环节角度看,新疆现阶段煤炭消费主要用于中间消费,但动态地看,新疆煤炭消费在中间消费与终端消费之间做出显著的换位调整,终端消费从1990年的1163.46万吨标准煤上升的到2011年的2569.26万吨标准煤,上升到1990年的2倍以上,中间消费从1990年的525.51万吨标准煤上升到7175.82万吨标准煤,上升到1990年的13.65倍。中间消费的煤炭资源主要有三个方向:发电、供热和炼焦。新疆煤炭中间消费中,发电用煤总量达到3368.56万吨标准煤,炼焦达到2365.07万吨标准煤,供热仅仅为1233万吨标准煤。可以认为终端消费仅仅是迎合经济规模增大的增长,而中间消费的增长则表现为总规模发展与结构扩展调整的增长。这一特征表明,新疆煤炭消费的一次性消费呈下降趋势,煤炭利用技术性质凸显,利用效率随着煤炭产业深加工而不断提升。

(二)新疆分区域煤炭利用现状。按照新疆行政区域划分的地级市和兵团直辖市,可以分析新疆15个地区或市的煤炭消费状况,了解不同区域煤炭消费的区域性特征。新疆煤炭消费总量为84236275吨,乌鲁木齐和昌吉回族自治州为同一个消费量级的地区,其消费量远远超过其他地区,消费量分别达到19799156吨和22248624吨,占全疆煤炭总消费量的23.5%和26.4%。石河子市,消费总量达到7835849吨,占全疆消费的9.3%。伊犁州直属县(市)、哈密地区、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塔城地区、吐鲁番地区、克拉玛依市为一个消费级别,消费量占全疆消费比重在3%-5%之间,可以发现这些地区中除了南疆阿克苏之外,其他地区均为新疆北部和新疆东部地区。喀什地区单独为一个消费级别,消费量占全疆消费的1.5%,阿勒泰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和田地区为消费量最少的地区,消费量占全疆消费量的比重不足1%。这些地区中除了阿勒泰地区外,其他均来自新疆南部地区。这种煤炭的消费的空间分布状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表现的极为密切,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煤炭消费量较大。洗精煤消费总量6427520吨,消费洗精煤的地区主要有乌鲁木齐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伊犁州直属县(市)五个地州,而消费量最大的为乌鲁木齐市,消费洗精煤达到4076193吨,占全疆洗精煤消费量的63.4%,其次阿克苏地区、伊犁州直属县(市)消费量相对较多,消费占全疆洗精煤的11%以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尽管也消费洗精煤,但消费量不足全疆的2%。其他洗煤消费总量为176386吨,主要消费地区为乌鲁木齐,其他洗煤消费总量达到96193吨,占全部洗煤的54.5%,阿克苏为52815吨,占全部洗煤的29.9%,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消费18019吨,哈密地区消费9359吨,其他地区消费量忽略不计。焦炭消费8582316吨,各个地区相对洗煤的消费较为均衡,消费量最大为乌鲁木齐市,消费量达到3360447吨,为全疆焦炭消费的39.2%。吐鲁番地区和石河子市消费相对较多,但与乌鲁木齐的消费量存在显著的差异,消费量占全疆焦炭消费的13%以上,其他地区焦炭消费均不足10%。电力作为煤炭资源的间接消费,可以发现全疆电力消费相对煤炭直接消费数量要均衡的多,全疆消耗总电力6116168万千瓦时,其中乌鲁木齐消费26.4%,石河子消费18.1%,其他地区消费电力均不超过全疆总电力消费的10%,且除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之外,其他地州电力消费超过全疆电力消费的1%。若将电力看作煤炭的完全间接消费,可以发现昌吉与石河子市对煤炭的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表现的差异较大,昌吉地区煤炭消费比重26.4%,而电力消费则为8%,石河子市煤炭消费仅仅为9.3%,而电力消费则为18%,其他地区煤炭消费与电力消费水平基本保持了一致。

煤炭资源的现状篇(6)

