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的特征汇总十篇-9游会

旅游产业的特征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21 11:48:28

旅游产业的特征

旅游产业的特征篇(1)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121-02

文化旅游泛指以鉴赏异地异国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迹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它涵盖范围广泛,包括与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宗教等有关的旅游活动。文化旅游产业关联性高、涉及面广、辐射性强、带动性强,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新世纪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很强的活力。

一、文化旅游产业的特征

根据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践,可以归纳其基本特征如下:

1.超综合性。旅游产业本身的综合性就极强,而文化旅游产业又将文化这一因素置于旅游产业的链条上,使其综合性更为明显。比如,从产业关联的角度看,文化旅游产业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它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休闲娱乐产业、艺术产业等为一体,产业体系庞大,产业边界模糊。

2.延展性。延展性指的是以一项文化旅游产品为核心,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的其他产品。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一般来说,文化旅游产业的文化含量较高,通过一些深度的开发与创新,可以挖掘和衍生出一系列的新产品,从而带动文化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二,旅游产品还具有一定的内涵方面的延展功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讲解中,导游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诗词歌赋、精彩的传说、故事、典故,从而有效提升游览的层次,增加旅游产业的附加值。

3.载体性。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必须以一定的历史文化景点、文化艺术场所等为基础和载体。一般来说,这些历史文化景点、文化艺术场所的品质高低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而现阶段随着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其载体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文化旅游产业的载体是文化旅游产业链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因素。

4.体验性。与传统的旅游方式强调“静态观赏”不同,现代文化旅游倡导“文化体验与文化参与”。无论是从当代人对文化旅游体验与参与的要求,还是以中青年人群和老年人群为主的文化旅游市场主体,都在不同程度上从主观与客观两个角度要求文化旅游更具体验性,这也将成为文化旅游的本质要求以及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5.创意性。文化旅游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是与历史古迹相联系着的,更多时候也要通过文化创意的实现来达到吸引人的目的。举办各种大型的选秀活动、博览会等也能够带来巨大的产业联动效应,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比如,在旅游资源相对匮乏的迪拜和阿布扎比,就通过一些全新的理念设计出了超豪华的购物中心、七星级的金帆船酒店,还有豪华的文化广场,豪华的清真寺等创意产品,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客。

6.精品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旅游产品是人类历史的结晶,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精神与物质行为的精品,具有很高的品位,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与传扬,大量吸收前人遗留下来的优秀文明成果,做到为现代所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将这种优秀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

7.民族性和国际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旅游的景点一方面是民族的,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另一方面也是世界的,具有国际性。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而当所有的民族文化汇聚到一起,就具有了国际性。可以说,文化旅游产业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是民族性和国际性的统一。

二、文化旅游产业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我国旅游产业新格局的形成。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产业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旅游产业的发展进入新的调整和提升阶段势在必行。可以说,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结合暂时解决了现阶段单独的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它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强了其发展的活力。总之,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将会有利于促进旅游产业新格局的形成,使其结构得到优化与整合。

2.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可以通过旅游业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载体,从而使旅游从单一的游览观光型向文化体验型转变,实现旅游产业由量到质的转变,推动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3.有利于旅游产业功能的完善。传统的旅游产业过分强调其经济方面的功能,而对其他功能视而不见,而现代旅游业功能更加多元,比如可以解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人们身心的健康、知识的增加、境界的提升等等。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使得公益目的、教育目的、文化传播目的更加凸显。

4.有利于提升我国旅游产业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在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知识和文化的竞争上。文化旅游产业是知识和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扩大旅游中的文化含量,使旅游业更好的承载文化,积极打造属于本国的有特色的文化产品与品牌,增强本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以此树立本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三、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策

1.加强文化创意。文化创意要求我们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原始文物遗存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一番创新和再造,增加文化的附加值,特别是要积极弘扬传统文化中向上的阳光的文化层次,把它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内容来抓。加强文化创意的目标不仅是要复活历史,更要推动历史的发展。

2.强化营销的文化内涵。在旅游文化的营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其文化内涵的营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采取不同的文化内涵的说明与宣传。首先可以加大立体广告的宣传力度,并增加广告的文化含量;其次,可以选择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进行文化旅游的推广活动,对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进行一番详细而又通俗的说明。

四、结语

本文主要从文化旅游这一新型的旅游方式出发,探讨了其特征、作用以及发展对策三个方面的问题,从而对文化旅游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与作用,必须进行很好的引导与鼓励支持,以促进其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金萍.再论文化旅游产业的特征、作用及发展对策[j].福建论坛·文社会科学版,2011,5(8):29-32.

[2]许金如.扬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2,1(64):33-34.

[3]苏卉.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及政府规制改革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1(11):1044-1045.

旅游产业的特征篇(2)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173-04

引言

近年来,昆明的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业为昆明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于如何验证旅游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协调与否,本文运用投入产出特征分析法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是否协调的问题,实质上是社会生产结构是否与技术经济结构相互协调的问题 [1]。

一、投入产出特征分析模型概述

在投入产出理论中有如下横向平衡关系成立:中间使用 最终使用=总产出,数学表达式为xij yi=xi。

设为最终产品(使用)向量,为社会各部门总产出向量,设=(y1,y2)t和(x1,x2)t为对应的结构向量,并满足条件yi=1,xi=1,因此有=f,=g成立,其中f=y1 y2,g=x1 x2,此时投入产出平衡式可以写为:gax fy=gx。令s=f/g,s称为最终产品(使用)率,y称为最终产品结构,x称为社会生产结构或产业结构。

通常,随着社会技术的进步,最终产品率s从理论上来说是越来越大的,因为技术进步应该朝着使社会生产系统的中间消耗越来越小而最终使用比率越来越大的方向进行。当s较大时,整个社会系统中间消耗占社会总产值比例较小,可以认为国民经济系统运行的较为协调 [3]。当投入产出模型中只涉及两部门,比如工业和非工业以及本文研究的旅游产业和非旅游产业时,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比较两部门之间是否协调发展。

对于两部门投入产出关系,技术经济矩阵必有唯一的实特征根λ1,使得0

当社会生产结构向量与主特征向量重合时,表示社会生产结构与技术经济结构完全协调,在这种情况下从投入产出角度来讲,多部门国民经济犹如一个整体,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在一般情况下两者不会重合。

在两部门情况下,通过技术经济结构的特征来观察产业结构,即在以主特征r1和r2副特征为基底的坐标系中分解社会结构x,在此,有x=α1r1 α2r2成立。公式gax fy=gx可转化为ax y=x,即写成ax sy=x,综合以上公式可以推出最终产品率用公式表示为:s=α1(1-λ1) α2(1-λ2) [1],λi为唯一的实特征根。

由上述公式可以看到,主特征根把结构三角形aob分为两个部分,当副特征向量r2在第二象限时(如下页图1所示),生产结构向量若从向(即oa方向)靠拢,则最终产品(使用)率增大,表示生产结构与技术经济结构协调,因此r1ob为不协调区域;当副特征向量r2在第四象限时,生产结构向量若从r1向r2(即ob方向)靠拢,则最终产品(使用)率增大,表示生产结构与技术经济结构协调,因此r1oa为不协调区域。即若使s上升,该区域为协调区域,此时认为结构协调,反之不协调。

二、旅游产业特征分析

旅游业的产业定位一直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各地区的标准不同,但一般都是涉及“食、住、行、游、娱”等基本要素。本文根据旅游卫星账户的国际标准来选择旅游特征产业和相关产业,使得结果具有可比性。

把国民经济各行业投入产出数据按照旅游行业的选择整合为两部门,即旅游产业和非旅游产业,对2×2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求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可得以下结果:

投入产出特征分析就是在两部门情况下通过技术经济的结构特征来观察产业结构,在以主特征r1和r2副特征为基底的坐标系中与社会生产结构向量x来进行比较。如上页图2所示,主特征r1在坐标图第一象限,副特征r2在第二象限,这种情况下,r1把结构三角形划分为两个部分,r1与ob之间为协调区域,另一区域为不协调区域,也就是图中阴影部分所示。可以看到,向量x位于协调区域中,并且较为接近ob,说明昆明旅游产业与非旅游产业的协调程度比较好,这也和昆明市政府一直以来大力发展昆明的旅游业密不可分。云南是旅游大省,旅游产业也是昆明的支柱产业,旅游产业均为第三产业部门,投入少见效快,消耗系数较小,产出能力相对较大,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昆明的经济增长,吸纳就业。因此,继续保持昆明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使之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并促进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

三、旅游产业内部特征分析

以旅游产业为经济整体,在旅游产业内部研究各部门是否协调发展对于了解昆明旅游产业结构是有必要的。

表3为十二个部门的特征分析结果,对每个部门整理出2×2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和社会生产结构以及最终产品结构,再对a求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从结果可以看到,十二个部门中有四个处于不协调区域,分别为铁路运输、公路运输、邮电通讯和零售业(如图3所示)。这四个部门的结构三角形中社会生产结构均处在不和谐区域,说明在旅游行业内部,这四个部门与其他部门发展不够协调,有待改进。

其余八个部门的社会生产结构处在协调区域里。如图4所示,我们观察社会生产结构向量和主特征向量的距离可以发现,住宿业和非住宿业的协调程度最高,其次是景区景点。而航空运输部门的社会生产结构向量和主特征向量几乎重合,可以说是处在协调与不协调的过渡区域,需要予以重视。

旅游业和文化艺术业的特征分析图比较特殊,主特征向量为(0,1),与y轴重合,这是由旅游业和文化艺术业对其他部门的直接消耗为0所导致的。

旅游产业是昆明的支柱产业,旅游产业均为第三产业部门,投入少见效快,消耗系数较小,产出能力相对较大,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昆明的经济增长,吸纳就业。因此,在继续保持昆明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情况下,有必要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改善不协调发展部门的行业情况,使得昆明旅游业整体健康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潼.投入产出特征分析[g]//陈锡康.当代中国投入产出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375-385.

[2]黎洁.旅游卫星账户与旅游统计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7.

[3]蒋雪梅,佟仁城.中国产业结构特征分析[g]//徐宪春,刘启运.中国投入产出理论与实践200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97-303.

