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的前景汇总十篇-9游会

生物医药的前景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02 11:48:13

生物医药的前景

生物医药的前景篇(1)

2中医理论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以中医理论为理论前提,以生态学、景观美学、环境心理学为理论依据的园林景观是应对“亚健康”人群的重要举措。

2.1应用类型

2.1.1药用植物园

药用植物园是以中草药文化为基础,以植物为主要造园要素并以恢复和保护人们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一类园林。大多数药用植物园设计都是利用植物的药效特性进行景观功能分区,起到展览、科普教育等作用,少数药用植物园除了药用植物的景观营造外,还融入阴阳五行理论安排整体布局,如广西药用植物园。广西药用植物园景观规划立意选取“易经八卦”作为结合点[4],以“天人合一”思想贯通中国文化的主题,展现传统医药文化的内涵。如景区中的“中和餐厅”以祖国中医学中的“平衡论、协调论和衡动观”的中和思想命名,奇恒堂以中医学的“奇恒之腑”为理论基础而建,观象台的地面铺装图案分别为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和中央金凤,达到了“在地为形,在人为情,在天为象”的五行境界。此外,园区内的“藏象山庄”运用“藏象”的外在中医内涵(指内在脏腑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人体外部的象征,反之,人体外部的外部象征又客观地反映了内在脏腑的机能变化)与其内在寓意(反映隐士贤人顺应社会发展,淡泊名利的处事情怀)更是此园林景观的独到之处。

2.1.2园艺疗法

园艺疗法是通过植物自带的理疗作用和人们参与相关园艺劳动调整人体内分泌系统正常运转的一种治疗方式。将我国中医药文化与园艺疗法结合是我国发展特色园艺疗法的突破口[5],目前我国特色园艺疗法主要是通过植物理疗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如芳香浴、森林浴,声音理疗等,植物颜色、味道、大小、声音、药效等是主要应用方式。此外,部分园艺疗法利用中医阴阳平衡理论来指导景观空间营造和景观元素的动静结合,如南京锁石生态旅游观光农庄。南京锁石生态旅游观光农庄利用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和五行相生理论进行景观营造[6]。园区景观设计从植物的形态、色彩、姿态、香味、习性等方面出发,利用了五感(视觉、味觉、触觉、听觉、嗅觉)上美的层次[7],结合传统中医学形成“天人合一”、“身心一体”的整体布局形式,使游客不知不觉中得到精神和身体两个层次的疗养,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

2.1.3保健型园林

程绪坷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生态园林》中提出的运用阴阳五行建设生态保健型园林[8]给保健型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保健型园林景观整体布局以种植大量保健树种为设计要点,局部景观将阴阳五行理论应用于自然、景观、人三者的协调统一,强调园林景观元素、特性等与阴阳五行相互对应,并与人体五脏六腑联系起来,旨在利用具有阴阳五行理论的景观调整人的身心健康,如刘滨谊先生在国外营造的五行花园[9]。该花园基于使用者的身体健康状态(男,肝气郁接),故以“阴”景观设计为主,在植物种类、植物药效、植物色彩、空间大小、树下阴影等方面考虑阴阳平衡搭配,并辅以五行五脏对应去调整人体机制正常运转,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该花园景观设计将人的活动和周围环境结合考虑,主张“人是花园的一部分,花园和人处于阴阳和谐状态”,人体变化与季节的变化,时辰的变化相互影响相互协调,使其所有都处于同一节律中。

2.2药用植物园、园艺疗法花园和保健型园林的差异

药用植物园、园艺疗法和保健型园林都是中医理论在园林景观中应用的表现,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也有各自特点。

2.3应用方式

2.3.1植物的应用

植物色彩:暖色属阳,暗色属阴,根据植物色彩选择合理的五行方位、季节表现;光照与阴影:有光照的地方是阳,有阴影的地方是阴;方位:东、西、中、南、北分别对应不同的色彩、季节,达到五行相生;药用性状:根据使用人群问题症状来选择具有某类药效的植物;群落的搭配:落叶树、阔叶树、阳性树、乔木等属阳;反之属阴;生态习性:耐热、喜光、耐干旱瘠薄等树种属阳,反之属阴;雌雄性质:雄性树种属阳,雌性树种属阴。

2.3.2水体的应用

动静状态:动态水体属阳,静态水体属阴;水池形状:圆形、椭圆形属阳,方形、规则形属阴;上升、下降:上升的水体(如喷泉、涌泉等)属阳,下降的水体(如瀑布、叠泉等)属阴;有无人类活动:可供娱乐的水体属阳,仅供欣赏的水体属阴。

2.3.3建筑小品的应用

颜色:暖色属阳,暗色属阴;体量:体积大的属阳,相对体积小的属阴;方位:安放的位置有东、西、中、南、北之分,对应五行木、金、土、火、水。

2.3.4场所(空间)的应用

开敞、封闭:开敞空间为阳,封闭空间为阴;人类活动:有人类参与的空间为阳,无人类活动的空间为阴;明暗:有光照的空间为阳,无光照的空间为阴;园路铺装:五行中金、木、水、火、土与铺装材质、色彩等的对应。

3中医理论在园林设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中医理论应用领域窄

中医理论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多是附属绿地,如医院、疗养院、生态农庄等,没有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地,应用范围小。

3.2植物选择匮乏

植物作为园林景观中最主要的元素,其选择和配置时举足轻重的。现阶段应用的园林植物种类匮乏,我国园林常见植物不少于300种,而目前结合中医理论应用的药用植物、保健型植物却仅有几十种。

3.3相关人才匮乏

由于中医理论在园林景观中应用的特殊性,一般园林景观设计者不能通透中医理论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缺少中医药学家、植物学家、心理学家等相关专业人才的指导和合作,这对中医理论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3.4景观元素营造比例不平衡

我国目前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园林景观侧重于阴阳五行理论与植物景观结合,忽视了中医理论在其他景观元素的表现和应用,如水体设计、空间营造、建筑小品布局等。

生物医药的前景篇(2)

中医药专业作为南阳医专的特色专业,在省内同级同类学校中实力雄厚。目前,该校拥有中医药实验室26个,中医药图书20多万册,药用植物园种植各类中草药370余种,创办的《国医论坛》杂志在医学界独树一帜。该校每年招收中医专业新生1000多人,中医药人才教育规模在省内外名列前茅。

更新办学理念 弘扬仲景精神

南阳医专立足医圣故里丰厚的医药文化沃土,着力培养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构筑弘扬“仲景精神”的阵地。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立足点,紧密结合现代医学教育特征,通过调整、增设人文选修课,把“仲景精神”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感受传统医学文化的丰富多彩,领略医圣思想的精神内涵。营造“仲景精神”的育人氛围。把“仲景精神”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努力铸造品牌效应。校园内竖立了医圣张仲景的塑像,设置了医家经典石刻和格言标牌,用仲景与南阳医药文化为校园道路命名,使师生时刻感受到“仲景精神”的熏陶。搭建“仲景精神”的实践平台。该校先后建起了全国一流的中草药标本馆、药用植物园和中医综合实训平台,学生可以随时看标本、做实验。定期邀请省内外著名中医专家、学者进行国医讲座,组织学生开展进乡镇社区、街头义诊等青年志愿者活动,引领学生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基层群众服务,以实际行动实践“仲景精神”。

