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社会调查的特征汇总十篇-9游会

传统社会调查的特征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25 10:56:24

传统社会调查的特征

传统社会调查的特征篇(1)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性别;教育

20世纪70年代以来,性别教育在发达国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的进步与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性别教育在高校开始有了自己的声音和阵地。本文以华中农业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性别满意度、性别观念和性观念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期望对高校特别是农业院校性别教育的深入开展有所启示。

一、调查资料与方法

本次调查时间为2009年5月,调查对象为华中农业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生。共调查学生200人,收取有效问卷19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5%。其中男性30.3,女性69.79%;年级分组方面,大一42.1%,大二46.7%,大三10.8%,大四0.5%。全部问卷资料经检查核实后进行编码和数据录入,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类型主要为单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双变量的交互分类统计。

二、结果分析

1.性别满意度

调查发现,总体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性别比较满意。其中认为非常满意的占39.0%,比较满意的占47.2%,说不清楚的占8.7%,比较不满意的占4.1%,非常不满意的占1.0%。男生和女生对于自我性别的满意度存在一定差异,男生对于自己的性别的满意度比女生高,男生对于自己的性别持“非常满意”的占61.0%,持“比较满意”的占35.6%,而女生对于自己的性别持“非常满意”的仅占29.4%,持“比较满意”的占52.2% (见表1)。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对自己的性别满意度上男女生存在显著差别。

2.性别观念

(1)对性别歧视的看法。调查显示,对于“你是否认为现实社会中有性别歧视现象”时,绝大多数认为有性别歧视,比例高达93.8%。在这一点上,男女生无显著差异,一致认为性别歧视现象普遍存在。

(2)对性别平等的看法。对于男女平等,《墨西哥宣言》早就作了比较权威的界定:它是指男女的人格尊严和价值的平等及男女权利、机会和责任的平等|。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和家庭生活各方面都享有和男子平等的权利,法律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早已成为一种现实。时至今日,社会现实和公众观念层面上的“男女平等”究竟如何呢?受访大学生中84.0%认为“有了进步但还没有完全实现”,认为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占11.9%。

(3)对部分传统性别观念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男性学习能力天比女性强”和“男性受教育程度应该比女性高”的说法,被调查者大多数持否定态度。对于“男性应该有更广的交际面”和“男性比女性在就业方面更有优势”,持传统肯定态度的占大多部分。

(4)婚姻家庭观念。近年来,在大学女生中间“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说法不胫而走,这既反映了部分女大学生择偶标准的变化,同时也折射出女性应该固守婚姻家庭角色的传统观念。在全体被调查者中,对“对女性而言,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不同意”者占64.6%,“同意”者占22.7%,“说不清”者占12.9%。而对于女大学生而言,65.9%坚决否定“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但持“同意”态度的女大学生也占有一定比例(20.7%)。进一步分析表明,男女大学生在“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上的差别不显著。这说明“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虽有一定的市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性主体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女性勇于开拓事业,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另外,相对于一般人群来说,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思想观念更具现代性,因而大多数学生对于“对女性而言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说法持否定态度。少数学生持同意态度,反映出部分女大学生在社会竞争面前的退缩和无奈,以及陈旧观念和社会压力带给她们的认知变化。

在婚姻家庭观念上,对于“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的观念,“不同意”者占64.6%,而对“女性应避免在社会地位上超过丈夫”的观念,大部分也持“不同意”态度(56.9%)。另外在家庭的家务分工上,对于“结婚后女性比男性应该承担更多的家务”的观点,传统性别角色分工受到了挑战,持否定意见的居多,“反对”和“强烈反对”之和占到61.6. %

(5)性别角色特征比较。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证明,“人们普遍认为男性是有抱负的、有独立精神的、富有竞争性的,女性是依赖性强的、温柔的、软弱的”。勇敢、坚强、理性通常被认为是真正的男子汉品格,而温柔、贤惠、感性常被认为是具有女人味,这就是历史传承下来的性别刻板印象。本次调查发现,男性角色特征排名前六位的依次为粗犷、刚烈、冒险、包容、进取、坚强而女性角色特征前六位排名依次为:贤良、温柔、弱小、细致、坚强、包容。可见,两性角色特质中坚强、包容是共有特质,这与调查中属于中性特质的主要集中在排名前四位的进取、坚强、包容、冒险有着一致之处。大学生选择男性角色独有的特质主要是粗犷的、刚烈的,而选择女性角色独有的特质则按重要性依次为贤良、温柔、弱小、细致。

转贴于

研究表明,大学生对男性角色观认同更趋传统,将男性描绘为粗犷的、刚烈的、冒险的、包容的、进取的、坚强的;而对女性角色观认同既体现了传统观念影响(贤良、温柔、弱小、细致),同也体现出一定的现代性(认为女性坚强、包容,而这是以前男性的独有特征)。可见,大学生对于男女性别角色特征虽然还存在一定的刻板观念影响,但这种差异并不明显,并且已出现中和的趋势,发展出相对中性的性别角色特征。

3.对开展性别教育必要性的认识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高校开展性别教育的期望和要求比较迫切,认为“非常有必要”的占41.8%,认为“有必要”的占51.0%,两项之和占到了92.8%。

三、对性别教育的思考

1.大学生对自身性别总体比较满意。男女大学生存在一定差异

性别教育是使男女两性都获得充分、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教育,其实质不在于消除两性发展上的差异,而是如何使两性都获得全面发展。性别教育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何为男人?何为女人?男女两性对于自己的性别满意吗?满意或不满意的原因是什么?调查发现,大学生对自己的性别总体比较满意,性别满意度处于一般水平,同时发现,男大学生的性别满意度比女大学生高。究其原因,可能与有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男大学生的职业角色与性别角色的关系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这有利于他们增强自信和确立较大的自我发展目标,而女大学生却会因性别角色和职业差异的矛盾冲突产生困惑,由此会成为她们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2.性别观念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1)大学生主张两性平等、自由和充分的发展,呼唤性别平等早日实现。大学生大都认为性别平等虽然有了进步但还没有完全实现,现实社会中性别歧视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男女平等”目前还只是一个美好愿景。调查发现,在人际交往和就业方面体现“男强女弱”的传统性别观念比较明显,而在学习能力和受教育程度方面,绝大部分学生对于“男性学习能力天生比女性强”和“男性比女性应该拥有更高的受教育程度”的说法持否定意见。近年来,政府在促进女性教育与就业方面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社会为女性成长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平台,女性受教育程度较以往有了大幅度提升,社会生活中涌现出大量优秀女性人才,凡此种种使得大学生看到女性的学习天赋和职业能力并不亚于男性,应该也可以通过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在婚姻家庭观念方面,无论是择偶观、两性社会地位还是家务分工,都体现出对于传统性别角色的挑战。

(2)传统性别角色特征呈现模糊化,双性化课题值得关注。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男性角色观认同更趋传统,而对女性角色观认同既保有传统观念,又具有现代倾向。男女性角色特征的某些概念特征已经模糊化,“中性”以及“双性化”越来越受到关注。这其实就是近年来有学者指出的双性化人格的表现形式。“双性化人格又称两性化人格、心理双性化或双性同体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表现”。在双性化人格理论研究者看来,传统意义上的男性人格特征和女性人格特征是可以在一个个体身上得到很好的融合,很多被旧有文化约定为男性或女性单独拥有的人格特质,实质上是属于两性共有的性别特征。陕西师范大学李少梅1998年对319名男女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证明,“在人格发展及适应水平上,双性化者最优,男性化者、女性化者次之,最差者是未分化者”。可见,双性化教育有利于减弱性别刻板印象的消极影响,有助于形成大众化的性别意识,值得深入研究。

3.农业院校开展性别教育迫在眉睫

性别观念和行为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阶段正值青年大学生性别角色选择和准备时期,他们面临着诸多性别角色选择和定位的困惑。在社会民主化和多元化的历史进程中,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性别态度和性别角色定位,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还将直接影响到成千上万未来家庭的质量、未成年人的发展和社会和谐程度。性别教育就是要使男女两性都获得充分、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教育。高校开展性别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对性别问题的理解,克服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强化性别平等和社会和谐的意识,为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提供一个客观认识自我、理性认识社会的性别视角,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几千年男权制度历史的国家,文化和传统对民众影响至深,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同时,新中国女性解放运动自上而下推进的历史也使得性别平等在法律层面和公众观念层面出现不对等,科学性别意识的引导、理性性别行为的塑造还需时日。多数农业院校学生来自农村,家长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受“重男轻女”等传统思想影响较重,部分地导致农村学生性别刻板印象浓重。而学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农业院校多囿于传统,在校园精神上存在保守倾向,师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相对欠缺,校园文化活动还缺乏对性别问题的关注。因此,相对而言,农业院校开展性别教育的形势更严峻,任务更重。

传统社会调查的特征篇(2)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性别;教育

20世纪70年代以来,性别教育在发达国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的进步与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性别教育在高校开始有了自己的声音和阵地。本文以华中农业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性别满意度、性别观念和性观念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期望对高校特别是农业院校性别教育的深入开展有所启示。

一、调查资料与方法

本次调查时间为2009年5月,调查对象为华中农业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生。共调查学生200人,收取有效问卷19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5%。其中男性30.3,女性69.79%;年级分组方面,大一42.1%,大二46.7%,大三10.8%,大四0.5%。全部问卷资料经检查核实后进行编码和数据录入,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类型主要为单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双变量的交互分类统计。

二、结果分析

1.性别满意度

调查发现,总体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性别比较满意。其中认为非常满意的占39.0%,比较满意的占47.2%,说不清楚的占8.7%,比较不满意的占4.1%,非常不满意的占1.0%。男生和女生对于自我性别的满意度存在一定差异,男生对于自己的性别的满意度比女生高,男生对于自己的性别持“非常满意”的占61.0%,持“比较满意”的占35.6%,而女生对于自己的性别持“非常满意”的仅占29.4%,持“比较满意”的占52.2% (见表1)。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对自己的性别满意度上男女生存在显著差别。

2.性别观念

(1)对性别歧视的看法。调查显示,对于“你是否认为现实社会中有性别歧视现象”时,绝大多数认为有性别歧视,比例高达93.8%。在这一点上,男女生无显著差异,一致认为性别歧视现象普遍存在。

(2)对性别平等的看法。对于男女平等,《墨西哥宣言》早就作了比较权威的界定:它是指男女的人格尊严和价值的平等及男女权利、机会和责任的平等|。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和家庭生活各方面都享有和男子平等的权利,法律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早已成为一种现实。时至今日,社会现实和公众观念层面上的“男女平等”究竟如何呢?受访大学生中84.0%认为“有了进步但还没有完全实现”,认为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占11.9%。

(3)对部分传统性别观念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男性学习能力天比女性强”和“男性受教育程度应该比女性高”的说法,被调查者大多数持否定态度。对于“男性应该有更广的交际面”和“男性比女性在就业方面更有优势”,持传统肯定态度的占大多部分。

