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前景分析汇总十篇-9游会

环境工程前景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03 11:53:52

环境工程前景分析

环境工程前景分析篇(1)

1、引言

 

电子招投标是以数据电文为主要载体,通过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对招投标业务进行重组,优化工作流程,实现网上招投标、评标、监督检查等一系列业务操作,高效、规范、安全、低成本的招投标管理。水利工程投资,不仅在工程建设投资,而且还将保护区域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建设和搬迁的居民,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水土流失控制,优化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纳入防洪综合考虑。对于社会公共水利工程,国家资金的投资来源,重点是国民经济的投资效益。对水电、水利、供水等工程项目,其投资来源一般是业主自筹,利用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重点投资于国家经济效益,同时也要注意投资的财务效益,分析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综合性水利工程一般具有防洪、发电、灌溉、供水、航运等多项功能。对于水利工程来讲,如果财务效益好,而国民经济效益不好的项目,一般都是不予考虑的,也就是说,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方案比选时,站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选择,水利工程总投资费用最小的项目才是最优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我们关注的是在满足各项功能,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利用价值工程、多方案比选等经济评价方法来选择最优的方案来进行设计,这是整个投资控制过程中要把好的第一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于水利工程建设耗资巨大,数以千万计,关系民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水利工程通常与地质、水文、气象、环境等自然条件密切,施工技术复杂,施工周期长,使得水利工程投资难以控制和掌握。因此,对水利投资的有效控制对建筑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

 

2 、工程电子招投标的优势

 

2.1 电子招投标规范了工程的建设

 

在招投标过程中采用电子化操作的招标系统可以实现网上招投标、招标公告、招标申请、电子标书提交、远程评估、成功的公示程序,每一环节紧密联系,实现了对招投标过程中各环节的全程控制。通过该系统的招标文件的内容,国家招标文件的示范文本模板自动根据招标文件的内容来生成,可以更规范的投标人的行为。招标企业的数据可以通过电子招投标制度和资格认证来保持统一,实现电子化,使招投标更规范的行为,欺诈被消除。

 

2.2 电子招投标系统安全性能大大提高,有利于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市场

 

由招标人向招标人指定的官方指定网站公布,邀请有资格的潜在投标人参加。该机构需要使用加密的锁在这个网站提交投标文件。所有的投标人在建立信息数据库后,通过招投标是唯一的在网上招投标申请和投标文件,并在网上运行过程中,提高信息的保密性,使投标过程更安全。与传统的投标人在业主或招标机构购买招标文件相比,电子招投标模式不能事先知道所有的投标单位,以防止串通投标。

 

2.3 提高效率与降低成本

 

运用网络技术,电子招投标可以在平台上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导致双方的招投标工作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对于投标人,电子投标系统可以是最及时的,准确地提供给投标人的投标信息,投标人在选择的时候,该项目的目标更方便,全面和详细的,该地区的问题不能再限制投标活动。同时专家重点审查工作的主要内容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评价效率可以大大提高,作出批准、审查和公告等步骤,缩短招投标工作的时间,进而使整个运行更为顺利,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2.4 电子招投标透明化

 

电子招投标相关论文的招投标方法,前者可以全过程的网络在线监督,对于招投标、监督部门可以自行选择的在线检查人员,始终提出质疑或暂停招投标工作,有利于促进政务公开,有效的预防和惩治腐败,确保公共资金使用的安全。最后,管理部门对相应的管理可以在电子招投标平台进行规范和统一的管理。

 

3 、促进电子招投标发展的决策

 

3.1 逐步完善电子招投标系统的管理体制

 

为了进一步规范国家和地方对电子招投标行业的法规,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制定电子工程招投标制度。优化电子招投标网络环境,加大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有效的病毒防护系统和应用服务器的安全体系,数据库服务器主机系统的安全性,通过防火墙配置等检测措施保证服务器系统的安全运行,保证网络环境系统的安全。

 

3.2 加强安全性管理

 

电子招投标过程通过网络系统,容易受到病毒、黑客的攻击,而且由于商业和个人的签名和印章由纸质件变成电子版,有安全隐患的存在。因此,未来需要相应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加强电子招投标系统的安全管理和门户网站的标准,并确保电子文件的安全。目前采用的加密和认证技术,信息传输是完整、有效、不可否认、支持权限和保密规范,以及认证机制、严格的访问控制系统、密钥数据加密,保证信息存储和传输系统的安全。同时提供有效的、详细的操作日志和审计功能,加强安全工作。