校院一体 医教结合

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模式上,该校更新理念,大胆创新,采取校院一体、医教结合的科学方法,形成了实践性、地域性两大医教特色。

实施“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工程。该校每年从在校的中医专业二年级学生中,选拔3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参加为期两年的“导师制”教学活动,13位学验俱丰的中医临床专家通过对这些学生的一对一、手把手的师徒教育,使学生的中医临证思维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结合南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中医专业结构,增设了针灸推拿、中医骨科、中医学、中药学等专业,其中护理和针灸推拿实训基地被确定为河南省高职高专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针灸推拿被确定为省重点特色专业。

注重实验实训工作。该校建有形态、机制等5个综合实验平台,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训操作和自主练习,必修实践、实训课开出率达到100%。建有78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形成“实验、实训、见习、实习”逐层递增、相互渗透的实践教学体系。

健全机制,加大投入,不断创新,切实提升科研水平。学校成立了学术委员会,设立了科研奖励基金,激发师生教研科研的积极性。三年来,该校专业技术人员累计公开774篇,其中核心期刊217篇,主编、参编教材、著作223部,承担国家、省部级、地厅级研究项目37项,获得各级科研成果奖217项。特别是由方家选等数位专家历时三年编著的《南阳中草药名典》,收载药用植物2027种,药用动物319种,药用矿物63种,并附有中草药原色图谱890幅,被国内医学界权威人士誉为“南阳本草”。

培育仲景学子 力争德技双馨

生物医药的前景篇(3)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57-02

随着我国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的公布与逐步推进,临床医务人员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临床医务人员服务工作,医务人员如何在新的医疗体制下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行业内普遍关注的问题。按照国家对基本药物制度培训要求,吉林省卫生厅切实加强了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积极开展各单位及所辖乡镇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为了保证师资力量配备,加强对培训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保证培训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吉林省卫生厅决定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培训基地。本文选取2011年吉林省乡镇卫生院医师和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2个班级的学员,进行传统教学与模拟医院情景教学,对教学效果进行临床评估。现将教学探析结果汇报如下:

1.对象

选择2011年吉林省乡镇卫生院医师和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两个班为教学研究对象,每班各选80名学员为研究对照。

1.1 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班为对照班,采取传统教学法;其中女生49名,男生21名,年龄23~55岁,平均年龄35.9岁。

1.2 乡镇卫生院医师班为试验班,采取模拟医院情景教学法:其中女生45名,男生25名,年龄22~52岁,平均年龄36.8岁。

1.3 两组学员均为吉林省长春市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平时表现、性别、年龄等各个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2.方法

2.1 对照组进行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采用传统教学 按照教学大纲,在课堂上进行理论课教学。教师按照教学要求,考察学员理论课的掌握情况。

2.2 试验组进行模拟医院情景教学

2.2.1 模拟医院情景教学的实施

模拟医院情景教学实施过程(1)以卫生部制订的《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培训参考大纲(化药部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培训参考大纲(中成药部分)》、 《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培训参考大纲(化药部分)》(附件)为指南,以《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培训》系列教材为蓝本结合临床实际,设计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中的教学模式如模拟医院情景教学的大纲、教学计划 情景教学教案、ppt讲课稿、临床操作考核项目、考试内容、实施方案及流程。(2)根据吉林省乡镇医院的条件及在职医师的综合情况进行情景教学设计,同时让医院的指导教师和学员给予综合评定,补充改进,定稿。(3)参照模拟医院情景教学大纲,各班均进行讲授理论知识,教师精讲教学内容后,同时设计相应的考试内容。并布置学员在模拟医院情景教学中面临的任务。然后按总学时的40%安排模拟医院情景教学。将试验组分成每小组8人,共l0个小组进行乡镇医师模拟医院教学,每组指定组长1名,副组长1名,教师指导每组的学员编写用于针对吉林省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的乡村情景剧,由组长负责情景剧的编写出台,副组长负责全员参与,同时负责全员对于情景剧的学习。学员根据所涉及药物的药理作用等,结合乡镇医院的实际设施及医疗条件,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编写国家基本用药应用剧情.并担任剧中角色,要求8名小组成员均参与模拟医院情景剧表演,学员在情景剧中担任医师、药剂师、护士、患者、患者家属等角色。编写剧本时鼓励学员在结合临床实际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体现《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培训》系列教材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根据乡镇医院医务人员应用国家基本药物的实际经验,构思现在生活中应用国家基本药物可能出现的情况,对现实乡镇卫生院应用临床国家基本药物进行情景模拟。以学员为主角对患者进行问诊、检查,解答他们所提出应用国家基本药物的疑惑问题,如处方药与非处方用药区别、基层医疗机构常见病、多发病和需要现场及时抢救的急诊与危重症,这些疾病与病症可以利用国家基本药物进行处理中的意义等。同时对于临床可能出现的医疗纠纷,如经济纠纷、医患纠纷、用药处理纠纷等,每位学员要面对各种基层医院实际情况模拟表演。教师负责对模拟病例进行整体把握,对不符合乡镇医院实际情况的模拟病例及临床实例,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修改并加以完善。

2.2.2 模拟医院情景教学的实践

(1) 模拟医院情景训练的实践流程:利用我校模拟医院实训室及现代化模型和设备布置实训现场按规定的角色扮演;结束后每组选取学员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分析、制定改进措施。(2)充分利用我校模拟医院实训室一切可利用的模型及设备,创设情景现场 (3)在教学表演中,提前进入设计好的情景现场里,如药房,诊室,护理站等。各个角色进入情景教学的实施内容。(4)情景教学结束后,学员总结分析出现的问题,教师根据模拟医院情景教学进行评价、总结,及时发现问题,提高全省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水平和医药专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促进合理有效用药,减轻人民群众负担,最终将达成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全国实施。

2.2.3 模拟医院情景教学效果评估

(1)考试分数评价:2011年吉林省乡镇医师和乡镇全科医师两个班级在教学结束后,用同一套与教学大纲一致的考卷进行课后闭卷考试,试卷内容为《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培训》教材中的理论知识。(2)教学评估:了解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培训中模拟医院情景教学的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根据《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培训》大纲要求设计教学效果评估试卷,试验班和对照班通过问卷评估,优:认为模拟医院情景教学有趣,国家基本药物容易记忆,与基层医院用药实际状况联系紧密。良:认为国家基本药物教学容易记忆,印象深刻与基层医院用药实际状况有一定的联系。可:认为教学一般化,与基层医院用药实际状况无直接联系,需课后记忆。差:认为枯燥,乏味,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与基层医院用药实际状况无关联。(3)临床诊治能力评估:摸拟乡镇医院实际,设计国家基本药物与临床一般用药易出现的常见问题,对两组学员进行考核,评出优、良、差指标。优: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所学国家基本药物的知识解决临床常见问题,能够随机应对各种医疗纠纷。良:熟练掌握所学知识,能够及时应用国家基本药物。可:基本掌握所学知识,在一般情况下能够应用国家基本药物。差:不能掌握所学知识,不能应用国家基本药物。通过三个方面综合考核,评估模拟医院情景教学模式对学员学习效果的影响,以及学员对模拟医院情景教学的感受和希望。