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在已发现的一百余种矿物中,煤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一次能源消费中有70%~75%来源于煤炭,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由于当前中国原油的进口依存度仍然逐渐提高,而煤炭资源相对丰富而廉价,所以煤炭产业具有明显成本优势。同时我们看到,多年来我国过度依赖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能源“一煤独大”的单一产业结构、以粗加工为主的传统煤炭能源产业发展现状,都在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面对我国脆弱的生态环境,传统的煤炭产业发展更是积累了不少问题。由于受到发展基础、区域分工、经济结构、地域特点等因素制约,我国非资源型产业、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真正壮大还需时日。而煤炭产业作为我国优势产业,如果能够实现全面升级转型,则是我国当前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方式最务实的举措。因此,转变传统煤炭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推行绿色采矿,发展煤炭资源的深加工,打造高效益、高技术、高附加值、长产业链的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新型煤炭产业经济新模式,是我国能源发展最现实的选择和最有效的途径。

二、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系统分析

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之一是实现资源的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产出量。通过资源代谢分析,可本文由收集整理以了解资源的流动路径和环节,以及各环节的资源投入和产出情况,为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煤炭行业涉及的资源种类繁多、数量巨大,进行资源代谢分析是研究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的基础。资源能否做到层级利用、循环利用,不仅取决于资源种类及其自身特性,更取决于其流动方式和规律。

(一)资源代谢方式的转变

1.“资源—资源—资源”型的代谢方式

以这种形式流动的资源每经过一个环节后都会产生新的资源,这些新的资源在经过相关环节后再产生新的资源,依次发展下去直到最终环节。

2.“资源—处理—资源”型的代谢方式

资源的这种流动方式是指资源流经若干环节后其基本的用途和作用没有太大的变化,经过处理后仍能被重新利用。这种资源流动形式,有的经过简单环节的循环,有的经过多个环节,甚至重复循环。这种流动方式易产生过程损耗,需要不断补充新的资源。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过程损耗与技术水平有关。资源的这种流动特性为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奠定了基础。

3.“资源—废弃—再生”型的代谢方式

资源的这种流动方式是指资源经过一个环节或多个环节后,原有的用途和功能基本丧失,成为暂时没有用途的资源。经过处理后,一部分资源能恢复原来的用途,另一部分资源经过处理后再做他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再生。大多数资源都按这种方式流动。这种方式是构成环境损害的主要方式,也是循环经济讨论的重点。

(二)循环经济与煤炭产业价值增值

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实现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在这种不断增值的状态下,循环经济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循环经济理念下的煤炭行业价值链增值,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实现的。

1.价值链延伸

循环经济条件下的生产方式本质特征就是延长了产品价值链的环节,通过对行业价值链形成过程中副产品的减量与处理,以及生产消费过程中废弃物的回收处理与再利用,延长了该行业的产业链,使得有限的资源能创造出更大的利用价值。对煤炭资源来讲,压缩煤炭产量,减少资源绝对开采量,积极发展煤炭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拉长煤炭产业的价值链,是实现煤炭产业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产业附加值的关键。

2.网状或环状化

煤炭资源的现状篇(7)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金融全球化的进程加速,煤炭产业的需求量逐步在发展壮大,山西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价格变化是影响山西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1],可以说以煤炭支撑着城市的经济脉搏。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太阳能、核能、潮汐能等更多的情节性能源已经被人类广泛开发与应用,况且煤炭作为一种资源来讲,总是会有枯竭的一天,可以说得上“煤能兴省亦能覆省”。面对山西煤炭的开采日复一日以及激烈的竞争,这必将加速煤炭质量逐步降低、成本逐步升高的局面,可见山西的煤炭产业已经慢慢步入了产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甚至已经在向煤炭产业的衰退期逐步移动,由此可见,山西省煤炭产业的转型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对于山西省的煤炭产业面临的现状,我国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采取了大量支持政策,对山西省进行了综改政策,山西煤炭产业想在夹缝中求生存,如何充分利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在综改背景下对山西煤炭产业进行转型,从而为其提供一定的建议和意见是本课题主要研究的问题。

二、 综改背景介绍及山西省煤炭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综改背景概述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简称为“综改区”,以“综合配套”为核心,从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关系等多个领域推进改革从而改变多年来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观为宗旨,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举措。