(4)婚姻家庭观念。近年来,在大学女生中间“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说法不胫而走,这既反映了部分女大学生择偶标准的变化,同时也折射出女性应该固守婚姻家庭角色的传统观念。在全体被调查者中,对“对女性而言,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不同意”者占64.6%,“同意”者占22.7%,“说不清”者占12.9%。而对于女大学生而言,65.9%坚决否定“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但持“同意”态度的女大学生也占有一定比例(20.7%)。进一步分析表明,男女大学生在“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上的差别不显著。这说明“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虽有一定的市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性主体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女性勇于开拓事业,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另外,相对于一般人群来说,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思想观念更具现代性,因而大多数学生对于“对女性而言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说法持否定态度。少数学生持同意态度,反映出部分女大学生在社会竞争面前的退缩和无奈,以及陈旧观念和社会压力带给她们的认知变化。

在婚姻家庭观念上,对于“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的观念,“不同意”者占64.6%,而对“女性应避免在社会地位上超过丈夫”的观念,大部分也持“不同意”态度(56.9%)。另外在家庭的家务分工上,对于“结婚后女性比男性应该承担更多的家务”的观点,传统性别角色分工受到了挑战,持否定意见的居多,“反对”和“强烈反对”之和占到61.6. %

(5)性别角色特征比较。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证明,“人们普遍认为男性是有抱负的、有独立精神的、富有竞争性的,女性是依赖性强的、温柔的、软弱的”。勇敢、坚强、理性通常被认为是真正的男子汉品格,而温柔、贤惠、感性常被认为是具有女人味,这就是历史传承下来的性别刻板印象。本次调查发现,男性角色特征排名前六位的依次为粗犷、刚烈、冒险、包容、进取、坚强而女性角色特征前六位排名依次为:贤良、温柔、弱小、细致、坚强、包容。可见,两性角色特质中坚强、包容是共有特质,这与调查中属于中性特质的主要集中在排名前四位的进取、坚强、包容、冒险有着一致之处。大学生选择男性角色独有的特质主要是粗犷的、刚烈的,而选择女性角色独有的特质则按重要性依次为贤良、温柔、弱小、细致。

研究表明,大学生对男性角色观认同更趋传统,将男性描绘为粗犷的、刚烈的、冒险的、包容的、进取的、坚强的;而对女性角色观认同既体现了传统观念影响(贤良、温柔、弱小、细致),同也体现出一定的现代性(认为女性坚强、包容,而这是以前男性的独有特征)。可见,大学生对于男女性别角色特征虽然还存在一定的刻板观念影响,但这种差异并不明显,并且已出现中和的趋势,发展出相对中性的性别角色特征。

3.对开展性别教育必要性的认识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高校开展性别教育的期望和要求比较迫切,认为“非常有必要”的占41.8%,认为“有必要”的占51.0%,两项之和占到了92.8%。

三、对性别教育的思考

1.大学生对自身性别总体比较满意。男女大学生存在一定差异

性别教育是使男女两性都获得充分、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教育,其实质不在于消除两性发展上的差异,而是如何使两性都获得全面发展。性别教育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何为男人?何为女人?男女两性对于自己的性别满意吗?满意或不满意的原因是什么?调查发现,大学生对自己的性别总体比较满意,性别满意度处于一般水平,同时发现,男大学生的性别满意度比女大学生高。究其原因,可能与有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男大学生的职业角色与性别角色的关系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这有利于他们增强自信和确立较大的自我发展目标,而女大学生却会因性别角色和职业差异的矛盾冲突产生困惑,由此会成为她们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2.性别观念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1)大学生主张两性平等、自由和充分的发展,呼唤性别平等早日实现。大学生大都认为性别平等虽然有了进步但还没有完全实现,现实社会中性别歧视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男女平等”目前还只是一个美好愿景。调查发现,在人际交往和就业方面体现“男强女弱”的传统性别观念比较明显,而在学习能力和受教育程度方面,绝大部分学生对于“男性学习能力天生比女性强”和“男性比女性应该拥有更高的受教育程度”的说法持否定意见。近年来,政府在促进女性教育与就业方面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社会为女性成长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平台,女性受教育程度较以往有了大幅度提升,社会生活中涌现出大量优秀女性人才,凡此种种使得大学生看到女性的学习天赋和职业能力并不亚于男性,应该也可以通过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在婚姻家庭观念方面,无论是择偶观、两性社会地位还是家务分工,都体现出对于传统性别角色的挑战。

(2)传统性别角色特征呈现模糊化,双性化课题值得关注。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男性角色观认同更趋传统,而对女性角色观认同既保有传统观念,又具有现代倾向。男女性角色特征的某些概念特征已经模糊化,“中性”以及“双性化”越来越受到关注。这其实就是近年来有学者指出的双性化人格的表现形式。“双性化人格又称两性化人格、心理双性化或双性同体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表现”。在双性化人格理论研究者看来,传统意义上的男性人格特征和女性人格特征是可以在一个个体身上得到很好的融合,很多被旧有文化约定为男性或女性单独拥有的人格特质,实质上是属于两性共有的性别特征。陕西师范大学李少梅1998年对319名男女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证明,“在人格发展及适应水平上,双性化者最优,男性化者、女性化者次之,最差者是未分化者”。可见,双性化教育有利于减弱性别刻板印象的消极影响,有助于形成大众化的性别意识,值得深入研究。

3.农业院校开展性别教育迫在眉睫

性别观念和行为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阶段正值青年大学生性别角色选择和准备时期,他们面临着诸多性别角色选择和定位的困惑。在社会民主化和多元化的历史进程中,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性别态度和性别角色定位,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还将直接影响到成千上万未来家庭的质量、未成年人的发展和社会和谐程度。性别教育就是要使男女两性都获得充分、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教育。高校开展性别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对性别问题的理解,克服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强化性别平等和社会和谐的意识,为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提供一个客观认识自我、理性认识社会的性别视角,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几千年男权制度历史的国家,文化和传统对民众影响至深,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同时,新中国女性解放运动自上而下推进的历史也使得性别平等在法律层面和公众观念层面出现不对等,科学性别意识的引导、理性性别行为的塑造还需时日。多数农业院校学生来自农村,家长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受“重男轻女”等传统思想影响较重,部分地导致农村学生性别刻板印象浓重。而学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农业院校多囿于传统,在校园精神上存在保守倾向,师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相对欠缺,校园文化活动还缺乏对性别问题的关注。因此,相对而言,农业院校开展性别教育的形势更严峻,任务更重。

传统社会调查的特征篇(3)

一、现代化与人的现代

实现现代化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但何谓现代化却一直是一个有广泛争议的不断发展的概念。现代化意指社会有能力发展起一种制度结构,它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挑战和需求。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以及识字率、教育水平、富裕程度、社会动员程度的提高和更复杂的、更多样化的职业结构”等内涵。

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实现的前提和根本途径。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系著名学者英格尔斯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的大量实地考察和个案分析而形成的看法。他把“现代人”概括为12条基本特征:乐于接受新经验、准备接受社会的变革、意见的成长、对信息的测量、时间性、效能感、计划性、可依赖性或信任感、重视专门技术并承认以此作为分配报酬的正当基础、教育与职业的志愿、了解并尊重别人的尊严的品质、了解生产及过程。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民主参与性、高度时效感、独立自主性和创新开放意识。

人格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人格既包括有内隐的心理特征成分,又必然要触及人类基本的行为方式” 。它是具有个性特征的相对稳定的人类心理或行为特质。普汶在其权威性著作《人格心理学》中指出:“人格是代表个人在对情境做反应时,自身所表现出的结构性质和动态性质,即人格代表一种使个人有别于他人的持久特性”。现代人格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对社会成员的必然要求,突出表现为动态的随社会发展而变迁的有别于传统的现代行为特征和思维品质,反映为现代社会成员在价 值观、态度、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等心理结构方面的特性,根据“人的现代化”的要求可以概括为独立自主、公平竞争、惜时高效、乐观进取、求真务实、民主参与、开放创新等涵盖内在心态、情感和外部行为等不同层面的价值取向或特征。

二、现代人格的倡导与媒体的“塑型”作用

现代人格是相对于传统人格而言的。传统人格有勤劳、善良、温和、宽容、自强、刚健等积极因素,但同时又表现出克己、忍让、顺从的“奴性”,中庸、圆滑、保守、明哲保身的“智性”,易于满足现状的惰性,强调修身养性、谦恭内省、含蓄内敛而不善于表达自己、表现自己的内向型性格和不重视沟通交流等不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特征。传统文化积淀 的深厚影响和西方文化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冲击,共同构筑了中国人富有民族特色的人格特征 。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社会从传统转向现代、现代化建设远没有完成的转型期和发展期,反思传统人格,塑造具有独 立自主、公平竞争、惜时高效、乐观进取、求真务实、民主参与、开放创新等意识特征的现代人格就成为一种必需。

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借助于一些平台来完成。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组织学习等传统的常规渠道之外,大众媒体以其方便、快捷、日益增大的覆盖率和影响广泛 而成为谁也不能忽视的公共平台和传播工具,成为现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塑型”力量。美国精神分析学派埃里克森提出的“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对媒介应如何根据个体不同阶段的人格状态及主要诉求来确定媒介策略、实施有效的引导,从而实现对受众人格的积极塑造有深入的探讨。他非常强调家庭和社会等因素对个体进化史(或称社会化)的影响,同时强调 ,在大众传播发达的今天,媒介对个体的影响越来越多地凸显出来。

媒体具有的强大“塑型”作用在媒介功能的版图上占据重要位置已是不争的事实。传播学者 喻国明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头脑中关于‘社会图景’的信息95%以上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知的。而这一信息获知的渠道依赖,势必要打上深刻的渠道烙印。显然,大众媒介在形成 ‘社会议题’、社会舆论乃至文化价值心态方面,无疑是现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塑型力量’”。大众媒体将通过新闻报道――主要是典型人物报道、社会生活报道 、各种形式的新闻评论等手段来完成社会赋予它的这一责任。

三、现代人格观照下的媒体报道表现

我国媒体历来有重 视人物报道,通过树立典型人物来为社会公众设立“参照坐标”的传统。媒体自主挖掘、选择的新人新事类报道,都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对现代人格的培育发挥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但是也有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我国人物报道或涉及人物的事件报道的痼疾和通病。

一份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组的问卷调查很能说明问题。调查显示:68%的被调查者认为典型报道的主要问题是“都是优点,没有缺点”;61%的被调查者认 为这类报道“模式化、概念化”;50%的人认为是“空话、套话多”;9%的受访者认为是“ 对典型 人物的个性特点挖掘不够”;32%的被调查者认为 “对典型人物的时代特色挖掘不够”。报道手段单一、内容刻板、缺少公众参与、偏离现实生活,都使人物报道的实效离现代人格的要求相去甚远。

四、媒体现代人格塑造职能的重建

传统社会调查的特征篇(4)

【中图分类号】 r 395.6 b 8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078-02

study on 800 henan undergraduates' social exclusion towards familiar physical illnes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yao shu-guang.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455000), henan provim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ndition of henan undergraduates' social exclusion towards familiar physical illnes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methods a self-administrated survey was completed by 756 undergraduate, by using social distance questionnaire and self-compiled illness dimensions questionnaire. stepwise regression was used to analysis the relation between illness social distance and illness dimensions. results the social distance that undergraduate towards a type h1n1 flu was the biggest(scored 6.14), and then was syphilis(scored 5.69), tuberculosis(scored 5.35) and aids(scored 4.98),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exclusion towards illness. illness's infectivity was the most important dimension among 12 illness dimensions; the partial coefficient was 0.83.conclusion the degree of a illness's infectivity is the critical factor that people's social exclusion towards this illness.