旅游产业的特征篇(3)

中图分类号:tp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3-0004-02

space modeling of tourism information

dong yanbing1,ma li2

(1.northern industri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41,china;2.beijing industry and trade technicians college,beijing 102206,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dea of modeling spatial data the composition of tourism information, models, and storage methods proposed to vector raster data structure describing the integration of spatial information,research-based relational database space information is stored ,and on this basis,to extend the predicate-based description of spatial data access interface.and in a relational database on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spatial data modeling.

keywords:spatial modeling;spatial data model;data storage

一定区域内社会经济客体的空间活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都会形成一种空间态势,而空间结构则是人类经济活动作用于一定地域范围所形成的组织形式,反映了区域经济系统中各个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空间组织关系,包括诸要素在空间中的相互位置、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聚集程度和聚集规模以及地区间的相对平衡关系等。

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其发生、发展也是以空间系统为物质载体的,旅游空间结构不仅仅是旅游活动的空间状态,而且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旅游业规划过程中一个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按照旅游者的市场需求,结合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有效组织合理的空间结构和旅游线路。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旅游业所特有的空间属性进行分析,进而对旅游行业信息进行空间数据挖掘,得出相关规则,指导旅游业的规划与发展。

一、旅游信息的空间属性

(一)旅游线路的空间属性

我们把可以把旅游行为的实现简单描述为图1所示的结构:

图1旅游行为的实现

旅游行为是人们在某个地域进行旅游和游玩的过程,旅游的实现是通过旅游者的空间移动来实现的。我们可以用一个坐标点表示旅游者所到达的一个景区、一个城市。用一条线来描述旅游者途径的旅游线路。

旅游者在进行区域旅游活动时,不同个体在使用旅游地的空间行为选择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下面给出了依据假日旅游预报系统总结出的几种旅游行为空间模式:如图2所示:

1.单一目的地旅游:旅游者的大部分旅游活动集中在一个目的地。

2.线型旅游:旅游者选择使用一条线路上的多个旅游目的地,但存在主次之分,主要选择使用的目的地只有一个。

3.基营式旅游:旅游者在访问主要目的地的同时也选择访问其他几个目的地,但往往以主体目的地作为大本营。

4.环型旅游:旅游者在既定的目标区域内环旅游好几个目的地,相当于游览线路空间。

5.链式旅游:旅游者以客源地为中心进行的链式游览。

(二)旅游资源的空间属性

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状况和城市的旅游功能决定了两者在旅游空间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它们是旅游产业在空间布局中的极点和核心,是区域内旅游吸引物的聚集中心,也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各旅游区和旅游城市之间通过旅游线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的旅游网络系统。因此,从全国范围的宏观层次上看,我国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明显地呈现出以旅游区和旅游城市为中心,以旅游线路(旅游交通)为网络连接的点网状分布态势。

1.以旅游景区为中心的产业布局

旅游产业是以为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为主的综合服务的企业和行业的集合体,包括旅游区(景点)、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以及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服务与支撑的旅游关联产业。这些功能不同、层次不同的行业部门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聚集在一起,共同服务于相似的旅游消费者。旅游者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求一种内心的体验和心灵的愉悦,这就决定了这些行业和部门在旅游产业中地位的不同。其中,旅游区(景点)在旅游产业中处于核心地位,旅游景区景色的优美程度和吸引力的大小,往往是旅游者来此旅游的原始动力。其次才是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配套服务的旅行社旅游饭店等中介机构和相关产业,旅游产业内部各组成部分功能作用的不同导致其在空间布局上的不同。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即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常常以旅游区(景点)为中心,其或边缘分布着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商品经营以及众多的旅游相关产业。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众多的以旅游区为中心包含的旅游中介机构和旅游相关产业在内的旅游产业集群被旅游交通线路连接在一起,呈现出显著的点网状分布特点。

2.旅游城市为中心的产业布局

作为旅游目的地,城市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市场客源基础,同时城市发达的经济、社会、文化水平以及资金、技术、信息等条件又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因此,在现代旅游产业的发展中,以城市为中心的旅游产业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常常以旅游城市为核心而产生和发展。在空间上,城市是旅游产业布局的极点和核心,其则星罗棋布般地分布着下一级旅游区和旅游吸引物聚集体,众多的以旅游城市为中心的旅游产业集群通过各种旅游交通线路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使宏观上的旅游产业布局亦呈现出一定的点网状分布的特点。

二、空间数据组成

数据和空间属性的集合称为空间数据。空间数据的属性包括空间特征和非空间特征两部分,非空间特征又由时间特征和属性特征组成。“属性、时间、空间”是任何空间数据所必需的三要素,缺少任何其中一个都不能称为空间数据,或至少是不完整的空间数据。

其中:

(一)空间特征:用以描述事物或现象的地理位置以及空间相互关系。

(二)时间特征:用以描述事物或现象随时间的变化。

(三)属性特征:用以描述事物或现象的特征。

三、空间数据模型

空间数据模型是考虑用户需求的共性,用统一的语言描述和综合、集成各用户视图。其基本任务是,确定所感兴趣的现象和基本特征,描述实体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定空间数据库的信息内容。空间数据模型主要有:

(一)矢量模型

空间实体(geo)抽象为由平面上的点(point)、线(line)、面(pgon)所表征的空间目标所组成,geo={point,line,pgon)。

图2矢量数据模型

(二)栅格模型

在栅格数据模型中,一个点就是一个像元,线由一串彼此相连的像元构成,而面则是由一堆彼此相连的像元组成。每一个栅格像元记录着不同的属性,这些像元大小是一致的。像元通常是正方形,有时也用到矩形、六边形和等边三角形。像元的位置由纵横坐标决定,每个像元的空间坐标并不一定要直接记录,因为像元记录的顺序己经隐含了空间坐标。

对于栅格数据模型:

点实体:表示一个像元

线实体:表示一定方向上连接成串的相邻像元集合

面实体:表示聚集在一起的相邻像元集合

四、矢量栅格一体化数据模型

栅格结构和矢量结构在表示空间数据上可以是同样有效的,但是为了更好的描述空间实体,需要同时使用两种数据结构,因此我们将矢量数据和鸥袷据进行一体化。

采用填满线状目标路径和填充面状目标的表达方法作为一体化数据结构的基础,每个线状目标一方面要记录原始取样点,另一方面记录路径通过的鸥瘛c扛雒孀茨勘暌环矫婕锹妓的多边形周边外,还包括中间的栅格。这样,对于点、线、面状目标来说,一方面采用面向目标的描述方法,使之保持矢量的特征,另一方面通过空间填充建立了位置和地物的联系,使之保持鸥竦男灾,这就是一体化数据模型。

五、空间数据存储

广义的空间数据包括在任何坐标系统中能够被索引到的数据。这个在空间坐标系统能够被索引的过程实际就是数据的分类和编码,建立数据与空间坐标的关联,建立空间特征部分和非空间特征部分的联系。

(一)空间数据分类

分类是将具有共同的属性的事物或现象归并在一起,而把不同属性的事物或现象分开的过程。

(二)空间数据编码

编码是用一个或一组有序的易被计算机或人识别与处理的符号,是空间特征数据和非空间特征数据关联的表示码。

(三)空间数据存储

空间数据存储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空间特征和非空间特征两部分的关联,空间数据存储方式的主要有:

1.文件格式存储

空间数据包含空间特征和非空间特征,其中空间特征信息描述空间是特定的地理位置及其形状,非空间特征信息描述相应空间实体有关的应用信息。文件管理将空间数据存放在自行定义的空间数据结构及其操纵工具的一个或多个文件中。空间信息和非空间特征信息通过标识码建立联系。

采用文件管理的优点是结构灵活、操作简便、地图显示速度快,可以任意定义文件格式及其操纵工具,管理各种数据。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难以适应大批量数据处理,非空间特征信息数据管理功能较弱,文件管理不利于数据的共享。

2.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存储

关系模型能够以简单、灵活的方式表达各种实体及其相互关系,其数据描述具有一致性和独立性。关系模型具有严密的数学基础和操作代数基础,具有一定的演绎功能。

六、旅游空间信息在关系数据库中的建模

大部分现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无法管理空间数据或者管理空间数据是低效、难以适用的。dbms通常作为存放商业和财会数据的简单而有效的仓库,贮存在这些庞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比较简单,通常包括数字、姓名、地址和产品描述等信息。传统dbms能够胜任此类信息的查询,它会利用索引来缩小搜索范围,但传统的索引无法处理多维坐标数据的排序问题,例如“列出大连市周围方圆50公里以内的旅游景点”这样一个相对简单的查询会难住数据库。要处理这个查询,数据库就必须把旅游景点地址映射到一个能够计算和比较距离的适当参照系统中,然后数据库扫描整个旅游景点列表,计算其地址与大连市中心的距离,如果距离小于50公里,则保存该旅游景点名称。这个过程牵涉到二维坐标,无法利用索引来缩小搜索范围。

七、小结

本文以建模的思想分析了旅游信息空间数据的组成、模型以及存储方式,提出了以矢量栅格一体化的数据结构描述空间信息,研究了基于rdbms的空间信息的存储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扩展了基于谓词描述的空间数据访问接口,并在关系数据库中对旅游行业的空间数据进行了建模。

参考文献:

[1]杜军平,郭文生,尹怡欣.中国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设计.2005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中南大学学报专刊,2005,8

[2]杜军平,郭文生,尹怡欣.中国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平台的研究.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第11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788-79

旅游产业的特征篇(4)

一、红色旅游的概念与夹金山在红色旅游中的意义和象征性

(一)红色旅游的概念

所谓红色旅游,指的就是将我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建立了伟大战绩所形成的标志物或者纪念地作为载体,利用这些载体承载的革命精神、革命事迹与革命历史的丰富内涵,组织接待社会上的旅游者开展参观游览与缅怀学习的主题性旅游活动,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红色旅游将红色人文景观以及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在一起,将旅游产业与革命传统教育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可以培养时代精神与学习斗争革命精神的旅游方式。

(二)夹金山在红色旅游中的意义和象征性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建设中,加强革命老区的建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自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以来,我国革命老区的建设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政府也纷纷采取措施推动革命老区的发展。夹金山作为我国西部的一个革命根据点,其凭借着自身拥有的众多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在整个红色旅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夹金山是我国革命的摇篮,可以将其作为我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示范基地,是一个可以开展各类爱国主义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好地方。

二、宝兴当前的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宝兴是我国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中转站,也是我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位于宝兴县境内的夹金山,是长征途中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雪山,是长征精神与长征丰碑的见证地,这为宝兴人民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近年来,宝兴县将夹金山作为代表,采取了各种措施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在科学规划的同时还重视打造品牌,而且在提出“旅游兴县富民”的发展战略并实施之后,使得其红色旅游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树立起了鲜明的红色旅游品牌形象。

三、夹金山的文化象征与内涵

夹金山是我国的部级森林公园,又名大雪山,以雪景著称。夹金山有着非常茂密的原始森林,随处可见野生动植物,自然景观十分壮美。其中,最独树一帜的是夹金山的红军遗迹,其作为我国红军长征时翻越的第一座雪山,在长征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是长征精神的重要象征,也深深体现了我国工农红军的革命内涵。这些都使得夹金山在整个红色旅游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夹金山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一直都得到了我国旅游业的高度重视。