2010年12月13日,山西以“资源型经济转型”为主要出发点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得到批准。发改委主任彭森指示出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总体目标为:深化改革,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加快创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城乡发展,保障改善民生[2]。

山西省省长王君具体表示在深化山西省综改试验区的主要任务是深化改革,具体要建立多元化、现代化的产业体系;重视安全生产,构建两型社会;重视城乡协调发展;完善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破解资源型经济体制问题,强化政策支持。

(二)山西省资源环境现状

山西省矿产资源丰富,以“煤铁之乡”著称,已发现矿产资源105种,实际可利用67种,其中煤炭产业独霸一方,但是山西经济对煤炭产业过于依赖,资源环境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1、 煤炭资源浪费严重

山西省高速发展的经济以其丰富而多样的矿产资源为主要依赖,但是山西煤炭的粗放型体现于开采方式的无计划、开采方式的粗放以及指导理念的不集约,均导致了山西煤炭资源的严重浪费,具体体现在:随着需求的不断增大,煤炭资源储备量越来越少,随着资源大量浪费,后备煤炭资源的动力不足;煤炭资源平均回收率仅为50%,利用率较低,有些中小煤炭企业的煤炭资源回收率仅仅只有15%,而且缺少一些作为副产品的二次资源;同时存在很多不合理开采的小型煤炭产业,形成了乱、散的煤炭格局有数据显示:煤开采1吨煤消耗2.5吨煤炭资源,以现今山西煤产量可见一年会浪费12.5亿吨煤炭资源。

2、山西省水资源匮乏

山西省煤炭产业发展的同时,水资源也是其宝贵而必要的资源。然而山西省平均降水量较低,人均占有量少;加上经济发展中环境的不断破坏使得水土流失严重,河水中大量泥沙加剧了水资源利用的困难;对于山西省煤炭产业对于煤矿的不断开采,破坏了地表水,再一次加深了山西省水资源的困难。

3、生态环境恶劣

山西省煤炭产业的发展建立在粗放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忽视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山西5000 多公里的煤炭运输线上,两侧农作物因受煤尘影响,全省每年粮食减产 2800 万斤[3]。在煤炭燃烧过程中,释放大量有害气体,例如山西烟尘排放量、二氧化碳、工业粉尘、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排放量排全国首位。有数据表示全市煤炭企业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煤尘30万吨、二氧化硫2.2万吨、一氧化碳 5.5 万吨,大气降尘每月 80―120 吨/平方公里,超过国家标准 10 倍。而且在对煤炭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形成了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等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劣,使得山西省煤炭资源的转型有了很大的困难及应投入成本。

三、综改背景下山西省煤炭产业存在的问题

综改背景下山西省煤炭产业现状有了较大改变,但是仍然存在较多问题,面临山西能源基地的现状,可见山西煤炭产业转型已经是势在必行。所以如何抓住综改政策支持,在山西省实行煤炭产业转型,建立资源节约型,保护生态环境,在实践过程中也会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

(一)城市演化困境

城市演化有一定的演化规律,山西省作为煤炭资源大省也有一定的规律,即是煤炭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总有一天会消耗枯竭;根据煤炭资源开采深度、方式、地质条件等不同,随着开采的深度的加大,运输等成本在不断加大,价格一定的前提下矿区收益递减[4];在煤炭资源枯竭、成本过大等问题集中后,矿区的压力也逐步加大,最终会迫使矿区转型;煤炭资源城市功能随着发展而使得增加了财政、产业交替延伸等城市功能,这样也会加大转型困难。

(二)地方财政对煤炭产业依赖高

因为山西以煤炭产业为主导,所以经济收入大多都是来自原煤炭产业,山西省的财政收入对煤炭的依赖性越大,越会增加转型的难度。

(三)缺乏强有力的煤炭产业转型系统

随着煤炭产业转型的过程不断变化,产业周期不断缩短,环境复杂多变,这就使得煤炭产业转型需要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密切的系统,但是就山西省煤炭产业转型处于起步期,没有一个前例可以参照,没有一个宝贵的经验可以比较,也更没有一个强有力而完整的转型系统。