【key words】 disease; prejudice; mental health; students

躯体疾病是有机体的一种异常的形式变化,它具有一系列不被人们期望的特征,如残疾、形象损害、活动受限、死亡等,因此人们对任何躯体疾病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歧视、疏远和排斥。研究发现,歧视和社会排斥会使患者产生强烈的孤单感和心理压力,甚至严重的焦虑和抑郁情绪[1]。很多患者为了避免暴露感染状态以及随之而来的歧视和社会排斥,不得不抵制疾病检测,经常变换住所,甚至隐姓埋名[2-3],这就为疾病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成为预防这些疾病的严重障碍[4]。从普遍意义上研究人们对一般躯体疾病的歧视和社会排斥现象,有助于理解和消除人们对某一种特殊疾病的歧视和社会排斥。笔者于2009年2-10月对河南省2所大学的8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常见躯体疾病的歧视、社会排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河南省郑州大学和安阳师范学院选取大学生800名,每所学校各400名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756份,有效应答率94.5%。涵盖大学一~四年级,涉及文、理多种专业,其中男生304名,女生452名;年龄为17~26岁。

1.2 调查方法 使用社会距离表示被调查者对疾病患者的社会排斥程度。社会距离的测量采用自编社会距离问卷,该问卷来自crandall[5]改编的社会距离量表。包含6道题目,每题采用7点记分,其中第5和第6题是反向记分的题目,计算总分时先把1~4题得分反转,然后把6道题的分数相加再除以6,即得整个量表分数。分数分布为1~7,分数越小表示社会距离越小,分数越大表示社会距离越大。分数在4以下时表示接受,分数越小表示接受程度越高;分数在4以上表示拒绝,分数越接近于7社会拒绝越严重。在本研究中,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发现存在一个特征值为3.74的因子,可以解释问卷分数变异的50%。整个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7。

疾病特征参考jones等[6]提出的污名维度,结合已有研究发现的对躯体疾病的社会拒绝产生影响的疾病特征编制而成。最后确定12个疾病特征:疾病的严重性、传染性、是否性传播、患者对自己感染疾病是否可控、是否不可治愈、患病原因是否不道德、症状是否难于被人觉察、是否遗传、是否慢性(长期)、对患者外观是否有影响、是否了解这种疾病的知识[7-10]。12个疾病特征编制为12道试题,每个题目都是采用7点记分,分数1~7分。

选择了10种躯体疾病:癌症、高血压、乙肝、糖尿病、佝偻病、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肥胖症、梅毒、肺结核。选择过程考虑了2个因素:一是按照每种疾病特征都有与其相对应的疾病;二是避免选择大多数大学生了解甚少的疾病,以免出现盲目选择。

对疾病社会距离的评分和对疾病12个特征的评分是同一个问卷上的任务一和任务二,为了防止10种疾病和12个疾病特征出现顺序效应,该问卷编制了2个版本。任务一和任务二在2个版本的问卷中排列顺序不同,在2个学校各施测了一个版本,施测时现场发卷、答卷、收卷,要求独自匿名填写。

1.3 统计方法 资料用excel录入,经逻辑检错后,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躯体疾病社会距离 通过问卷调查,计算出被调查者对10种躯体疾病的社会距离的情况,然后对10种疾病的社会距离进行方差分析,发现10种疾病的社会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8.313,p

大学生对甲型h1n1流感、梅毒、肺结核、艾滋病和乙肝5种传染性躯体疾病的社会距离居于10种疾病的前5位(得分分别为6.14,5.69,5.35,4.97和4.85),大学生对佝偻病、癌症、糖尿病、肥胖症和高血压5种非传染性躯体疾病的社会距离居于后5位(得分分别为2.58,2.54,2.31,2.29和2.04)。方差分析事后的s-n-k检验发现:10种疾病的社会距离可以区分为显著不同的6组,甲型h1n1流感、梅毒与肺结核的社会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佝偻病、癌症、糖尿病、肥胖症4种疾病的社会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压3种疾病的社会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2 男女大学生对躯体疾病的社会距离 男大学生对10种疾病的平均社会距离是3.82,女大学生对10种疾病的平均社会距离是3.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p>0.05)。

2.3 传染性疾病与非传染性疾病的社会距离 大学生对5种传染性疾病的平均社会距离是5.39,对5种非传染性疾病的平均社会距离是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78,p

2.4 对躯体疾病的社会距离产生重要影响的疾病特征 对12个疾病特征使用逐步回归来预测社会距离(进入的标准为p

3 讨论

duckitt[11]认为,歧视是根据某一特定群体中的成员关系而对个体实行区别对待,歧视本质上是社会排斥[12]。调查显示,在10种常见疾病中,甲型h1n1流感受到大学生最严重的歧视和排斥,其次是梅毒、肺结核、艾滋病和乙肝等。调查表明,影响大学生对这些疾病态度的主要是其传染性,对疾病的歧视和排斥大约83%是由疾病的传染性所决定的。10种躯体疾病中受到排斥最严重的前5种疾病全部是传染性疾病,后5种全部是非传染性疾病。且传染性疾病与非传染性疾病的社会排斥有着明显的差别,可见传染性是决定疾病受排斥的最主要原因。疾病的传染性危及被调查者的安全,具有危险性,保护自身健康是人们考虑的第一要素。甲型h1n1流感之所以在10种疾病中受到最严重的排斥,首先是因为其有着很强的传染性。另外笔者调查时正值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各学校都对甲型h1n1流感非常重视,严密防范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这使大家对此格外敏感,这可能是使甲型h1n1流感成为大学生当前最为排斥的疾病的重要原因。排在第2的梅毒也是一种传染性性病,主要是通过不洁传播,除了传染性,感染疾病的不道德性是大学生排斥梅毒患者的重要原因。肺结核一直都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这是肺结核排在艾滋病和乙肝之前的原因。艾滋病和乙肝的传播途径很相似,都是传染性并不强的疾病,所以大学生对它们的社会排斥并不是很强。其中有些艾滋病也是通过传播的,但感染艾滋病渠道的多样性并没有使艾滋病像梅毒那样受到强烈的社会排斥,艾滋病受到社会排斥主要因为其传染性,这与已有调查一致[13]。

4 参考文献

[1] crandall cs, coleman r. aids-related stigmatization and the disruption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j soc pers relat, 1992,9(2):163-177.

[2] berger be, ferrans ce, lashley fr. measuring stigma in people with hiv: psychometric assessment of the hiv stigma scale. res nurs health, 2001,24(6):518-529.

[3] herek gm. aids and stigma. am behav sci, 1999,42(7):1106-1116.

[4] aggleton p, parker r. hiv/aids 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basis for action. unaids, 2003:1-24.

[5] crandall cs. multiple stigma and aids: lllness stigma and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s and iv drug users in aids-related stigmatization. j comm appl soc psychol, 1991,1(2):165-172.

[6] jones ee, farina a, hastorf ah, et al. ra social stigma: the psychology of marked relationships. new york: freeman, 1984:234-278.

[7] crandall cs, monriarty d. physical illness stigma and social rejection. br j soc psychol, 1995,34(1):67-83.

[8] crandalll cs, glor j, britt tw. aids-related stigmatization: instrumental and symbolic attitudes. j appl soc psychol, 1997,27(2):95-123.

[9] mak, wws, cheung, rym, et al. comparative stigma of hiv/aids, sars, and tuberculosis in hong kong. soc sci med, 2006,63(7):1912-1922.

[10]long am. dimension of illness.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90:25-37.

[11]duckitt jh.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prejudice. new york: praeger press, 1992:7-24.

传统社会调查的特征篇(5)

如何提高人普宣传的效果,提高人口普查的知晓率,达到家喻户晓、人人配合的目的?北京市人普办提出了人普宣传的工作思路:坚持统一领导、逐级落实、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原则,由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市人普办”)具体实施。

宣传机构落实到位,为开展宣传工作奠定人才基础。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宣传中心的全部人员纳入市人普办宣传组,各区县人普办也相继成立了宣传组,如延庆县人普办抽调有活力、学历高、熟练掌握photoshop、adobereader、office等办公软件的年轻人承担人普宣传工作,做到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团队协作能力突出。截止3月底,各区县普查宣传人员全部到位。

人普网站相继建立,逐步形成人普宣传的网络联动机制。为深入宣传人口普查工作,市人普办分别于1月25日和2月22日开通了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内、外网,并与首都之窗网站,市发改委、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等10余家人口普查领导小组主要成员单位实现9游会的友情链接;3月份,区县人普办也相继开通了区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外网,其中东城、宣武、房山、通州人普网等率先开通并投入正常运行,逐步形成人普宣传的网络联动机制。

统一口径统一标准

针对人口普查涉及面广、难度大、任务重的特点,宣传工作在全面铺开的前提下突出宣传重点。北京以宣传统计法、人口普查条例等为主线,主要宣传普查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普查对象的法律义务、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的职责要求等。

北京市人普办还注意加强对特殊地区和特殊人群的宣传,增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对居(村)委会和家庭户的宣传,实现点面结合,全面覆盖。从而营造普查服务社会、社会支持普查的舆论氛围。

继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全国开展征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宣传标语和口号活动后,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全市统计系统开展了征集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宣传标语和口号的活动,共征集标语和口号近700条。经评选,确定了其中的13条作为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宣传标语和口号。

市人普办设计《人口普查vi手册制作方案》,统一了宣传品的制作标准同时,统一设计并发放宣传横幅、路旗和宣传画等宣传品,保持宣传内容,宣传样式的一致性。各区县人普办也可结合本区域特点,按照《人口普查vi手册制作方案》要求设计并发放宣传品。

统筹安排分段推进

人口普查工作阶段性强,分为准备阶段,户口整顿和摸底阶段,登记阶段、数据处理和阶段,宣传工作将围绕人口普查各阶段工作分阶段展开和推进。

3月到10月底前,人普宣传从《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出台开始,按启动,大规模展开和高潮三大步骤进行。以宣传统计法、人口普查条例等为主线,主要宣传普查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普查对象的法律义务等。通过宣传动员为普查登记奠定良好基础。

传统社会调查的特征篇(6)

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局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精心指导下,在全处广大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学习活动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重要共识