2.2.4 统计学方法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培训模式的研究――模拟医院情景教学。结果采用spass 17.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组间t检验,以p

3.结果

3.1 模拟医院情景教学考试分数的评价

试验组考试分数>85分者为35例,对照组11例,两组比较p

表1两组考试分数评价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

3.2 临床应用国家基本药物能力评估

优:试验组共39例,对照组12例,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良率为,86.25%,对照组优良率为37.50%。及格:试验组共16例,对照组37例,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考试分数评价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

4.讨论

模拟医院情景教学中与临床国家基本药物用药紧密相关,让学员主动参与情景设计、扮演不同角色、讨论发言,改善了传统教学的单调抽象、枯燥乏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传统教学方法,模拟医院情景教学,教学活动变得生动直观、富有趣味性、易理解、易记忆。使吉林省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更好的掌握了国家基本药物中各系统、各章节疾病概述、诊断要点、药物治疗和注意事项等内容。基层卫生院的医务人员通过学习,掌握的内容主要为基层医疗机构常见病、多发病和需要现场及时抢救的急诊与危重症,这些疾病与病症可以利用国家基本药物进行处理;通过模拟医院情景教学法对国家基本药物的学习,全面掌握了应用国家基本药物处理多发病、常见疾病及疑难杂症。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获得基本药物的可行性,保证人民群众基本用药需求;有利于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水平和医药专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促进合理有效运用国家基本药物,减轻人民群众负担,进一步推进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全省实施。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过程中,对于规范基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基本药物,维护患者健康权益,引导广大患者形成科学的用药习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加强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培训工作,对于规范基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基本药物,维护患者健康权益具有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枚;许兆亮.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培训系列教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01

[2]张燕.情景教学在妇产科护理学产褥期产妇护理教学中的实践[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24期

生物医药的前景篇(4)

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本草学说,他们以独特的智慧,反复揣摩而感悟出治疗疾病的规律,发现中医学“玄机”所在,并著书立说传于后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祖国医学立足于不败之地。药物本能补偏救弊,促使机体阴阳之平衡,须知药物虽能治病,亦能产生毒副作用损害身体,尤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尤其是辨证不确,施药不当,对人不但无益,反而殆害无穷,故有“用药如用兵”之说。

生物医药的前景篇(5)

有了人类,就有了医药的活动。中原地区是中华中医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早在伏羲、黄帝时期,就有了医药起源的美妙中华中医文化的源头。

河南是中医的源头,是中医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人们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了植物药,车渔猎生活中,逐发现了动物药;在冶矿生产实践中,逐渐发现了矿物药。与此同时,又发明了针法、炙法和外治法等。

战国秦汉三国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时期,其标志是《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相继同世,《黄帝内经 》大约是战国秦汉时期,为后世中医理论之源。《伤寒杂病论》系东汉南阳郡涅阳张仲景所著,该书的最大贡献原则,奠定了临床诊断理论的基础。《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的洛阳,其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中药学理论。而这三部医药学原完成的,可以说中华医药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原。

南北朝至隋唐进期,中医学得到了全面发展。

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曾长期在中原行医,著有《千金要方》、《千金》大成,对《黄帝内经》有大量征引和深入阐发。同时,他收录了张仲景著作有关伤寒病症的部分,从而医圣文化得以广泛。

宋金元时期,是我国医学的发达兴盛时期,其重心在中原。这一时期医学发展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医政设施的进步,当时都城开封设立“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及其他保健或慈善机构,把医药行政与医学教育分立起来。同时还设立“御药局”、“医药惠民局”等专职药政机构,这一传统至今仍被沿用。

明清时期,由于全国经济中心的南移,我国医学在南方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河南仍涌现出了众多著名医家。

宋代以前,河南一直是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中原大地名医荟萃,是名医最多,献最大的地区之一。

中原地区在历史还形成了独特的药文化。产于怀庆府(今焦作市 )的“四大怀药”,即怀山药、怀菊花、怀地黄、怀牛膝,距今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众多的中草药中,独享有“华药”的美称,由此产生、发展成怀药文化、怀商文化。

中医学文化是在中华文化母体滋养下发展成长的,从传统文化这一母体文化中,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积淀起深厚的医药文化,是中华医药文化的根基和主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张仲景医圣文化为代表,以其高尚的职业道德治思想、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成为中医学的灵魂,对整个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转贴于

从《黄帝内经》开始,中医药文化的哲理就十分明晰,阴阳学说、五行相生相克、整体宇宙观等哲学思想基础已经奠定。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中原医家所创造的理论价值时至今日仍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其一,阴阳及平衡理论,提出了人体阴阳之气的平衡是生命健康的基本条件,“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和谐学中的和谐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二,五行及脏腑、经络理论的提出,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整体观念与联系的观念。其三,藏象及辨证理论,通过对小体外部现象的观察,得知人体的健康状况,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对本质和现象问题的独特理解。张仲景的辨证论的提出,反映出对差异性问题和分析的独特理解。此外,中医治病包括无病养生和有病调理两个方面,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整体观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总之,中原中医药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朵奇葩。

中原医学文化以张仲景文化及张仲景医圣文化为代表,其高尚的职业道德、科学的辨证论治思想、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张仲景的医德观完全体现了中华民族以“仁爱”为核心的传统美德,形成以“仁”为核心;二,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诊疗方法,为中医临床医疗的通用模式,一直是中医诊疗疾病所遵循的基本法则,一直指导着中医;三,承前启后的医方文化。仲景所载方药,被尊称为“经方”、“祖剂”。时至今日,仍为广大医药工作者所喜用。医圣发展,已成为蔚为壮观的文化现象。对中国、对汉字文化圈,乃至世界的医学、人文等均有较大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作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专著,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之作,不仅是界人民的巨大财富。国人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杂病论》为医经,称之为“活人书”。其影响早已跨越国度。进而又形成“伤寒学”、“伤寒文化”。一些国外的医家还专神祠,将此称之为“归宗”。由此可见中原医学文化的魅力的影响。

生物医药的前景篇(6)

有了人类,就有了医药的活动。中原地区是中华中医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早在伏羲、黄帝时期,就有了医药起源的美妙中华中医文化的源头。

河南是中医的源头,是中医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人们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了植物药,车渔猎生活中,逐发现了动物药;在冶矿生产实践中,逐渐发现了矿物药。与此同时,又发明了针法、炙法和外治法等。

战国秦汉三国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时期,其标志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相继同世,《黄帝内经》大约是战国秦汉时期,为后世中医理论之源。《伤寒杂病论》系东汉南阳郡涅阳张仲景所著,该书的最大贡献原则,奠定了临床诊断理论的基础。《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的洛阳,其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中药学理论。而这三部医药学原完成的,可以说中华医药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原。

南北朝至隋唐进期,中医学得到了全面发展。

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曾长期在中原行医,著有《千金要方》、《千金》大成,对《黄帝内经》有大量征引和深入阐发。同时,他收录了张仲景著作有关伤寒病症的部分,从而医圣文化得以广泛。

