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的认识汇总十篇-9游会

新媒体运营的认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27 11:29:42

新媒体运营的认识

新媒体运营的认识篇(1)

笔者认为,我国手机媒体无论在商业模式、运营模式和业务模式上,尚处于探索阶段。

首先,手机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所办的多采取合作的运营模式。目前,手机媒体主要采取如下方式运作。一是传统媒体 sp(服务提供商) 电信运营商的运营模式所兴办的手机媒体,目前,绝大多数传统媒体都是采取这种方式。在这种运营模式中,传统媒体提供内容、sp提供应用服务、电信运营商提供渠道,相应的收入一般按照内容、sp、电信运营商25%、25%、50%的比例分成,当然,相对强势的内容提供商获得的分成比例会高一点。目前,很多报业集团旗下报纸的手机报总订户在几十万的数量级上,一年的收入在几百万元级别上。二是传统媒体直接和电信运营商合作的手机媒体,如新华社、cmmb(中广移动)等。这种运营模式直接跳过sp运营商,或者传统媒体收购sp运营商,或者电信运营商直接跳过自己的平台进行运作,如中国移动旗下有卓望科技、中国联通旗下有新时刻公司。在这种运作模式下,传统媒体的分成比例略高,但是一般不超过40%。三是3g门户网如空中网等专门化的手机媒体网站,他们致力于打造专门的手机媒体平台,并通过提供增值服务来获得收入,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四是门户网站的手机媒体业务。目前,门户网站的手机媒体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门户网站自身提供sp业务,通过和电信运营商进行分成,这些业务主要包括铃声、图片、文字传情、新闻、游戏、短信等;另一方面是门户网站设立专门的频道专门提供相关的手机媒体业务。

其次,目前绝大多数传统媒体中手机媒体的定位都是附属业务,而没有把其定位为独立的业务。当然,由于作为从属业务,尤其是传统媒体重点扶持的业务,手机媒体可以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既有的内容资源,不需要投入大量的采编费用就可以获取一定的收益,因此,目前传统媒体的手机媒体业务多为盈利项目。但是一方面收入规模小,远远不足以成为新的业务增值点,另一方面如果和现有的业务采取交易的方式来获取内容资源,甚至可能出现亏损状态。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理论和实践都已经证明,新的业务尤其是发展前景巨大的新业务必须作为独立的业务来发展,采取相对分权的组织模式,否则就会受限太多,很难在短时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导致业务得不到发展,或者出现被竞争对手抢占先机的局面。

第三,目前,手机媒体在表现形态上,主要采取的是手机报、wap网站、手机电视和手机视频等表现形态。如cmmb采取的是手机电视形态,传统媒体多采用手机报形态,3g门户网站多采取wap网站产品,门户网站多采取wap网站产品和手机视频网站形态。

最后,在商业模式的探索上,尚未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

二、手机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由于我国有着巨大的手机用户群且手机具有的自身特性,手机媒体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笔者认为,未来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首先,手机媒体将迎来快速发展期。手机媒体已经有巨大的用户,而且潜在的用户市场更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4738.4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56.3部/百人。全国网民数达到3.8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其中手机网民数净增1.2亿人,达到2.33亿人,占网民总数的60.8%。因此,有着庞大用户群的手机媒体必将要迎来黄金发展期。

其次,手机媒体的自身特性更符合读者阅读趋势的变迁。当前,从读者阅读趋势上看,一方面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读者将更善于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信息和娱乐,这些碎片化的时间主要由等待和无聊时间构成,等待的时间包括等车、等人、候机等时间,无聊时间包括乘车、如厕等空隙时间。在这些时间获得信息,需要相应的媒介具有及时、易携带、展示性好等特性。另一方面人的需求可以分为娱乐需求和信息需求。在娱乐需求方面,年轻人有着更强的需求,也更为电信运营商和广告主所看重,广告主看重的是年轻人所具备的庞大的潜在消费能力,电信运营商看重的是年轻人所钟爱的手机视频能够带来大规模流量的消费形态;在信息需求方面,这部分人群多为消费能力强的中产阶层,这部分读者需要个性化、量身定做的信息,这部分读者也更为广告主所看重。由于手机媒体具有易携带、及时、迅速、展示性好的特点,这些都完全符合读者阅读趋势变化的要求。

第三,从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来看,手机报、wap网站都是过渡形态,未来手机媒体必将以网络媒体的现有架构为基础来发展。无论是手机报、wap网站还是cmmb提供的信息依然具有标准化、信息量少等缺陷,不能满足读者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这也注定这些形态只是手机媒体的过渡形态。未来手机媒体必然以巨型的娱乐信息平台为基础,并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为驱动,以读者需求为导向,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分层娱乐信息收费。

第四,手机媒体将采取“免费 收费”的商业模式。由于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一样,具有前期投入巨大,而后期成本投入较小的特点,可以在基础业务平台方面利用免费的优势来尽可能地吸引用户,并在此基础上搭建巨型平台。由于其平台的空间是海量的甚至是无限量的,成本低廉,手机媒体就有能力和意愿最大限度地吸引用户,而且由于其存储空间海量,它就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具体说来,就可以充分利用其巨型平台发挥长尾效应,把各种个性化和小众化的用户吸引到巨型平台上来。手机媒体“免费 收费”的商业模式可以具体为: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用,利用免费优势吸引巨量的用户,进而搭建大型平台进行资源协同和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增值业务。在具体的盈利模式上,手机媒体将多采取交叉补贴的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付费的给不付费的提供补贴,一方面,同质化的信息变得免费,而客户定制化的信息则要变得昂贵;另一方面,第三方给获得免费信息和服务的用户付费。

第五,电信运营商和新技术公司将大力进入手机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更大、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电信运营商拥有渠道优势和巨大的用户群,又急需寻找新的业务增值点来实现转型。从电信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将从通话消费为主转变为以流量消费为主。据国外媒体报道,思科首席技术官帕德马锡·沃里奥(padmasreewamor)日前表示,到2013年,全球互联网流量将达到560亿gb。而这就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这一信息服务业新兴形式,以带动自身流量的大幅度提升,才能保证通信业的快速发展。因此,电信运营商必将大力发展手机媒体业务,三大运营商已经开始在移动互联网方面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下一步将是人力、物力的大规模投放。另一方面,google、苹果、微软、腾讯、新浪等以技术起家的新媒体公司正在虎视眈眈手机媒体业务,由于手机媒体业务对技术的依赖性很强,这些新技术公司将在未来的手机媒体业务领域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

三、传统媒体发展手机媒体的关键

当前,传统媒体意识到手机媒体的良好前景和潜在的市场规模,纷纷采取手机报、手机电视等多种方式进入手机媒体领域,但是囿于观念、技术、人才、资金等各方面的因素制约,成效不大。传统媒体要想真正发展新媒体,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包括手机媒体的发展思路观念、利益观念以及合作观念。

首先.要加深对新媒体本质的认识。一些新闻人还只是把网络当成一个既有内容分发的工具和渠道,这种思维的缺点在于:首先,没有认识到传媒业巨型信息终端的趋势,未来任何媒体的内容只能是巨型信息终端的一个很小的部分,而最为重要的是这个信息终端必须符合互联网理念并以互联网为平台。其次,没有认识到读者个性化、定制化的阅读趋势的变化,原创的内容无论其渠道怎么变化都依然是统一、标准化的信息提供,和读者的要求相差悬殊。第三,没有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对媒体业的改变:一是网络媒体可以通过提供平台使自媒体成为可能,这就大大拓展了信息源,也使得媒体从业人员的专利转变为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权利;二是可以利用技术提供及时、深度的信息分析,例如,和讯、东方财富网等可以通过相关分析软件为你及时提供各只股票的各种技术分析;三是更为重要的是能通过技术手段来分析读者的信息阅读偏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四是网络技术也可以解决信息的筛选,解决互联网现实存在的泥沙俱下的情况,一方面可以利用众包理论让更多的用户参与对信息的求证中;另一方面可以设计评价机制,一旦信息者假新闻就把他的等级大大降低,这就能保证信息者为了自身的声誉而自身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思路决定出路,传统媒体要想真正发展手机媒体,就必须按照互联网的要求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这就要求首先意识到网络媒体平台化的趋势,并结合自身的内容优势充分利用巨型信息平台对内容进行优化和分类,并利用互联网技术找到需要自身内容的个性化读者,并为他们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信息。因此,在未来,信息服务和内容服务不仅不会消亡而且还会更快发展,传统媒体转型的关键在于改变自身对内容的认识,从“传统媒体的内容认知”快速转变为“互联网基础上的内容认知”。

新媒体运营的认识篇(2)

目前随着国外传媒大量涌入我国传媒市场,而我国的传媒产业实力还比较薄弱。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传媒产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竞争,传媒产业产业资本的获得离不开资本的运营,因此为了摆脱这一困境的有效途径就是运用资本运营。因此,通过资本运营掌握传媒产业产业资本,建立中国的传媒集团,对于我国当前传媒产业的发展非常必要。

1 传媒资本运营概念上的界定

我们通常所说的资本运营,就是“对集团公司所拥有的一切有形与无形的存量资产,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运营,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增值。资本运营的主要目的就是消除竞争并且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而所谓的传媒资本运营,就是“将媒体所拥有的可经营资产,包括与新闻业有关的广告、发行、印刷、出版等产业,视为可以经营的价值资本,通过价值成本的流动,兼并,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等途径进行运作,优化媒介资源配置,扩张媒介资本规模,进行有效经营,以实现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