四、如何开发体现长征精神的红色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和持续生产

夹金山是少数民族地区,也是革命老区,拥有非常多的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以及独特的红军长征文化旅游资源。其中,红色旅游资源是夹金山最有特色的一类旅游资源,要将其作为载体来促进整个夹金山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而这就要求要对夹金山以红色长征文化为主要特点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并将其与当地其他旅游资源加以优化配置,将夹金山拥有的红色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对体现了长征精神的夹金山红色旅游文化产品进行合理开发是十分重要的,主要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措施。

(一)对夹金山长征精神红色旅游产品进行深层次开发

开发旅游产品主要就是旅游经营者通过建设旅游资源,从而将其转化成一种能够让旅游者在精神与物质上获得满足感的旅游经历与旅游景点。所以,在开发旅游产品的时候,要将实际拥有的旅游资源作为基础。我国有很多革命老区,革命老区一般都拥有非常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但是不少革命老区在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时候只重视开发有形人文旅游资源,对于一些无形人文旅游资源没有引起重视,只是开发一些革命纪念馆、博物馆或者革命遗迹等。这些有形旅游资源虽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是不够的,这种浅层次的开发很难有效实现旅游产品的持续生产。因此也就要求要在红色旅游资源的革命文化内涵上下更多功夫,将红色旅游资源中蕴含的最宝贵、最本质精神品格充分挖掘出来,增强旅游者的情感体验与心灵共鸣。夹金山的红色旅游资源主要有夹金山公园、红军石刻标语、红军长征纪念碑、誓师广场、拴马树、凉水井等,这些都是可以见证当年红军翻越夹金山的有形文化红色旅游。对于这类有形的红色旅游资源,可以采取保护红军文物与修缮红军遗迹遗址等做法,将其包装并开发成一种可以进行长征革命精神教育的参观景点与基地。同时,红军在翻越夹金山时具有的团结拼搏、迎难而上、坚强乐观等精神才是整个红军长征文化中的精髓部分,这作为一种无形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对其加以大力弘扬能够进一步增强夹金山红色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与内涵价值。

(二)对夹金山长征精神红色旅游产品进行整合开发

在开发夹金山红色旅游产品的时候,要始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并采取立体开发的方法,将夹金山的红色旅游、古色旅游、绿色旅游等各种资源有机集合在一起,对夹金山的旅游景点加以合理规划,并且还要突出红色旅游资源的特色,一方面使不同层次与目的旅游者的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实现当地旅游业发展规模效益的提高。在开发夹金山红色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要将当地的民族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合起来,塑造一个突出了长征精神红色旅游文化特色的旅游区,实现夹金山长征精神红色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在结合的过程中还要对夹金山当地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独特民俗风情进行深入挖掘,将夹金山当地的藏族文化特色优势充分发挥到旅游产品中,让旅游者在体验到红军长征精神的同时还能领略到当地独特的藏乡民族风情,从而提高夹金山红色旅游产品的趣味性与独特性,让更多的游客领会到夹金山拥有的独特魅力与生命力,从而为夹金山的红色旅游产品赢得更大的旅游市场[6]。

五、如何让本地群众获得长期的可持续旅游收入

在开发夹金山红色旅游文化产品的时候,一方面能够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当地群众可以获得更多的旅游收入,促进当地群众生活水平的升高。为了让夹金山本地群众可以长期获得可持续收入,当地政府要发挥出对旅游市场的调控、引导与规范作用,对当地旅游管理部门的职责加以明确,针对夹金山的旅游产业制定各种扶持政策,还可以设立夹金山红色旅游文化发展基金,加大对客源市场的开拓,让夹金山的红色旅游文化可以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从而持续为当地群众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让夹金山本地群众可以在红色旅游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利益。

六、红色旅游文化的弘扬与红色旅游开发的结合

(一)对红色旅游资源加以整合,不断扩大客源市场

有机整合红色旅游资源是增强红色旅游资源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可以将夹金山的一些红色景点连成片或者线,让其相互之间进行补充,不断增强其对游客的吸引力,从而进一步扩大客源市场。

(二)结合多种红色旅游资源来发展红色旅游市场和产业

将红色文化与绿色文化、民俗文化与历史文化结合在一起,形成夹金山的独特红色旅游发展模式,形成夹金山红色旅游发展的高峰期[8]。同时还要加强与周围省市比如重庆、贵州之间的联合,打造一个全新的精品红色文化线路游,构建一个以夹金山红色旅游资源为主的精品红色旅游带。

(三)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不断增加红色旅游产品附加值

在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时候,一方面要建设与恢复革命活动遗迹的原貌原址,另一方面还要挖掘与整合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精神或者故事。四川不仅是长征中的重要节点,又经历过汶川大地震,因此可以结合长征精神与抗震救灾精神来对红色文化进行弘扬。同时,为了提高红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与附加值,还要将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方式结合起来,包括观光旅游、藏羌文化旅游等,不断提高红色旅游产品的体验性与教育性。

旅游产业的特征篇(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新疆旅游资源丰富,其旅游业起步于1978年,据统计,到2001年新疆国内旅游人数达854.69万,国内旅游收入71.8亿元人民币。接待海外旅游者27万人次,创汇9 800万美元。二十多年来,全区接待海外旅游人员和创汇数额年均增长率在全国名列前茅。新疆的旅游业经过不断的努力,已经摆脱了过去那种“艰苦式旅游”的阶段,宾馆、餐厅、酒店的服务接待设施档次越来越高;旅游景点的建设开发也越来越完善,在满足游客欣赏景观的同时还能为他们提供更舒适、方便快捷的配套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疆旅游经济中的各配套行业已经出现了产业化聚集的现象。基于前人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本文借鉴一般产业集群理论,以新疆为例,对旅游产业集群的识别进行探索,并为新疆制定旅游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一、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界定

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把产业集群定义为:“在特定产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1]借用产业集群概念结合旅游产品的特性,可以将旅游产业集群界定为:旅游产业集群是在旅游目的地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以旅游核心吸引物为基础,围绕旅游六大要素,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有交互关联性的旅游企业和部门,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旅游经济集聚现象。旅游产业集群关注的是特定市场和活动的经济联系,集群可以跨越地理和行政界线,依赖于旅游价值链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形成某种“一揽子旅游产品”。旅游产业集群具有以下特征: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特征,关联性特征,经济外部性特征,动态特征等。

1.新疆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分析

区位商法是用来判断区域内是否存在产业集聚现象的主要方法之一。

区位商公式:lq =eijeiekjek

式中e i j指i地区产业j产值,e i指i地区总产值,e k j指国家k产业j的产值,e k指国家k的总产值。lq大于1,意味着给定区域的产业相对专业化;大于1.12,即表示高水平的专业化。在产业集群识别中,lq大于1,就可以认定产业集群形成[2]。

根据区位商公式,我们把全国和新疆的相关资料列入下表,并计算出新疆的旅游业相对于全国的区位商。

由计算结果可知,新疆相对于全国的旅游产业lq值,从2001—2006年分别为1.24,1.30,1.44,1.30,1.34,1.29各区位商均大于1.12。这表明新疆旅游业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相对专业化且水平较高,旅游业的空间集聚显著。根据从2001年到2006年的lq值数据可知,2002年和2004年的lq值均为1.30;2006年lq值相对于2005年降低0.05;这种区位商数值的不变或下降,似乎显示新疆旅游业的空间聚集程度有所下降,但实际上是因为伴随新疆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发展和完善,各项产业也随之发展且产值不断增加。各项产业产值的增加从而导致总gdp基数变大,使得旅游业区位商发生如上变化。

由表2可知,从2001—2006年(除去2003年非典特殊时期),新疆国际旅游收入稳步增长,且位于整个西北地区第二位。从旅游产业集群角度分析,其主要得力于新疆自然性因素和民俗文化的吸引力。新疆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是吸引旅游者的原始动力。相比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新疆属于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且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使得其形成了绝对比较优势,吸引了大量的企业集聚,从而加强了新疆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性。新疆旅游企业空间集聚性,表现为核心旅游企业及相关支持性组织的密度不断增加。

2.新疆旅游产业的空间相关分析

地理集聚性是所有产业集群的空间特征,是集群效应产生的前提。旅游企业及其相关支持组织的数量增加使得新疆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性不断加强。

由表3可以看出,新疆五个主要旅游城市(地区)的旅游产值逐年稳固增长,且首府乌鲁木齐均保持首位,这是由于旅行社、酒店、旅游商店等都主要集聚在首府的交通主干道,概括为“两带”“两块”。首府乌鲁木齐地处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中心位置,区内现有12个航空港,有24条国内航线以及到阿拉木图、塔什干、莫斯科、新西伯利亚、伊斯兰堡等国际航线。同时其又是第二亚欧大陆桥连接欧亚的纽带,可以说,新疆完整的公路网络以首府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且首府旅游企业和支持性部门以及公共基础性部门之间,形成了网络结构复杂的庞大旅游产业协作系统。乌鲁木齐作为重要枢纽对于全疆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结论及启示

综上分析,新疆旅游产业初步显示以下特征。

1.新疆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不断加强,会将有直接联系的技术、人力资源、各种配套服务机构等吸引过来,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和资源优势互补,降低成本。并且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将吸引更多相关产业甚至不同的产业,提升新疆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力[3]。

2.随着新疆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张,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扩大影响,国内外游客不断增多。促使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有机结合,促使新疆旅游企业及相关支持性组织合理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协作。

3.新疆旅游产业企业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互动关系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有利于构成各旅游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创新活动,推动产业升级,得以使新疆旅游产业进入全国这一行业的前沿地带。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各级区域政府所公认的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载体[4]。但我们认为,新疆旅游产业集群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无论其自身功能的发挥,还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都没有显示它应有的分量。

因此,新疆旅游业在发展政策的制定上,一方面,应遵循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鼓励公平竞争,促进分工和企业的专门化;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面对集群负面的外部作用,应施以政策引导,而不是亲自指挥以至于扭曲市场,更不应由政府选择将某个或某几个企业做大做强。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新疆旅游集群的不断加强,从而带动整个新疆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47-148.