 

3.3 加大对电子招投标系统的推广力度

 

一个模型只有赢得公众的认可,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模式。政府有关部门有更多的信息资源,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安排专业人员指导现场,或知识和技能传授,使更多的人充分认识和了解电子招投标的优势,并积极把这种模式应用到企业中去。

 

4 、结束语

 

环境工程前景分析篇(2)

生态完整性的含义是保证和支持生态系统平衡、综合适应的能力,只有通过这一指标,才可以对某一地区的生态体系特征和生态承载能力进行系统评估,进而判断建设目标区域生态的影响程度和环境的合理性。通过景观生态学,可以对一些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判定,获得其最真实的能力,有效获取其实际数据。

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交叉性科学,主要是将地理学和生物学进行交叉,我国对这一科学的定义是:对于不同尺度上的景观进行空间变化上的研究,包括景观异质性的生物、地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这一研究在空间上具有非常明显的特色,属于宏观尺度上的空间研究,这一研究的主要核心集中在空间异质性和生态整体性2点。景观主要有3个因素:拼块、廊道和模地。拼块的含义是在外貌上与周围其它环境具有明显不同的非线性区域,在大小和形状等方面与其他相邻的环境都有不同的地方。廊道和模地可以算作是拼块的一种,是其中比较特殊的类型,这2种类型的形状、面积和连通程度的特点都具有特殊作用。廊道是2个拼块之间的衔接地带,主要呈现带状,是生态系统之间物质流、能量流和物种流的主要通道。模块一般指具有景观性的拼块,对拼块的景观性质和动态变化可以起到决定性作用[1]。当评价一项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时,需要从这项工程建筑前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判断,其主要判断的指标有:生物群落、区域环境、水和土地等。完成这些内容的评价工作需要人工进行,但现阶段我国的生态学基础研究方面没有相关的成果进行支撑,因此,要想完全进行相关指标的定量还具有一定的难度[2]。

2景观生态学在水利工程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以我国某一水电站为例,在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中,需要调查和分析生态因子,对于植被类型的调查是其中的重点内容,也是评价中比较重要的方面。使用样方法调查相关地点信息,在现状调查和工程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该水电站的环境,主要是模地判别、生产力计算和稳定性分析。在进行模地分析的过程中,需要系统计算景观中各拼块和样方数量、面积,计算出各部分之间的密度、频率和景观比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使用优势度值判别法。评价范围内用地的类型主要包括河滩裸地、水域、园地等,不同种类具有不同的生产力值,在这一评价中使用了世界范围内相同地类平均生产力作为主要的计算依据。经过系统判定,这一水电站工程的评价范围内自体系生产力的水平较高,植被比较丰富,恢复程度较好。评价范围内的模地是林地,可以动态控制生态系统,整个区域内各种植被交替存在,异质性较强,因此,该水电站工程内的生态完整性比较好。这一水电站建成之后,在相关评价区域内,高压稳定性的元素数量没有被大量破坏,生产力依旧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工程实施对其自然体系的稳定性影响较小。这一水电站没有对附近的植被造成严重影响,工程占地的面积和被改变区域的面积总和只占据全部面积的10%,其余面积的植被均没有受到影响。拥有动态控制的组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能力均没有受到较为明显的变化,因此,这一项目的实施没有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的变化,对阻抗稳定性影响较小,项目完成后对工程的完整性没有太大影响。通过上文的阐述,可以全面体现景观生态学在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评价中的作用,也可以体现出其具备的优点。通过这一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判断水利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借此衡量相关工程建设的利弊关系,保证水利工程可以有效地为我国的发展带来益处。

3结语

只有保证生态完整性,才可以进行非污染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景观生态学应用在水利工程生态评价中,符合生态完整性的特点,通过系统分析相应水利工程前后的景观优势度和稳定性,可以有效掌握工程建成前后的实际情况,并根据相应的情况找到一定的解决措施。但目前这一方式的使用时间较短,还需要经过不断地完善,才能发挥其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睿,刘胜祥,崔鸿.景观生态学在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中的应用———以托口水电工程为例[j].地球与环境,2006(5)