通过认真学习和深入调研,我处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创新,形成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共识: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和基本要求,并付诸平时日常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加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处税政工作的开展,要紧紧围绕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力、执行力、操作力和创新力,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和税务系统干部队伍建设,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具体要做到:坚定发展信心不动摇,咬住发展目标不偏移,狠抓项目建设不放松,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事业的大发展,以观念的大更新推动工作的大跨越,努力开创我处税政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2、税政工作科学发展的取得调研成果

为解决好影响和制约税政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学习活动期间,我处采取领导领题、成员自主选题和成员协作的方式,紧紧围绕影响税政工作科学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全处先后成立多个调研组,召开座谈会,收集意见建议**余条,形成调研报告**多篇。这些调研成果,对指导我处各项工作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2009年4月下旬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活动实际,会同相关部门抽调部分基层业务骨干对各地专项治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研检查,征求各地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征收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实地核实总局规定的七项专项治理内容和市局布置三项工作内容等关系到我处税政工作发展的重大课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摸清了情况,发现了问题,提出了诸多具有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在我处领导的带领下,我处全体干部职工也都结合自身工作和实际,针对自身工作存在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选定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形成了一批有较高价值的调研成果。

3、税政工作突出问题得到落实解决

自学习活动开展以来,我处始终立足于税政工作科学发展实际情况,着力在解决影响和制约税政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切实让干部职工感受了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

(1)确保了社会保险费收入稳定发展

2009年上半年,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我处注重加强费源管理,不断提高费源监控水平,坚持“税费并重,税费同管”,统筹安排税费征管工作,确保了社会保险费收入稳定发展。一是加强征收计划管理;二是加强重点费源监控管理,具提抓重点,又统筹协调;三是加强与缴费户沟通联系和缴费提醒,不断取得缴费户的支持;四是努力实施社会保险费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五是强化社会保险费政策宣传,建立社保费宣传的长效机制,培养缴费户的社会保险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保费征缴氛围。

(2)确保了减负促发展工作健康发展

实行临时性适当下浮企业社会保险费缴费比例是我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我市实施的“保增促调”战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保持我市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处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根据市政府《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若干意见》、《关于调整用人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比例的通知》、《关于切实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积极与社保、财政等各职能部门研究制定和落实具体的操作办法,尽快地将帮扶企业的解困政策落实到位,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在此非常时期与企业共克时艰,进一步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一是充分认识临时性适当下浮企业社会保险费缴费比例的重要意义,及时提出具体落实意见。二是根据市局的统一部署和制定的操作流程,积极与信息、计财等职能科室认真研究部署适合我市社会保险费征缴现状的具体实施办法。由于临时性下浮社会保险费缴费比例以全额减征一个月企业统筹部分缴费额度的方式,集中在一定时间内一次性操作完成,时间紧迫,涉及内容庞杂,项目分类精细,我处集中力量,加班加点,拟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

(3)确保了社保基金的专项治理工作顺利进行

根据国务院十部委《关于印发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认真做好税务系统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对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工作的部署。具体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认真布置落实。在结合我市实际对税务系统如何进一步做好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工作进行专题布置,各地按照市局要求,精心组织准备,逐项比照检查,认真进行数据核对,切实做好自查自纠工作。

二是认真调研检查。在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活动,会同相关部门抽调部分基层业务骨干对各地专项治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研检查,征求各地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征收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实地核实总局规定的七项专项治理内容和市局布置三项工作内容的自查自纠工作情况,以及在自查自纠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状况,总体情况良好,未发现违规行为,各地整改措施有力,但还有部分单位在与劳动部门之间业务衔接、征管基础管理工作方面还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部分单位的社保征管档案资料保存不够完整。

三是整改提高。经过对调研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按照税收规范化管理要求,结合社保征管工作特点,召开全市社保业务工作会议,交流各地征管经验,对专项治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专题布置落实,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以达到了“发现一处,规范一片”的效果。

4、税政工作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

(1)加强税政基础管理,提高了征管效率

我处工作中心向强化管理转变,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强化征管的新途径,创新管理方法,建立健全了征管制度,强化了征管基础管理,在遵循国家统一税法的前提下,制定了多项的税政管理办法,促进了征管基础的进一步完善,提高了征管效率。

一是落实了社会保险费征管各项管理制度。着重抓好《征收档案管理试行办法》、《征管业务规程》、《征收入库数据核对工作制度》、《地税与劳动有关征缴业务信息交换和数据处理办法》、《注销、失踪单位欠费管理制度》等制度的落实工作,结合专项治理工作,逐项检查各地对上述制度落实情况,听取基层单位对具体制度执行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对各地还未落实制度的单位,要求明确具体的执行时间进度。

二是完善了征管考核制度。切实加强社会保险费的征收管理,适应征收数据库全市集中统一管理需要,按照“法制化、规范化、税收化”的要求,对原20**年市局制定的《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工作年度考核评比办法》进行重新修订和补充,明确工作要求和目标,落实岗位责任制;推进精细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对征管全过程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完善工作上勤下达机制,提高基层工作主动性,建立问题和建议报告制度;鼓励工作制度创新,对征管经验被市局推广、建议和意见被市局采纳、率先推广或先行开展某项工作的单位进行适应加分。

三是加强了对社保数据管理。加强对社保数据管理,提高数据准确性。建立应征数据税务确认机制,开展年度欠费清理。建立对劳动部门提供的应征数据分征收系统导入成功和不成功数据核对确认机制。加强征收数据核对工作,建立入库数据劳动确认机制。从2009年1月开始要求各地在社保入库数据返还劳动部门前核对国库入库数据、征收系统入库数据和返还劳动部门入库数据是否一致,出现差异及时查明原因进行情况说明处理,同时要求劳动部门对税务提供的入库数据进行书面确认。

四是做好了社会保险费征管业务宣传工作。从2009年度开始将社保征管业务宣传作为税法宣传月工作内容之一加大宣传力度,对内编制20**年度社会保障政策汇编发放到各基层单位,使各级税务干部及时了解各项社会保险政策和发展动向,提高各级税务干部对社会保险费征收工作的认识。对外在税法宣传月中,市局将社保征缴宣传内容汇编入税法手册中通过各征收窗口进行发放宣传;首次通过税收宣传走进《阳光热线》活动对听众们就当前社会普遍关心的社保费征收问题进行现场解答;同时各地在进行税法宣传月活动时,联合当地劳动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保征管业务宣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完善社保征管软件,提高了社保费征管信息化水平。

为更好地贯彻执行各地在各项社保征管制度,满足当前征管业务管理要求,确保社保数据准确性,根据各地在执行过程中反映的问题,组织部分业务和技术骨干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提出详细的业务需求和解决办法,在上半年先后完成社保征收数据电子档案导出业务需求、社保收入退库业务需求。完善系统征收数据与返还劳动部门入库数据核对功能;完善系统对征收数据的校验机制。通过完善征收系统功能,进一步加强数据核对和基础管理工作,以达到规范业务操作,提高征管效率的目的。

二、主要做法和体会

自学习活动开展以来,我处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以高度的责任感、饱满的热情、务实的态度、创新的精神,积极参与试点活动,扎扎实实完成各项规定动作,使试点活动圆满结束。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思想发动,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坚持加强组织领导。我处为加强对学习活动的组织领导,及时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并根据领导班子、单位党员数量等情况,进行分类指导,确保学习活动有组织的进行。二是坚持按照规定的四个步骤,有计划分步骤组织实施。根据局委活动试点方案的要求,结合税政工作实际情况,制定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试点活动实施方案,在活动方案的每个阶段又及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时间安排表,保证各阶段重点突出、环环相扣、压茬推进、扎实进行。三是坚持思想发动。在每个阶段开始,我处都召开了动员大会,进行充分思想动员,做到思想统一,行动一致;每个阶段中,都召开了情况调度会,掌握试点活动进度情况,加强督促指导,确保活动顺利进行;每个阶段结束后,都召开总结大会,进行深入总结,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改正不足,为试点活动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2、注重领导带头,发挥表率作用。我处领导在学习、调研、宣讲和征求意见等环节做到了“四个带头”,率先垂范,有力地推动了活动的深入开展。一是带头学习。领导班子把开展学习作为搞好活动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先后组织了中心组理论学习,党员领导干部结合自身学习体会进行了发言。二是带头征求意见。领导班子一方面积极参与局里召开的座谈会征求意见,另一方面带头在调查研究时,采取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三是带头领题调研。结合局税政工作实际,我处确定了具体课题进行调查研究,领导班子分别根据各自分管的工作进行了领题,多次率有关负责同志,深入基层,开展调研。

3、注重正面教育,加强理论武装。我处紧紧围绕思想发动和理论武装两项重点,始终把理论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坚持理论学习与学习活动的各个阶段有机结合,努力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在学习内容上,做到了“三必学”。即:总书记讲话精神必须学,中央、省委、市委有关文件精神必须学,《、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专题摘编》等重要文献必须学;在方法上,做到了“三结合”,即: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导学与促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专业学习相结合。通过高标准、严要求的学习,全处所有在职在岗党员每人都撰写了读书笔记,党员领导干部还结合自身业务工作,撰写了学习心得体会。

4、注重开门纳谏,走群众路线。为把影响和制约税政科学发展的问题找准摸透,我处坚持走群众路线,吸收群众参与,组织好群众评议,并多形式、多途径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力求在“广”字上做文章。一是向相关部门人员下发了征求意见函,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二是在处办公楼设置了征求意见箱,广泛征求我处干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据统计,全处各级党组织共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次,参加座谈***人次;共发放征求意见函**份,征求到意见**条。

5、注重实践特色,创新活动载体。活动一开始,我处就紧紧围绕税政工作实际,着力在突出实践特色上下功夫,把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推动税政发展上台阶、上水平相结合,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大胆创新自选动作,大力开展了“**”活动,组织干部职工走出机关,到一线企业去、到一线基层去、搞服务、办实事、促发展,提高了税政科学服务水平。

6、注重边查边改,解决突出问题。在学习活动中,我处始终把解决好影响和制约税政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群众反映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边查边改,切实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在边整边改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问题的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对于具备条件的,马上进行解决;对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提出了明确的解决期限;对涉及多部门和单位的问题,积极探索了联动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7、注重统筹兼顾,做到两手抓两不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目的在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当前我处的各项税政工作。学习活动时期正值我处工作繁忙时期,我处统筹兼顾,坚持“两手抓”,做到“两不误”,一手抓税政工作指导,一手抓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采取了一系列更加直接、更加有力的措施,全力推进税政工作和学习实践双丰收。