(四)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少

山西省煤炭产业转型关键还是在技术,如果不提高开采技术的、加工结束、以及新型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增加技术投入,都会降低转型效果。山西政府对于技术研究投入较少,支持小,使得煤炭产业人才稀缺,导致了山西省煤炭产业技术水平下降,发展模式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科流,也制约了煤炭产业转型的发展。

四、综改背景下山西煤炭产业转型新举措及相关建议

(一)综改背景下山西煤炭产业转型新举措

1、发展科技,建立标准

山西省在综改背景下,出台《煤炭管理标准》、《煤炭办矿企业标准》等标准,不断建设管理现代化矿井,2013年山西省开始全面推动煤矿机电装备等设备的升级改造,提升现代化设备。运用高、精、尖科技来进行产业转型的推动动力,2013年《山西省煤矿用工管理规定》出台,“变招工为招生”,山西省近50万“窑黑子”全部变成“大学生矿工”。

2、循环经济,绿色转型

山西省建立了以同煤塔山工业园区为标杆的煤炭产业园区,积极发展“集约、绿色、多元、低碳”山西焦化集团、安泰集团以洗煤―焦化―冶炼―水泥―余热发电为模式;太钢集团以采掘―焦化―冶金―电力―建材为模式;晋煤集团以瓦斯抽采―发电―采暖为模式。循环经济在逐步成为山西省煤炭产业转型的主要理论依据,成为改善山西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山西、魅力古城的基本途径。

3、调整结构,多元发展

在综改背景下,山西省煤炭产业进行兼并与重组,中小煤炭企业逐步被兼并取缔,并不断向汽车制造行业、物流、新能源、旅游服务业等新型产业发展。可以说多元化产业结构是山西省煤炭产业分散风险、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相关建议

1、结合国情,从实际出发

从我国国情出发是根本,立足综改背景下山西煤炭产业现状的基点,认清现行有关煤炭产业制度存在问题是关键。想对山西省煤炭产业状况有所改善及提升,需要认清山西省生产力水平仍然不高的现实,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特点,就山西省当前的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将山西省煤炭产业逐步向科学化、安全化、多元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保持山西省经济劲头的同时,加大对煤炭产业转型的力度,实现山西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以政府为主导,全面转型

综改背景下,山西省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全面部署,多方规划,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配置资源;不断增设完善试用于综改背景下煤炭产业转型的新政策,保持政策的有力实施,在兼并重组的情况下不断向新兴产业方向转型,实现产业的多元化,降低生产消耗、提高生产附加值[5];在综改背景下,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企业找到煤炭转型发展的路径。

3、重视人才培养,持续转型

作为煤炭产业转型的基本主体――企业更要把握好产业所处在的生命周期,不断进行企业创新,开展节约环保,将粗放型经济转化为集约型经济,以煤炭集团为中心,创新发展合作竞争关系,实现共赢局面;同时加大人才的培养与投入,不仅要加大技术人员的投入,也要考虑到管理、销售、咨询等方方面面,保持人才资源的协调,建立积极引入转型类人才,利用好综改政策,实现山西煤炭产业的一次转型成功。

4、将循环经济作为指导,深入转型

山西省煤炭产业转型过程中,要树立好资源转型的理念,走一条循环经济道路,使煤炭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6],保障煤炭产业转型方向正确;同时在抓住循环经济的同时,不能过于追求循环而忽视了经济效益,要不断避免项目的重复、产品规模的无序,造成的经济浪费,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以循环促经济,以经济助循环,打造全国一流水平产业转型。

五、结束语

本课题主要是研究综改背景下我国山西省煤炭产业转型的现状及对策,笔者在理论支持中选择生命周期理论论在山西省煤炭产业转型的应用,加入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以期为山西省煤炭产业转型提供思路,以其为基础妥善处理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之间关系[7]。同时了解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相关背景,通过对山西省煤炭产业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各项数据搜集,结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背景,从而分析出山西省煤炭产业的现状,并结合自身理解发现存在问题,随之阅读大量文献,查看多期《他山之石》期刊关于煤炭产业转型问题的论文,对德国鲁尔区、法国洛林、日本北九州对煤炭产业转型过程中实施的相关措施进行归纳总结借鉴,最后提出相关建议。但由于数据资料的有限性和作者知识的浅显性,所以有诸多问题请海涵。