2 我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挑战,我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已经启动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资本运营以扩张规模,整合资源,但在其运营过程中还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2.1 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大

在过去几年里,我国传媒产业也曾经历了一场组建集团的风潮。各省市区纷纷组建广电集团、报业集团,从表面上看,组建集团后业务面和组织机构都扩大不少,但是这并没有给传媒业带来实质性的变化。传媒集团下的各媒体缺乏协作,因此,没有形成合力。如果资产不能有机组合起来,就不能发掘其价值,也不能带来资产的增值。在资本运作方式上,如果一味模仿西方著名传媒集团的模式-通过并购不断扩大公司规模,实现规模效益并购方式是产业资源整合、业务扩张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并不是万能的,规模的过度扩张也会是资本运营陷入困境。

2.2 运营理念扭曲

我国传媒业已经逐渐过渡为企业化经营的企事业单位,但实质上,传媒类企业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直接管辖,成立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单位。因此传媒机构对资本运营的观念误区不仅体现在对资本的错误认识上;而且还体现在是对资本运作的错误认识。

2.3 产权主体模糊

目前我国传媒产业产业关系不清晰,所有者与经营者权利义务不匹配。根据科斯定理的产权定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产权关系的界定,但目前我国几乎所有传媒产业的产权关系相对较模糊。

2.4 运营人才的缺乏

传媒资本运营人才的缺乏也是我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存在的问题之一。虽然我国媒体领域的人才不稀缺,但存在的问题是原有媒体的人才不懂得媒体市场的资本运作,而希望进入的外部资金又不了解媒体的经营。没有足够多的职业经理人,中国的传媒产业的发展将受到致命的制约。国际传媒巨头的进入,也会导致人才流向外资传媒,从而本土传媒有可能出现进一步的人才危机。

3 解决我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问题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目前我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还比较薄弱,在规模界定、产权明晰度、专业人才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给出如下建议。

3.1 合理界定企业规模

在传媒产业资本运营的过程中,企业决策者都希望通过扩大企业规模,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但是,根据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我们发现企业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只有当企业的内部交易费用和外部交易费用相等时,企业才达到最优规模。盲目的扩大规模只能使资本运营陷入困境。

3.2 正确认识资本运营

传媒产业是特殊的产业,传媒的运作既要坚持新闻规律,又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这就要求我们从观念上和思想上给予其正确的认识和评价。目前,我国传媒不是企业,并不具有企业那样的经济上的独立地位,而是企业化经营的企事业单位。虽然传媒进入资本市场成为投资者,但是它自己却没有完整意义上的财产权。传媒产业应该尽快获得作为独立经济实体的法律地位。

3.3 需要明晰产权

“产权明晰,企业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明确产权就是投资主体明确化。”成功的资本运营就是要有明确的投资主体。解决产权模糊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使产权明晰:第一,通过政企分开,实行传媒业系统在所有权、经营权的分离,重新划定和规范政企之间的权、责、利的关系,切实转换国家政府部门管理角色与职能,建立现代事业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第二,通过资本运营,使传媒业机构明晰产权。第三,加强社会资本在传媒业领域的扩张。以上三种方法互补割裂,相辅相成。

3.4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企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传媒企业更是这样。因此,人才是媒体经营中最根本的要素之一。据统计我国目前新闻媒体其中懂得媒体经营管理的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不到1%。业外资本管理团队虽然有市场经验,但不了解媒体运作。重视人才战略,合理调整人才结构进行资本运营,需要懂传媒运行,还要懂财务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跨媒体经营,更需要优秀的复合型经营人才和领导人才。因此,传媒企业要以战略眼光培养、挑选适应传媒新机制的有创新精神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并且要逐步有计划的构建合理的人才结构,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激励机制,搭建起适合传媒人才发展的平台。同时要建立培训机制,重视现有队伍的提高和培养,以适应传媒业的迅猛发展。

4 结束语

资本运营是中国传媒业面对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中国传媒业已经启动。随着中国政府在传媒体制方面的政策逐渐放宽,不断调整和适应着市场的发展,融资渠道和投资领域的多样化与外资合作渠道的拓宽,跨地区、跨媒体的合作经营,将有利于传媒的资本运营。但目前中国传媒资本运营仍然面临许多问题,改革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将需要传媒体制改革的完善,传媒企业产权的明晰,以及现代传媒管理人才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周鸿铎.传媒产业资本运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新媒体运营的认识篇(3)

理解新媒体运营之道需要从技术、模式与用户三个层面去解读。

新媒体的创建依赖于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三大技术的综合运用引领了新媒体从web1.0向web2.0的发展,苹果、百度、腾讯等公司的开放应用平台消除了硬件与软件的屏障,改变了一直以来的新媒体内容与渠道的分割。技术是新媒体运营的基础,技术创新是新媒体创新的前提。应该说,传统媒体都认识到技术的价值,甚至还有技术崇拜、技术垄断的言论。基于这一认识,传统媒体在拥抱新媒体之初最先选择的就是技术改造和技术再造,报业数字化平台、多媒体数字报刊、移动采编系统、手机报、二维码、户外数字媒体等多项新媒体项目无一不是传媒业投入巨大资金和人力,动用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结果。但是,产出与投入并不成正比,甚至成反比,微薄的收益非但收不回投资,还需要传统媒体投入后续资金继续维持运转,效益和利润几乎是遥遥无期。

技术投入错了吗?非也,技术投入相当于新媒体运营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基础的地基,楼房、商场、工厂都无从盖起。但是,技术只能是技术,技术不能作为产品来运营,有了技术更需要依托于技术设计出更好的产品,服务于更广泛的用户,这就好比有了地基应该去设计、建造高楼,吸引开发商来投资一样。传统媒体在技术投入之后的产品设计、产品生产没有衔接上,没有将技术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以致出现巨额资金投入而回报甚微的窘况。比如微博技术,新浪网推出微博的时间是2009年8月,人民网是2010年2月,腾讯微博是2010年4月。都掌握了微博技术,都推出了微博运用,推出的时间也前后相差无几,但效果却大相径庭。比较几个网站排名top1的微博主拥有粉丝数可以看到,新浪微博约800万,腾讯微博约1500万,人民微博则只有3.9万人。究其原因就在于人民微博没有与技术深度运用结合,没有与产品结合,没有将市场推广、新媒体运营结合。

模式层面是新媒体运营的重点。传统媒体采用发行加广告双重销售模式,既直接售卖具体产品如报纸、杂志给读者,又间接“售卖”注意力,以广告的方式将大量用户的注意力售卖给广告主,因此传统媒体建立了做好新闻――吸引受众――扩大发行量――赢得广告的运营模式。新媒体拥有海量新闻,但新闻良莠不齐;拥有近5亿用户,但用户个性化、小众化、碎片化;拥有高访问量,但访问量不一定能直接转为广告份额。目前总结出的新媒体运营模式为免费经济、位置经济和增值模式。免费经济近似于传统媒体的二次销售,也是通过建立品牌、拥有庞大的用户来赢得广告,但免费经济是一次销售,只是售卖了用户的注意力而无法销售内容产品;位置经济的典型代表是百度,通过人为干涉、安排搜索结果的位置排序产生了一个庞大的百度帝国;增值模式的电信代表是腾讯,免费的是即时通信软件,增值的是围绕软件开发的qq秀、红钻蓝钻等级会员等收费业务。新媒体的这些运营模式是传统媒体不曾接触、也没有经验的,以致传统媒体总是用固有的经营思维和模式尝试着新媒体的运营。

传统媒体从进入新媒体至今一直在围绕内容收费进行不断的讨论与争辩,也尝试出各种办法试图让内容直接产生效益,这其实是缺乏对新媒体运营之道的基本认识。在免费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模式时,要想对内容收费就需要具备两个条件:排他性的价值和严格的j9九游会的版权管理,将内容的差异化、独特性与不被轻易地拷贝、复制同时解决。随着web2.0的出现,用户贡献内容的广泛、原创和独到打破了传统媒体对内容源的把持和垄断,便捷的转发、分享加速了内容的拷贝、复制。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媒体如果还纠缠在简单的内容收费上就只会越来越背离新媒体运营之道。据调研公司hitwise2011年4月12日监测发现,在纽约时报网站3月28日设置付费墙之后,该网站访客数量已经连续下降12天,平均访问数量下降了5%到15%,普通读者被付费墙吓跑,忠实读者或因不愿付费而减少阅读量。

在新媒体运营的设计与开发中,关注最多的一个词是 “用户体验”,用户体验度的高低决定了新媒体运营的最终成效。iso 9241-210标准将“用户体验”定义为 “人们对于正在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也就是“用户在使用一个产品或系统之前、使用期间和使用之后的全部感受,包括情感、信仰、喜好、认知印象、生理和心理反应、行为和成就等各个方面”。用户体验的背后是对用户的尊重,对建立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的高度重视。网站围绕着用户的各种需求进行页面设计、模式开发、内容提供和环境打造,尽可能提高用户体验度,以此增强用户对网站的粘度和忠诚度,拥有庞大的用户群。拥有了用户也就拥有了运营的基础,拥有了用户也就意味着拥有了内容、人气和网站活力。