三、巩固和学习活动成果

总体看,我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的,但市委、局委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查找问题还不够深入,强调客观原因较多,查找主观原因较少,群众参与程度有差距;二是统筹推进的力度不够,对如何学习、实践、建制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得不深;三是对整改难度大、需要时间长的问题,可能会出现畏难情绪。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一项集中教育活动是有时间性的,但作为加强党的建设、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任务是没有时间性的,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不断深化、不断提高、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我处必须以这次学习活动为契机,按照整改落实方案要求,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每个领导干部、每个人的工作实践中去,进一步深化和巩固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成果。重点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1、在抓税政工作上下功夫,着力提高处室本职工作能力。一是突出重点,做好落实减负促发展工作。税政科紧紧围绕市政府“保增促调”战略,多方位、多措施开展减负增效活动,切实方便纳税人,纳税企业,更好地简化、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二是抓住根本,继续完善和加强基础管理。织社保征管各项管理制度对执行情况进行回头看,根据对各地在执行过程中反映情况,对好的经验进行推广,针对制度上不完善的地方,对相关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三是狠抓巩固,确保社保基金的专项治理工作成果。解决社保基金专项治理中还存在的问题,健全和完善基金安全长效机制,促进社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根据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积极部署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工作,确保专项治理取得实效。四是强化领导,提高税政推动能力。进一步加强税政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目标责任制,从完善机制上,从健全体系上激励干部职工抓好工作,千方百计确保税政工作目标的实现。

传统社会调查的特征篇(7)

宣传主题为“我与我的信用记录”;宣传口号为“珍爱信用记录享受幸福人生”;宣传内容为征信及相关金融知识、《百姓征信知识问答》、《百姓征信手册》;宣传对象主要为普通百姓和银行类金融机构基层信贷人员。宣传目的为:一是通过开展全面的征信知识普及教育活动,使社会公众了解和认识征信业务及其意义;二是引导更多的人关心自己的信用记录,主动查询自己的信用报告,行使自己的信用信息知情权;三是帮助个人关注自身信用行为,在信用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四是使社会公众了解人民银行在征信体系建设中所做的工作,帮助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信贷工作人员更好地了解和使用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做好正面宣传工作。

二、时间安排

宣传月活动安排在年6月14日至7月14日之间,启动仪式州县统一时间进行,原则上年7月15日前结束本次宣传月活动。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5月27日至30日,制定宣传方案,向各县下发本辖区总体方案、相关的文件及资料;

6月2日至6日,印制宣传资料,开展问卷调查,做好征信宣传培训准备工作(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6月9日至13日。召开金融机构联席会议,进行宣传工作部署,开展现场培训和知识竞赛等,各县、各金融机构领取宣传资料。联系广播电视、报社、政府政务网、移动、联通等渠道开展宣传,人民银行、各金融机构在营业场所门口悬挂标语横幅、在营业柜台摆放宣传资料;

6月14日。上午9:00时,集中宣传人员在州、县主要街道举行启动仪式。统一集中进行上街宣传活动,要求金融机构在主要营业网点摆摊设点并安装计算机网络设备提供信用报告查询场地进行宣传和咨询服务;

6月15日至7月14日,继续通过广播电视、《报》、政府政务网等渠道开展宣传;各金融机构要边办理业务边宣传,每个星期日要进行设点集中宣传;各级人民银行要在农民比较集中的乡镇街天下乡进行宣传1-3次;各级人民银行要对各金融机构的宣传情况进行指导、现场检查,及时收集掌握宣传情况;开展问卷调查。

7月15日至20日,对本次宣传活动进行总结并报上级行。

三、活动安排

1、参与部门及单位:人行中支调查统计科、货币信贷管理科、办公室、科技科、外汇管理科、后勤服务部门,人行各县支行、各级金融机构。

2、在与普通百姓关系最为密切的《报》连载《百姓征信知识问答》的内容、推出新闻报道,使城镇、乡村广大公众认知“征信”及金融业务。

3、举办“信用记录关爱日”活动。6月14日,各分支机构统一开展以“信用报告关爱日”为主题的宣传活动,以查询个人信用报告为主要内容,可采取个人信用报告现场查询、征信问题热点解答、《百姓征信知识问答》赠送等活动形式。

4、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学校等门户网站上挂《百姓征信知识问答》。

5、组织金融机构在营业网点悬挂宣传月活动口号、海报,摆放宣传展板,播放宣传短片,散发各类宣传材料,向百姓答疑等,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在营业大厅视频播放征信宣传片,尽可能增强宣传实效。

6、加强对银行类金融机构基本信贷人员的宣传培训。各分支机构可组织银行类金融机构基层信贷人员学习《百姓征信知识问答》及征信相关法规;可通过业务培训、座谈、征信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征信知识,交流工作经验。

7、为了解本次宣传月活动的效果,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在宣传月活动开始前和结束后,各分支机构应开展以“你对征信了解多少”为主题的调查活动。

四、工作要求

传统社会调查的特征篇(8)

壮汉族群自秦汉以来经历了由对立冲突到共融共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壮族以其开放的胸襟汲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吐故纳新,至今仍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由于壮汉互动和融合日益密切的现实,许多汉族学者和官员及相关人士,都不同程度地认为壮民族缺乏本民族的鲜明特征,“壮族没有特点”成为普遍流行的一种观念。壮学研究有必要正视这一问题,做出明确的回应,澄清模糊的认识,阐明壮族文化的特征。事实上,壮族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虽然不断地经历着重组与再生,但是其深层文化精髓仍根深蒂固地在壮族人民的血液里流淌。只是在长期的壮汉文化接触、交流与融合中,这些民族传统文化被不同程度的遮蔽了。在党中央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壮族学者义不容辞肩负的历史使命就是梳理壮族文化的悠久历史渊源,明确壮族文化本质特征,认识壮族文化的更新机制,如此方可更为有效地宣传和弘扬壮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增强壮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实现壮民族的振兴与社会文化的繁荣,通过重新审视壮民族的传统文化,深挖民族文化精髓,唤醒沉睡在人们心中的民族意识,“激发民众的创造潜能,切实地提升民众的精神生活品味,实现心智的澄澈与统合”。①

为了让本民族人民对本族群的精神活动、精神生活、信念系统、思维结构、人格塑造、价值取向、情感体验、心灵境界、文化精神、民族意志等方面有全面的了解,也为了改变外界由于对壮族文化渊源和文化特征的知之甚少而造成的“误解”,一批壮学研究者身负重任为壮族文化“正名”。覃德清教授以其多年对壮族的系统研究,从精神和心智层面全面论述壮族文化,梳理出了鲜明的壮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基于水稻培育和种植基础上形成的“那”文化和“弄”文化,是壮族文化衍生的根基,是壮族文化开放性与封闭性特征的基础,是壮族“坚忍聪灵,宽和明达”的文化心理与民族性格形成的物质条件;基于诗性思维外化成果而创作的以《布洛陀》、《嘹歌》和刘三姐民歌为代表的歌咏文化传统,是壮民族诗性思维与诗性智慧的体现和代表,反映了壮族人民独特的思维结构、情感体验、信念系统和价值取向;基于原生基础上形成的自然崇拜、图腾信仰、祖先崇拜、信仰和布洛陀人文始祖等信仰,体现了壮民族深厚的精神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世界观;基于高超智能水平和工艺技术而制作的崖壁画和铜鼓等,是千百年来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另外,与汉族长期的交流与融合,构成了壮族多重的文化认同,与汉族共同搭建了壮汉文化互助共赢的运作机制,体现了壮汉文明共生模式的人类文明史价值,更加彰显了壮族文化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特征。总之,“壮族传统文化特征”这一部分对壮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历史演进等做了详细的论述,使得壮民族的历史文化非常立体的呈现在读者面前。正如覃德清教授在绪论中指出的“壮族传统文化特征部分明确壮族现代文明重组以及演化发展的地域区间、生态环境背景、族群文化渊源,从纵横交织的网络体系中,确认壮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民族性格,强化历史的纵深度,将壮族精神文明建设置于深厚的历史与族群文化格局中,给予多方位的审视,避免就事论事地对壮族精神文明作平面式的简单分析。”②

二、立壮志:乘精神文明建设之风,推进壮族文化建设

《壮族文化的传统特征与现代建构》的后半部分“壮族现代文化建构”探究壮民族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发展方向,表达了作者对壮族文化发展的见解与关切之情。

覃德清教授认为,文明社会的现代建设,不是单纯的模仿文明的外表,而重在民众的心智结构的统合。壮民族文化的现代建构,首先,最主要的是唤醒麻木的民族意识,找回失去的民族记忆。其中,校园可以作为民族文化展演的有效空间,因此,民族文化进校园作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有力举措,得到作者的充分肯定。同时,覃德清教授提出了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三语”教学,即从壮汉到壮汉英并重的壮族教育改革设想,并指出“唯有置身于全球化的场境中,壮族文化的鲜明特征方有机会得到彰显……壮族人只有深入汉文化圈和英语语境,才更为真切的意识到保护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进而充分理解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紧迫感。”③要实现壮族文化的现代建构,就要唤醒壮族民众的族群记忆,找回民族认同的文化根源,培植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以迎接21世纪社会文化发展大潮流的挑战。

在壮族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是一个突出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和谐”理念是壮族传统文化的“内核”之一。覃德清教授对壮民族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文化提升和人格塑造的论述中,阐发了壮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内涵,提出了“和乐美境”的营建策略。在壮族地区实现“和谐之境”、“富乐之境”、“美化之境”的构想是后现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的融合体,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与安详,达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完美结合,最终上升到高层次的审美愉悦。“和乐美境”的构想和覃德清教授在《关于开展岭南民族研究的构想》中提到的的“五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其中“五安”包括安居、安业、安家、安身与安心,这是个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理想境界。天人和谐与人文重建是覃德清教授关注的学术视角,本书字里行间亦体现出了覃教授的这种学术旨趣。

壮族聚居区处于西部文化和东部文化、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多层文化重叠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人文资源,因此,在生态文明与壮族小康社会建设中,作者认为不能盲目地模仿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道路,走传统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发展模式,应更多的关注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将会让壮族人民付出沉重的代价。此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村落的建设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新村落的选址、现代化建筑的搭建只是物质生活的改善,不能只为了单纯的物质生活享受,而更应该认识到这是一个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的好时机。小康社会既要物质的富足,又要精神的充实,但无论如何不能放弃民族文化之根,否则,在人们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挥之不去的将是精神生活的空虚。

壮族现代文化建构是中华各民族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重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时机下,壮族人民应明确壮族文化的传统特征,寻找壮族现代文明重构的正确方向,以繁荣壮族文化建设。

三、兴壮学:借鉴文化人类学学理,充实壮学研究理念

《壮族文化的传统特征与现代建构》注意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强调从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视角,对壮族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现代人文重建问题进行探究,用指导变迁的理论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文化人类学的参照意见。同时,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日臻完善,在很多跨学科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相关前沿理论与方法的传播与应用也因时代、地方、领域的不同而得到新的阐发。