参考文献:

[1] 元.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概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 港股资讯.发改委彭森∶山西获批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试验区

[3] 易植刚.山西能源发展的环境对策――山西能源发展报告.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154

[4] 路世昌.耗竭性资源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研.中国软科学, 2003( 8 ): 118~121

煤炭资源的现状篇(8)

一、历史沿革

鄂尔多斯位于内蒙古西南部,黄河流经西北东侧,总面积86,752平方公里,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辖区面积的70%,占全国总储量的六分之一,煤质品种齐全,埋藏浅、垂直厚度深、易于开采。

除煤炭资源外,鄂尔多斯还拥有占全国总储量三分之一的天然气储量、占全国二分之一的稀土、高岭土储量、丰富的化工资源和优质易开采的建材资源。

鄂尔多斯以前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贫穷地区,虽然自宋代就有采煤活动,但一直未形成规模,上世纪30年代,国内外地质工作者多次对鄂尔多斯东胜地区进行勘查,发现了不少煤炭点,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闭塞,受自然条件制约,勘查工作过于粗浅,煤炭蕴藏情况未能得到真实反馈。

80年代,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发展地方国营煤矿和小煤矿。县镇煤矿在政策支持下开始进入商业化发展,1980年,煤炭工业部将鄂尔多斯盆地作为全国三大找煤区之一进行重点勘查, 1981年发现国内储量最大的东胜煤田,1984年开始修建配套的铁路专用线,拉开了国家大规模投资开发鄂尔多斯煤田的序幕。

进入90年代,随着全国经济改革和煤炭产业进入市场化阶段,经济发展对煤炭能源产生了强劲需求,促进了鄂尔多斯煤炭产业的快速发展,煤矿数量和煤炭产量迅速增加,由于小煤矿低水平重复建设、乱采滥挖和破坏资源的状况在全国都十分严重,国务院于1998年以43号文件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关井压产和开采治理工作,整顿后煤矿数量大幅下降,煤炭行业秩序有所好转。

进入21世纪,鄂尔多斯开始利用煤炭资源优势,实施建设全国煤炭能源基地大战略,在宏伟蓝图指引下,全国的资金开始向鄂尔多斯聚集,买矿、卖矿、买煤、卖煤成为鄂尔多斯本地人和外地人共同的话题,2004年煤炭产销量达到一亿吨,成为我国首个煤炭生产突破亿吨的地市级煤炭基地,2007年,鄂尔多斯人均gdp超过北京上海高达1万多美元,成功由农业型城市转型为资源型城市。

2013年,国家取消煤炭进口关税,进口煤炭以低廉价格迅速替代了国内煤炭,鄂尔多斯煤炭首当其冲,成为最受重伤者,往日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已完全消失,公路上已难见运煤车影。

二、企业现状分析

鄂尔多斯煤炭企业的现状是全国煤炭产业的一个缩影。煤炭从2003年起成为鄂尔多斯市的支柱产业,产量迅速提高到居全国产煤城市之首,收入快速上升至可与北京上海比肩,曾经与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草原钢城包头并称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金三角”,繁华程度一度赶超香港,煤炭黄金十年在鄂尔多斯得到了最好的展现。

我国的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偏东南沿海的电力(53%)、钢铁(18%)、建材(14%)和化工(3%)四个行业,而生产多集中在西北地区,形成了西煤东送、北煤南运的运输格局,由于动力不足,时常造成煤炭供应断档,2012年我国为解决煤炭运输瓶颈导致供应不足问题取消了煤炭关税,鼓励煤炭进口以满足用煤生产需求,但满足了用煤企业的直接后果就是进口煤炭以低价格优势直接取代了国产煤炭供应,原本不愁销路只愁生产不出和运不出去的鄂尔多斯煤炭企业并没有意识到国外煤炭的进口煤炭带来的冲击,仍在用尽全力提高产量,2013年,前期的产能过剩累积终于由量变转成了质变,几乎是在一夜间,鄂尔多斯的煤炭无人问津,昔日的辉煌已荏苒不在,约70%的中小型煤炭企业停产,80%的煤炭企业出现亏损, gdp增速由全自治区排名第一降至倒数第一。