传统媒体的思维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以宣传、灌输、垄断为出发点的运营理念,这一思维惯性自然地传承和延续到新媒体的运营之中。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传统媒体在设计网站9游会主页时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在页面上放置更多的内容,如何让页面更美观,如何突出自己想要让用户知道的内容,因此页面上堆砌的内容密密麻麻,大图小图、动态flash图片充斥网页,各种颜色、字号交杂,这样的设计虽然满足了网站的要求,但却忽略了用户打开网页的速度问题,忽略了用户在浏览中的感受和体验。根据alexa提供的数据,网站页面的平均加载时间,腾讯网为1.51秒,搜狐网为1.29秒,网易网为0.49秒,北青网为2.84秒,环球网为2.93,湖南红网为2.97秒,看似差距只是一秒,但用户可能就是在一秒的瞬间改变了鼠标的点击。

善用新媒体之道

“道”者,自然规律,自然法则也。新媒体之道即为新媒体运营之规律,新媒体发展之法则。总结报业进军新媒体的种种举措和行动会发现,大凡取得一定成效、获得用户认可的都市报、晚报,无不是对新媒体之道有着深刻的认识、全面的掌握和坚决地贯彻运用。

善用新媒体首先要对新媒体有准确的认识。南方都市报执行总编辑庄慎之说:“据我了解,现有网站新闻产品、内容产品本身已经不是盈利的主要手段。我跟腾讯、新浪的老总聊,他们会觉得‘内容好像很重要’,但是潜台词很明显,就网站的核心而言,内容不是最重要的筹码。他们更看重自己所拥有的网络生存或者说是技术上的优势。我认为,这种技术模式或者盈利模式上的优势,对于平面媒体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门槛,恐怕比资金门槛还要大。”

都市快报总编辑杨星则提出,平面媒体做新媒体就是要用新媒体的规则,用新媒体的标准,用新媒体的体制来做。如果仅仅是把报纸搬到网络上,让报纸的读者增加一个阅读报纸的渠道,这不等于有了一个新媒体。 “新媒体是基于新技术的发展,技术本身没有禁入使用限制。新技术也不排斥现有平面媒体工作人员或从业人员使用新技术。现在,很多报社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有自己的数字报,但有不少还只是限于用新媒体的技术把报纸搬到网络上,实际上,报纸还是报纸,不是新媒体。”

善用新媒体需要及时掌握新媒体的各种技术、传播方式和新型渠道。web2.0技术开发之后,互联网的互动手段多达十几种。传统媒体在多样化的互动手段面前,并不是要对每项互动手段后面的研发、后台、代码、编程等方面都深入了解,而是运用好互动手段,将互动手段与报纸特点、受众需求紧密结合。羊城晚报2009年8月与腾讯公司合作,在广州地区媒体中率先开通qq报料平台,最初只是将其作为获取新闻线索的一个渠道,但随着对qq报料平台运营规律的掌握,羊城晚报将qq报料平台延伸到交流民意、引导网民参与的全面互动平台,让编辑24小时值班,与平台上的网友在线直接交流,同时还在报纸上开辟了《q友聊天室》栏目,将与q友聊天互动最精彩的内容刊出,在“都市圈・广州”版开设《评头品足》栏目,由主持人提出话题,网友跟进,各抒己见,再由主持人点评,增进互动。

大多数传统报纸进军新媒体都是从将母报内容搬移至互联网开始,但最终也止步于此。新京报则在报纸网站之外又与百度合作推出“京探网”,“通过在线和线下互动方式提供实用消费生活和商业资讯来满足用户个性化爱好和消费需求、满足商家销售需求,进而帮助商家进行品牌传播获取价值,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种区别于报纸网站的新定位和新运作模式就是基于对互联网运营模式之道深刻认识之后的大胆举措。北京作为首都,市场庞大,尤其是消费市场十分可观,但北京并无一家具有绝对优势的、相对全面的消费体验分享互动社区,这是一个市场机会。新京报作为北京有影响力的都市报之一,在信息采集、发行渠道、内容制作、用户群以及广告客户资源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互联网的最终发展方向是从信息互联网、娱乐互联网向商用、消费互联网转变。抓住市场的空白点,利用自身的优势,把握互联网的运营方向,三者的密切结合最终能体现出网站的价值。

善用新媒体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合理利用各种新媒体渠道拓展用户群,扩大用户覆盖面。下表是根据alexa提供的数据统计的几家都市报、晚报网站的相关数据。从中可以看到,北青网、环球网的全球排名、用户量、人均访问页面量和停留时间都远远高于其他几家,而搜索率与蹦失率又低于其他网站。究其根本,并不是这两家网站的内容特别突出,用户体验度特别高,而是他们与msn网站的内容合作。

在北青网的用户中,分布于子域名msn娱乐频道(http://msn.ent.ynet.com/)有49.42%,子域名msn资讯频道(http://msn.ynet.com/) 有12.70%,在环球网的用户中,分布于子域名msn博览频道(http://msn.huanqiu.com)有10.5%,这些意味着msn网站为北青网和环球网分别导入了60%和10%的用户。msn网站与msn即时通讯工具有紧密的捆绑关系,也就是msn网站的用户和即时通信的用户都会成为两家网站内容的浏览者。msn在为两家网站导入用户的同时,也增加了用户对两家网站的页面浏览量和访问时间。此外,用户还会通过对内容的浏览进而认识到两家网站,提升对网站其他新闻的浏览和整体的粘度。(见表1)

现如今,传统媒体都在研究手机、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的运营之道,作为进军新媒体扩展用户群的渠道之一。新民晚报的“新民即时快讯”与移动公司合作,现场记者通过电话连线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送后方,后方编辑再通过快速采编、审核及推送流程,第一时间送达用户手机终端;南方都市报推出智能手机平台的南都阅读器,全面整合南都报系优质原创内容,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新闻及观点,用户可以更方便地获取新闻, 随时随地可以拿起手机阅读。

新媒体运营的认识篇(4)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社会化媒体来源于英文social media一词,2006年出现在一本叫what is social media(《什么叫社会化媒体》)的书里,该书作者安东尼・梅菲尔德(antony mayfield)认为:“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清华大学教授彭兰认为社会化媒体的主要特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也就是说,社会关系与内容生产两者间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二是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在这样的框架下,论坛、游戏、即时通信、博客、视频分享、问答、维基百科、社交网络软件(sns)、微博、位置服务(lbs)、电子商务等,都是社会化媒体应用。①社会化媒体的定义还在讨论,基本公认的含义是用户信息分享和社交活动的平台、是社会化的沟通方式、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人们可以在社会化媒体上自由地进行信息、经验、观点、见解的分享。从2008年开始,社会化媒体在我国方兴未艾,类似腾讯公司产品中的群组、微博、微信等是中国社会化媒体的重要形式之一。随着社会化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学者对其研究也逐步深入。2015年,中国社会化媒体研究延续了之前的热点话题,例如社会化媒体的政务功能、社会化媒体营销模式的探究、社会化媒体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研究等。并在此基础之上,拓展了社会化媒体文化传播、社会化媒体下的信息管理与保护、国际传播下的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的用户行为特征分析等新的话题。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内容研究的方法,选取2015年《新闻大学》《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记者》《当代传播》《新闻战线》《新闻界》《中国报业》《新闻知识》,以及其他的核心杂志的相关文章。文章的获取主要通过中国知网,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抽取的杂志在知网上均有电子版。为了保证抽取样本的精确,本文通过阅览、筛选的方式,抽出2015年与社会化媒体有关的文章进行分析。

一、社会化媒体的政务功能

2015年,学者对社会化媒体政务功能的研究主要从发展现状与应对策略、形象构建与危机应对、存在价值与意义、运营模式与路径创新等几个方面进行。

关于社会化媒体的政务功能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张建松认为,政务微信不仅作为一种传播工具改变了政务信息的传播模式,而且作为一种综合的政务平台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如推动社会对话机制创新、重塑社会信任体系、提升政府社会动员能力。政务部门要想利用政务微信发挥积极作用,首先需要探索科学的传播策略,用以指导政务微信的发展。②关于社会化媒体的角色,郑雪认为,利用好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可以更直接地将要传达的信息给公众,与公众零距离、无缝隙地交流,对于做好宣传工作、加强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来说都将发挥相当大的作用。③姚玉芹、田园认为,微信的互动方式变革推动了政民沟通模式的演进,私密社交属性提升了政务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多元丰富的内容催生感性亲民的政治表达,信息点对点个性化投放促进政治社会化。④关于社会化媒体的存在价值,李晓军提出,政务微博存在的价值在于打开平民问政的新局面、成为突发事件的反馈信息源、形成群众监督的有力平台。⑤

关于社会化媒体的政务功能研究,研究者一般以一个类型、一个地区或者两个相似公众号的对比分析为切入点,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定量分析法。这跟之前的研究相比,提出了一些不一样的思考,如成文胜提出了传统媒体时政类微信公众号“借船”“造船”两种不同的移动转型思路,以期寻找一条积极稳妥的移动转型之路。⑥在传统的政务微博研究领域,学者也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新见解,谢进川认为,政府微博管理应当在微传播发展、社会不断崛起以及国家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下进行准确定位。通过打造政府微博平台,采取切实有效的互动,促进政府向服务―效率、质询―正义两个方面分化,最终提升微博在社会生活服务、社会问题管理和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重要价值。⑦