宋金元时期,是我国医学的发达兴盛时期,其重心在中原。这一时期医学发展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医政设施的进步,当时都城开封设立“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及其他保健或慈善机构,把医药行政与医学教育分立起来。同时还设立“御药局”、“医药惠民局”等专职药政机构,这一传统至今仍被沿用。

明清时期,由于全国经济中心的南移,我国医学在南方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河南仍涌现出了众多著名医家。

宋代以前,河南一直是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中原大地名医荟萃,是名医最多,献最大的地区之一。

中原地区在历史还形成了独特的药文化。产于怀庆府(今焦作市)的“四大怀药”,即怀山药、怀、怀地黄、怀牛膝,距今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众多的中草药中,独享有“华药”的美称,由此产生、发展成怀药文化、怀商文化。

中医学文化是在中华文化母体滋养下发展成长的,从传统文化这一母体文化中,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积淀起深厚的医药文化,是中华医药文化的根基和主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张仲景医圣文化为代表,以其高尚的职业道德治思想、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成为中医学的灵魂,对整个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黄帝内经》开始,中医药文化的哲理就十分明晰,阴阳学说、五行相生相克、整体宇宙观等哲学思想基础已经奠定。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中原医家所创造的理论价值时至今日仍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其一,阴阳及平衡理论,提出了人体阴阳之气的平衡是生命健康的基本条件,“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和谐学中的和谐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二,五行及脏腑、经络理论的提出,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整体观念与联系的观念。其三,藏象及辨证理论,通过对小体外部现象的观察,得知人体的健康状况,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对本质和现象问题的独特理解。张仲景的辨证论的提出,反映出对差异性问题和分析的独特理解。此外,中医治病包括无病养生和有病调理两个方面,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整体观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总之,中原中医药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朵奇葩。

中原医学文化以张仲景文化及张仲景医圣文化为代表,其高尚的职业道德、科学的辨证论治思想、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张仲景的医德观完全体现了中华民族以“仁爱”为核心的传统美德,形成以“仁”为核心;二,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诊疗方法,为中医临床医疗的通用模式,一直是中医诊疗疾病所遵循的基本法则,一直指导着中医;三,承前启后的医方文化。仲景所载方药,被尊称为“经方”、“祖剂”。时至今日,仍为广大医药工作者所喜用。医圣发展,已成为蔚为壮观的文化现象。对中国、对汉字文化圈,乃至世界的医学、人文等均有较大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作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专著,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之作,不仅是界人民的巨大财富。国人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杂病论》为医经,称之为“活人书”。其影响早已跨越国度。进而又形成“伤寒学”、“伤寒文化”。一些国外的医家还专神祠,将此称之为“归宗”。由此可见中原医学文化的魅力的影响。

生物医药的前景篇(7)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县)人。出身于南朝士族,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史称陶弘景幼有异操,平生好学,年四五岁乃好书,“恒以荻为笔,书灰中学字”。九岁开始读《礼记》、《尚书》、《周易》、《春秋》、《孝经》、《毛诗》、《论语》等儒家经典,颇以属文为意。及长,“神仪明秀,朗眉疏目”,“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十七岁以才学闻名,通晓历代典章制度,与江?、褚炫、刘俣合称升明四友。宋升明元年(公元477年),领军将军萧道成(即齐高帝)发动兵变,除宋后废帝刘昱,控制朝政,后二年代宋称帝,建南齐王朝。齐高帝萧道成及其子萧赜在位时(公元477~493年),陶弘景曾先后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诸王侍读;兼管诸王室牒疏章奏等文书事务的书记职务,后拜左卫殿中将军。齐永明十年(公元492年),上表辞官,挂朝服于神武门,退隐江苏句容句曲山(今江苏茅山),创立茅山宗道教,不与世交。句曲山有一山洞——第八洞宫,以“华阳之天”命名,故建馆名“华阳馆”,自号“华阳隐居”。 梁武帝萧衍即位(公元502年)后,屡请不出,但念其旧功,“恩礼愈笃,书问不绝”。 天监三年(504年),遣人送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物,以供炼丹之用。天监十三年,敕于茅山为其建朱阳馆以居之。天监十五年又为其建太清玄坛,“以均明法教”。且“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隐居茅山达四十五年之久,享年八十一岁,梁武帝诏赠“中散大夫”,谥“贞白先生”。

陶弘景一生经历南朝宋、齐、梁三个朝代,博学多才,通晓阴阳、五行、山川、地理、方舆、产物、医药、本草、天文、历算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学家、炼丹家、文学家。为我国的古代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本文试就陶弘景在医学、药学、化学等方面所做的贡献进行初步探讨。

陶弘景对医学的贡献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长生成仙,而追求长生则首先须祛除疾病,因为疾病可以损害身体健康,甚至导致人的死亡;人要生存,而且还要追求永生,当然要能够却病强身才能延年益寿,却病是益寿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因而重视养生的道教必然要同医药学发生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道教养生之道有赖医药学;而医药学的 发展 ,在 历史 上确有不少道教士做出过卓越的贡献。此外,道教还有着同其他宗教一样的慈悲胸怀,以广行善事、积功累德、济世利人为务,甚至以之作为得道成仙的条件之一,这也促使道士们不仅关心自身的病痛,而且去拯救他人的疾苦。故学道者往往兼习医术,以致有所谓“十道九医”的说法。陶弘景即是其中之一。

陶弘景祖上十分重视医术,有祖传秘方《范汪方》。这部方书是范汪(公元309~373年)编写的,又称为《范东阳方》,共105卷。陶家几代人都利用此书卫生保健或给人治病,这对陶弘景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

陶弘景十分重视道教医学养生学的 研究 ,主张道士的修炼应从养神、炼形入手。为 总结 道教在养神、炼形方面的修炼经验,撰写了《养性延命录》一书。强调养神当“少思寡欲”,“游心虚静,息虑无为”,调节喜怒哀乐情绪,防止劳神伤心;炼形则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度”,避免过度辛劳和放纵淫乐,辅以导引、行气之术,方能延年益寿,长生不老。

陶弘景读过葛洪的《肘后方》后,十分推崇葛洪的学术观点,对葛洪评价甚高:“葛氏旧方,至今已二百许年,播于海内,因而济者,其效实多……”。又说:“抱扑此制,实为深益……”。然因年代久远,传到陶弘景 时代 已有缺漏,脱简不全。于是,他就“辄更采集补缺,凡一百一首,以朱书甄别,为《肘后百一方》,于杂病单治,略为周遍矣,昔应璩为百一诗,为箴规心行”。 他将《肘后备急方》的 内容 进行整理合并,在归纳为七十九方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二十二方,共一百零一首,取书名为《补缺肘后百一方》,是一部 治疗 内外诸疾及论述药物学的专著。全书共三卷,上卷三十五首,主要讲内科疾患 ,中卷三十五首,主要讲外发病,下卷三十一首,讲“治为所物所苦疾”。他在补缺葛洪《肘后方》 时,为了避免后人将其所添补的内容误认为葛氏原著,而把自己所加入的注,以红笔写出来,以示区别,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可贵的。另外,他在补缺《肘后方》时 ,并不是盲目继承葛洪之学,而是对其缺点错误进行了删改,提高了原书的 科学 价值 。由此看来,他于“补缺”之余,也作了大量考证修改工作。因此,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葛洪学术成就 ,在很多地方融合有陶氏的学术思想。