壮学研究始于19世纪末叶,是以研究壮族社会群体为对象的学术研究体系。壮学的历史使命一是增进壮族人民对本民族历史的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继承和弘扬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壮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推动壮族地区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壮学丛书》大致由壮学典籍资料和研究专著两个系列组成,《壮族文化的传统特征与现代建构》是壮族传统文化研究和壮族现代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在党中央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覃德清教授把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融入壮学研究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当中,着实是将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应用于壮学研究的有益尝试。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始终贯穿该书的始末。该书的调查研究工作自1988年开始,最早是以文献法和观察法为主,从文献资料中提出了壮族歌咏文化与壮族诗性思维特征的关系,为成书提供了阶段性的成果;第二阶段作者对自己的家乡进行了调查研究,以实地调查为主,采用了参与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主要以族群文化为主,强调以民心调适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旨归;在深入调查的第三阶段,作者走访了广西的主要壮族聚居区,采用文献法、观察法和访谈法,加深了壮族诸族群卓越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智慧的体验和理解,提出了“天人和谐、文明共生”的初步构想,积累了各典型村落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落实情况,为全书提供了丰富详实的田野资料,充分体现了文化人类学的田野实证精神,使该书避免了纯粹的理论分析与阐述。

由于56个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不尽一致,因此也决定着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和艰巨性。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和弘扬,也要有所淘汰和摒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品位。壮族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表现和成就应在其他少数民族实施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先导作用,而壮族是广西的主体民族,其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构的有效进行,对高效推进广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至为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覃德清教授的《壮族文化的传统特征与现代建构》及时出版,从学者的角度阐释壮族文化的传统特征,为壮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与壮族文化的现代建构,提出了理论思考和丰富的现实例证,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现代文明重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传统社会调查的特征篇(9)

缺乏数据通常被视作管理会计研究滞后于财务会计研究的重要原因,甚至是根本原因(ittner&larcker,2001)。因此,对管理会计实践的研究往往需要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或者实地访谈寻找数据(smmerman,2001)。鉴于此,本研究以山东省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的方法反映农信社实施管理会计与控制技术的行为和意愿,揭示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可能存在的障碍因素,以期对农信社改善经营管理、提升竞争力提供有益的探索。

二、研究綍述、理论框架与分析基础

(一)研究综述

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在工业企业的实践已被众2006;张爱民,2009等),但是国内关于银行业实施管理会计的研究文献并不多。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实施管理会计的必要性、存在问题、推进思路、经验推广等方面(田凯,2008;张永祥,2008;郭效丁,2007)。这些研究侧重于笼统介绍,未能全面、系统、深人研究银行业是否实行、实行了什么样的管理会计与控制技术、存在何种制度需求。此方面的调查研究、案例研究、数量分析文献相对更少。

(二)理论框架

笔者假定农信社管理会计的内容与框架遵循管理会计的一般理论体系和方法。具体包括战略计划与全面预算、成本习性与盈利、资产负债比例与风险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责任会计与业绩考核等五个方面,调查问卷也是基于这五个方面设计。

1. 战略计划与全面预算。战略计划既是战略决策的具体化,又是控制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农信社战略计划工作一般包括宣传解释、行动规划、工作进度、人员配备计划、全面预算及追踪管理等。其中全面预算是计划工作要达成目标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使企业的资源获得最佳生产率和获利率。财务部门把涉及农信社战略目标(目标利润)的所有经济活动联结在一起,并规定如何去完成的方法,使农信社各职能部门和管理人员能够清楚在计划期间应做什么,怎样去做,从而使农信社按照预算体系进行科学的经营管理,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2. 成本习性与盈利分析。本量利分析法是通过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之间的分析找出其联系规律,从而为制订经营决策和进行目标控制提供有效的方法。本量利的分析基础在于把企业成本按照习性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农信社的成本范围主要包括存款利息支出、金融机构往来支出、各种综合费用、其他营业支出等。其中手续费支出、营业支出、汇兑损失等都属于固定成本;而存款利息支出、金融机构往来支出,被称之为资金成本,资金成本属于变动成本。

3. 资产负债比例与风险管理。风险贯穿农信社资金运营的整个过程,直接影响其资产、损益和现金流量,因而,风险管理是农信社经营管理的核心问题。衡量风险的传统指标主要有不良贷款率、资产负债率、存贷比率等。农信社在经营过程中,应该持续进行风险的识别、评估、计量、缓释、监测和报告,应该注意风险管理内容、重点和技术的转变。

4. 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是金融信息化下农信社内部管理与控制的主要手段。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有助于实现财务预算管理,费用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的电子化、自动化有助于提高监控财务操作风险的能力,能够推动农信社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一般包括客户关系管理、风险管理、业务流程管理、充分的数据共享、合理的商业智能数据组织等内容。

5. 责任会计与业绩考核。建立责任会计制度是农信社管理会计的重要方面,它遵循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围绕会计责任将会计信息与经济责任、会计控制同业绩考核相结合,形成农信社内部严密的会计责任体系。责任会计包括授权经营机制的确立、责任中心的划分、责任指标的设计、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责任预算的编制与实施及责任考评等。责任会计管理体制的建立有利于核算范围相对缩小,便于成本资料的归集分析,也便于经济责任的区分和经营成果的考核,也有利于整个农信社系统内部转移定价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三)分析基础

本文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实地问卷调查。采用典型调查与随机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做法为:(1)选取山东省作为典型调查对象。截至2010年9月山东省农信社存款规模已达6764.66亿元,贷款规模达5118.47亿元,总资产8530.8748亿元,成为全省资金规模实力最强、服务范围最大的金融机构。加上省内各地区呈东西中部梯形分布较为明显,无论是在总体规模还是经济地理条件上都具有良好的代表性。(2)在山东省的17个地市中,每个地市随机选取10个农信社(包括县联社和基层信用社)作为调查样本。本次调查随机抽取的样本总数为170份,有效样本为108份,占63.5%。本次调查以农信社职工为调查对象。

无论理论水平还是实践操作,被调查者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基本上都学过管理会计,接受能力较强;被调查者在单位从事财务会计工作或担任农信社的管理工作时间较长,对本单位的基本状况及管理会计应用比较熟悉。

(一)描述性分析

在被调查的108个被访者中,有99个回答已经实施了管理会计,占91.7%*;4个回答不是,占3.7%;5个未作答。在实施管理会计的农信社中,大部分农信社没有专设管理会计部门,92.9%是通过财务部门进行实施的,说明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权威性不强,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在管理会计应用总体较好的情况下,具体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应用是不平衡的。传统方法应用比较广泛,大量先进的管理会计理念和方法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见表1)。

(二)管理会计与控制技术方法应用的具体调查分析

1.战略计划与全面预算。调查发现,实施管理会计的农信社中,2.6%在年度初始开展计划工作;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80.6%的农信社有配套的数量化的全面预算,并能够及时反馈和调整,这表明计划和预算在农信社的实施具有灵活性和可执行性。正是因为这一点,在被调查的108个农信社中,有90个占83.3%认为计划和预算工作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这些意义体现在,预算可以使经营目标具体化、系统化和定量化;预算可以发挥组织内协调的作用;预算使控制具有可参考的依据。

但是,也存在以下问题:(1)大部分农信社没有单独的战略计划部门,0.4%的农信社反映计划工作由高层管理人员,基层人员和普通员工几乎很少参与战略计划工作,这会导致农信社的战略决策缺乏广泛性和代表性,容易出现“长官意志”和管理层的主观臆断行为;(2)从预算方法来看,固定预算、增量预算、定量预算等传统方法应用较多,先进的预算方法如弹性预算、零基预算、滚动预算等则应用的很少。

2.成本习性和盈利。

(1) 成本习性分析。在变动成本方面,被调查的108个农信社中有45个(占比41.7%)单独对变动成本进行核算。在内部定价过程中,有72个(占比66.7%)信用社考虑了变动成本因素的影响,在进行决策、业绩考核中,有66个(占比61.1%)应用了变动成本的有关数据资料。这表明,目前多数农信社重视变动成本对经营、决策的作用。

(2) 盈利情况分析。近年来,农信社在改革的推动下基本实现了扭亏为盈,但利润提升空间不大。阻碍农信社提升利润的原因主要如表2所示。

被调查者认为提升农信社利润的措施有:

(1)合理组织存贷款,增加中间业务收人;开拓业务新领域。(2)加大低成本存款营销力度,减少利息支出,努力增收节支;提高新贷款质量,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3)合理配置机构和人员,并制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职工的积极性。

3. 资产负债比例及风险管理。

(1)资产负债比例分析。据调查,除缴存资金外,资金运行主要用于发放贷款,其他诸如资金拆借、债券买卖业务发展缓慢致使农信社的资产、负债结构单一,资产利润率过低。有些地方贷款占资产的比重高达95%。

农信社吸收存款的主要来源是农村待购生产资料的闲置资金(占80.9%)和乡镇企业闲置的经营资金(占10.71%)。目前,农信社的贷款对象主要是农户、农村集体和乡镇企业贷款,其贷款结构及不同贷款的还贷率见表3所示。

可以看出,乡缜企业、农村集体企业较低的还贷率给农信社带来了沉重的不良贷款负担。调查还发现,农信社的贷款结构与经营状况有一定的关系:盈利社的农户平均贷款占比较高(盈利社农户贷款占56.89%,亏损社仅占38.45%),而亏损社的乡镇企业贷款的比重明显偏高(亏损社乡镇企业贷款占32.13%,而盈利社仅占20.72%)。

被调查的108个农信社的资本充足率平均值为5.43%,没有达到国际公约的规定。根据相关规定农信社固定资产不能超过农信社实有资本的50%,但与被访者的访谈显示很多农信社比较注重对固定资产和硬件的投人。

(2)风险管理分析。在发放的108份调查问卷中,有99份反映其所在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88.9%认为农信社加大了对不良贷款的清收。82.4%的为农信社控制了新增不良贷款。19.4%的为农信社提高呆账准备金。

目前农信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有:一是风险管理的内容未由信用风险向信用、市场、道德等全面风险转变;二是风险管理重点未由单一分散管理向构建风险管理体系转变;三是风险管理技术未由定性分析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转变。调查同时显示96.3%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其所在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重视对风险的管理和防范,并且有84.3%的农信社有专门领导小组并对风险进行严格的监管,这说明在面临挑战的同时,农信社的风险管理意识正在逐步提高。

4. 管理信息系统。农信社的信息系统与商业银行相此,起步晚、建设慢。目前农信社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在108个被调查者中,91.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其所在的单位不同程度地设立了管理信息系统,这些信息系统模块主要包括信贷管理系统(97.2%)、办公自动化系统(94.4%)、财务管理系统(89.8%)、报表分析系统(63.9%)、人力资源管理系统(28.3%)、稽核风险管理系统(23.1%)、客户关系管理系统(16.7%)。可以看出,在基础信息系统的设置上,农信社能够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但在关乎农信社可持续发展系统设置上,如人力资源、风险稽核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对于目前制约农信社信息系统发展的主要障碍,65.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是农信社缺乏适应现代化信息系统操作和管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53.7%的人认为目前农信社硬件设备不足,现有的经济力量难以支撑庞大的资金支出;36.9%的人认为高级管理者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远发展,对信息系统的建设不予重视。