旅游产业的特征篇(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新疆旅游资源丰富,其旅游业起步于1978年,据统计,到2001年新疆国内旅游人数达854.69万,国内旅游收入71.8亿元人民币。接待海外旅游者27万人次,创汇9 800万美元。二十多年来,全区接待海外旅游人员和创汇数额年均增长率在全国名列前茅。新疆的旅游业经过不断的努力,已经摆脱了过去那种“艰苦式旅游”的阶段,宾馆、餐厅、酒店的服务接待设施档次越来越高;旅游景点的建设开发也越来越完善,在满足游客欣赏景观的同时还能为他们提供更舒适、方便快捷的配套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疆旅游经济中的各配套行业已经出现了产业化聚集的现象。基于前人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本文借鉴一般产业集群理论,以新疆为例,对旅游产业集群的识别进行探索,并为新疆制定旅游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一、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界定

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把产业集群定义为:“在特定产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1]借用产业集群概念结合旅游产品的特性,可以将旅游产业集群界定为:旅游产业集群是在旅游目的地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以旅游核心吸引物为基础,围绕旅游六大要素,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有交互关联性的旅游企业和部门,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旅游经济集聚现象。旅游产业集群关注的是特定市场和活动的经济联系,集群可以跨越地理和行政界线,依赖于旅游价值链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形成某种“一揽子旅游产品”。旅游产业集群具有以下特征: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特征,关联性特征,经济外部性特征,动态特征等。

1.新疆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分析

区位商法是用来判断区域内是否存在产业集聚现象的主要方法之一。

区位商公式:lq =eijeiekjek

式中e i j指i地区产业j产值,e i指i地区总产值,e k j指国家k产业j的产值,e k指国家k的总产值。lq大于1,意味着给定区域的产业相对专业化;大于1.12,即表示高水平的专业化。在产业集群识别中,lq大于1,就可以认定产业集群形成[2]。

根据区位商公式,我们把全国和新疆的相关资料列入下表,并计算出新疆的旅游业相对于全国的区位商。

由计算结果可知,新疆相对于全国的旅游产业lq值,从2001—2006年分别为1.24,1.30,1.44,1.30,1.34,1.29各区位商均大于1.12。这表明新疆旅游业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相对专业化且水平较高,旅游业的空间集聚显著。根据从2001年到2006年的lq值数据可知,2002年和2004年的lq值均为1.30;2006年lq值相对于2005年降低0.05;这种区位商数值的不变或下降,似乎显示新疆旅游业的空间聚集程度有所下降,但实际上是因为伴随新疆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发展和完善,各项产业也随之发展且产值不断增加。各项产业产值的增加从而导致总gdp基数变大,使得旅游业区位商发生如上变化。

由表2可知,从2001—2006年(除去2003年非典特殊时期),新疆国际旅游收入稳步增长,且位于整个西北地区第二位。从旅游产业集群角度分析,其主要得力于新疆自然性因素和民俗文化的吸引力。新疆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是吸引旅游者的原始动力。相比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新疆属于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且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使得其形成了绝对比较优势,吸引了大量的企业集聚,从而加强了新疆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性。新疆旅游企业空间集聚性,表现为核心旅游企业及相关支持性组织的密度不断增加。

2.新疆旅游产业的空间相关分析

地理集聚性是所有产业集群的空间特征,是集群效应产生的前提。旅游企业及其相关支持组织的数量增加使得新疆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性不断加强。

由表3可以看出,新疆五个主要旅游城市(地区)的旅游产值逐年稳固增长,且首府乌鲁木齐均保持首位,这是由于旅行社、酒店、旅游商店等都主要集聚在首府的交通主干道,概括为“两带”“两块”。首府乌鲁木齐地处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中心位置,区内现有12个航空港,有24条国内航线以及到阿拉木图、塔什干、莫斯科、新西伯利亚、伊斯兰堡等国际航线。同时其又是第二亚欧大陆桥连接欧亚的纽带,可以说,新疆完整的公路网络以首府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且首府旅游企业和支持性部门以及公共基础性部门之间,形成了网络结构复杂的庞大旅游产业协作系统。乌鲁木齐作为重要枢纽对于全疆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结论及启示

综上分析,新疆旅游产业初步显示以下特征。

1.新疆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不断加强,会将有直接联系的技术、人力资源、各种配套服务机构等吸引过来,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和资源优势互补,降低成本。并且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将吸引更多相关产业甚至不同的产业,提升新疆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力[3]。

2.随着新疆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张,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扩大影响,国内外游客不断增多。促使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有机结合,促使新疆旅游企业及相关支持性组织合理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协作。

3.新疆旅游产业企业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互动关系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有利于构成各旅游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创新活动,推动产业升级,得以使新疆旅游产业进入全国这一行业的前沿地带。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各级区域政府所公认的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载体[4]。但我们认为,新疆旅游产业集群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无论其自身功能的发挥,还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都没有显示它应有的分量。

因此,新疆旅游业在发展政策的制定上,一方面,应遵循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鼓励公平竞争,促进分工和企业的专门化;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面对集群负面的外部作用,应施以政策引导,而不是亲自指挥以至于扭曲市场,更不应由政府选择将某个或某几个企业做大做强。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新疆旅游集群的不断加强,从而带动整个新疆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47-148.

旅游产业的特征篇(7)

旅游产业是浙江省的重要支柱产业。浙江省旅游局赵金勇局长在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中指出,浙江省旅游业已进入最佳机遇期、黄金发展期、全面竞合期、转型提升期。打造旅游特色。展现浙江文化,发挥比较优势是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重要前提。从2002――2008年,浙江省观光客人比例下降,由53%下降至26%:商务度假型客人的比例上升,由19%上升至34%,公民的旅游休闲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

为掌握浙江旅游休闲企业的发展现状。引导旅游休闲产业的深入发展,为浙江省旅游休闲产品的升级和休闲政策的制订提供科学的依据,我们在2008年“五一”假期期间,针对浙江省主要旅游休闲企业,开展浙江省旅游休闲企业的问卷调查。问卷设计指标主要体现为定性的指标,本次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使用的是visual fox-prp7.0、spas12.0软件。

二、浙江省旅游休闲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涉及的旅游休闲企业主要有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俱乐部、演艺场所等。调查过程中,发放浙江省旅游休闲企业调查问卷240份,有效问卷200份,问卷回收的有效率为83%。根据调查问卷各指标分别对调查数据有效性进行分析。

(一)旅游企业接待本地游客特征

在所调查的旅游企业中,本地游客数量占60%以上的有61家,占总样本数量的28.8%:本地游客占40%-60%的旅游企业有64家,占总数的30.2%:本地游客占20%-40%的旅游企业有34家,占总数的16.0%:接待本地游客在20%以下的旅游企业有52家,占总数的24.5%。

(二)旅游企业接待外地游客特征

外地游客是旅游企业接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接待外地游客比重60%以上的旅游企业有61家,占样本总数的28.8%:接待外地游客占40%-60%的旅游企业有60家,占总数的28.3%:接待外地游客占20%-40%的旅游企业有60家,占总数的28.3%;接待外地游客占20%以下的有27家,占总数的12.7%。

(三)旅游企业接待港澳台游客比重特征

在所调查的旅游企业中,接待港澳台游客比重相对较小。比重5%以下的有126个旅游企业,占样本总数的59.4%:比重为5%-10%的旅游企业有16家,占总数的7.5%:比重为10%-20%的旅游企业有31家,占总数的14.6%:接待港澳台游客比重在20%以上的仅有8家,占总数的3.8%。

(四)游客逗留时间特征

在不同旅游企业,游客的逗留时间有很大的区别。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逗留2-3天是大部分游客的选择,样本数量为107,占总数的50.5%;逗留1天的有61个,占总数的28.8%;逗留4小时以下的有17个,占总数的8.0%:逗留5-8小时的有13个,占总数的6.1%:逗留7天以上的仅有1个,占总数的0.5%。

(五)观光游客比重特征

在所调查的旅游企业中,观光游客比重在60%以上的旅游企业最多,有75家,占总数的35.4%:其次分别是比重10%-20%、40%-50%、20%-30%、30%-40%、50%-60%,样本数量分别为34个、29个、27个、24个、20个,分别占调查样本总数的16.0%、13.7%、12.7%、11.3%和9.4%。

(六)休闲旅游游客比重特征

许多旅游企业以接待休闲旅游游客为主,其中,休闲旅游游客比重在10%-20%的样本数为50个,占总数的23.6%:比重在20%-30%的有36个,占总数的17.0%;比重在30%-40%的旅游企业有36家,占总数的17.0%;比重在40%-50%的旅游企业有36家,占总数的17.0%,比重最多的旅游企业接待休闲旅游游客在60%以上,有33家,占样本总数的15.6%:比重在50%-60%的旅游企业最少,仅有15家,占总数的7.1%。

(七)度假旅游游客比重特征

度假旅游是现在比较时兴的一种旅游方式。在所有被调查的旅游企业中,度假旅游游客比重在10%-20%的旅游企业有98家,占样本总数的46.2%;度假旅游游客比重在20%-30%的旅游企业有37家,占总数的17.5%;度假旅游游客比重在30%-40%的旅游企业有25家,占总数的11.8%;度假旅游游客比重在40%-50%的旅游企业有20家,占总数的9.4%;度假旅游游客比重在50%-60%的旅游企业有15家,占总数的7.1%。

(八)会展旅游游客比重特征

会展旅游游客在所调查旅游企业中所占的比重存在较大差异。有133家旅游企业接待的会展旅游游客比重在10%-20%,占样本总数的62.7%;接待会展旅游游客比重在20%-30%的旅游企业有44家,占总数的20.8%;接待会展旅游游客比重在30%-40%的旅游企业有10家,占总数的4.7%;接待会展旅游游客比重在40%-50%的旅游企业有5家,占总数的2.4%;接待会展旅游游客比重在50%-60%的旅游企业有2家,占总数的0.9%;接待会展旅游游客的旅游企业有2家,占总数的0.9%。

(九)旅游企业看好的旅游者类型特征

在所列出的旅游者类型中,有112家旅游企业看好休闲旅游者,占样本总数的52.8%;42家旅游企业看好观光旅游者,占总数的19.8%;有26家旅游企业看好度假旅游者。占总数的12.3%;有8家旅游企业看好除调查表中所列的其他类型游客,仅占被调查总数的3.8%。

(十)节假日调整对旅游企业影响特征

节假日调整对旅游企业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认为有影响并且影响是正面的旅游企业有31家,占样本总数的14.6%;认为没有影响的旅游企业有88家,占总数的41.5%;认为有影响且影响是负面的旅游企业有75家。占总数的35.4%。

(十一)经济发展水平对旅游企业影响特征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旅游企业的影响是多方面。在所有的调查问卷中,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对旅游企业影响很重要的有109家,占样本总数的51.4%;认为比较重要的有65家,占样本总数的30.7%;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对旅游企业影响一般的有15家,占总

数的7.1%。

(十二)地理位置对旅游企业影响特征

在所有被调查旅游企业中,认为地理位置对旅游企业影响很重要的有73家,占样本总数的34.4%:认为比较重要的有62家,占总数的29.2%;认为影响一般的有14家,占总数的6.6%;认为比较不重要的有1家,仅占总数的0.5%。