他曾在浙江永宁福泉山结草为庐,读书采药,为民治病。群众感其恩,将其所居之地称“陶山”,种药之处称“药齐”,练功之地称“白云乡”。

陶弘景一生著书很多,约二百二十三篇。其中关于医学,除《补缺肘后百一方》三卷外,还有《梦书》一卷,《效验施用药方》五卷,《服食草木杂药法》一卷,《断谷秘方》一卷,《消除三尺要法》一卷,《服气导引》一卷,《养性延命录》二卷,《人间却灾患法》一卷,《集药诀》一卷等。其中绝大多数均已散失。

陶弘景对药学的贡献

道教的修炼 方法 有很多,如行气、导引、内观、存想、服食、辟谷、外丹术、内丹术等等,其中服食又名服饵,即服用一些有益于健康的药物以求养生成仙。因此为了更好的服食,就必须深入地 研究 药物。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录中说:“道经仙方,服食断谷,延年却老,乃至飞丹转石之奇,云腾羽化之妙,莫不以药道为先。”仙道与医道的异同在于“用药之理,又一同《本草》;但制御之途,小异世法。”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经典之作,到梁代时手抄的版本较多,所载药物的品种和数量各不相同,“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卅一,或三百一十九”,且错误很多,“或三品混糅,草石不分,虫兽不辨,且所主治,互有多少,医家不能备见”。陶弘景将其进行了归纳整理、增补修订,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共七卷。在 内容 上经过“苞综诸经,研括烦省”,兼顾“仙家道术所需”,“精粗皆取,无复遗落”;在体例上“分别科条,区畛物类,兼注名世用,土地所出”。首创按药物性质分类,改《神农本草经》的上、中、下三品分类,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在药物的数量上,是在上述载药数量不等的《神农本草经》中选取了365种药物,再加上汉、晋两代名医所用的药物365种,计730种。365是一年的天数,陶氏云:“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倍其数合七百卅名”。该书充分体现了道家“天人相应”的思想,是陶氏在医药学著作中的代表作,是我国继《神农本草经》之后,又一部按照当时较先进的 科学 方法分类的,有条理,有系统,并有丰富内容的中药学名著。该书对药物名称、来源、产地、形状、药性、鉴别、功用、炮制、保管等均加记述,为我国药物学留下了珍贵的资料。书中明确指出药物的产地、采制方法和药物的疗效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还考订了古今药物的度量衡,为我国药学的 发展 做出了贡献,对隋唐以后本草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 影响 ,在 中国 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陶弘景对化学的贡献

服饵炼丹是道教重要的修炼方术,陶弘景对此非常重视,积极从事炼丹活动。史载,他从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开始,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炼丹实践,在梁天监(公元502~519年)中曾献丹于武帝。在获得丰富炼丹经验的基础上,他撰写了《太清诸丹集要》、《合丹药诸法式节度》、《服饵方》、《服云母诸石药消化三十六水法》、《炼化杂术》、《集金丹黄白方》等炼丹服饵著作。

道教另外的一个修炼方法是外丹术,外丹术就是用炉鼎烧炼矿物类药物,企图炼制出令人长生不死之仙丹的一种实验活动,属早期道教中影响最大的、用以追求成仙的方法。较早的炼丹活动是企图得到黄金之类的性质稳定、不易朽坏之物,并希望通过服食之而达长生不朽。后来道教认为,“道”生万物有着特定的程序(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人们只要能够在丹炉中浓缩地再现这个过程,依“道”之造化 规律 来运用“火候”烧炼药物,令这些药物逆宇宙生成之程序而返回它们从“道”生来时的状态,然后服食之,便可令人长生不死,是即所谓“夺天地造化之功,盗四时生成之物”。道教在探索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性质不稳而比较容易发生变化的物质(如水银和铅粉等),却不能真正认识这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所呈现的化学反应,而是以为一种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变化为另一种物质,象征着它从宇宙生化程序的一个阶段返回了另一个阶段,并以为其经过多次“还炼”之后即可回复至“道”的状态,而人若服用了这种经过还炼的丹药(如“九转还丹”)之后,即可随之回复至“道”的境界,永存不灭。六朝时期,道教多以为服食外丹乃是成仙的唯一途径,如晋代葛洪说:“不得金丹,但服草木之药及修小术者,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唐末五代以后,外丹术由于所成丹药多具有毒性而常常令服用者中毒身亡,故开始逐渐衰落而终被内丹术取代。

陶弘景做为道教上清派的实际创始人,对服饵炼丹必然非常重视。他在长达二十年的炼丹实践,获得丰富炼丹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前述如《太清诸丹集要》等多种炼丹服饵著作。其炼丹成就,为充实和丰富我国后世本草学,推动原始化学的进展具有积极作用,是继魏伯阳、葛洪之后又一著名炼丹家。虽然他在追求长生成仙上遭到了失败,但发现了许多化学反应现象,对古代化学的贡献却很大,对近代化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的炼丹术,依方法的不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加热使固态物质发生反应,称为火法;另一类是通过溶解固态物质再发生反应,称为水法。这两种方法,也是 现代 化学反应最基本的形态。

古时所说的“消石”实际是硝酸钾(kno3),“朴消”实际是硫酸钠(na2so4),由于两者都是白色晶体,且均易溶于水,当时人们难以识别,陶弘景云:“消石治病亦与朴消相似,《仙经》多用此消化诸石,今无真识别此者”, 他提出用火焰法来鉴别硝石(硝酸钾)“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消石也”, 这种将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能使火焰呈现特殊的颜色,化学上称之为“焰色反应”。由此可见,远在1400多年以前,陶弘景就已经发现了“焰色反应”,并 应用 于实际,利用它来鉴别硝石和朴。据西方化学史记载,德国的化学家马格拉夫(1709~1782年)发现“焰色反应”,马格拉夫1758年在一次实验中,将两种“碱”(苏打和锅灰碱)的粉末分别撤在酒精灯火焰上,结果他发现苏打(碳酸钠)把火焰染成黄色,而锅灰碱(碳酸钾)却把火焰染成紫色。陶弘景发现硝石(硝酸钾)存在“焰色反应”,比德国的马格拉夫要早1200多年。

陶弘景在炼丹过程中对化学方面有许多开创性的见解。他提到,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也”,讲的是水银在镀金、镀银中的独特作用。他还说,黄丹为“熬铅而作”,胡粉为“化铅所作”。黄丹即四氧化三铅,胡粉为碱式碳酸铅,这里指出铅及其化合物能相互转换。陶弘景还认为,醋酸能加快铁对铜盐的置换反应:“鸡屎矾……投苦酒中涂铁,皆作铜色,外虽铜色,内质不变。”鸡尾矾可能是碱式碳酸铜,苦酒是酒作酸后变成的醋酸。总之,陶弘景知识渊博,在道教、药学、医学、化学以及天文、地理、气象、文学等诸多方面为我国的古代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现代对于陶弘景及其成就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但愿这位曾经造福于中华民族的先贤的科学成就和科学精神,能为更多的世人所知,造福于人类,并进一步发扬光大。