2史学峰,曹露,刘辉,李丽珍.景观生态学法在生态影响评价中的应用———以某风电场工程为例[j].科技促进发展,2012(5)

环境工程前景分析篇(3)

1 火力发电厂景观设计的必要性

景观设计是关于土地、植被、环境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

景观设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场地的规划设计、户外空间感的设计,在景观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景观设计是由地形、水体、植被、建筑、构筑物、公共艺术品等要素连接而成,开放的空间,广场、步行街、居住区、绿地、湿地以及城市滨湖滨河地带等都是被设计的主体,通过土地划分、土地分析、生态、技术上的发展规划和可行性研究。设计出景观系统、开放空间系统、公共游憩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等诸多单元之间关系的相互关联,使土地的保护、使用与发展达到平衡关系。不但要满足人们生活中功能上、生理需要上的要求,还需要不断的提高人类生活的品质,例如丰富人心理体验和提升精神追求。

目前,工业化进程在不断推进,环境日益恶化,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把景观规划与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得到均衡的发展;坚持景观创新设计与科学管理相结合,形成一套经济且切实可行的景观规划理念;创造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景观作品,达到展现不同地区风貌文化,提升9游会的文化的长远目标。景观工艺与科技的运用使得景观的运用不断融入我们的生活,把崇尚自然,力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作为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2 火力发电厂景观设计现状分析

在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景观规划设计已经在设计、实际生活应用中积累了很多年的设计发展经验,并在不同领域中融入景观规划设计。在西方发达国家火力发电厂是其电力供应的重要设施,其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各大公司都尽可能的改善其生态环境,提升企业形象。在发达国家中,景观评价也逐渐成为国家评价电力工程环境评价新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我国,电力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有关于电力工业景观的理论与实践成果都相对较少。电力工程建设对于景观设计的关注较少,数景观设计上还仅仅是停留在简单的表面绿化和功能分区的层面之上。

2.1 对火力发电厂景观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强

普遍观念中的景观建设完全是附属在厂区建筑物建设之后的。当投资成本成为问题,只是围绕建筑物随意添置一点花草树木充当园林景观,从而就会忽略景观设计美感与周围建筑环境的融合。

2.2 景观设计形式单一,缺乏观赏性及生态性

许多厂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呈现模式化布局。只是在厂区主干道两旁栽种树木,植物搭配粗放不精细。道路的分布也是中规中矩,局限于方框式组合,形式单一,设计感单调;可供员工休憩娱乐的场所较为匮乏;厂区中硬质铺装面积过大,样式较为传统,颜色过于单调。

2.3 生搬硬套,盲目模仿

在厂区的设计过程中,雷同的设计图纸,设计方案反复出现屡见不鲜。重复的复制,盲目的翻版使园区的景观循规蹈矩,毫无设计感。景观与周边的环境不协调,缺少厂区景观独特的风格,使景观表现形式变得很乱不堪。场所的环境特性,功能分区要求,资金投入量等被模式化所覆盖。

2.4 设计程序的不合理

景观设计工作与项目主体工程设计工作不同步。目前基建电厂在设计过程中,往往是把电厂厂区的建筑设计先完成,再进行景观的设计,或是在工程后期再进行景观设计的工作。通常这样的设计顺序会造成景观设计团队对厂区的景观设计效果没有一个很好地把控,造成在空地地区,随意添加植被,破坏了整体景观设计的协调性,致使厂区景观效果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

2.5 设计与施工脱节

在景观设计方案的评判,过分依赖于效果图。但对于景观设计中重要的观察与分析的基础工作,规划布局方式的整体研究,设计场所的生物物理特征,人类活动特征,文化与社会含义以及设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等重要的细节工作却被忽视。缺少了基础性数据作支撑,只是单纯的从造景美观的角度考虑,使用景观树等造景手法也是很难让设计达到最佳的景观效果。所以单纯从效果图的视觉效果上是无法判断设计方案是否是完整与合理性。