5. 责任会计与业绩考核。

(1)责任中心的设立。通常农信社可以划分为六个责任中心:成本责任中心、利润责任中心、综合考核责任中心、后勤责任中心、安全保障责任中心、人力资源责任中心。调查显示,72.2%的农信社已经建立了责任中心。责任中心的设立方式是多样的:46.3%的农信社是按业务模块设立的,29.6%是按授予权限设立的,还有22.2%是按控制范围设立的。

(2)内部转移价格。在不同级次把信贷、存款、银行卡、票据、资金交易等部门设置为相对独立的责任中心,实行单独核算。这种各责任中心之间或责任中心与联社之间实行的业务模拟计价,实质就是农信社的内部转移价格。

在被调查的108个农信社中,有62个(占比57.9%)存在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确定方法是多样的,具体如表4所示。但在调查中也发现,有45个(占比41.6%)不存在公平的内部转移价格。有些被调查者对不合理内部转移价格的认识包括:一是当整个组织目标、分中心目标和决策者的个人目标缺乏和谐一致时,或责任中心的决策者对整个目标缺少了解时,分中心的决策可能与全社的决策产生冲突;二是降低对整个组织机构的忠诚度;三是增加内部管理成本。

(3)绩效考核与管理。调查发现,大部分县联社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变成奖金分配的主要手段。80.6%的农信社采用的是传统的责任会计业绩考核,只有9.5%采用平衡积分卡等非财务考核指标,造成农信社单纯依靠财务指标进行片面考核的现象。

四、表信社实施營理会计与控制技术意愿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

本部分主要分析农信社实施管理会计与控制技术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因变量是“农信社是否愿意实施”,是典型的定性二分变量,因而选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来分析这一问题。

(二)变量说明

根据访谈和调查,本文选择了7个指标来分别衡量被调查者自身特征、所在农信社特征、农信社目前经营特征、所在行业特征(主要表现为是否与目前管理会计体系要求的环境适应)这四大类因素。其中,被调查者自身特征因素包括受访者身份(x!)和受访者所学专业(x2);所在农信社特征因素包括农信社所处机构层次(x3)和成立时间(x4);农信社目前经营特征包括近5年农信社的盈利情况(x5)、农信社目前是否实施管理会计(x6);所在行业适应性*(x7)。对这些变量的描述见表5。

(三)模型运行

    通过运行得出,对农信社实施管理会计与控制技术本研究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logistic意愿具有显著影响的变量有5个:受访者身份、受回归处理,选用的回归方法是逐步向后回归方法。访者专业、所处机构层次、目前管理会计实施情况行业特征(见表6)。

(四)结果分析

1. 从描述被调查者自身特征的变量来看,受访者的身份对农信社实施管理会计的意愿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系数为正,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受访者所处管理层次越高,越能认识到实施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和绩效。这一研究结果表明,管理会计的实施已得到了农信社高级管理层的支持。这种情况与整个银行业对管理会计重要性的认识和宣传有一定关联性。

受访者专业对农信社实施管理会计意愿的影响是显著的。系数为正,这一点与先验判断是相反的。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非会计专业的员工更能意识到实施管理会计的重要性。究其原因,相比自己的专业而言,非会计专业员工看到会计、财务对农信社运营系统的影响和会计人员的重要性;而会计专业人员则认为自己所学知识远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也没有发挥巨大效应。

2. 从描述农信社特征的变量来看,农信社所处机构层次对农信社是否实施管理会计具有一定的影响,且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处于较高机构层次的农信社由于管理模式先进、技术资金充足、人员素质水平较高等优势,使管理会计技术与方法的认可程度高于基层信用社;在调查中,有些基层信用社员工甚至认为现在县级联社作为一级法人,对农信社实施集中管理,各项收支由县联社统一核算,作为基层信用社不可能从整体规划的角度来实施管理会计。而成立时间则对农信社是否采取管理会计与控制技术影响不显著,在分析过程中被剔除。这充分说明了管理会计与控制技术对企业的要求不在于企业成立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是否达到了相应的物质、技术和资金条件。

3. 从描述农信社目前经营特征的变量来看,近5年的盈利情况对农信社今后是否采取管理会计技术的影响是不显著的,这与笔者预期不一致;可能的原因是对管理会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管理会计的实施视作企业实现盈利的内生变量;目前已经实施的管理会计对农信社业绩推动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异化了被访者未来的决策行为。

目前农信社是否已经实施了管理会计对未来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并且系数为正。“制度选择的路径依赖性特征”或者说“事物发展目标的自我加强机制”能够较好解释被访者决策行为的这种强大惯性。

4. 从描述农信社所在行业特征的变量来看,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正,说明农信社外部体制的理顺和内部行业经营特征对实施管理会计的影响是直接的。不同行业或同行业的不同企业,由于面临的具体环境不同,管理会计方法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可能不一样,所以某行业、某具体企业建立的管理会计在大范围推广的价值受到限制。由于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主要产生于工业制造业,未经改善的管理会计方法在资金融通业中实施肯定会存在各种操作障碍。调查结果证实了这一点,1997年制造业实施管理会计的比例就已经达到88.51%(张文贤,1997),远远高于目前农信社的实施比例。

五、结论与政茉建议

农信社已开始实施管理会计与控制技术,但是管理会计应用的绩效不明显;具体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和内容的推广不平衡。高级管理层的支持、员工专业、所处机构层次、目前是否实施了管理会计以及信用社的内外行业环境这五个因素对农信社未来是否实施管理会计的影响是显著的。

传统社会调查的特征篇(10)

上半年,全市地税部门组织收入总计302,810万元,比同期增长16.7%。其中,组织税收收入214,094万元,同比增收24,607万元,增长13%,完成年度任务的55.4%,完成目标任务53%。中央级库收入42,561万元,同比减收345万元,减幅0.8%,完成年度任务的49.2%;省级固定收入8,014万元,同比增收602万元,增长8.1%,完成年度任务的56.8%;省级共享收入51,970万元,同比增收7392万元,增长16.6%,完成年度任务的56.5%;市县级库收入111,549万元,同比增收16,958万元,增长17.9%,完成了年度任务的57.6%。上半年,全市社保费收入83,945万元,增收17982万元,增长27.3%,教育费附加收入4,171万元,文化事业建设费及其他收536万元。回顾上半年组织收入工作,主要抓好六项工作。

(一)抓好收入任务分配和考核。年初,省局分配给我市的税收任务是386,120万元,同比增加7.2亿元,增长12.3%。市委市政府要求地税部门在税收收入、个人所得税收入和社保费收入“三大指标”上实现15%增长。*市局按照省局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根据各地*年的收入情况、税源现状及新的税收政策对各地税收的影响,合理分配各项单项考核指标,促使各单位及早明确任务,及早制定措施,及早抓收入。同时,做好计划执行情况的分析、跟踪、督促工作,实时分析通报各县(区)局计划执行情况,推行收入进度旬报制度,适时掌握收入情况。

(二)抓好税收形势分析和组织收入指导工作。今年初,由于税收收入增长较慢,形势相当严峻。市局就收入形势,一是分别于3月份和5月份下发了抓好组织收入工作的紧急通报,从宏观上分析全市收入形势,就基层征管加强微观指导,促进收入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市局和各县局召开了14场收入形势分析会,认真分析各个时期组织收入情况,交流经验和做法,研究解决收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制定措施,明确任务,为收入稳步增长奠定基础。三是市局党组和有关科室按分工分别到挂钩联系点指导和督促收入工作,切实加强收入和征管的领导,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半年组织收入工作的完成。

(三)抓好重点税源管理。根据全市的税源状况、征管现状以及收入进度,市局确定在往年抓好纳税大户和金融、保险、电信、建安、饮食等税源大户外,今年把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及服务行业“四个税种”和“一个行业”作为本年组织收入工作的重点,并分析下达任务严格进行考核。各级按市局要求,结合各地实际,突出抓好重点税源征管。如惠城区局突出抓好建安房地产行业税收,上半年组织建安房产税收入21,76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061万元,增长23%。惠阳区局上半年建筑安装业共入库税款3,791万元,同比去年增收2,098万元,增长123.9%;房地产业入库税款2,765万元,增收673万元,增长33.6%。

(四)抓好税收稽查检查工作。一是突出对交通运输行业、饮食娱乐行业、建筑安装行业、房地产租赁行业、工业制造加工业等“五个行业”、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等“三个税种”以及*市区城乡结合部和经济发展比较快的乡镇开展专项检查和整治工作。上半年,共检查业户150户,查补税收2000万元。二是推行查前业户自查自纠的服务前置稽查方式,联同公安部门对175户交通运输企业的法人代表和财务负责人开展了查前自查自纠辅导,并组织人员上门发放有关报送房地产租赁涉税情况资料的通知,现场辅导纳税人自查自纠,解决了业户的一些实际问题。据统计,所有业户均按要求向税务机关报送了自查表,其中有35户业户将自查应补税款到征收部门进行了补报入库。三是以查处举报案件为重点,带动整体查处工作的开展,上半年共受理举报案件61宗,查结44宗,有效地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促进收入稳步增长。

(五)抓好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根据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提出“夯实税基、完善汇算、规范程序、提高质量”的要求,推行中介汇算改革。为确保汇缴工作顺利进行,市局一是制定方案,明确“十三类企业、二个行业和三类专业市场”为检点,稳步实施调查摸底、动员发动、纳税评估和质疑约谈、实施检查、总结整改等各阶段工作。二是加强培训和宣传。组织纳税人和中介机构2000多户企业代表进行培训,宣传今年汇缴方式改革,要求纳税人积极配合开展好汇缴工作。三是规范内部操作。对涉及从事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审核的中介机构实行登记备案制,明确对中介机构出具查帐报告工作的要求和相关法律责任,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切实提高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质量。上半年全市地税系统征收企业所得税21,448万元,同比增加4,367万元,增幅为25.6%。

(六)抓好地方规费征管。现在纳入地税征管地方规费有社保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堤围费等,今年主要推进规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在深化“五同”征收基础上,一是更加注重费源管理,提高监控水平。定期开展费源调查工作,全面掌握费源分布情况,强化缴费人户籍管理,建立重点费源监控制度。二是更加注重欠费管理和清理欠费工作。对欠费和欠费人合理进行分类,实施动态的分类管理。对其中欠费数额较大的重点欠费人作为各级重点监控对象,实施跟踪管理,定期追欠。三是更加注重宣传工作。采取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地方规费良好的征管氛围,加强部门沟通和配合,形成有效征管合力。上半年,全市社保费收入增长27.3%。代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比移交地税征收前大幅增长一倍。

二、突出抓好队伍建设,增强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强化全员培训工作。一是加强对各级班子的教育培训。抓好党组中心组的政治理论学习,上半年,开展了“认真学习贯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两个专题的学习,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强股级领导干部培训工作。4月份分两批组织了全市地税系统120名股级干部参加了在辽宁省国家税务总局培训大连培训中心举行的培训;三是加强“管理员工作平台”上线前培训的组织、协调、监督工作;四是组织新录用公务员80人进行拓展训练,提高青年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培养勇于奉献、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以此推动全市地税系统各项工作的创新开展。