【 参考 文献 】

1 陶弘景著,尚志钧等辑校.本草经集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生物医药的前景篇(8)

近些年来,各类疾病的发病率显著提升,各类患者数量显著增加。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高各类疾病治疗有效率,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是关键。本院药剂科本着“以患儿为本”的原则,严格落实国家卫生部门的要求,开展了临床药学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医院药剂科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现状

1.1管理现状。当年,大部分医院药剂科均存在管理水平低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责任制未落实,科室人员工作积极性低,工作效率差,患者对科室服务的满意度低。(2)药剂科工作仅以购买药品及发放药品为主,未参与到药物的临床研究中,科室的职能发挥不够充分[1]。(3)对儿童用药与成人用药在用法用量等方面的差异重视程度不足。1.2教育与培训现状。医院药剂科教育与培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对培训的重视力度不足,工作人员培训机会少。(2)培训理论与实际不符,无法应用到药剂科的实践中。(3)临床药师素质有待提升。1.3临床研究现状。当前,医院药剂科对药物的研究,仅以理论研究为主,如药代动力学研究以及生物利用度研究等。科室工作人员基本无临床实践机会,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显著存在,对医院药剂科工作人员临床实践水平的提升不利[2]。

2医院药剂科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前景

2.1本院药剂科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取得的成果。2.1.1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在院领导的带领下,本院对药剂科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1)组成管理小组:药剂科人员组成不同的研究小组,每小组选出组长,带领整组成员分析儿童用药常见问题。(2)落实责任制:小组内部落实责任制,组长对整个小组的工作质量负责,以提高药师工作以及临床研究的积极性。在改革管理模式后,本院药剂科工作人员购买药品以及发放药品的效率及质量显著提升。患者对药剂科服务的满意度有所提高。药剂科人员逐渐开始着手研究药物的临床应用效果。表明管理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1.2工作人员素质有所提升。为提高药剂科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本院从教育培训的角度,开展了临床药学改革:(1)以1个月为1阶段,组织药剂科工作人员参与培训,为工作人员素质的提升提供机会,提高工作人员对儿童疾病用药有关事项的了解水平。(2)拓展培训内容,将生理学、病理学以及生物化学等内容,作为培训的关键点,全面提高药剂师素质[3]。改革后,通过对本院药剂科理论素质的考察发现,科室工作人员对儿童用药与成人用药之间差异的了解水平,以及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等的了解水平均得到了显著提升,表明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1.3临床研究成果显著。为解决药剂科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本院通过以下途径开展了临床药学工作:(1)药剂科工作人员平时应参与到临床病例的研讨过程中,总结临床经验,提高临床工作水平。(2)改革“以药物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建立“以患儿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提高工作人员对临床实践的重视程度。(3)药剂科工作人员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与相应科室医护人员联系,跟踪监测患者用药后的临床表现,逐一排除用药的不安全因素,为疾病治疗有效率及安全性的提升奠定基础[4]。通过对各科室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观察发现,较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前相比,工作开展后,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明显降低,代表药剂科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2医院药剂科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前景。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后,本院药剂科工作人员理论水平以及临床实践素质均得到了显著提升。但目前,我国中小医院仍存在药师缺乏、临床药学目的不明确的问题。未来,各中小医院应在借鉴大医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对药剂科的改革,进一步提高药剂科工作水平。首先,需与各高校联合,不断选拔高水平人才,解决医院存在的药师数量不足的问题,为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保障。其次,应将临床药学的研究目的,从“药物”转移到“患者”上来。简单的讲,即应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有效率为目的,对药物加以研究,以达到提高患者健康水平的目的。

3结论

研究发现,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对医院药剂科药师工作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以中小医院为代表的各医院药剂科,应提高对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从管理、培训以及临床研究的角度,加强科室改革,确保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服务,提高医院的信誉与形象。

作者:靳倩 谭玉凤 单位:济南市儿童医院

参考文献

[1]段欢欢.我院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工作的现状与前景分析[j].北方药学,2016,(06):147 125.

生物医药的前景篇(9)

生物工程是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兴起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其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食品、农业、能源、资源和环境等领域,近年来发展迅猛,尤其为人类健康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美好的前景。因此,国内不少高校纷纷新设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人才的需求也逐年增加。

浙江中医药大学于2003年9月首次招收四年制本科生物工程专业学生,这是在全国20多所中医药院校中首次开设生物工程专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根据本校的办学优势和国家对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对中医药背景下生物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

一 中医药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定位与特色

目前全国已有百余所院校开设了生物工程专业,浙江省共有9所院校开设了生物工程专业,而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仅三所开设了生物工程专业。由于在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科研方向以及专业设置先后等方面的差异,办学方向及专业特色也不尽相同。如有些院校以溶剂和有机酸的微生物发酵,或以核苷酸及其类似物的微生物发酵,或以酶制剂工业,或以微生物发酵生产抗生素,或以基因工程,或以食品发酵、加工酿造,或以微生物与环境保护等为主要办学方向[1】。

在专业定位这个战略问题上,必须扬长避短,走特色发展之路。浙江中医药大学具有在中医药领域深厚的办学积淀和背景,因此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特色定位是:充分依托和发挥中医药大学的办学优势,注重现代生物工程在传统中医药中的交叉融合与应用,培养面向科研、生产、管理第一线的一流中医药生物工程复合型人才。专业坚持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的方向,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办学特色,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生物工程技术人才。

注重现代生物工程在传统中医药中的交叉融合与应用,是中医药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建设的一大特色。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已用于中医药产品的开发、生产、培育及研究等方面,包括中药生物发酵、中药内生菌的分离、中药生物转化、酶工程应用于中药提取、中药细胞工程、中药生化分离工程等。医药产业已逐步成为支柱产业之一,而生物技术成果约有60%是用于医药业。因此,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中医药领域,而且前景广阔,办好生物工程专业也将更好地促进中医药院校的教学、科研发展。

二 具有中医药背景的生物工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教指委的专业规范以及社会需求与各类人才的专业特点,在大量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办学特色,研究确定了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具备生物工程基本知识、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和技能,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及中医药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 ‘在培养方向上,既要培养学生掌握生物工程的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又要注重现代生物工程在传统中医药中的应用与交叉融合,注重工程技术素养的培育,注重培养具有中药发酵工程技术、中药活性成分分离工程技术、能将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应用于中医药研究的人才,充分发挥中医药背景的优势和特色,培养出社会真正需求,并能在中医药领域发挥一技之长的复合型人才。

三 具有中医药背景的生物工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2]。围绕着培养具有中医药背景的生物工程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加强课程及教材建设,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注重特色项目的培育,重视中药发酵工程、中药酶工程、中医药基因工程等中医药生物工程技能的培养,这也成为了专业建设的一大特色。