2.6 施工单位施工工艺不达标,无法很好地展现景观效果

绿化施工单位水平不一,难以充分体现园林景观工程的设计思想。绿化工程其严谨性和技术性不及建筑工程,使得很多人都会误认为绿化施工不过是种种树,铺铺草而已。施工水平低下的施工单位,不能严格按照项目管理方法进行现场施工,不能严格按照行业规定及景观设计图纸的意图进行施工,造成材料以次充好,施工质量无差,工程造价高,维护管理费高等结果。

2.7 不重视对绿化工程监理

监理工作在园林绿化中主要体现在:土质,肥料的质量管控;苗木规格及种植技术的管控;工程水平安全控制;工程垂直安全控制等方面,监督条例不到位,监督标准不齐全,导致电厂树木,植被花草生长不良,参次不齐,加大后期的管理费用,维护保养费等不良后果。但要保证厂区景观绿化为厂区增光添彩,做到严格控制施工程进度,做好施工前工作准备工作、施工过程中的进度控制,严把资金管等。不但可为的电厂景观绿化质量关保驾护航,还可帮公司节省部分财务费用。

3 火力发电厂工厂景观设计浅析

3.1 注重景观要素的分析与运用

火电厂景观要素分为自然要素、工业环境要素、人文要素、其它要素。

自然要素包括电厂厂区的地形地貌、气象气候、水文情况,土壤类型、植被属性以及周边环境的关系等方面,都直接影响到厂区景观的形成,是景观设计的基础要素。

工业环境要素是工业企业景观设计的必要条件。火力发电工业环境具有其特殊性,包含废气;废水;电磁辐射;噪声等;有高大的钢结构厂房、钢桁架栈桥,钢筋混凝土冷却塔等,构成电力行业特有工业环境要素。景观设计有序的进行配合,不但可以美化环境,愉悦身心,还可起到降低粉尘低空污染等实际问题。

人文要素是企业的发展史,企业精神与企业理念、9游会的文化特色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等,是工业厂区景观体系人文化、内涵化的基础。

其它景观要素需要根据不同厂区的规模大小、发展需要、厂区性质、自然条件、人文条件等各方面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与判断。

找准环境景观要素,对企业做好精准的定位,对进一步的景观设计会提供很大的帮助。

3.2 景观规划与总体规划相适宜

电厂的景观规划是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在电力工程建设总规划的同时进行景观规划。在总体规划进行时让园林景观规划同时跟进,可以给予设计团队对工业项目更深入,更透彻的了解,对9游会的文化感知的更多,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思考与观察,让设计灵感融入于厂区。

例如可以利用植物造景;几何图形拼接、中式园林树石结合手法;水系的弯曲绵延,时断时续等多种设计手法丰富景观内容;设计师还可利用对建筑结构框景设计;廊道或炉顶俯视效果等多方式尝试展现更好的视觉效果;厂区各区域功能性不同显示给人们的景观感受也不尽相同,如何让个功能区有特色,衔接过渡的更柔和等等都值得反复推敲研究。

规划需要有长远考虑和整体性安排,要与全厂的分期建设协调一致,以便达到所期待的景观效果。

3.3 景观设计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景观规划设计要与建筑主体相协调。电厂建筑结构外观质感坚固,淳朴粗狂,涵盖着钢筋混凝土的几何美感,是严谨,复杂,简洁,有序的结合体,极具观赏审美价值。

例如在景观小品上就可以就地取材,大型设备零部件都是彰显火力电厂特殊设计,刚硬风格,高水准,态度严谨,强技术性的特性,给人提供很强的观赏,借鉴性。再如凉水塔与烟囱是火力电厂典型性建筑结构形式,在这些体积庞大的建筑上也可以考虑加上颜色,图形的处理或外立面材质的变换或加上植物的攀爬等景观设计手法形成立体构筑物,使本身僵硬冰冷的建筑物附加上动感及生命力。

在景观设计中把景观小品、雕塑形式、屋面绿化、屋顶花园等融入生态设计的艺术形式用来丰富景观,起到与主体构筑物合二为一,融洽展现的作用。将园林景观纳入工厂总平面布置中,厂区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设计的核心,形成点线面结合,系统绿化的布局,从厂前区到生产区,从作业场到仓储区,从地面延伸到空中,充分展现立体景观形式与建筑、构筑物的大融合。