(二)强化队伍思想作风建设。主要是围绕“两个主题活动”即在全市地税系统中深入开展“学、辨荣辱、促廉政”和“三个走在前面”教育活动,积极践行排头兵活动和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动员会、党组中心组学习、专题讲座、论坛、演讲比赛等形式,加强税务队伍思想作风建设,使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明确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切实加强队伍战斗力,当好税务战线组织收入、依法治税、征管改革、纳税服务、信息化建设、队伍建设和“三个文明”建设七个方面的排头兵。同时,加强效能监察工作,继续组织效能监察督查组,定期不定期地对各县(区)窗口单位、局机关及直属单位税务人员的行风行纪、税容税貌、工作纪律、执法水平进行突击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督查发现的问题,在全市系统内通报批评及责令整改,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三)强化干部交流轮岗。在去年初对全市地税系统科级干部大面积交流轮岗基础,今年对部分科级干部进行了调整,重点对一般干部加大交流轮岗力度,涉及人员18人。同时,各县(区)局也结合自身发展和队伍建设需要,在内部对30多人进行了交流轮岗。从上半年跟踪检查来看,交流轮岗人员在新的岗位上开拓创新,积极工作,开创工作的新局面。通过交流轮岗,有利地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税务人员全面发展,有效地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一是对全市党风廉政建设进行部署。召开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和领导干部诫勉谈话,层层签订廉政责任书,明确党风廉政建设目标和责任;二是创新廉政教育形式。今年以来全市地税系统共举办了11场廉政讲座,下发廉政书籍2000多册,启用统一廉政笔记本,组织系统干部职工学习贯彻,开展“学、辨荣辱、促廉政”征文比赛,传唱廉政歌曲,增强地税队伍廉政意识;三是加强廉政监督。严格大宗物品采购规定和程序,建立健全了固定资产采购档案。加强税检合作,联手预防职务犯罪,正确使用手中权力,保队伍平安。四是抓好案件查处工作。对群众的举报,认真调查落实,做到严格按规定程序办事,今年上半年全系统共受理举报件4件,结案4件,案件结案率达到100%,有效推进了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向纵深发展。

(五)强化“三个文明”建设。一是开展“万众评公务”和纪律教育月活动。主要是在全系统层层动员和部署,促使全体税务人员认清形势,明确责任;就地税依法行政、依法治税、办事效率、文明服务等方面存在问题逐条制定措施整顿,以良好的税容税纪接受广大公众的评议。二是积极关注民生,关心群众冷暖,发挥救急济难互助基金作用,帮助8名有困难的干部职工渡过难关。此外,全系统支助困难家庭的失学儿童120名。启动干部职工健身疗养活动,确保队伍身心健康。三是继续开展经常性、广泛性、群众性的文体娱乐活动,特别是各级积极开展兴趣组活动,全面增强干部职工的身体素质。四是继续抓好创建文明单位、文明标兵、岗位能手活动,树立地税文明新形象。

三、突出抓好纳税服务工作,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档次

(一)优化纳税服务内容和形式。一是坚持做好*-3纳税服务热线的日常管理工作。保证涉税咨询、举报、投诉、建议等服务需求的受理、转办、催办、回复的流转顺畅。今年上半年*—3纳税服务热线共受理咨询、投诉、举报、建议共7617宗,其中咨询7597宗,投诉3宗,举报7宗,全部给予回复,贯彻了“有问必有答,事事有回复”的工作原则,继续为纳税人提供快捷、方便、高效的服务平台途径;二是规范网站管理,发挥网络的宣传作用。及时将纳税信息在网站,据统计上半年年对网站栏目更新了600多项内容,至今共有8万多人次访问,接受网上咨询601宗,有15万多份发票通过网站成功登记参加发票抽奖,发挥了应有的宣传作用;三是坚持纳税服务跟踪分析制度。每月跟踪、分析和反馈纳税服务情况,按时编发《纳税服务通报》,有效地指导全市地税纳税服务工作的开展;四是推广“同城通办”业务和“税收服务超市”,让更多纳税人体验办税便利和快捷,树立地税优化服务良好新形象。

(二)优化税法宣传广度和深度。一是与国税局联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小康社会”的税法宣传咨询日活动。从*市区、到各县城、各镇共设了20个宣传咨询点,当场解答纳税人问题近5000人次。向纳税人派发宣传资料2万多份。二是由*市地税局、*市团委、惠城区地税局、惠城区团委、*学院团委联合开展大型纳税服务志愿者宣传税法活动。活动共有100名志愿者参加,志愿者逐街逐户进行房地产税收政策宣传,派发宣传资料。三是积极推行纳税辅导工作。举办房地产等行业纳税辅导会,采取“走出去”的方式,接受企业预约培训,为纳税人提供全方位的纳税辅导。四是与中国移动公司合作,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开展“税法知识有奖问答”,共有6万人次参与,宣传效果明显。五是抓好*-*年度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暨百强纳税户评选工作。对265户国税、地税部门共管户、62户纯地税管理纳税户共327户的a级纳税人和100名*年度百强纳税户进行公告表彰,充分发挥等级评定的社会效应,有效推动了依法治税。六是成功举办了两期发票抽奖活动。特别是4月份第十七期发票抽奖活动与市局在宣传月组织的“税岁好运来”税收宣传文艺晚会结合,扩大发票抽奖活动的宣传面。

四、突出抓好信息化建设,加快税务信息化现代化步伐

(一)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着手建设ets电子缴库项目。市局在组织人员到外地学习参观的基础上,联合银行、国库、财政等制定的*市电子缴库系统建设方案。上半年按方案稳步实施,完成了准备阶段和调研阶段。现在正紧锣密鼓的开展后三阶段的工作,即确定标书、项目招标和项目实施阶段。实施ets电子缴库系统后,将有效地保障税款缴库安全和效率。

(二)积极开发新一代社保费征管系统,实现社保费与税同管。为了解决当前社保费征收存在的问题,市局设计了一套新的征收软件,新系统在现有征理模式下加强了基础数据管理、欠费追缴管理、分类管理、征收管理、档案管理、入库管理六方面的内容,同时它又能支持社保费全责征收模式。新系统于5月1日开始推广应用,现已覆盖全部县区和建行、农行全部网点。从两个月的运行情况来看,新系统运作正常,确实提高了征收效率、强化了欠费管理。

(三)积极推进数据应用系统建设,升级、优化税收查询系统。在‘大集中“上线基础上,建设辅助分析系统,实现税收情况的分析和对基层所工作情况的分析监督。通过整合信息资源,开发“一户式”查询、行业税收分析、管理员辅助查询等功能。拓展与税收工作有联系的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信息共享范围,实现征收、管理、稽查之间的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

(四)积极开发税源管理辅助子系统,实现税源管理信息化。以税收管理员平台上线为契机,利用去年税源普查的成果,并根据*实际加以调整,开发辅助软件。目前已经完成项目前期调研工作和需求分析工作。启动新软件后,将在重点税源监控、项目管理,企业财务信息监控上有所突破;全程监控纳税人登记、核定、发票使用、申报信息,建立纳税人的应征、欠税、征收、减免、入退库台帐,实现微观税源管理。

五、突出抓好税收征管改革,夯实征管基础

(一)稳步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强化税源管理。一是加强税收管理员队伍建设,严格考核,明确责任。在往年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基础上,今年重点对税收管理员进行重新配置,目前全市地税系统已配置税收管理员436人,按人员素质和特长明确跟踪纳税户,实现“管户到人、责任到人”;同时,结合税收管理员平台上线,加强培训,明确职责,并严格考核,促使税收管理员认真认真宣传贯彻税收法律法规和各项税收政策,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提高管理的实效性。二是积极作好税收管理员平台上线准备工作。召开管理员平台上线动员大会,对如何做好上线准备工作进行部署;开展税收管理现状的调研,研究本地的管户情况和分类管理、重点税源管理的规则;按时完成划分税收管理员、清理纳税人基本信息、核对税种核定资料等各阶段的数据清理工作,为7月份大亚湾分局试点单位上线,下半年全面上线做好充分准备。

(二)稳步规范税务登记,强化税收户籍管理。上半年,全市地税系统继续强化“三漏”清理工作,加强与工商、民政等部门的协作配合,有效地堵塞了税收征管漏洞,很好地挖掘潜在税源,充分发挥了登记工作的基础作用。上半年,利用工商部门与大集中数据比销,清出企业漏登漏管户1230户,上半年新开户4882户,累计清理漏登户2400多户,处罚税务登记违章业户600户,科学地规范了税收登记基础管理。

(三)稳步扩大协税护税网络,强化税收综合治理。上半年加强与国税沟通协调,就a级纳税人和百强纳税人表彰活动以及税收宣传月活动等统一部署和行动,落实和完善联席会议等制度,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各级地税部门继续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加强与工商、公安、社保、城建、交通、银行等部门以及其他行业主管部门的工作配合,并积极筹备税收联管机制建设,加强社会综合治税、开展协税护税工作,提高税务机关税源监控能力。特别是车船税收,实施部门联管后,上半年完成2,536万元,增长156.9%。

(四)稳步推进征管基础工作,实施科学精细化管理。一是全力以赴开展好个人所得税数据录入工作,优化“大集中”数据管理,加强个人所得税税源管理和监控,为开具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工作顺利开展创造条件。二是规范个体工商户定期定额核定方法和程序。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行业、地段和规模的双定户进行典型调查,采用主要成本费用法或其他合理的方法,结合行业整体税负测算确定双定户分类核定最低标准,确保税款足额入库。三是加强地方税发票管理工作。利用“大集中”系统,严格发票管理,对地方税发票的使用进行全面调研,为推行税控装置做好准备。做好新版全省通用定额发票的推广工作,开展企业冠名发票的自查清理工作,净化地方票使用环境。四是对集团公司税收管理情况进行调研。重点是对tcl等集团公司日常税收管理工作的现状和难点、经验和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为下来进一步加强重点税源监管提供依据。

在圆满完成税收工作任务的时同,加深了对税收工作规律的认识,主要四个方面体会:

(一)做好税收工作,必须紧密联系基层实际,合理指导基层工作。我们对税收任务进行分配和部署,必须加强税收调研,与基层实际相符,工作决策和部署才有生命力。特别是对税收收入目标的确立必须做到上下口径统一,绝不能有任何模糊认识。

(二)做好税收工作,必须掌握好税收形势,合理分析税源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税收工作复杂多变,特别是税源变化,更要求各级保持清醒头脑,适时做好跟踪分析。在任务较重的情况下,基层对税源变化了解不够到位,不仅不能科学合理调配征管力量,也会导致部分税收流失,征管就难以到位。

上一篇: 产品创意营销 下一篇: 安全教育管理培训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