(十三)交通条件对旅游企业影响特征

认为交通条件对旅游企业的影响很重要的旅游企业有132家,占样本总数的62.3%;认为交通条件对旅游企业影响比较重要的有51家,占总数的24.1%;认为交通条件对旅游企业影响一般的有11家,占总数的5.2%;认为交通条件对旅游企业影响比较不重要的有1家,仅占总数的0.5%。

(十四)市场条件对旅游企业影响特征

认为市场条件对旅游企业影响很重要的旅游企业有78家,占样本总数的36.8%;认为市场条件对旅游企业影响比较重要的旅游企业有45家,占总数的21.2%;认为市场条件对旅游企业影响一般的旅游企业有21家,占样本总数的9.9%。

(十五)与本地企业的合作与竞争对旅游企业影响特征

认为区域合作与竞争对旅游企业的影响很重要的旅游企业有56家,占样本总数的26.4%;认为影响比较重要的有86家,占总数的40.6%;认为影响一般的旅游企业有40家,占总数的18.9%;认为影响比较重要的有3家,占总数的1.4%。

(十六)信息可获得性对旅游企业影响特征

认为信息可获得性对旅游企业影响很重要的旅游企业有58家,占样本总数的27.4%:认为信息可获得性对旅游企业影响比较重要的旅游企业有67家,占总数的31.6%;认为影响一般的旅游企业有20家,占总数的9.4%。

(十七)服务水平对旅游企业影响特征

认为服务水平对旅游企业的影响很重要的旅游企业有126家,占样本总数的59.4%;认为服务水平对旅游企业影响比较重要的旅游企业有54家,占总数的25.5%;认为服务水平对旅游企业影响一般的旅游企业有7家,占总数的3.3%;认为服务水平对旅游企业影响比较不重要的旅游企业有2家,占总数的0.9%。

(十八)政府服务对旅游企业影响特征

认为政府服务对旅游企业影响很重要的旅游企业有72家,占样本总数的34.0%;认为政府服务对旅游企业影响比较重要的有60家,占总数的28.3%;认为政府服务对旅游企业影响一般的有13家,占中枢的6.1%。

(十九)本地优惠政策对旅游企业影响特征

认为优惠政策对旅游企业影响很重要的旅游企业有97家,占样本总数的45.8%;认为优惠政策对旅游企业影响比较重要的旅游企业有72家,占总数的34.0%;认为优惠政策对旅游企业影响一般的旅游企业有21家,占总数的9.9%。

(二十)生活环境适宜度对旅游企业影响特征

认为生活环境适宜度对旅游企业影响很重要的旅游企业有52家,占样本总数的24.5%;认为生活环境适宜度对旅游企业影响比较重要的旅游企业有72家,占总数的34.0%;认为生活环境适宜度对旅游企业影响一般的旅游企业有20家。占总数的9.4%;认为生活环境适宜度对旅游企业影响比较重要的旅游企业有3家,占总数的1.4%;认为生活环境适宜度对旅游企业影响很不重要的仅有一家,占总数的0.5%。

(二十一)社会文化对旅游企业影响特征

认为社会文化对旅游企业影响很重要的旅游企业有48家,占样本总数的22.6%:认为社会文化对旅游企业影响比较重要的旅游企业有75家,占总数的35.4%;认为社会文化对旅游企业影响一般的有28家,占总数的13.2%;认为社会文化对旅游企业影响比较不重要的旅游企业仅有3家,占总数的1.4%。

(二十)被调查旅游企业吸引旅游休闲者的主要因素特征

旅游休闲者选择不同的旅游企业是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所列出的9个主要影响因素中,硬件设施、服务规范、旅游产品、安全卫生、秩序有序被大部分旅游企业认为是旅游休闲者是否选择该企业的最大影响因素。超过40%的被调查旅游企业认为旅游企业硬件设施、服务规范对旅游休闲者的行为选择具有很大影响。对演出活动,多数旅游企业认为并不是影响旅游休闲者选择的主要因素。

(二十三)旅游休闲者最喜欢的旅游项目特征

在调查问卷所列的所有旅游项目中,有130家旅游企业,占样本总数65%的被调查旅游企业表示景区(点)观光是最受欢迎的旅游项目:有77家被调查旅游企业,占总数的38.5%被调查旅游企业表示美食小吃是最受旅游休闲者欢迎的旅游项目:郊野采风也是很受欢迎的旅游项目。

三、调查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浙江省主要旅游休闲企业的调研,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一)浙江省打造旅游休闲目的地最具优势条件

不同的旅游企业认为浙江省打造旅游休闲目的地优势条件不同。多数企业认为浙江省打造旅游休闲目的地具有的优势条件是多方面的。如,在所有的被调查旅游企业中有16家旅游企业表示浙江省打造旅游休闲目的地具有调查表中所列的所有优势条件,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经济发达、人文底蕴深厚、领导重视、区位优势明显、旅游休闲氛围浓厚。另外,在所谓查的旅游企业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表示风景优美是打造旅游休闲目的地最具有的优势条件。

(二)浙江省旅游企业目前接待的游客以国内游客为主,港澳台游客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目前来浙江省的游客中,虽然观光游客仍占主流,但是,休闲旅游游客、度假旅游游客、会展旅游游客比重在不断提升,特别是在有些企业占有相当的比例,如休闲旅游游客比重在10%-20%的样本数为50个,占总数的23.6%;在所有被调查的旅游企业中,度假旅游游客比重在10-20%的旅游企业有98家,占样本总数的46.2%;有133家旅游企业接待的会展旅游游客比重在10%-20%,占样本总数的62.7%。这反映出休闲旅游、度假旅游、会展旅游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旅游类型。在所列出的旅游者类型中,有112家旅游企业看好休闲旅游者。占样本总数的52.8%,旅游企业对休闲旅游的发展充满信心。

(三)受休闲理念、休闲发展程度的制约,现阶段旅游化闲者的项目选择依然停留在较浅的层次

现代休闲理念应较多关注人的发展性需求,促进身心的发展,追求休闲的意蕴。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增加

和社会的发展,休闲主体的品位肯定会有较大提升。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引导,倡导科学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们对休闲文化的自觉意识,引导人们追求有益有趣的生活方式。同时,旅游休闲企业要为产品层次的提升做好积极的准备。

(四)浙江省打造旅游休闲目的地的工作重点和未来重点突破的领域

制定战略计划,调整旅游休闲业结构,加强对外宣传推介是众多旅游企业公认的政府打造旅游休闲目的地的工作重点。此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打造旅游休闲目的地的工作重点。

在所有的被调查旅游企业中,绝大多数被调查旅游企业认为打造旅游休闲目的地未来重点突破领域是多方面的。在所列的娱乐休闲、运动休闲、文化休闲、养生休闲、观光休闲、度假休闲、购物休闲等突破领域中,有超过一半的被调查旅游企业认为突破领域应该是度假休闲、养生休闲。

(五)旅游休闲目的地的打造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政府应该在制订相应的指导政策、改善交通设施等配套条件、提供市场信息、组织企业参加商品交易会博览会、建立与国内外企业合作的渠道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帮助与支持。

(六)根据浙江省社会发展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和旅游休闲资源方面独特优势,参考兄弟省市发展旅游休闲的经验,浙江省旅游产品转型与开发的基本思路如下:

1.传统观光旅游要赋予“休闲”新的含义,努力发展“休闲型”观光旅游产品。观光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主体,山水园林与人文史迹完美结合是观光旅游产品的典型特点,同时也为发展休闲型观光旅游产品奠定了良好环境基础。要把观光旅游作为人们享受休闲生活的重要内容,注入“休闲”含义的观光旅游仍然是人们旅游休闲最有影响力的旅游产品。

旅游产业的特征篇(8)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旅游创新系统的研究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重要命题之一,但是对旅游创新系统的概念和特征的系统的理论研究不为所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创新系统的概念,并与一般制造业、其他服务产业的创新系统相比较,归纳出旅游创新系统的独特特征,最后阐述了构建旅游创新系统的意义。

关键词:旅游创新系统 概念 特征 构建意义

引言

创新是国家或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20世纪80年代后期,创新的系统化范式开始出现,并逐渐得到产业界和学术界的认同。建设创新系统已经被认为是提升创新能力的核心和关键环节。

创新在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广泛存在,旅游创新的系统化范式也广泛存在于旅游实践中。如广西省桂林市的“两江四湖”工程创造了很多全国第一,木龙湖升船机是我国第一个载客观光用垂直升降升船机,丽泽桥是我国第一个自锚式柔性钢桁梁悬索桥等。这些都是规划、环保、地质、园林、水利等政府部门,法国、美国、日本、东南大学等海内外知名规划设计机构,企业和旅游者等交互作用的结果。目前,mattsson(2005)、flagestad(2006)、sundbo(2007)、丁焕峰(2002)、李剑(2007)、阎友兵(2009)等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目的,对旅游创新系统的概念、构成、学习机理、创新的扩散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但是尚未形成旅游创新系统的概念和特征的系统的基础理论。因此,旅游创新系统的概念、特征和构建意义的研究成为旅游可持续研究的重要命题之一。本文对此展开研究,以便丰富旅游创新理论体系,为旅游创新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

旅游创新系统的概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旅游创新系统的概念

1987年英国学者弗里曼(freeman)在研究日本的技术政策和经济绩效时,首先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创新系统的概念是基于创新的交互模式,这一概念的核心特征是:国家经济产生创新的能力不仅取决于个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组织、研究机构、政府机构等)的表现,更取决于它们作为一个系统的组成部分的交互作用及其作用方式(胡明铭,2008)。随后,cook(1992)最先提出“区域创新系统”概念,sundbo(1998)提出“服务创新系统”概念,首次将创新系统理论运用到服务业。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创新系统理论也被引入旅游中,以解决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对于旅游创新系统(tourism innovation system)概念的研究相对较少。mattsson(2005)认为运用到旅游部门的创新系统的普遍性观念是一个比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更松散连接的系统,可以恰当的定义为“一个网络”,并认为基于吸引物的旅游创新系统的模式包括旅游吸引物开发中的某些步骤和因素。这些相关因素包括:吸引物、场景、场景制造者、场景接受者和场景制造与旅游企业以及其他企业间的社会或合作网络。sundbo(2007)认为旅游创新系统是旅游企业中影响学习和创新的经济结构的部分和某方面以及建立的制度。它可以限于一个国家、一个区域或一个旅游目的地,也可以是旅游企业的部门。丁焕峰、陈烈(2002)认为城市边缘山地旅游创新系统是为了开发大城市边缘区的山地旅游,由各级地方政府、旅游开发企业、旅游地居民、旅游科研机构和游客组成的,为创造、使用和转让旅游知识、技术和旅游新产品(服务)而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