3.4 景观设计布局合理、保证安全生产

景观设计给人的是直观视觉享受,但在设计过程中不只包含“面子”工程,还要有坚实的“里子”工程。景观设计的走线走管也需要精心设计,不能影响生产所用管线和车间生产。具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3.4.1 综合管架

综合管架在电厂中很常见,承载着很多条来自不同方向,作用不同的管道。要充分掌握综合管架作用,利用树木的植物特性,即可降低钢架带来的压迫感,又可美化环境,在架空线下种植一些低矮灌木和草本植物。

3.4.2 树荫

在合理的搭配下,树荫会使景观增添新姿。在电厂厂区机房、烟囱、凉水塔等高大的构筑物无时无刻给人以压迫感,高大的灌木可以很好地遮挡高耸建筑物,减小对人的压迫感,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空中吸引到地面,利用植物的颜色搭配,形状,拼接形式其他景观小品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但是也要注意栽种位置,例如办公楼前向阳面不宜栽种,树影会阻碍窗户透光性,影响人们的心情,进而影响工作效率,存在安全隐患。

3.4.3 地下管线

地下主要考虑到地下管线的问题,诸如排水管、给水管、电力管、热力管、电信管等。不宜在管线周围栽种根系发达的植物,不可影响管线正常而简捷的铺设。

4 结束语

随着景观环境在我国人居环境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电力工程设计中引入现代景观设计已经是必然趋势。电厂景观环境是针对工业生产“主体”的分析,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方案设计。景观的营造不只是追求“景观型”企业,从工业企业内部结构规划出发,工业区的各种类型用地也需要协调规划,保证生产用地的同时,也严格控制非生产用地,保证土地的合理利用,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在利用良好的厂区环境为员工营造舒心场所感,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利用多学科的融合寻找更加生态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手法,实现景观对火力发电企业的文化、经济、艺术价值的更好展现。

参考文献

[1][美]约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辛娟.浅谈绿化工程施工管理[j].2014.

环境工程前景分析篇(4)

中图分类号:td88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1.1矿区生态修复的问题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约占一次能源构成的74%,但长期以来“高投入,高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煤炭资源“不可再生”的特点,人类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促进自身的生存发展、社会进步与物质繁荣的同时,对矿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的产生了严重破坏,如矿区土地采空渗透、土地塌陷空气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矿区自然景观被破坏等,并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闭坑矿区的污染源、采矿遗留的地质灾害都将继续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矿山废弃地数量众多,造成土地资源极大的浪费,对资源枯竭矿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景观的恢复成为共识。矿山生态恢复实际上是指对矿区植物和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保护,不仅是持续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又是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矿区生态修复不仅包括生态系统的重建,还包括景观结构修复、生态过程修复、生态服务功能修复、人文生态修复和生态经济修复以及社会经济修复等各个方面,是调节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共轭生态修复。我国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主要集中在工程和生物方法上,并均具备了较为成熟的修复理论体系。但是在矿山生态系统修复评价和景观结构构建上还存在系统性不足,缺乏直观性和连续性等问题。

1.2 gis在生态领域的应用

墨尔本大学的turk a指出生态环境修复保护是一项需要一系列规范来约束的科学性和程序性的复杂任务,而gis 技术为这个复杂的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巨大益处。相对于传统的纯数值评价方法,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在数据收集、管理和分析方面具有十分强大的功能,gis与模型软件有效结合时,就能得到一个有效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进而真正实现该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而且这个系统的成果能以可视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极大地提高了评价效率。本文将利用gis技术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和景观安全格局分析,从保护城市生态多样性的角度为矿区生态修复和景观安全格局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撑。

2. 评价原则与体系

评价过程中指标的选取和标准化、权重的确定以及如何将gis和决策过程结合是研究的重点。具体原则包括:生态优先、综合性及因地制宜等。本文以长治陶清河风景区总体规划为研究对象,探究gis技术在矿区生态修复和景观格局分析及恢复中的应用,研究其在矿区环境因子的提取分析和生态治理规划辅助决策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并制定研究区生态修复方案和景观安全格局构建。gis将使得矿区生态环境现状因子的获取和分析更为快速准确,通过对矿区三维景观模型治理模拟规划,可以为矿区生态修复和景观安全格局决策工作提供科学手段和依据。其技术流程如下(图1)。