二、社会化媒体营销模式探究

2015年,有多位学者对社会化媒体的营销模式进行了探究,其研究主要从品牌扩张、话题营销、广告投放方式、品牌危机等几个方面着手。

关于微信的营销方式,徐增展认为:“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它用一种与用户亲密无间的关系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建立了一种超越外在服务的情感积累,创造了一个微信时代,引领用户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为习惯,这也是微信在同类软件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⑧创立有影响力的品牌是社会化媒体营销成功的一大法宝。陈、王振源提出,评论数量和博文内容特征是影响博文活跃时间的重要因素,在博文内容特征方面,原创性、是否附有图片和短链接都呈现了较显著的反应。⑨关于社会化媒体广告的投放,王林瑶提出,微信广告的迅速成长,是因为它具有传统媒介无可比拟的优势,如微信平台的技术优势、微信营销的高性价比、微信广告的投放策略与技巧。话题营销也是学者在社会化媒体营销中探究的问题之一,张梅珍、陆海空提出,微博平台的话题营销现在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俨然成为营销传播的新趋势。话题营销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须突破局限性,拓展传播渠道,通过制造话题“兴奋点”提高受众的参与度,并建立有效的效果评估机制。媒体对于利用社交媒体开拓经营空间还在深入探索阶段,有效的盈利模式有待挖掘。马燕认为社交媒体的广告营销尽管让媒体和商家看到了其价值所在,但从受众方面看,其可接受性还不是太高,真正利用社交媒体在广告宣传方面大获成功的案例还只是少数。

总的来说,社会化媒体营销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处于广告与新闻的交界地带。2015年学者对此的研究延续了2014年的热点,但尚未有观点上的突破。

三、社会化媒体应用中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研究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研究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每年的研究文章都很多,2015年自媒体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得到普遍应用,学者的研究一般通过正反两个方面分析自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探讨趋利避害的方法。

社会媒体的信息参差不齐,如何更好地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值得探究的话题。对此,吴训慈认为,自媒体的多元化、互动性特征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为了正确面对网络中的各种信息,应该养成正确的网络习惯、做好网络信息的选择,做好自媒体与相关心理教育手段的有机结合,健全自媒体运行保障机制,净化教育环境。微信在高校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泛,巩丽认为,我国高校心理教育中存在理论不扎实、体系不完善、教育手段不丰富等问题,应该借助微信开展有效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社会化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跟国家核心价值体系联系起来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观点,宋鑫华提出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因其“去中心化”的虚拟组织模式,正在冲击和解构大学生政治社会的传统运行模式。为了适应自媒体发达的信息时代,大学生“政治化”社会的转型需要建构一套上下贯通、纵横交错的社会化运行体系:即以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国家认同教育是其核心政治内容;以虚拟空间与现实平台相统一的实施方式是其基本方式;以教师和学生意见领袖同构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其主要推动力;以法律规范和道德自律相结合的监管体系是其保障机制。

综合2015年的研究来看,关于社会化媒体应用中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研究,学者延续了之前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以独具特色的案例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进一步阐述社会媒体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

四、社会化媒体的文化传播:从文化认同到文化变迁

学者在2015年提出了很多社会化媒体文化传播方面的新视角。主要包括文化认同、文化差异、跨文化传播研究、文化变迁等方面。

跨文化传播是文化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化媒体的日趋国际化,黄鸿业认为,当前跨文化传播被赋予更多“国家形象建构”和“提升国际话语权”的责任,随着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逐步国际化,跨文化交流的路径得以拓宽。中国学生在出国之前,应该开辟类似“新媒体应用”的专业选修课,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大学生正确使用社交媒体的能力,一方面利于拓宽文化交流的途径;另一方面则是引导其在国际网络环境中保持正确的价值观。李畅认为,微博作为一种日常符号凝炼而成的文本,其特征的形成原因既在于微博文本的表达主体全民化,并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也在于其带来的言语习惯已经固化到社会成员的心智结构中,大大改写了整个社会的思维、行动和价值体系。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使亚文化向主流文化靠拢,蔡骐指出,社会化网络的兴起,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连接方式,也重塑了媒介文化的现实表征。在以人为中心、以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化网络时代,小众文化借助大规模的连接、参与和协作向大众化演进,封闭的圈子文化在裂变式的关系网络中衍生出开放而流动的超部落化现象,而处于边缘地带的亚文化则在多种社会力量的再标签化和商业化进程中实现着迈向主流化的蜕变。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身份认同也是文化认同研究所探讨的话题之一,王翔、牛鸿英提出,利用新媒体的平台构建身份认同是对自身的肯定,同时也是在对自身鼓励、反思的过程中重新定位自我身份。在群体生活的大环境下,人们不仅仅需要做到个人价值的体现,还需要做好自己内心与外在的升华。

五、社会化媒体的信息管理与保护研究

社会化媒体发展的程度越高,用户对于社会化媒体的期待值就越高,社会化媒体的服务商对之负有安全保障的义务。学者对信息管理与保护方面的研究如下。

信息在扩散的过程中存在界限。易龙指出,信息扩散范围主要和受众规模以及传播的网络结构有关。通过估算,发现理想的社会化媒体传播范围的最大值在405万人次左右。信息传播环境的改变推动了社会个体信息消费行为的变革。刘君荣、信莉丽认为,当下我国媒介环境的改变使社会化媒体成为人们信息消费和人际交往的主要场域。社会化媒体中信息生产者身份的匿名性和网络公共领域的开放性加剧了信息风险等级。受众在表达自我的同时,由于缺乏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往往盲目地充当风险信息的二次生产者。风险信息一旦进入人际传播环境中,则极易引发“葡萄藤效应”,进而可能诱发社会。关于隐私保护,刘文杰认为,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传播即使出于正当目的,也应该做到公开方式和范围与其目的合乎比例,不得造成让当事人过度曝光的结果。所谓 “千夫所指,无疾而终”,私下的指指点点和公开地被站在所谓道义制高点上让人们指责给当事人带来的冲击有本质的区别。自媒体的私人化和平民化的特点使灾难事件等突况的舆情发生及发展陷入到一种失序困境中,造成了舆情信息传播的非理性化。王景荣、赵阳、李冬飞认为,建立和完善良性运行的灾难事件舆情信息传播机制需要在以下三方面拓展新的思路:新闻报道真实性考究机制、后续跟踪及正面宣传教育、跨区域间政府协作及联动机制。

2015年,学者对社会化媒体的信息管理和保护研究主要从信息扩散理论、舆情机制、人际传播形态等几个方面进行,提出了不少新的想法。

六、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结构分析和运营现状

截至2015年11月份,全国微信公众账号总数超过800万,经过认证的政务微信公众号超过了一万家。不少学者针对微信公众号的信息传播现状、传播结构、运营现状等方面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和想法。

目前微信公众号在信息传播方面存在缺乏品牌意识、功能与结构不对等、内容缺乏时效性等缺点。江雪晴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提倡以多媒体信息为主;提高推送的针对性;变定时推送为即时推送;采用交互传播方式;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与结构;树立品牌意识,创新服务内涵。在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方式方法上,李丹、张悦认为,自媒体公众号在运营方面要更注重其特色,尽可能减少自媒体之间风格和内容的同质化造成的用户审美疲劳,而同类型公众号之间要对较为固定的受众圈子再细分,从而寻找出符合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在营销方面则应从自身受众群体角度入手,选择最合适的商品类型。当前中国电视节目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王卫明、王楠提出,还没有开通微信公众号的电视节目的应该开通微信公众号,已经开通微信公众号的电视节目应该做好、利用好微信公众号,以此来增加观众的黏性,吸引年轻观众,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此外,学者还探讨了国际传播的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的行为文化表达和“印象管理”行为分析以及社会化媒体的用户分析等研究热点,提出提升国家传播力的相关策略。

七、中国社会化媒体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虽然我国学者对社会化媒体的研究日益深入、全面,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值得关注和克服。

首先,在研究方法上,我国学者对社会化媒体的研究以思辨方法为主,缺少相关的定量研究。这样势必导致研究的深度不够,有很多文章停留在表达简单观点的肤浅层面上。随着社会化媒体营销、社会网络的建立,社会化媒体的实践也日益丰富,未来的研究中应该采取更多的实证研究方法,弥补目前研究的不足,提升文章的广度跟深度。

其次,在研究主题上,我国学者的研究大多数偏向理论层面,缺失现实观照,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更多地采用理论观照现实的方式,研究现实情境下社会化媒体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使主题既来源于现实,又反映现实。

最后,在研究内容上,我国学者的研究大多数都比较笼统、粗略,缺乏更为细致、具体的研究。可以就社会化网络涉及到的某一方面进行着重研究。以微信为例,研究者可以研究账号申请流程、用户档案、用户头像、群组功能等方面的内容,拓宽学术研究的视野。

注 释

①彭兰 《社会化媒体、移动终端、大数据:影响新闻生产的新技术因素》,《新闻界》,2012年第16 期。

②张建松 《政务微信的社会影响与传播策略研究》,《新闻知识》,2015年第1期。

③郑雪 《从“双微”看政府宣传工作的路径与创新》,《新闻战线》,2015年第10期。

④姚玉芹 田园 《试论政务微信的传播价值》,《现代传播》,2015年第10期。

⑤李晓军 《政务微博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分析》,《新闻知识》,2015年第9期。

⑥成文胜 《传统媒体时政类微信公众账号的运营模式探析》,《当代传播》,2015年第5期。

⑦谢进川 《政府微博的长效管理分析》,《新闻界》,2015年第1期。

⑧徐增展 《情感营销下的微信品牌扩张》,《新闻知识》,2015年第6期。

⑨陈 王振源 《微博中品牌危机信息的活跃周期及影响因素》,《当代传播》,2015年第5期。

王林瑶 《新媒体平台下微信广告的投放及营销模式研究》,《新闻知识》,2015年第3期。

张梅珍 陆海空 《微博平台话题营销的“变”与“势”》,《新闻知识》,2015年第1期。

马燕 《社交媒体广告的信息消费机制研究――基于tpb模型的微博、微信体验实证分析》,《新闻知识》,2015年第4期。

吴训慈 《自媒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新闻战线》,2015年第6期。

巩丽 《浅析微信对高校学生健康心理的素质》,《新闻知识》,2015年第7期。

宋鑫华 《论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动态运行机制》,《新闻知识》,2015年第4期。