学者们各自的研究角度不同,对概念的界定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一是侧重点不同,有的侧重于“网络”,有的侧重于“制度”;二是对功能的认识不同,有的认为是“创造、使用和转让旅游知识、技术和旅游新产品(服务)”;有的出自“学习和创新”视角;三是要素组成根据各自的研究对象不同。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根据旅游发展特点,结合创新系统理论的相关研究,将旅游创新系统(tourism innovation system ,即tis)定义为特定区域内政府、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旅游者等旅游创新主体,为促进旅游创新,相互协同作用而组成的网络系统。

(二)对旅游创新系统概念的理解

1.强调“区域”理念。将创新系统理论引入旅游研究中,必须具有“区域”理念。其原因在于:一是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旅游产业的泛化、融合化,旅游产业的边界日益模糊,单一的从产业角度来寻求旅游发展越来越受到局限,以“旅游目的地”、“城市”、“块状经济”等区域理念来发展旅游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趋势。二是许多旅游创新已经跨域了产业边界,如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创新形成的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就是典型的例子。三是旅游企业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趋向于旅游流选址,必然在一定的区域内聚集,并存在的共生关系,同一空间范围内旅游创新系统的网络特征更为明显,更有利于创新的产生。因此,研究旅游的创新系统必须从区域视角来展开。区域具有一定的等级体系,不同等级区域的规模可能相差甚大。一个城市、一个大的经济地带甚至一个国家都可以看作一个区域。对其进行研究必须根据研究需要来探讨不同空间范围的旅游创新系统。

2.核心功能是“促进旅游创新”。旅游与创新是一对耦合体,旅游业的发展就需要不断创新。旅游创新系统是以促进旅游创新为核心的创新系统。对“旅游创新”的理解存在两种视角:“旅游活动”或“旅游产业”的视角。“旅游产业”的视角只从旅游自身产业角度来探讨旅游创新,相对局限,不利于旅游创新理论的发展。旅游活动视角来研究旅游创新更应被推崇。也就是说无论哪一类企业或产业,只要服务于旅游(活动)的创新,都应被视为旅游创新。因此,旅游创新系统中的“旅游”只是强调创新系统的功能属性,并不是将创新系统限定在旅游产业范畴。换言之,只要是促进旅游创新的要素都应纳入系统中,不管它是否归属于旅游产业。如工业旅游中的工业企业并不能将其纳进旅游产业,但它确实参与了旅游创新,应当纳入旅游创新系统中来。

3.一个“网络系统”。系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苗东升,1998)。旅游创新系统是特定区域内政府、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旅游者等旅游创新主体要素所组成的系统。旅游创新主体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正式的市场交易关系,非正式的血缘、地缘、学缘等关系,通过这些千丝万缕的关系,旅游创新主体之间产生了交互作用,实现了知识流和信息流的流动,促进了主体对知识的获取、创新以及应用,最终产生旅游创新。旅游创新主体间的交互作用,成为旅游创新系统功能实现的核心环节。如果将旅游创新主体看作“结点”,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看成“联接”,旅游创新系统的结构可以简化形成的一个网络。因此,旅游创新系统应当被看成一个网络系统。

(三)旅游创新系统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旅游创新系统与创新系统辨析。旅游创新系统是创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创新系统与创新系统实际存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紧密联系。在旅游业被确立为支柱产业或重要产业的,旅游创新系统的发展能够促进和带动创新系统的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创新系统发展的约束和限制。同时,创新系统的发展也可以促进和带动旅游创新系统的发展。旅游创新系统与创新系统存在差别。旅游创新系统侧重于旅游创新,其表现为服务创新,而创新系统主要侧重于技术创新。

2.旅游创新系统与旅游系统辨析。旅游系统就是运用系统论思想来研究旅游问题(郭长江等,2007)。旅游系统是旅游学研究的对象,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旅游系统模型。现有的旅游系统模型主要包括三类:旅游功能系统模型、旅游混沌模型、旅游地理系统模型(李文亮等,2005)。在旅游发展研究中实际主要采用的是旅游功能系统模型。旅游功能系统模型是1972年gunn最早提出,其后mill和morrison(1985)、吴必虎(1998)、王家骏(1999)、刘峰(1999)等做了相关研究。他们大多将旅游活动视为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主要在需求要素和供给要素基础上构建系统模型。

旅游系统与旅游创新系统的共同点在于都采用了系统思维来分析。它们的不同点则在于:一是功能不同。旅游系统主要支持旅游活动的进行;旅游创新系统则侧重于特定区域内促进旅游创新。二是组成要素不同。旅游系统是在旅游活动的需求要素和供给要素基础上组成的系统;旅游创新系统则是特定区域内旅游创新活动主体要素相互作用组成的网络系统。三是范围不同。旅游系统由于涉及需求和供给,必然出现跨区域的空间范围,即包含有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旅游创新系统只侧重于旅游目的地的研究。

3.旅游创新系统与旅游发展辨析。旅游发展是以旅游增长为基础,以旅游结构优化为核心,带动整个技术、经济、社会变革的综合发展过程,并具有较强的扩大和发展的潜能。旅游创新系统与旅游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依据新经济增长理论,一个长期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不是来自资源禀赋、物质资本,而是来自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因此,旅游创新是实现旅游发展的不竭动力。旅游创新系统正是促进旅游创新的系统,因而,旅游创新系统是实现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发展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是建设旅游创新系统的主要目的和结果。同时,二者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旅游创新系统的建设与发展,能够促进旅游发展;旅游发展又进一步促进旅游创新系统的发展。

4.旅游创新系统和旅游产业集群辨析。旅游创新系统与旅游产业集群都是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体系。从研究视角来看,旅游产业集群虽然具有旅游创新功能,但更强调空间集聚和主体间的结网互动;旅游创新系统不强调空间集聚,则关注主体间的结网互动,更侧重于旅游创新功能的实现,因此,旅游集群与旅游创新系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从空间范畴来说,在国家、省等大尺度空间的旅游创新系统中,必然存在多个旅游产业集聚点,各旅游产业集聚点也较分散,因此在大尺度空间范围的旅游创新系统中,存在多个地区的旅游产业集群;在城市(镇),尤其旅游城市(镇)等中小尺度的旅游创新系统中,旅游产业集聚点分布较为集中,旅游产业集群与旅游创新系统存在重叠,旅游产业集群就是一个旅游创新系统。大量的研究发现:空间集聚更有利于知识流动,产生创新。建设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旅游创新系统,将更有利于旅游创新的产生和扩散。

旅游创新系统的特征

(一)与制造业创新系统相比较的独特特征

1.服务性特征强。旅游创新系统的服务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旅游创新主体,如政府、非政府组织、大学及研究机构、还有企业等,大多都是服务性主体;二是旅游创新系统所产生的旅游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还包括非技术创新,属于服务创新。而制造业创新系统中的企业主要是工业企业,其创新主要是技术创新。

2.网络结构松散。旅游创新系统中旅游企业之间较少有纵向的投入产出关系,而更多的表现为虽然分工不同,却直接服务于旅游者的横向关系;从联系纽带上来看,资产、契约、战略联盟等具有长期、稳定特征的紧密型关系相对缺乏,主要是建立在客源信息共享上的正式或非正式的间歇性、松散的联系,主体间的交互作用缺乏约束,随意性较大。制造业创新系统中,纵向的投入产出关系是企业之间非常重要的和广泛的联系,而且以资产、外包性契约、战略联盟等紧密型联系为主,主体间的交互作用相对稳定。

3.缺乏科技中介。科技中介机构是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的组织,在合理调配科技资源、整合各类专业知识,建立沟通桥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制造业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咨询公司及风险投资服务机构等等。

但是在旅游创新系统中缺乏专门的科技中介机构。其原因在于:一是旅游产业的进入壁垒较低,在加上技术含量少,各种企业或个体容易进入并进行创业;二是旅游创新从概念的产生到商业化的过程中,即使创新成果不成熟,也可以进行实践操作,并在生产或服务中改进。但制造业如果这样做,会涉及生产设备的重新设计以及批量产品的报废,增加创新成本,因此一般都需要创新成果成熟化和孵化过程;三是企业进行旅游创新,所需要的创新知识咨询、投资基金等可以通过其他的服务企业或途径来实现,对专门的科技中介的依赖相对偏弱。如许多旅游项目的投资建设,地方政府直接采用招商引资来实现,可以不依赖于风险投资的中介服务机构。

4.消费者参与性。旅游创新系统的消费者主要是旅游者。他们常常是旅游创新的合作者,因此是旅游创新系统中的重要主体,如许多城市的营销宣传口号或景区门票的设计方案都采用了民间征集的方式,让消费者广泛关注和参与。而制造业创新系统中企业常常关注下游的消费性企业,并与其互动合作,却较少将最终消费者,即消费个人纳入到创新系统中来。

(二)与其他服务创新系统相比较的独特特征

1.主体综合性。由于旅游产业的综合性, 以及旅游内涵宽泛造成的旅游产业边界的日益模糊,旅游创新系统与其他服务创新系统相比,所包含的旅游创新主体更为复杂,更具综合性。从系统包括的主体范围来看,除了通常所指旅游六要素企业外,还涉及许多与旅游产业相关的投入产出关系企业,如旅游装备生产企业,贸易交往服务企业,如广告企业,经济互动关联企业,如会展组织企业等。

2.营销共生性。“共生”主要是指两个以上独立主体共存的状态。旅游企业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以营销网络形成了共生关系。这主要因为在旅游营销中,整体形象以及所形成的综合性产品,日益成为旅游营销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旅游市场竞争的主要承载体,而不再是单个或少数旅游企业的形象或产品。除此之外,营销网络也是供需双方的联接点或平台,营销网络成为旅游企业获取客源的重要途径。因而特定区域内的旅游企业出于利益的考虑,有意或无意中在营销网络的基础上形成了“共荣共衰”的共生关系,而其他服务创新系统通常较少具有这一特征。

3.天生外向性。旅游创新系统的天生外向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由于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是跨区域进行的,区域内的旅游企业要获取客源,必须与旅游客源地的旅游企业保持合作,信息和知识的外部交流成为必然;二是旅游产业的国际化特征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各种主体非常关注更高层次的发展空间,常常加入国际性旅游组织,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旅游营销活动等;三是合作旅游创新是旅游创新的常见形式,旅游创新主体常常与本地以外的企业或机构共同来进行旅游创新活动。这些都表现出旅游创新系统天生所具有的外向性特征,它是其他服务创新系统所不能比拟的。

4.本土特色性。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当地都会根据本土文化特点、历史发展特点、旅游资源特点等因素,从发展战略、营销形象、产业规划等方面来强化其旅游特色,以形成差异化的营销形象和旅游产品体系,获得旅游市场竞争优势。正因为如此,旅游创新活动也摆脱不了这种发展需求,常常也围绕本土的旅游特色展开,促使旅游的本土特色进一步强化,并形成了良性循环。旅游创新系统也烙上了本土特色的印记,而这一特征在其他服务创新系统中表现并不明显。