1 实施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注重中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的培养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课程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水平[3]。生物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注重其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在广泛学习调研国内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教指委制定的专业规范要求,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优化和调整。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设了工程类基础课程,并增设了实训环节,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在培养学生具备生物工程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中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的培养,具有鲜明的中医药特色。除了开设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通用课程以及工程制图、化工原理等工程技术基础课程以外,还充分利用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中医药学这一优势学科,开设了中医学概论、中药药剂学、中药复方药动学等课程。同时,在专业实验课中也融人了中医药相关的内容,而学生开放实验项目、本科毕业论文中与中医药相关的比例均高达50%左右。

2 选用优秀教材,编写特色教材,融合鲜明的中医药特色

教材建设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必备的基础环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必然反映到教材上[4]。制订教材建设规划,完善教材选用机制,以此保证教材选用的先进性及中医药特色。针对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特色,编写并出版了符合专业方向需要的中医药生物工程教材《生物与制药工程实验》,该教材既注重基础知识,又着眼于实用性及学科发展性,并结合了中医药特色的实验内容。这些实验内容在生物工程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中医药特色,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3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点和特点,实践教学不但是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生物工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及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强化工程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

我校生物工程专业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工作,在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内容、课程整合与优化、完善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以满足生物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①在实验教学体系方面,实行多层次改革,对课程实验教学、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毕业设计实验、开放实验项目、企业实训教学、实验没计竞赛等多个环节进行优化,建立更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②在实验教学内容方面,增加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设汁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认知性实验项目,促进科研成果向本科实验教学内容转化,并根据学科发展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引入特色实验项目。③在课程整合与优化方面,对实验教学内容相关相承的课程,打破课程壁垒,进行课程整合,开设专业模块大实验,如将“基因工程”、“生化制药学”的实验课整合为“基因工程实验”,将“工业微生物学”、“生物工艺学”、“发酵设备”的实验课整合为“发酵工程实验”。“基因工程实验”将基因工程常用的实验技术串联起来,涉及基因克隆、菌种构建、工程菌的发酵、蛋白分离纯化、产品电泳与检测等环节,让学生在整个产品生产流程中了解各项技术,既有“点”、又有“面”,改变了过去实验课时少、实验内容孤立、交叉重复等现象。④在完善管理机制方面,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通过该平台实现信息、师生交流、资源共享、实验管理等功能。

(2)建设特色实验室,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

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建有生化分离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化学合成和化工原理等特色实验室,面向全校开放。每年承担150余项开放实验项目供全校学生选择,内容涉及生物工程各个方面,通过这些实验项目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科研能力。同时,根据学生的科研兴趣及就业方向,分不同专业方向,通过实行科研导师制、撰写论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如采用发酵工程技术培育药用菌(中药)、中药成分分离分析工程、中药制剂工艺、细胞工程、生物制剂等不同方向。

(3)注重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通过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改善实习教学条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打通校企联系渠道,使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工作。除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外,与多家校外具有中医药特色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为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行业的社会实践提供平台,使企业中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作为专业师资的补充,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生物工程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之,浙江中医药大学在全国20多所中医药院校中首次开设生物工程专业,没有先进的经验可以借鉴。根据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出了现代生物工程与传统中医药交叉融合这一专业特色,并确定了具有中医药背景的生物工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对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通过优化改革课程体系、编写选用特色教材、构建强化学生工程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医药背景的生物工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这将为中医药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个良好的理论支撑,也将为中医药院校其他非传统专业(传统专业指中医、中药等)的开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万海同.中医药院校中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研究[j].中医教育,2010,29(4):4-8.

生物医药的前景篇(10)

2015年,中药学家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重新复习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时,发现其中记述使用青蒿绞汁抗疟的记载而受到启发,首创乙醚低沸点提取方法,从中发现并成功提取青蒿素而获得这一殊荣。为追朔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历史人文价值,同时为巩固惠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成果,充分挖掘地方历史人文资源,推动惠州文化开发、旅游宣传、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经过严谨论证和认真筹备,惠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惠州罗浮山葛洪隐居炼丹处建设葛洪博物馆。并逢2016年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在罗浮山召开的期间正式开馆,志在铭记、传播葛洪伟大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筹建葛洪博物馆的过程中,如何让1700多年前的东晋名仕葛洪及其事迹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介绍给观众,是当时面临的最大难题。本文试从葛洪博物馆建设规模、设计原则要求及艺术陈列布展等方面阐述博物馆陈列布展及先进的陈列手段在展览中的应用。

一、葛洪博物馆建设规模及内容

葛洪博物馆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由原苏联工程专家设计援建的一栋部队大礼堂建筑改造而成。该建筑主体格调高雅,外观气派,重檐飞宇,融合了中国的传统装饰,古朴经典并保存完好。博物馆总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展示面积约2500平方米,分为三层。根据原有的建筑特点,一楼主要是序厅和葛洪鲍姑光电体验园、4d影院等,展示了葛洪炼丹、鲍姑采药的场景,其中一组180度弧形罗浮山水情景动画描绘了古代的罗浮仙境。二楼为“问道罗浮――葛洪生平史料展”,系统介绍了葛洪传奇的一生和对医药、道教等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三楼主要是“伟大发明――青蒿素研发专题展”及鲍姑故事、葛洪医馆,重点展示了屠呦呦发现提取青蒿素的事迹及鲍姑传奇故事。该馆充分运用新科技成果、重要的文献资料及先进的艺术手段和声光电设备等,使陈列展览的质量和可欣赏性都有很大的提高。开馆运营后,经国家及广东省内同行专家的认可,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葛洪博物馆设计原则和要求

葛洪博物馆是位于5a风景名胜区内的首个名人主题馆,在筹建过程中,按照博物馆布展原则编撰并审定陈列大纲作为陈列设计的基础,并参考展览人物的特性。为更准确定位这一著名历史人物,让人物及其事迹在展览中得到充分表达,为此,还特别邀请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人员组建了葛洪博物馆陈列大纲编写课题小组,并根据葛洪一生在医药、道教等方面的成就,设定陈列大纲的核心内容。陈列大纲的内容经国家及省、市专家多次论证完善后,在酝酿、制定、提交陈列设计方案时,为区别于其他博物馆,展陈策划及设计除强调体现葛洪生平事迹与惠州罗浮山的发展历史、文化内涵所营造的浓郁地方文化气氛外,还应实现葛洪与中医药文化、罗浮山文化、旅游文化的有机融合,使其形成鲜明的特色。我们还力求博物馆陈列布展寓意明确,创意独特,能充分体现罗浮山蕴藏的中医药文化内涵及葛洪著述对后世影响。对展厅空间的设计,要求对建筑现有实际空间、博物馆展览内容和展品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各部分、各单元内容和面积分配。科学安排展览的走向和展线,室外布展要与旅游线路相结合,布局得当,主题突出。