黄鸿业 《国际传播视角下的社交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以对泰汉语国际交流为例》,《国际传播》,2015年第9期。

李畅 《微博的文化分析:“惯习”和“场域”的视角》,《新闻界》,2015年第11期。

蔡骐 《社会化网络时代的媒介文化变迁》,《新闻记者》,2015年第3期。

王翔 牛鸿英 《微博平台下的文化身份认同――以央视栏目官方微博为例》,《新闻知识》2015年第6期。

易龙 《社会化媒体信息扩散范围研究》,《中国报业》,2015年第7期。

刘君荣 信莉丽 《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受众应对信息风险的路径――基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视角》,《现代传播》,2015年第3期。

刘文杰 《社交网络上的个人信息保护》,《现代传播》,2015年第10期。

王景荣 赵阳 李冬飞 《自媒体时代下灾难事件舆情信息传播的理性思考》,《新闻知识》,2015年第5期。

江雪晴 《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现状与改进策略》,《中国报业》,2015年第10期。

李丹 张悦 《微信自媒体平台的高卷入商品广告模式分析――以微信公号“石榴婆报告”为例》,《新闻大学》,2015年第5期。

新媒体运营的认识篇(5)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体以及从事传统媒体的工作人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媒体的运营管理者更是压力巨大,面对传统媒体的未来发展之路,运营管理者能够看清楚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现在各类热门的综艺节目出现了“去主持人化”的这一现象来看,很多节目似乎不再需要主持人,评委嘉宾或者参赛选手都可以成为主持人,而且效果还不错,观众愿意看。这一趋势对于主持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大的危机,这么多热门的节目都没有主持人了,主持人是不是要下岗了呢?管理者是不是又会再人员调动上做出大的改变呢?这可能是现在很多从业者担心的问题呢?

传统媒体面对生存和发展的严峻考验,如何面对这次打的冲击,管理者的思想意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就从“去主持人化”这一现象来分析,媒介的运营管理者具有批判思维的重要性来谈。

这一现象是否会长久?这一趋势是否可以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这个时候管理者一定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要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看到自身的强项和弱势,做到心中有数。批判性的看问题,这样才不会被琐碎的,海量的信息牵着鼻子走。要看清前方的路就必须打铁还需自身硬,在自己的头脑中坚定地树立批判性思维,能够批判的看问题,我们才能解答自己内心的疑惑。所以,在这个风云变幻莫测的媒体行业,对于媒介的运营和管理者来说具有批判性思维极其重要。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从语言学角度理解,“批判性”就是根据特定的标准对认知对象进行鉴别性判断。被誉为“现代批判性思维之父”的杜威提出了反思性思维,可以视为批判性思维的雏形。反思性思维是个体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及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推导出的结论所进行的积极、持久和周密的思考[1]。在这里的反思性思维是对当前的假设或者信念及其支持的证据进行反思后,作出的合理判断的一种思维过程。美国著名批判性思维权威罗伯特・恩尼斯,他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独立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的思维活动”[2]。

二、媒介运营管理者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原因分析

媒介指连接二者之间关系中介。著名学者麦克卢凡认为:“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关系的物质都是广义的媒介”。本文对于媒介的探讨,主要从传播学的视角下,研究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为代表的传播平台。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媒介传播的途径增多,给媒体的运营管理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信息的传播流通过程中,有很多非理性的信息,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就需要媒体运营者能够对信息进行甄别判断。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做出合理的选择,是媒体的运营走上良性的发展道路。

著名学者培根认为影响人认识世界有四种障碍,即“屈从于谬误甚多、毫无价值的权威;习惯的影响;流行的偏见;以及由于我们认识的骄妄虚夸而来的我们自己的潜在的无知”[3]。由于这些障碍造成人类的无知,将真理视作谬误,在一些无价值的东西上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要认识真理,就必须认清这些障碍,远离这些“毒流”的阴影。罗吉尔・培根认知的四种障碍,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源于外在的影响,如无价值的权威和流行的偏见;另一方面则源于人的内在因素:自身的习惯和愚昧浅薄。

虽然培根将屈从于毫无价值的权威,列为认识真理的障碍之首,并不是说否定一切权威,而是否定那些谬误甚多、专横跋扈,却有名无实的伪权威。他认为,这样的权威像毒瘤一般,是产生罪恶的根源。正如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正是因为他不迷恋权威,认为真理高于一切,敢于质疑恩师柏拉图的理念,从而成为许多学科的奠基人。

影响人认知的外在因素的第二种障碍是流行的偏见,它是一种群体性的障碍,指在社会中,一段时间内被群体广泛接受的但不合理的文化和习惯。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社会中流行的观念和习惯,也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偏见的出现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多数事物都会经历:出现―流行―普及的循环过程,这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偏见会误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要获得真理性的认识,就必须剔除这一障碍,回归理性的认知发展路径。

从这两点来看,“去主持人化”这一现象,并不能成为运营管理者判断行业发展的指向标。在这一现象中包含有“明星跨界表演的新鲜感”“新鲜的节目形式引领流行风向”的效果。这只能看成一种现有的现象,这种变化直白了说是主持人的一种变形,这个引领节目发展的人不再叫“主持人”了而已,他可以叫“嘉宾”也可以叫“歌手”,这些都只是表面现象,我们要运用批判性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无价值的权威”和“流行的偏见”这两种毒瘤迷住了眼睛,我们要绕过毒瘤看到真理的本来面目。

外在的因素有时并不是致命的,外因往往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才是变化的核心。习惯是一种定型的行为,是长时期逐渐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的方式。也有人认为习惯是一种条件反射,良好的习惯可以塑造健康的人格,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好的学习和认知习惯,有利于人对知识的学习和日常的交往。而不良的习惯则会造成认知的的失调,难以获取事物的真相。

最后一种障碍是指人们虚荣与矜夸却自命不凡的自我认知错位。自我认知的错位,是造成人类愚昧的最大障碍,也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我们应当保持谦逊的良好态度,虚心,向上,建立对自我的良好认知。只有这样才能远离愚昧的知识,走向真理,寻求人生的幸福。

对自我准确的认知,是我们做出正确判断的根本。无论这个变化多端的行业再怎么变,能对自我做出正确客观的认识和把握是我们答疑解惑的重要来源。在新时代新媒体的浪潮下,如何学习借鉴新媒体的优势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不断思考的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迷雾重重的海上,我们一定要看到事物的核心,两面看问题,不能一味的全盘吸收,要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做出适合自己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判断。(作者单位:北华大学)

参考文献:

新媒体运营的认识篇(6)

一、微营销环境的简述

如今可以说是网络的快速发展,4g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出现了巨大的改变。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消费者的需求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互联网技术快速进步的刺激下,企业需要建立一套灵活的管理思维,“微营销”的概念应运而生。微营销是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沟通平台,配合传统网络媒体和大众媒体,通过有策略、可管理、持续性的线上线下沟通,建立和转化、强化顾客关系,实现客户价值的一系列过程。微博,微信、微信公众平台、微网站、app等软件的营销模式应运而生,“微营销”时代已经来临,截止2015年9月30日,微博月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2.12亿人,较上年同期增长48%,截止2016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最重要的平台已转向了微博、微信。微营销是传统营销与现代网络营销的结合体,是通过微博、微信平台等为商家、个人等创造价值而执行的一种营销方式,商家或个人通过这类平台发现并满足用户的各类需求的商业行为方式。企业的营销活动开始不断的注重微营销的经营,学校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也应该根据这一现状适而改进,微博、微信、微信公众平台等教学不仅要进入课堂,让学生认识,更要在课堂得到实践与操作,迎接新的营销时代的变革。

二、微环境对企业市场营销的影响

1.营销周期长、信息多样化。社会化媒体的崛起是近些年来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大大的改变了现代人们的生活,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社交网络的时代。微营销的营销周期很长,每时每刻只有消费者在使用互联网媒体都有可能是都处在营销下,并且传播的内容信息量大,形式多样。这也就强调信息的内容性,与消费者之间互动技巧。需要随时对营销的过程进行实时的分析与监测管理,同时也需要根据市场与消费者的实时反馈来不断的调整营销目标与互动方式。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市场营销竞争中更好地生存下去,就必须充分地认识微环境的重要性,借助微营销来不断地指导企业市场营销的进步,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降低成本,精准营销。社交网络拥有了大量的用户信息,通过对用户和分享内容进行的分析,可以判断出用户的相关信息,例如喜好、消费习惯、购买频率、购买能力等信息。微营销优于传统的营销推广,通过微营销平台发表信息,便于产品曝光和市场推广,完成客户的转化和订单的销售,,从而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通过微营销平台的运作,微营销环境能够在帮助企业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市场营销体系,更快的发现与寻找目标客户,发现一个目标客户之后会带来一系列的关联客户,通过这种精准互动营销方式快速的扩大了企业的客户群体。