旅游创新系统构建的意义

(一)形成旅游竞争优势

过去的传统经济理论强调比较优势,然而现代经济学更加强调竞争优势,其重点在于创新。旅游创新成为衡量旅游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区域或企业已有的旅游竞争优势,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其他区域或企业的旅游竞争努力,会逐渐消弱,以至消失。任何区域或企业要想获得持久的旅游竞争优势,就必须把握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不断进行旅游创新。因此,构建旅游创新系统成为实现旅游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二)推动产业结构更新升级

旅游创新系统可以通过系统内旅游创新主体的互动,持续地产生激励旅游创新的动力,激发根本性旅游创新的出现,改变原有的产业格局;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融合,催生新的产业部门;加快旅游创新扩散,推动旅游创新从旅游企业扩散到整个区域,从而推动整个区域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实现区域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由于不同区域之间区域旅游发展能力存在差异,导致区域旅游创新发展的不平衡。区域可以通过学习国内外其他地区旅游创新的成功经验,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创新,提高区域的自主旅游创新能力,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旅游创新系统成为保证区域或企业持续旅游创新的重要途径。构建旅游创新系统成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胡明铭.创新系统:评价、发展模式与政策[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2.mattsson,j.,sundbo,j.,jensen,c.f..innovation systems in tourism:the roles of attractor and scene-takers[j].industry and innovation,2005(3)

3.sundbo,j.,orfila-sintes,f.,sorensen,f..the innovative behaviour of tourism firms—comparative studies of denmark and spain[j].research policy,2007

4.丁焕峰,陈烈.大城市边缘山地旅游创新系统初步研究[j].山地学报,2002(3)

5.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6.郭长江,崔晓奇,宋绿叶,韩军青.国内外旅游系统模型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4)

7.李文亮,翁瑾,杨开忠.旅游系统模型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05(2)

8.mill r c,a morrison.the tourism system[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85

9.吴必虎.旅游系统:对旅游活动与旅游科学的一种解释[j].旅游学刊,1998(1)

10.王家骏.旅游系统:整体理解旅游的钥匙[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9(1)

11.刘峰.旅游系统规划—一种旅游规划新思路[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

旅游产业的特征篇(9)

特种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它是在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等常规旅游基础上的提高,是对传统常规旅游形式的一种发展和深化,因此是一种更高形式的特色旅游活动产品。“特种旅游”,这一概念,通常也被称为“专题旅游”、“专项旅游”和“特色旅游”等等。

这里所说的特种旅游,是指为满足旅游者某方面的特殊兴趣与需要,定向开发组织的一种特色专题旅游活动。根据特种旅游的开展及实际操作经验的性质判断,它与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相比较,具有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在特质。

1、在旅游消费价值取向上,特种旅游者侧重于自主性、个性化、目的性,而观光旅游侧重于对外在景观的感知,度假旅游侧重于休闲性和享受性。

2、特种旅游的体验方式强调精神和体魄的因素,旅游者在运动中感知外部世界,在冒险或面对全新的环境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旅游者本身对行程的组织有较高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3、特种旅游的手段和途径,是借助人力运作(徒步、狩猎、登山、驼队、自行车旅游)和自驾机动车运作(汽车、摩托车、其它机动运输工具)。

4.特种旅游的路线和区域具有较大的特殊性。连续旅游跨度大、时间长,旅游目的地复合化是特种旅游的突出特征。特种旅游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具有浓烈的原始自然性,旅行经过的地区通常是边(边疆)、古(有悠久文明史)、荒(沙漠、人迹罕到之处)、奇(有奇特的地形地貌特征)、险(高山、峻岭、险地、恶水)、少(少数民族聚居地)地区。由此而组成的旅游线路和项目,对旅游者具有新鲜感、刺激感和探险性。

5.参与特种旅游活动的旅游者一般具有冒险精神和耐受艰苦条件的体魄,一般选择志同道合的人作为旅伴。其内部有共同的文化准则。

6.特种旅游的产品内涵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特种旅游在开发时具有的特殊审美情趣和特点会逐渐显现。其内涵也因各国的条件而不同,如汽车旅游在欧洲相当普遍。

7、根据中国的国情,特种旅游一般使用非常规的交通旅游形式,有时要经过非开放区,因此在政策上属于需要特别审批的产品。

特种旅游作为旅游形式的一个类别,它除了与观光旅游、度假旅游都具有为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服务的共性之外,它的最主要物质是要与旅游者共同参与旅行,并在参与中提供服务和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指导旅游者实现其旅游目标。此种旅游活动面大,常常涉及边远、人迹罕见的地域以及旅游活动方式超乎寻常,难度极大。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地区跨度大、使用汽车、自行车、摩托车作为旅游交通工具的旅行和非赛事的滑雪、攀岩、漂流、热气球、滑翔等体育旅行;到高山、峡谷、沙漠、洞穴、人迹罕至区域的探险旅行,以及短期观赏、踏勘、参观为主要旅游形式的自然、人文景观科考旅游等均可列入特种旅游的范围。

二、特种旅游的特征

目前我国已进入大规模发展观光旅游产品的阶段,度假旅游产品处于积极发展的阶段,特种旅游则刚刚处于早期开发的阶段。从实际操作或理论分析的角度来看,特种旅游有别于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等常规旅游项目的主要特征,在于它的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原始自然性,旅游项目和线路的新奇探险性,旅游形式的自主参与性。

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原始自然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旅游者所到的旅游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由于受工业化影响程度较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第二,是指在这个区域内的人口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文化的独特性,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的纯自然原始状态保留得较系统,对于旅游者具有心理文化上的吸引力。因为使旅游者选择去某地旅游的共同心理特征是了解、观察、体验有别于他们本人文化模式的异文化;第三,是指在上述两个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的特种旅游项目和线路,要体现特定的旅游生态环境特征相对集中,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条件和谐相存的要求,项目和线路能够使旅游者体验到过去未曾体验到的心理感受。

特种旅游的第二个特征,是旅游项目和线路的新奇性、探险性。所谓新奇性,是指项目和线路设计,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相结合的巧妙构思,视角新颖,能够突出一两个具有独特特征的主题。即使其它国家或地区有类似的项目或线路,在设计上也要有本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特征相对集中的优势,而这一点应该体现在具体项目和线路的每一个点、每一个节目安排独到、新颖之处上,使旅游者感觉到每天都有自己不曾料到的内容出现。所谓探险性,是指旅游项目和线路具有某种程度的冒险因素。对旅游者来说,他们对物质上的享乐程度的要求相对而言并不高,但注重精神或心理上有一种检验自己能力的满足感。探险性的项目和线路,要有较为充分的内容使旅游者展示自己的能力,包括体力、耐力、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心理素质。一般来说,特种旅游许多项目和线路,都安排在自然环境条件较为艰苦,交通通讯条件及吃住条件不太理想的高山峡谷、草原湖泊、沙漠戈壁地区。这里面有一个人类普遍心理因素在其中起作用,即对形式各异的自然环境的探险、求异和征服欲,特别是对自然奥秘的探险、对自然界的征服欲表现最为强烈和普遍。特种旅游项目和线路的设计应该满足这种心理欲望。当然,无论是新奇性,还是探险性,都必须有可靠的安全系数,能够保证旅游者最大限度地体验到项目和线路所蕴含的冒险因素,又能在接待、导游和联络等操作上最大可能地保证旅游者的安全,二者必须相统一。

特种旅游的第三个特征是其旅游形式的自主参与性。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所设计的许多项目,应该给旅游者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服务;另一方面,又留有许多让旅游者自主参与的余地。譬如说,在允许的范围内,海外旅游机构根据旅游者的特殊需要,可以对项目或线路提出增加或减少内容的要求;在项目和线路实施过程中,精心安排一些旅游者乐于参与的内容,诸如自备交通工具、自备架拆帐篷、参与餐食准备、组织娱乐活动,甚至参与排除事先安排的“险情”或偶而出现的“危险”局势,以及提出更改某些具体内容的要求。在这一点上组织者要对旅游者的文化心理有充分理解,尽可能满足他们在这一方面的合理要求。旅游者在参加特种旅游过程中的自主参与性,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他们在常规旅游中的角色和心理上的被动性,使旅游者有一种感觉,即特种旅游是充分发挥他们自身潜力、施展才干的机会,使他们在体验、欣赏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的同时,享受自身潜能和才干在探险中得到体现的欣喜愉悦。特种旅游的上述三个特征内涵,构成了它区别于常规旅游的基本要素,也决定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同于常规旅游的诸多特征。

三、特种旅游的功能

如果说常规旅游产品是旅游超市中的大众商品,那么特种旅游产品就是旅游超市中的专卖商品、新潮商品和精品。正是特种旅游这种专卖商品和精品的不断涌现,促进了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促进了旅游业的进步和发展。随着人们注重自身价值的开发,旅游者审美层次的提高,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特种旅游这种产品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生命力,特种旅游在旅游业中的作用和影响也越发充分地表现出来。

1.产品功能。旅游业的发展一般遵循着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特种旅游的不断深化开发的产品系列过程,在观光产品大规模发展,度假产品开始占一席之地的基础上,特种旅游的发展就成为必然。特种旅游产品的发展,可满足有特殊偏好的旅游者的需求,同时与常规旅游产品不同,在产品开发系列上,特种旅游属于先导性产品,对其他旅游产品的开发有着示范和引导的功能。在旅游产业的链条中,旅游产品是连接经营者与旅游者的媒介,经营者要靠旅游产品吸引旅游者,旅游者通过旅游产品实现消费愿望,旅游产品是提高旅游产业水平的纽带和桥梁之一。特种旅游所具有的在产业结构中的先导性和牵引力,显示了它对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大特种旅游的开发和经营力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旅游业将会因此而受益。

2、经济功能。经营常规旅游虽然轻车熟路,但多属于买方型产品,团队利润较薄,也不利于参与国际大旅游市场的竞争。而特种旅游虽然前期投入成本较高,但是它的独占性和内在价值决定了它同样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可以给经营者、开发者以较高的回报。开发特种旅游产品不仅是旅行社参与竞争的有效手段,提高整体旅游消费水平的增加,刺激国家旅游外汇收入的增长,对产品的独占程度比常规旅游产品高得多,它将成为特种旅游方兴未艾的原因之一。目前特种旅游的经济功能已为旅游界广泛注视。