帮助煤炭企业走出困境,国家和政府方面都下了很大决心,意图通过对资源型城市的重新定位,将煤炭经济重新拉回到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2014年4月,鄂尔多斯市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综合改革试点,促使鄂尔多斯从能源综合利用、产业转型升级、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等重点领域进行困境突破,人们也一直在期盼着困境能够尽快过去,机会能够再次重现,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鄂尔多斯并未找到重振辉煌的可行路径,困境仍在延续。根据2015年12月鄂尔多斯市煤炭局统计数据表明,2015年1-11月份,全市煤炭综合均价183元/吨,同比降低42元,降幅18.7%,除个别大型煤炭企业有原签合同保底外,其它煤炭企业仍处于困境无法自拔,鄂尔多斯煤炭企业的出路何在,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存在问题

多年来,由于下游电力、钢铁化工产业煤炭能源需求旺盛,掩盖了煤炭行业在发展中不断积累的大量问题,其中既有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有企业自身的不足,具体表现在:

(一)国家煤炭管理体制和政策不适合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

现行的煤炭管理体制是基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改进,已不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煤炭行业;对煤炭企业实行的资源管理、税费交纳等政策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致使煤炭企业的负担非常沉重。

1.煤企税费过多。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最新数据统计,涉及煤炭的国家税收有16项、行政性收费31项(包括资源类5项、环境类11项、经济建设类3项、行政管理类5项,企业发展类1项和社会保障类6项),是全国工业行业平均税负水平的2―3倍。

2.煤炭开采用地管理体制紊乱。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归集体,当煤矿征地时,须向国家和集体交纳双重费用,既增加了开采成本,又易形成灰色利益链,导致时常因各方利益失衡而引发。

3.煤炭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政策过于粗放。煤矿兼并整合是政府提高煤炭市场集中度和去产能的主要手段,但是兼并整合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实现统一管理、统一经营,不但未能达到去产能的目的,反而因整合后的分块外包使产能得到更大施放。二是强行的指令性兼并没有充分考虑已投资者的资本保全,严重伤害了既有投资者的利益。

(二)工业布局不合理

鄂尔多斯不是钢铁、发电、化工等高耗煤产业基地,所产煤炭主要销往南部和东部地区,煤炭生产和消费逆向分布使得煤炭成本居高不下,如果没有政策保护,价格无法与进口煤炭抗衡。详见图全国煤炭流向示意图。

(三)煤炭运输瓶颈长期存在

鄂尔多斯占有全国1/6的煤炭产量,却没有一条公用运煤铁路线,煤炭基本靠汽车公路运输,运输成本常高于煤炭本身,且运输过程常被更换成劣质煤而引发不少纠纷,成为鄂尔多斯煤炭企业的硬伤。

(四)资金链畸形运转

鄂尔多斯的煤炭主要用于火电和钢铁、化工等大型行业,由于与这些下游用户未形成稳定的供求关系,用户占据买方市场优势,常采用不平等条约进行合作,如结算方式,基本都是延期付款或分期付款,资金占压情况非常严重,为了能够顺利拿到货款,煤炭企业不得不进行从上至下的关系“打点”,形成了又一灰色利益链。

(五)资源开发秩序混乱

在煤炭市场兴盛时期,许多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投资煤矿项目,跑马圈地、炒卖探矿权和采矿权,很多煤矿和采区被多次转让买卖,资源开发处于严重的无序状态,虽然政府多次对煤矿资源开发进行整顿,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钻政策空子将整块资源分割成小采区招标挂牌拍卖、变显性合作为隐性合作,巧立名目避开政策限制的例子比比皆是。