3.媒体有效宣传,推动产品推广。微营销环境能够加大媒体的宣传的力度,推动产品的快速推广。能很快速的帮助企业的客服部门建立一个了解消费者的通道。企业与顾客都是微营销平台上的用户,在平台上的平等性与社交网络的更加便于沟通特点,使得企业和顾客能更有效的相互沟通与互动,帮助企业打造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从而更快速的将产品推广给消费者,提升企业的经营能力。

三、微营销教学模式对市场营销教育的影响

1.认识微营销环境的变化。微营销环境下的市场营销,是随着当今社会的进步与互联网媒介迅速发展而结合的新型市场营销策略。这种新模式会在人们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不断的产生影响,也将是企业市场营销运作的最佳手段。市场营销学在企业管理类教学中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在新的互联网时代的变化下,市场营销教学也必须有着相应的变革。

2.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中的变革。市场营销教学不仅仅该停留在理论教学的层面,建立新型的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模式更为重要。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实践教学也应该随着变化。在微营销环境下的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中,必须要认识到微营销的重要性,在实践教学中要重视到微博、微信、微信公众号、qq等网络媒介与实践课程的衔接。通过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微营销只是市场营销的一种新的手段,而非营销的最终目的。在实际的实践教学中,充分地把握微营销的发展趋势,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微营销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

1.重视微营销媒介与课程的衔接。作为教师首先要充分地重视微营销媒介,例如微信、微信公众号、微博、qq等传播工具对当今市场营销的重要影响。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也促使教学发生变化。在市场营销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这些传媒媒介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去认识和了解新的微营销媒介。让学生主动把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信息的相关资料做好收集,观察与传统营销方式的不同。例如传播的方式有多样性,便捷、快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选取知名的微信、微博号作为案例分享的重点,引导学生去思考,加深学生对微营销媒介的认识。

2.重实践,抓操作,提高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实践,抓操作,两方面对微营销进行充分地认识,才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微营销环境下的市场营销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营销手段。由此出发,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已经开始运用微营销的企业去实习,让他们在企业中去真正的了解体会,不断地加深认识微环境对于企业市场营销的意义与重要性。从而能将课堂理论的知识,更快、更好的地运用到实际中去,提高学生的能动性与动手能力。

3.项目主导分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微营销环境在市场营销课程中一定要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先将企业真实的产品作为教学的项目内容,让学生结成小组来学习,采用微博、微信、qq等学生便于掌握的方式开展营销实践。鼓励学生把企业产品做成真实销售模型,在微博、微信或者qq上进行推广真实的体验微营销环境下的市场营销效果。然后将各个小组所做出的推广方案进行对比,共同分析原因,提高学生的实践性。为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打下基础,会用,善于高科技技术与所从事行业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战能,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自身能力,同时也符合市场营销学重视实践教学的本质,提高了教学质量。认识微营销教学模式对市场营销教育的影响外,市场营销实践教学还应该建立相应的教学体系,以便于应对市场营销环境变化之后的教学调整,让市场营销学不再只停留在书面的学习上,能真正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于社会工作当中去。这也是探索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的重要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梦冰.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19).

新媒体运营的认识篇(7)

和大学品牌形象之间的内在关联

第一,必要性。高校在社会上的形象,是“自塑”和“他塑”结合的产物。特别是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高校面临着新一轮的机遇和竞争,要在激烈的内外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不断拓展传播渠道,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新媒体传播力,是高校适应时展需求、承担大学职责使命、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满足师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第二,可行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主流社交工具,显示出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极大优越性。新媒体最大的特点是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权利,社会化媒体的“社会化”特性将媒介与社会联系起来,使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结合在一起。这为高校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扩大传播效果、塑造大学形象提供了可行性。第三,紧迫性。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加快战略转型、深化综合改革的关键时期。高校在改革发展的同时,不免会面临内外部的嘈杂声音,对外需要获得更多社会认同和支持,对内则需要凝聚师生校友共识、集中力量干大事。必须充分运用舆论引导作用,引导师生、大众与学校间的双向互动和表达,不断巩固师生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提升高校新媒体传播力紧迫性与日俱增。新媒体服务大学品牌建设的现状及问题第一,认识程度方面仍存在深浅不一的问题。当前,许多高校对于新媒体运营仍缺少必要的、应有的重视,对其意义、地位、功能、作用等认识尚不够深入,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工作才是硬指标,宣传是软指标”的观念,重实干、轻传播的现象普遍存在。第二,顶层规划方面仍存在不明不晰的问题。一些高校无论是从人力、物力、财力等配置,还是从规划、方案、实施等操作,都把重心放在了更有显示度的外媒报道上,没有意识到新媒体在对外宣传中的实际作用。此外,很多学校校园媒体平台之间条块分割严重,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缺少交流沟通协调统筹机制,学校官方平台和二级平台“两张皮”,使新媒体工作经常陷入“独自为政”的尴尬境地。第三,传播内容方面仍存在不精不新的问题。目前,仍有一些高校传播工作思路、方法还停留在传统媒体时代,不敢或者不愿意进行工作模式的创新,习惯于用传统的思路和办法做新媒体工作。一些高校在运营新媒体时直接将传统宣传的内容原封不动地复制到新媒体平台,导致平台运营陷入僵化、缺少关注的困境,有些传播内容受众不爱看、看不懂、看后无法“消化与吸收”。第四,互动渠道方面仍存在不畅不通的问题。传统宣传模式下,高校更注重信息传播而忽视受众反馈,一味采取冷冰冰的单向传播模式,导致新媒不“新”。在热点与舆情事件发生时,少数学校会使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回应,多数高校担心新媒体平台使用不当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通过新媒体平台和师生、公众的交流与面对面对话的情况仍非主流,导致新媒体的互动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第五,人才梯队方面仍存在不强不专的问题。新媒体工作对人才素质有特定的要求,既要具备新媒体传播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这些都对新媒体从业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使他们普遍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高校普遍存在新媒体人才不够用、不适用、不被重用的现象,新媒体工作人员积极性、主动性不够,队伍建设薄弱,使高校新媒体建设受到制约。

新媒体运营的认识篇(8)

伴随着互联网运用领域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平台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流平台,正在日益成为各类企业的重要营销渠道。如何充分地发挥新媒体平台的强大传播功能,结合自身产品的定位开展营销,选择行之有效的新媒体平台的营销策略以开拓市场,已经成为各类企业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

一、新媒体平台对于企业营销的重要意义

和传统媒体营销相比,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营销,比如微信营销和微博营销,已经通过实践体现出强大的优势,对企业营销的效果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快速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

在传统媒体的营销模式下,企业产品的宣传推广往往会受制于宣传范围的广度和时效性。通过新媒体平台,产品宣传从速度到广度都将得到极大提升。例如,微信营销运用朋友圈的强大扩散效应,能够让产品信息在很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微博营销逐渐兴起,由于名人效应容易影响到产品宣传在受众心目中的可信度,企业的营销宣传和微博工具相结合,在微博平台是进行产品的推广。通过公众号等媒介,可以不定期产品的更新讯息,持续强化知名度。和传统的营销模式相比,新媒体平台的营销,能够有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信息传播,提升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实现快速宣传推广的效果。

(二)有利于节约营销成本降低开支

传统媒体的营销需要比较大的成本开支,产品的宣传广告,通常需要依托于报刊出版物和电视传媒等平台,投放广告的资金对企业的运营开支形成了压力。即使选择开设自身的网站来产品信息和更新内容,网站设计和后期维护依然离不开相应成本的开支。在新媒体平台上,营销的成本开支得以极大压缩,企业可以创建公众号进行推广产品,在微信这样的开放平台上,通过朋友圈的分享功能,充分展现自身的产品和品牌,借助构思新颖的创意和活动设计,吸引受众帮助分享传播讯息。受众的使用感受可以在微博平台上直接反馈,无形中节食了市场调查的投入。实践证明新媒体平台能够帮助企业有效地降低营销运营成本。

(三)有利于通过互动强化消费主动性

新媒体平台能够为企业和受众之间提供互动的渠道,从而对消费者行为产生新型的影响。微信作为现今普遍应用的社交联络工具,由此衍生出来的微信营销,已经成为各类企业越来越重视的宣传推广手段。企业的推广讯息,将会被接收的受众点击之间转发到各自的朋友圈,伴随着人际关系的辐射效应,产品讯息得到自发传播。微博营销很容易聚集消费偏好相同的受众,让微博成为不同类型受众之间交流反馈的平台,从而了解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调整,结合体验式营销强化受众的参与感,进而对受众的消费倾向加以引导。新媒体营销平台的参与功能,日益成为企业和广大受众之间良好互动的纽带。

二、新媒体平台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分析

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逐步开始运用新媒体平台开展营销,然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问题,影响了营销推广的效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新媒体平台营销的认知滞后

尽管众多企业已经意识到运用新媒体平台开展营销的重要性,但是对新媒体平台的认知不确切,依然停留在传统营销的固有思维。很多企业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营销的市场定位不明确,在布局设计新媒体平台营销时缺乏系统性,虽然认识到点击量能够带来人气,但是偏重于网络节点数量而忽视实际效果。微信营销立足于微信的运用,通过公众号讯息实现快速推广传播的过程中,对受众的隐私保护意识不健全,很容易产生受众个人信息泄露的现象。新媒体平台的企业营销,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具备相应的认知和思维,才能做到全面系统地布局营销渠道的各个环节。