3.引导功能。这里指的是在旅游观念上所起的展示和引导作用。特种旅游构成要素多,组织产品需要发挥想象力和艺术家般的眼光,因此对其它常规旅游产品具有示范性的功能。特种旅游的开展,有益于常规旅游产品升级换代。这是因为,一方面,特种旅游消费特征特别强调发挥旅游者的能动性、主导性、参与性,强烈的现场感和在运动过程中的直接体验,属于“消费者主导型”产品,而常规旅游尽管也要考虑旅游者的需求,但本质上是“生产者主导型”产品。另一方面,特种旅游的消费特征反映了现代旅游者的消费倾向和潜在需求,其组织方式、运作形态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在组织常规旅游产品时有借鉴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特种旅游对其它旅游活动可以发挥影响,其作用机制与赛车运动的发展推动汽车工业开发更好的汽车技术是相似的。

4、宣传功能。相当部分的特种旅游活动,如跨越欧亚的汽车旅游或攀登高山峻岭的登山旅游,由于其艰巨性、冒险性、刺激性,通常都会引起公众和新闻媒介的关注,社会名流或政要也多参加此类活动的仪式,因此,对潜在的旅游者来说,是一次极好的宣传机会,对海外公众来讲是了解民俗风情、山水风光的极好机会。特种旅游活动受公众瞩目,是舆论兴奋点,实际上为旅游业作了不花钱的广告。特别是一些特种旅游活动经过边远和可进入性较差的地区,对于边远地区的宣传效益,即展示边远地区的文化,引起各界的关注,提供向当地人民导入旅游文化的机会,在这些方面的作用也不可低估。从以上的角度出发,特种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不是仅由其直接经济效益决定的,而是由其对旅游产品的完善功能、催化功能、引导功能、区域旅游形象的宣传功能决定的。在旅游业实现加速发展的战略中,应充分重视特种旅游在旅游产业结构中的先导作用,使旅游业的形象更为丰满,对海内外旅游考更有吸引力,在旅游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四、特种旅游的开发

对特种旅游的开发战略研究,涉及特种旅游的政策与决策、特种旅游资源与市场、特种旅游项目与线路设计、特种旅游实施操作与人才培养等诸方面的问题。在此就特种旅游的组织实施问题进行讨论。

1.线路的设计。特种旅游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具备旅游对象的独特新奇性与旅游方式的特殊性相结合的特征。首先,在旅游对象的选择上应有较大突破,而不能只局限在传统的模式上,不同地区的特种旅游发展,应该建立在该地区相应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之上。根据国内外已有的经验,具有独特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态系统的高山地区、草原地带、湖泊河流、戈壁沙漠、峡谷丛林等,都具有发展特种旅游的潜在资源基础。但是,有资源基础并不意味着就能够立即发展特种旅游。重要的是根据这个基础,通过对国内外市场的调研,把资源转化为具体项目和对线路的研究和设计上,包括项目在具体地理与人文环境中的时间或空间内容,对历史、文化、宗教等内容的利用,以及考虑项目的经济效益等。其次,在旅游方式上充分考虑和注意多样性、新奇性。由于特种旅游活动涉及诸因素,因此在推出项目和设计线路时,要动员学术界人士参与论证。同时,一个项目或线路在实施过程中,应随着市场反馈不断进行修正和补充,那些凡是具有贴近自然、富有挑战特征的旅游方式均有尝试的价值,诸如徒步、登山、潜水、漂流、攀岩、探洞、滑雪、热气球旅行、骑自行车、自驾车船、乘伞滑翔等等。

2、行程的控制。由于特种旅游的特殊性,其旅游的相关环境及有关条件必然不同于常规旅游,因而在操作及旅游的实施控制上比常规旅游要复杂和困难,同时旅游风险性也比常规旅游大。这就要求必须特别注意以下两点:第二,线路的安全性。由于特种旅游的性质所决定,其旅游过程中将会遇到种种不可搞拒的或无法预料的自然因素,面临种种可能性。因此在设计线路及实施操作时应尽可能地避免人们能够预料的风险,把风险性控制在最低的程度。第二,控制的严密性。由于特种旅游方式的多样性和旅游对象的奇特性,以及旅游中的配套服务各个环节不可能全部完善,因此必然存在着许多难以预测的特殊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在组织实施上应把握住各个环节,备有行之有效的各种应急措施和手段,对行程的各个细节严密分析控制,从而使旅游者得到较为满意的服务。

3.规范化管理。特种旅游活动通常是由若干特殊旅游点、特殊地域单元通过线路组合起来的综合性产品,管理工作的协调和各点之间业务操作的衔接,均要求达到较高的水平。为确保特种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应逐渐地创造条件,使管理活动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逐步减少人为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干扰。为此,第一,特种旅游的管理应以维护我国旅游业声誉和国家安全为前提,旅游主管部门应尽快按国家有关法规制定出特种旅游的管理细则,让从事特种旅游经营的各旅行社有章可循。第二,应为各从事特种旅游业务的旅行社提供一个接受国家安全机关审批的通道。第三,对已基本具备开办特种旅游业务的旅行社进行必要的考核,并授予特种旅游经营权,在短期内为全国旅行社开办特种旅游业务的规范化作出科学、可行的样板,再推而广之。

4、协调机制。特种旅游业务的开展目前没有大多的实践经验可惜鉴,是以对现存的各种可能性因素的挖掘和组合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开发特种旅游产品的复杂性。经营者在开发特种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要直接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需要军事、交通、海关、外交、宗教、文化甚至一些特定自然人等等的支持和帮助。怎样才能用制度或政策为经营者打开方便之门,并规范各方面的行为,形成规范性的运作机制,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和障碍,这单靠经营者的自发是不够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如果能考虑建立一个协调机构,加以指导或帮助解决矛盾和困难,必然会增强经营者对开发特种旅游的信心。

5、队伍的专业化。从事特种旅游作业的人员素质直接关系到接待质量,而接待质量不仅关系到能否获得完善的经营效益,而且关系到特种旅游产品的寿命。特种旅游接待不同于常规旅游接待就表现在难度更大、要求更高、操作规律和方式更具有专门性,这就需要经营者的产品开发部门与接待部门密切配合,形成相对稳定的接待班子。从事特种旅游的相关人员如外联、计调、导游、司机等,都必须具备丰富的特种旅游的相关知识、经验和技能。从事该项业务的旅行社,应培养和拥有一支自然、历史知识丰富,能吃苦耐劳,国家安全意识强,熟悉民俗民风,能严格执行民族政策,有志于特种旅游的专业队伍。

旅游产业的特征篇(10)

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战,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是“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绝不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也就是说,居民收入与精准扶贫之于小康,其伟大的战略意义与深厚的历史内涵,确关大局,已无退路。实践证明,发展旅游业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极为重要的路子。然后如何从宏观上核算旅游收入占居民收入比重,以及由于发展旅游使多少贫困人口受益和脱贫,较为科学和具有说服力的宏观数据尚为鲜见。

二、旅游收入与居民收入、精准扶贫贡献的核算

(一)旅游业增加值与旅游产业增加值的界定。旅游业增加值与旅游产业增加值是两个涵义不同的概念,世界旅游组织的分类体系中就有这个不同概念的分类。旅游业增加值就是旅游直接增加值,它是依据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旅游卫星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tsa:rmf)关于旅游特征产业的定义核算的,即旅游业增加值是来自游客在旅游特征产业中消费旅游特征产品(tcp)而产出的增加值,或者定义为“为由旅游产业和经济体的其他产业为服务境内旅游消费而产生的增加值”。而旅游产业增加值是由旅游直接增加值和旅游间接增加值的加总,即两者共同构成旅游产业的完全增加值。旅游产业增加值的长处在于它不但可以反映出游客的消费活动是怎样通过直接和间接影响和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出,而且还可以计量出旅游业发展的乘数效应。

(二)研究旅游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主要方法。迄今为止,研究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主要是投入产出分析法。通过投入产出表的第i象限(参数象限),即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参数―直接消耗系数,可以清楚揭示出旅游的消费活动与经济各部门之间复杂的联系性,也即将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将涵盖于国民经济各部门旅游业从投入产出表的联系中分离出来。通过投入产出表的第iii象限(内生变量象限),可以通过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值率,核算出旅游业的增加值,再通过投入产出表的第ii象限(外生变量象限),运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ij)和列昂节夫逆矩阵(i-a)-1,以及它们与旅游各相关部门的最终消费需求(yi)的关系,核算出旅游产业增加值。这样,可以清楚看出旅游产业的完全增加值是如何直接和间接地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从而弥补了旅游乘数研究无法解决的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影响和贡献的过程。进而核算缏糜味跃用袷杖牒途准扶贫的贡献。

(三)旅游收入与旅游产出(产值)的关系。弄清楚旅游收入与旅游产出(产值)之间的关系,这是利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一个颇为重要的问题。根据国家旅游局《旅游统计调查制度》对旅游收入的解释是:游客(入境游客和国内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支付的一切旅游支出,也即是国家(省、区、市)的旅游收入。这就是说,对游客来说旅游收入就是游客的旅游支出,对国家(省、区、市)来说即为旅游收入。

还有一个与其相对应的概念是旅游消费,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消费的定义,旅游消费是指“由旅游单位(游客)使用或为他们而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也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及目的地停留期间所支出的全部费用。由此可见旅游收入和旅游消费都是从需求角度加以定义的。对旅游目的地来说,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旅游收入在数值上等同于旅游消费总量(当然不包括旅游漏损)。它体现在投入产出表的第ii象限内,即用支出法计算的gdp的“最终消费”项内。

旅游产出(产值)是从生产或供给方的角度加以定义的,是衡量旅游特征产业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提供给游客进行旅游消费的价值总和,以反映旅游特征产业各部门生产活动的总规模。这是计算各部门增加值的基础,因为增加值是生产活动总规模即产出(产值)减去中间投入的价值。由此看来,旅游消费属于支出概念,旅游收入属于收入概念,都是从需求的角度出发的,体现在现行的旅游统计制度中,而旅游产出(产值)属于生产概念,体现在现行投入产出表中。旅游消费、旅游收入和旅游产出(产值)只是在不同视野角度下的概念,而在数值上是等同的。

(四)旅游业增加值的核算。通常将产业增加值与产值,中间使用之间的关系表示为:产业增加值=产值-中间使用,那么旅游业增加值也可表示为,旅游业增加值=旅游业产值-旅游业中间使用。因为等式右边的旅游业产值是已知的(在数值上等同于旅游收入)。但中间使用是未知数,因此需要利用投入产出表第ⅲ象限中的相应各部门的增加值率(这是已知的),乘以旅游业产值即得旅游业的增加值。

假设第i部门的增加值率为pi,将与投入产出表对应的第i部门的旅游收入为yi,那么旅游业增加值的计算公式:

tva(旅游业增加值)=∑yipi(1)

上一篇: 幼儿园环境设计规划 下一篇: 积极心理学的特征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