(六)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严重

鄂尔多斯的煤炭资源多数处于浅表地层,因此多为露天煤矿,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露天开采煤炭回采率为90%,小煤矿为追求短期效益,放弃回采,造成回采率低下,往年鄂尔多斯的煤炭回采率仅为35%,国务院曾两次派工作组到鄂尔多斯对鄂尔多斯煤炭资源管理不善问题进行调查督促整改,经多年整改,也仅达到60%左右,远低于国家标准要求,资源浪费的程度非常严重。

煤炭开采过程中产出的副产品煤矸石等不但未能有效利用,反而占用大量土地,造成可种植土地大面积损失,虽然政府为了减少煤炭开采对可种植土地的侵害,采取征收土地复垦保证金的方式强制煤炭企业在煤炭开采后的区域恢复土地生态环境,但是相较于政府所收费用,用于复垦的费用要高出数十倍,故企业常选择放弃索回保证金,不进行复垦,其结果是处处留下开采后露的坑体或仅进行简单的掩盖,采后残渣经风化后变为粉尘飘入空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七)煤炭收益状况极度恶化

目前煤炭价格已降至直接生产成本以下,煤炭已处于无价值销售状态。

(八)企业转型路径未能基于长期战略规划

煤炭资源的现状篇(9)

随着新型能源的研发和应用,煤炭资源的垄断地位不断被打破。但是尽管如此,从2003年至2013年十年期间,煤炭资源在我国能源消耗中仍占有很大的比例,且这种趋势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2014年开始,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新经济政策,从宏观上分析,经济发展速度将被严格控制在一定水平,这一现状使得煤炭市场供需仍表现为供大于求的局面。

一、我国煤炭市场供需情况分析

1.市场供需总体特征

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资源的耗损占据首要位置。现阶段,我国煤炭资源的总开采量与消耗量基本保持同步,煤炭市场供需状况逐渐趋于平稳。由于目前我国主要煤炭生产地和使用地区出现不均衡,加之受到投资、交通运输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地区煤炭资源呈现出供需失衡严重的情况。与此同时,煤炭资源利用率较低,大量资源被浪费,也是煤炭市场的特征之一。我国煤炭加工、消耗比为2:3,与西方国家的2:1相差甚远,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市场供需失衡现状更加严重。

2.煤炭市场供需现状分析

(1)价格平稳,产能过剩:2003年至2013年是煤炭产量持续增长的黄金十年,以年为单位,2003年是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增长比例达到18%左右。2009年、2010年和2011年三年期间,煤炭资源产量有所回升,主要是受到了投资的影响。2012年至今,全国煤炭资源产量和销量均呈下降趋势,受到供大于求的影响。2013年首个季度之后,煤炭价格开始出现暴跌,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产能过剩,煤炭资源的库存量增加制约了我国煤炭市场的发展。

(2)遭遇困境,影响发展:煤炭市场结构性的过剩趋势一直延续到了2014年,且整个市场供需总量仍然比较宽松,使得煤炭生产企业面临很多风险和困境。2014年下半年,煤炭市场供需逐渐趋于平衡,行业经济运行出现小幅度的回温,但整体运行压力仍然较大。造成这种困境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包括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整、产能超前及大规模不良投资等,而国内能源资源结构的不断优化也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3)环保压力,冲击市场:2013年至今,我国各地区雾霾天气频繁发生,为此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应的解决措施,并在整个雾霾的治理方案中明确指出了定量化目标,使得煤炭资源成为主要矛头。迫于环保压力,我国能源结构在进行整合和优化过程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将大幅度且持续增加。实际上,环保压力的影响,不仅使煤炭企业发展受到制约,其下游行业也受到严重的影响。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2015年我国国内煤炭消费所占比例要下降至65%,对煤炭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

二、煤炭市场供需矛盾解决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目前煤炭市场供需形势较为严峻。作为煤炭生产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结合市场需要,不断对生产、经营策略进行有效调整,应对新时期新形势的发展需求,不断增加核心竞争能力,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中保持可持续发展。

1.调整产业结构,拓展新型业务

针对目前我国煤炭市场发展现状和供需矛盾,煤炭企业首先要对自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行不断调整,促进产品多元化生产,努力实现煤炭产品的品牌化,实现市场的良好配置及资源的不断优化。另外,可充分利用煤炭产品尝试拓展新型业务,如煤气、发电等,并根据实际构建能够兼顾钢铁、建筑、电气等具有循环性质的产业链条,进而更好的抵御市场风险。