(二)营销方式过于单一效果不佳

现今新媒体平台上,吸引关注成为众多企业的集中营销角度,因此很多企业通常会选择的常见营销手法,往往集中在鼓励点击关注或者转发,例如微信朋友圈的集赞就是典型的代表,基本思路无非是以奖品刺激受众帮助推广产品和活动,这类手法虽然能够实现短时间的讯息传播,然而受众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奖品的获得,讯息内容的核心却容易被忽视。这类活动已经成为跟风做法,在广为转发吸引关注的表象之下,真实的活动效果难以体现。在新媒体平台层面的营销推广,众多企业的营销方法太过单一,偏重于讯息传播,而缺少和受众进行持续性的交流互动,新媒体平台的沟通交流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推广传播的效果难以保证

企业营销的效果评估需要相应的衡量依据和评估指标,以及对数据的分析反馈做出综合评价。在现有的新媒体平台上,广泛采用的微信营销等模式的传播推广活动,评价效果往往局限于转发数量和点赞数量等等具体的数字,其中不乏掺杂刷单等行为影响了实际效果的真实体现。新媒体平台的即时动态变化的特点,要求企业应该对反馈的数据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而在微博营销的运用方面,很多企业缺乏对市场进行细化,未能有效地区分不同类型的受众。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进行沟通互动,是新媒体平台营销的必要环节,很多企业在这个方面较为欠缺,难以有效提升受众的满意度,从而影响了营销的实际成效。

三、针对新媒体平台企业营销的改进策略

在分析新媒体平台营销存在诸多问题的基础上,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策略,改进营销推广的效果:

(一)从认知上加强新媒体平台营销的思维

对于企业而言,首先需要转变营销的思维观念,从传统媒体营销的固有思维转向新媒体平台的认知和理念。应该树立以受众为主导的观念,围绕消费者的偏好和倾向,从营销受众的角度出发,适应市场消费者的需求。这种认知的转变,不仅应该是对企业管理者的要求,同时也是对营销活动的负责执行人员的要求,企业应该开展系统性地对营销人员加以培训,从营销受众的角度去思考去操作,强化新媒体营销思维,建设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新媒体平台营销管理运行模式。在营销实践中,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探索出切合受众心理的沟通交流方法,才能潜移默化地对消费者行为实现引导。

(二)根据细分市场实行差异化营销策略

新媒体平台的营销,企业产品的讯息容易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广阔网络范围,形成数量庞大的受众资源。企业应该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从企业目标出发,对市场进行不同类型的细分。由于新媒体平台讯息的接受者包括多种类型,例如,微信受众、微博受众互相交叉同时又各具特点,企业应该根据互动交流反馈的情况,从中遴选出潜在的目标群体,采取差异化的营销策略,根据不同类型受众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推广传播方法,开拓针对性的沟通渠道。可以对受众的消费偏好和消费记录进行总结分析,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实现细分市场、细分受众类型、细分营销策略相结合的精准营销效果。

(三)新媒体推广营销的方式和渠道多元化

新媒体运营的认识篇(9)

摘要:营销指的是对于商品、服务的生产、定位、宣传、销售等过程的构思和执行,以提高销售数量和额度的一种行为。传统营销的本质是交易营销,营销的关键是将最多的商品或服务提供给最多的消费者。自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预示着企业的营销方式也要随之改变。新媒体技术的运用逐渐代替了传统的交流方式,成为市场经济的主导方向。主要分析新媒体营销与传统营销方式的区别,我国企业新媒体营销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 :新媒体;营销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5-0096-02

自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预示着企业的营销方式也要随之改变。新媒体技术的运用逐渐代替了传统的交流方式,成为市场经济的主导方向。尤其是在21世纪,企业的营销手段和方式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时代下的企业营销方式不再一味强调“覆盖量”,而是更为看重受众手中对信息的接受程度,使受众成为营销的参与者。

一、新媒体营销与传统营销方式的区别

为了保证营销的立体型、多面化,就要求企业能够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集思广益,抓住机会,不断创新企业营销方式。营销的本质就是销售商品或服务,为了给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益,满足消费者的购买欲[1]。企业应该要根据时代特征来制定营销方式。传统营销的本质是交易营销,营销的关键是将最多的商品或服务提供给最多的消费者。关于传统的市场营销策略,麦卡锡教授曾经这样将其分类,主要分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几个要素。麦卡锡教授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这种理论,而没有考虑到顾客的需求,随着网络信息平台的出现,使得顾客的互动性在增强,并成为了营销过程中的参与者,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在传统营销模式中,商品在生产后要经历批发商、零售商等多个渠道的辗转才能真正被顾客所消费,因而时效性大大降低,还造成了成本的不降反增。

相较于传统的营销方式,新媒体时代的营销方式存在着许多的不同。第一,新媒体的营销仅仅关注量,更强调深度和广度。近年来,相较于插播广告,商家更青睐于植入式广告,植入广告对于受众来说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第二,新媒体时代下的营销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与传统营销方式不同的是,新媒体营销不再拘泥于自说自话,而是增强了顾客与商家之间的沟通交流来加深其对产品的认识和信任。最后,新媒体下的营销有着更多的娱乐性和便捷性,这相较于传统营销方式更受到大众的喜爱。最后,新媒体营销传播变化多端,难以掌控。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营销信息,消费者在第一时间内可将反馈信息,企业再也不是单方面的向受众灌输信息,而是出于更为平等的地位上进行交流[2]。

由于生活方式和交流通信工具的发展,相较于传统营销,新媒体营销无疑是更适合当代社会需求的模式。新媒体的营销更多的采取了显示屏,植入式广告等新兴载体。传统的营销方式不具弹性,四处寄生在受众的身边,而新媒体营销更多的过去的营销方式是硬性推广,营销的信息是寄生式的,新媒体营销则依存于受众与其之间的沟通,是一种互动性的信息换播模式;这种生活方式改变带动的媒体手段的更新,预示着企业的营销方式发生本质性的改变。反过来,新媒体的出现所带动的营销方式的变化,也改变了群众接受信息的渠道,从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我国企业新媒体营销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发达国家的新媒体营销,我国企业开展新媒体营销的发展较为落后,不同企业之间的发展存在一定差距,水平相对而言也较低,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人任然存在许多问题,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管理者未从根本上重视新媒体营销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盲目跟随潮流,纷纷开设了自己的公司网站和官方微博,希望能够借助新媒体拓宽市场的占有率,但是实际上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新媒体在营销中所占的地位,还实践过多的经历投放在了实体营销中,在虚拟市场中没有拔得头筹[3]。

2.企业缺乏新媒体营销管理人才

相较于发达国家的新媒体营销,我国企业开展新媒体营销的发展较为落后,不同企业之间的发展存在一定差距。此外,企业中熟悉运用新媒体营销策略的专业技术人员少之又少。高素质营销人员的缺乏制约着我国企业的新媒体营销的系统化开展。

3.不能准确的选择目标顾客

由于新媒体时代,消费者能够接触到越来越多元化的媒体平台,其消费行为也逐渐展现出个性化的一面,企业在选择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群体时难度越来越大。此外,消费者的流动性的增强,使得新媒体选择的对象变化活跃而分为不同的类型,这无疑又提高了企业选择的难度。企业为了适应多种新媒体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使得企业的营销成本大大提升,这也是制约企业新媒体营销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4.企业的危机机制尚不健全

任何媒体都像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存在一定的风险,新媒体也包括其中,而且往往具有更高的风险。比如微博给营销带来了时效性和互动性的优点,但是其公开性对于企业来说,一旦运用不得当,就可能造成危机,使得局面一发不可控制,针对这种风险性,企业需要有充分的危机意识和风险预判机制,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导致一旦新媒体营销危机的发生,就会导致企业从中受到不可估量的损失[4]。

三、企业开展新媒体营销的对策分析

新媒体营销正是应对信息时代媒体泛滥的现状的挑战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营销模式。而随着网络、手机及等多媒体平台使用越来越频繁,现代企业越来越看重多媒体市场份额。因而,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新媒体时代里营销方式的改变的重要性,抓住有利时机,拓展企业的业务。

1.提升新媒体营销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比重

企业应该在充分认识新媒体营销的基础上,强调新媒体营销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比重。新媒体营销作为一种具体的营销手段,对于企业营销业绩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web2.0概念是一种以用为为核心体验,blog、sns、rss等技术运用越来越频繁,这些技术将要运用要融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此外,新媒体也逐渐影响着人们固有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甚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按照这个情势发展下去,新媒体一定会受到新新人类的推崇和喜爱[5]。因此,企业提升新媒体在营销管理手段中的比重,是对于大众消费心理的一种迎合,是对产生销售的可能性的拓展,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为企业创造更为丰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2.树立新媒体营销理念

新媒体时代下的营销理念必须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满足消费者的购买欲和消费行为习惯。新媒体时代中,消费者成为营销过程中的主体,这也就是说,消费者可以从主观出发,通过各种媒体渠道来了解自己所关注的商品,还可以与企业生产方进行沟通交流,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更加明确消费者的需求,就需要企业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制定营销方案,保证各个渠道都能为消费者提供及时、高效、便捷的服务。此外,新媒体营销过程中尤为关注的是不同语境下的语言表达方式,要学会新媒体语境下的思维方式,重视与目标受众的互动沟通,让受众参与到企业的活动中与品牌形成沟通,并在营销沟通上做到与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相符合,从而建立起符合消费者自己兴趣需求的沟通方式,使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营销成为可能。