在参观流线及陈列设计上,基于原有建筑结构对葛洪博物馆展厅平面布局的影响,经过多次现场模拟、体验,在充分调研体验的基础上,并考虑观众参观方便,给出了最准确、科学、通畅的安排。基本满足办公、会客、文物储藏、设备用房和加装电梯等功能需求,同时特别强调各类引导性标识必须清晰明确,便于识别。对展厅环境氛围的设计,既要根据不同陈列展览内容与性质表现出不同的设计风格,又要兼顾总体设计风格的统一。基本陈列内容中应有场景的复原设计、高科技展示手段和互动性展示形式,在增强参与性和趣味性的同时要有新的创意。

三、陈列布展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葛洪博物馆定位以弘扬葛洪对中国中医药传统文化所做出的贡献为主,同时兼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根据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相关感言,希望把葛洪博物馆打造成为广东省乃至内地传承中医药文化、弘扬青蒿素精神的重要平台。按照这一定位,陈列大纲的编撰以围绕葛洪对中医药的实践和突出贡献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为主。考虑到东晋时期葛洪基本上没有留下具体的实物,为丰富陈列内容,提高展示效果,陈列设计也结合陈列大纲有关葛洪对医药、道教等方面的献。同时对征集到的一批相关历史文物进行科学分类和安排,并结合展示空间,发挥文物展品的作用,能更直观展示葛洪生平事迹,形象描述了其一生经历和对后世产生的重大影响等。此次配合主题展陈的文物展品有400多件(套)。另“伟大发明――青蒿素研发专题展”及鲍姑故事陈列也征集展品100多件,基本满足了整个葛洪博物馆的陈设和可观赏性。

葛洪博物馆主要陈列为“问道罗浮――葛洪生平史料陈列”,陈列内容分为“东晋名士 移居罗浮”“医药创新 匡济天下”“金丹先师 化学前导”“著述宏富 薪火传承”四个部分,展览以文物实物及史料为主,场景为辅助。陈列文物从北京、山西、安徽、江苏南京、湖南长沙、广东惠州等地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如征集有葛洪最著名的传世著作清版《抱朴子》《肘后备急方》。清初句容葛洪祠堂柱基石、重约200公斤的茅山圆形石井栏等。展品还有各种式样的制药、治病器具到小药瓶,玲琅满目、种类繁多。这些清末民初的展品,大都是大字号药店曾经使用的中药成品,从中可窥见古代行医的情况。另展出的器具也很有特点,这些药用文物器具主要集中在明、清以及民国时期,涵盖了从采药到成药的过程,具有地方特色,如从广东佛山“冯了性跌打药”瓷药壶到广彩行医图盘等,都很有岭南特色。这些器具生动再现了葛洪生平以及他在罗浮山采药、制药、服务群众的全过程。其次,还梳理征集了一批有关道教的文物,观众从欣赏文物展品过程中也能感受到葛洪行医修道的历史情景。

四、先进科技陈列艺术手段的运用

博物馆陈列展览是一项专业性强的艺术工程,在一定的布展空间内以文物或其他展品为基础,充分运用艺术手段,同时采用先进的声光电等设备配合辅助展示展品,并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而成。为全方面多角度展示介绍传统中医药知识和精华,让观众能在博物馆直接参与各种体验,葛洪博物馆将科技陈列手段运用到布展中,主要体现在以动画、vr、4d电影等声光电技术手段,通过多媒体互动设备、触摸平台、葛洪机器人等生动再现了葛洪在罗浮山修道、行医、著述的各种场景,同时提供可亲自“体验”艾灸的功效。对此,葛洪博物馆主要运用的科技陈列手段有:

动态《抱朴子云游罗浮图》:《抱朴子云游罗浮图》长39米,高5米,呈180度弧形铺展。以水墨绘制的长卷中国画情景图为基础,画面内容有奇峰怪石、飞瀑流泉、洞天奇景、飞鸟走兽……画面通过动态的展示,展现了青山绿水写意的罗浮胜景和葛洪徙居罗浮山的生活场景。该图采用18台电影级的投影仪同时工作的状态来还原画面效果,在设备运行过程中,水面上有水波荡漾、游鱼惊走的画面,摊开双手,各类虚拟花草、杜鹃花、艾草、青蒿等飘落下来可呈现于掌心,让观众置身于幻境情景之中。

问道葛洪多媒体互动设备:通过与本区域中的多媒体设备互动,观众可了解葛洪的哲学思想、艾灸文化以及罗浮山中草药等信息点。“问道葛洪”设置了观众与葛洪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通过触摸平台设备,葛洪会将他对修仙之法、治国方略、养生之道的见解娓娓道来。观众还可以了解艾灸文化、艾灸原理,并亲自“体验”一下艾灸的效果。

高清vr虚拟现实望远镜:观众戴上望远镜,通过vr虚拟现实望远镜头,可以360度观察罗浮山有代表性的药用植物,如青蒿、艾草、石菖蒲、金线莲、铁皮石斛、救必应、七叶一枝花、沉香、广藿香、两面针等药草的生长环境和相关知识。

全新4d影院:该设备首次在惠州市5a景区内应用,葛洪博物馆4d影院主要播放专门录制的《葛洪传奇》4d短片。影片介绍了葛洪一生的传奇经历,并根据影片情景精心设计出震动、坠落、吹风、喷水、扫腿等特技,形成独特的体验效果,参观者可从各方面、各角度体验葛洪的传奇人生以及罗浮山胜景。

葛洪仿真硅胶机器人:葛洪博物馆根据葛洪人物特点专门定制了一款仿真硅胶机器人,人物形象的设计以葛洪在罗浮山隐居时期的背景为参考,身高约1.8米,真人比例,年龄约为65岁,制作加工后如同真人一般。按照科学设定程序,观众可以同“机器人葛洪”互动,如为现场观众购买的葛洪著作签名、盖印,与观众实现脉搏测量功能,中医药相关的知识问答,自测健康状况,让“葛洪”把脉开方和“开口”提保健意见等。这种虚拟能实现直接与1700年前历史人物对话的现场体验,成为葛洪博物馆内最抢鲜的体验项目,也给众多游客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这些先进科技陈列手段在葛洪博物馆中的展示与应用,让博物馆陈列手段多样化,使其内容更加丰富,虚拟现实应用方面变得更多也越来越受欢迎。为进一步增强与观众的互动,葛洪博物馆还设置了葛洪国医体验馆,不定期邀请国医名师来馆内坐诊,观众还可以体验艾草绞汁、艾灸等环节。以上众多科技成果在葛洪博物馆中的应用,使其展览变得更加生动、精彩。

五、结束语

葛洪博物馆以弘扬中医传统文化为基础,以传承和创新中医药文化为己任,为科普中医文化提供了知识平台。葛洪博物馆充分运用展品及先进科技陈列手段,开^后观众反映强烈。从建成开放至2017年5月,共接待各地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各旅游团1330多个,观众23万余人次,其中未成年人数达8.4万人次,已成为来宾参观的新亮点和新热点。特别是该馆通过实物以及充分运用动画、vr、4d电影、机器人等声光电科技陈列手段,全方位多角度介绍了中医药文化。便捷直观的参观和体验得到广大游客的一致好评,大大提高了景区知名度和惠州文化软实力,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

葛洪博物馆建成开馆,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正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传承中医药文化、弘扬“青蒿素”精神的重要平台,将为中医药传承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 企业效益分析 下一篇: 尾气治理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