2.拓宽市场渠道,加快企业重组

运用灵活的市场营销策略,进一步激活市场需求,进而拓展产品的营销渠道。煤炭生产企业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并与钢铁、电力及石化公司组建联盟,学习新型营销方法,积极拓宽市场,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实力。与此同时,应加大企业重组力度,发展大型煤矿企业。为此,要做好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并进行统筹和规划,做到开发和保护并行。充分利用国家和政府培育、支持大型煤炭企业的相关政策,针对大型基地内部的主要资源,优先为本地区大型企业进行配置,促进其兼并和重组。

3.创新生产技术,杜绝劣势煤炭

为了更好的应对环保压力,煤炭企业应不断对自身生产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例如,可通过洁净煤技术,进一步提高煤炭产品的生产质量和煤炭利用效率。积极开展煤化工业,煤炭焦化、煤气化-合成氨-化肥已成为我国占主要地位的煤化工业。通过发挥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补充国内油、气资源的不足,新型煤化工业在我国有着长远的发展前景。另外,在大型的煤炭企业内部建设相应的选煤厂,对劣质煤产品进行有效排查。同时,对采煤塌陷区做好综合治理,例如土地复垦、植被恢复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煤炭资源仍然是我国能源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并占据绝对的主导性地位。虽然目前我国煤炭资源供需矛盾比较严重,且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但是,作为煤炭企业,在无法改变大趋势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对自身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并对生产技术加强创新,为应对影响煤炭市场发展的多种因素做好积极准备。

参考文献:

[1]李宪海.基于政策网络理论的我国煤炭地区绿色发展政策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报,2014,12(01).

煤炭资源的现状篇(10)

    二、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系统分析

    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之一是实现资源的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产出量。通过资源代谢分析,可以了解资源的流动路径和环节,以及各环节的资源投入和产出情况,为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煤炭行业涉及的资源种类繁多、数量巨大,进行资源代谢分析是研究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的基础。资源能否做到层级利用、循环利用,不仅取决于资源种类及其自身特性,更取决于其流动方式和规律。

    (一)资源代谢方式的转变

    1.“资源—资源—资源”型的代谢方式

    以这种形式流动的资源每经过一个环节后都会产生新的资源,这些新的资源在经过相关环节后再产生新的资源,依次发展下去直到最终环节。

    2.“资源—处理—资源”型的代谢方式

    资源的这种流动方式是指资源流经若干环节后其基本的用途和作用没有太大的变化,经过处理后仍能被重新利用。这种资源流动形式,有的经过简单环节的循环,有的经过多个环节,甚至重复循环。这种流动方式易产生过程损耗,需要不断补充新的资源。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过程损耗与技术水平有关。资源的这种流动特性为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奠定了基础。

    3.“资源—废弃—再生”型的代谢方式

    资源的这种流动方式是指资源经过一个环节或多个环节后,原有的用途和功能基本丧失,成为暂时没有用途的资源。经过处理后,一部分资源能恢复原来的用途,另一部分资源经过处理后再做他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再生。大多数资源都按这种方式流动。这种方式是构成环境损害的主要方式,也是循环经济讨论的重点。

    (二)循环经济与煤炭产业价值增值

    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实现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在这种不断增值的状态下,循环经济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循环经济理念下的煤炭行业价值链增值,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实现的。

    1.价值链延伸

    循环经济条件下的生产方式本质特征就是延长了产品价值链的环节,通过对行业价值链形成过程中副产品的减量与处理,以及生产消费过程中废弃物的回收处理与再利用,延长了该行业的产业链,使得有限的资源能创造出更大的利用价值。对煤炭资源来讲,压缩煤炭产量,减少资源绝对开采量,积极发展煤炭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拉长煤炭产业的价值链,是实现煤炭产业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产业附加值的关键。

    2.网状或环状化

上一篇: 常见网络诈骗手法及防范 下一篇: 公益文化活动策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