3.强化新媒体营销网络体系建设

现代化企业都清楚明确新媒体对于企业营销的重要性,其系统化的开展也需要一个较为完善的营销网络作为后盾。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时候,要将工作重心放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完善信息化体系,对于客户的反馈信息及时处理和分析,着重建设营销机构管理模式,使得新媒体营销网络体系的整体骨架更为牢固,最终形成“三维立体式”的新媒体营销系统,提高市场的占有率。除此之外,新媒体营销还应注重管理方式的创新,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现代化新媒体营销团队。企业需要通培训提高营销人员的新媒体运用观念和意识,提高相关媒体应用的技术水平,使每个营销人员都能在与客户的交涉中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以最快捷的方式最便捷的途径传播商品信息,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新媒体营销的效益和价值。

4.强调与用户的互动和体验感

现代社会的消费者发展呈现出个性化和多元化倾向,这就要求企业从每个用户的角度出发来量身定制营销方案,为了实现个性化服务就需要加强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用户的体验感。在新媒体平台中,企业能够对外信息,消费者也能发表自己的观点,企业能够从中与消费者进行良好互动让用户能够真切的体会到企业时时在倾听消费者的心。

比如,网游营销就能够为我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游戏营销平台注重的是游戏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通过互动来开展交流更能推进产品的宣传和传播。随着未来网游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展,产品效应会越来越广泛,产品种类的覆盖面也会越来越宽广,顾客就如同在一个超市里选购自己心仪的产品。盛大、久游等网络游戏平台就十分看重用户的交流社区的建设和维护,消费者在此期间会互相交流,交换心得、经验,口碑好的网游就会获得更多的用户去体验,而使用产品的时间越久,相对而言的忠诚度也会越高。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向外拓展更为宽广的用户群。

当前,新媒体营销主要存在着企业管理者未从根本上重视新媒体营销,企业缺乏新媒体营销管理人才,不能准确的选择目标顾客等问题。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提升新媒体营销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比重;树立新媒体营销理念;强化新媒体营销网络体系建设;强调与用户的互动和体验感等措施,实现新媒体时代下企业营销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蕾.逆势扩张的媒介发展之路——新媒体时代贵阳传统媒

体发展状况分析[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马新莉,张海珍.探讨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发展之路[j].价

值工程,2011,(2).

[3]刘青山.新媒体营销路在何方——七位营销领袖谈新媒体营

销[j].经营者,2012,(10).

[4]朱长宝,李媛媛.新媒体时代与现代远程教育[j].现代远程教

新媒体运营的认识篇(10)

媒体融合时代,编辑的媒介素养存在不少缺陷,表现在编辑的个人能力与时代脱节、与新的传媒技术脱节,不能很好地适应新传媒环境,信息传播效果不理想,特别是传统媒体的编辑人员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一)获取信息能力、分析与鉴别信息能力的缺陷

媒体融合的最大特点是传统媒体信息数字化并与互联网有效结合,以实现资源共享和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可见,在这一新时代,任何一种传统媒体的编辑都不能故步自封于所在媒体的“一亩三分地”中。信息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信息的海量是这个时代的特色,但是正因为这些海量信息缺少“把关人”的把关,所以信息的政治取向、真实性和实际价值就值得商榷。传统媒体编辑的主要职责是将严格把关的信息传播给受众,信息获取则是编辑工作的第一环节。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很多传统媒体编辑不了解新的传媒技术,特别是年龄比较大的编辑不知道何为自媒体,何为博客、微博,何为信息的开放存取,在信息获取方面还沿用传统的办法,坐等来稿,不会运用新的方式和技术手段来获取信息。在分析与鉴别信息方面,编辑虽然较普通大众有更高的鉴别力,但在信息爆炸时代,信息分析和鉴别难度增大,加之新传媒环境中,信息的传播时效性要求更高,传统媒体编辑在这双重压力下,分析与鉴别信息的工作也有不少问题:或为了追求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忽视了分析与鉴别信息的工作,或能力不足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与价值。比如:报纸、广播、电视上报道的许多虚假新闻;杂志上出现的许多信息垃圾和学术垃圾。这些都是编辑分析与鉴别信息能力缺陷的表征。

(二)编辑能力和信息传播能力的缺陷

编辑能力是编辑的核心能力,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编辑不仅要具备传统的编辑能力(文字加工能力、信息整合能力等),还需要具备熟练运用新传媒技术的能力,比如,将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以适应数字传播、网络传播等。然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很多传统媒体编辑缺乏对数字技术的了解,缺乏运用各种计算机软件和系统来处理信息、编排信息的能力。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媒体融合的基础技术,编辑人员在编辑处理信息时,如果会熟练运用这些新技术手段,将大大提升其编辑能力与时代的契合度,编辑工作效率也会随之提升。但是由于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传统媒体编辑在这样的技术环境中会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年龄大的编辑和文科学历背景的编辑更是有些无所适从。就信息传播而言,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信息的传播打破了单一渠道模式,同一信息内容可以编辑成不同的信息产品,通过不同的渠道传播给不同的受众。由此可见,在这种媒体环境中,编辑需要的是整合的信息传播能力,编辑面对的不再是传统的单一媒体,而是多种形式的媒体。但是就目前而言,许多传统媒体编辑缺少跨媒体传播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传统媒体编辑仍然各自为战,局限于本媒体领域,没有意识到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的价值与优势,更谈不上去了解和学习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技术手段,这也是传统媒体编辑媒介素养缺陷的一大突出表现。

(三)媒体知识和跨媒体经营知识的缺失

在媒体融合时代,是否拥有丰富的媒体知识和跨媒体经营知识是编辑能否更好地融入这种新传媒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传统媒体编辑关于媒体方面的知识还并不完善,特别是关于新媒体方面的知识还比较欠缺,对媒体融合的发生机理、j9九游会的技术支持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参与跨媒体传播信息的认知和能力都不足。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理论支持,编辑的实践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媒体经营是媒体单位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环节,虽然在大多数媒体单位,经营活动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承担,这一工作并不是编辑的主要工作,但是它是编辑工作的延伸和编辑工作价值的体现。媒体融合时代信息泛滥,受众真正缺乏的是高质量的信息和私人定制的信息。在这种背景下,各种媒体竞争激烈,编辑更需要参与媒体经营工作,将经过编辑严格把关的高质量信息传送给特定的受众。然而,现在多数的传统媒体编辑还守在自己的编辑工作室中,很少去了解媒体经营市场,也很少去学习跨媒体经营方面的知识,而且参与本媒体信息的跨媒体经营意识也比较淡薄,落实在经营中的实际行动则更少。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编辑媒介素养的再造

(一)提高驾驭新媒体的能力,掌握信息获取和信息分析鉴别的新手段

新的传媒环境中,传统媒体编辑应该正视新媒体在信息获取方面的优势,摒弃传统媒体高高在上的观念,主动去了解新媒体并利用新媒体来获取信息。现代社会,互联网是即时、便捷的信息传递工具,互联网上有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编辑应学会通过信息检索工具(比如google、baidu、yahoo)来检索工作所需的信息,还可以通过论坛、博客、微博、微信、msn、qq来获取信息,转换过去文字加工匠的角色,变坐等稿件到积极利用新媒体或其他媒体去发现好素材、好稿件。例如,学术期刊编辑可以关注相关学科专家学者的博客,在他们的博客上经常会有其最新的科研动态和科研成果的初稿,编辑可以针对这些信息与专家学者沟通,采用最合适的方式向他们约稿,为所在刊物增加有分量的文章。在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同时,编辑也需要注意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互联网上充斥着海量的信息,这里面混杂着很多虚假的消息和重复的垃圾信息,编辑必须学会去分析鉴别信息,为此编辑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用质疑的精神去核实信息,不能为追求信息传递的时效性而忽视核实信息这一环节,否则将大大损害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在新媒体的强大冲击下,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依然牢固,究其原因是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权威性,受众在获取信息时,更信赖传统媒体,故传统媒体编辑要维护自身信息传播的公信力,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第二,编辑要学会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去分析鉴别信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垃圾信息随处可见,传统媒体编辑可以利用新的检测系统和软件去分析鉴别信息的新颖性和实际价值,比如,编辑可以利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检测文章是否存在抄袭现象,判断是否是学术垃圾。

(二)运用新的媒介技术,再造信息编辑力和传播力

数字时代,传统媒体编辑的工作也都以网络为平台,所有稿件采写编辑、信息整合、信息传播都是数字化的,这就要求编辑不但要有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的软硬件及3g技术相关知识,还要能熟练操作word、photoshop、frontpage、dreamweaver、flash和方正排版系统等软件,掌握摄录、网络视频制作等基本技能。在新的传媒环境中,传统媒体编辑要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学习新的媒介技术,并在实际编辑工作中运用这些技术,将编辑的信息内容制作成符合所在媒体信息传播要求的数字形式,在学习与应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编辑能力。新媒体的产生确立了“受众本位”的传播理念,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编辑信息传播能力的核心在于互动性和满足受众的个人需求。传统媒体编辑也必须适应这种传播理念的转换,学会运用新的传播手段来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和交流,仔细了解不同受众的不同信息需求,将最实用的信息推送给受众。比如,传统媒体编辑可以在所在媒体的官方网站上为受众设立信息反馈窗口,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飞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与受众进行互动,及时了解受众的信息需求。此外,编辑还要掌握新的信息传播技术,比如杂志编辑除了会利用传统印刷版杂志传递信息外,还要会利用其数字版在不同互联网终端传播信息,要熟悉其间各种技术手段和各环节工作,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综合信息传播力并提升信息传播的效果。

上一篇: 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 下一篇: 医疗建筑规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