图1 矿区生态修复和景观安全格局决策工作技术路线

3.生态修复和景观安全格局分析实例

3.1 生态及景观现状分析

研究区域位于山西省长治县,太行山脉中段西麓,居上党盆地腹地,长治县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县境内地表水年径流量8693万立方米,河流由东南向西北注入浊漳河,属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储采量5950万立方米。该县矿物资源充足,区域内地面有采空塌陷,范围较大。该段河道水体较充足,沿线湿地景观较好该段开挖水塘较多,湿地植被以芦苇为主,距村庄较近,湿地易受人为干扰,河道周边人工痕迹较重,部分生态环境受人为影响较严重,耕地侵占河道,煤矿向河道内排污,河道受矿区和生活区污染严重。

3.2 生态敏感性分析

本研究进行的城市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以gis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管理工具并将其应用于小尺度的生态敏感区划,分析了敏感区域的空间分布规律,使生态敏感性因子空间叠加分析变得高效准确。

综合考虑规划区存在着生态结构压力过大、环境污染严重和地质条件特殊等生态环境问题,选取对规划区建设影响的关键因素作为因子,总共包括地质、生境质量、地表水、高程、道路(图2) 。

图2单因子分析图

按照各评价因子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将其分为多个生态适宜性等级,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权衡比较不同评价因子间重要性程度差异的作用。本研究中不同的评价指标在矿区不同的部位所造成的影响程度是有差异的。因而根据各指标权重在不同的区域所处的不同评价标准,将敏感性分为3级,即高度敏感、中度敏感、低敏感,由此得出生态敏感性分析图。

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分析对于规划区建设进行指导和建议,由以生态环境指标为主的单一层次、单一要素评价向多层次、综合性评价发展。如图所示(图3),规划区沿陶清河基本为生态敏感区,低敏感区面积较大,分布在规划区大部分区域,生态破坏严重,为生态修复重点区域,生态高敏感区域和生态中敏感区域为生态保护利用重点区域。

图 3 生态敏感性分析图

3.3景观安全格局分析

现在的景观规划不再单纯以追求视觉效果为目标,而是需要构建兼有生态保护的意义的景观安全格局,本研究运用 gis技术,增加新的景观要素到一些具有很好的生态、观赏价值的景观中,设立生态廊道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以此恢复因交通设施建设造成的两个或多个破碎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链接,进而恢复破碎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提高生态系统群落演替速度,防止生态功能退化,最终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在工程建设中,使得原本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被切割成零散的小块,破坏了原有的整体性,造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降低。因此,规划区需要设立生态廊道以使得规划区生态系统重新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本次规划区景观基质为旱地(农田为主),景观斑块主要包括水塘、湿地(芦苇地)、菜地、果园。通过防洪分析、采矿塌陷区、河流廊道、生境质量等单因子景观安全格局分析,构建广域景观格局,并考虑特殊地段景观要求,构建综合景观安全格局(图4)。

图4景观安全分析技术路线图

图 5 景观安全格局图

从现状景观类型的斑块个数来看,水塘的斑块个数最多,从面积角度看,斑块总面积最大的,景观类型是芦苇,但是,破碎化程度较高,受人工痕迹干扰明显,生态作用明显降低。依据景观大斑块打造生态核心源。在源周围建立缓冲区,减少人的干扰,并建立景观廊道增强生态连通性,在廊道交汇处和较为脆弱的区域建立斑块战略点,构建完整的景观安全格局。

4.生态修复与景观格局恢复策略

4.1生态修复策略

根据gis的分析结果得出,陶清河规划区存在着生态结构压力过大、环境污染严重和地质条件特殊等生态环境问题。在遵循自然规律和防洪要求的的前提下,采用工程和生物手段,重建受损退化的河流生态系统,恢复河流泄洪、排沙等重要自然功能,维持河流资源的可再生循环能力,促进河流两岸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良性循环。采用“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并在河道整治中采用“近自然施工法”。多自然型河道治理方法是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与自然景观为建设前提,不是单纯的环境生态保护 ,而是在再生生物群落的同时,建设具有设定抗洪强度的景观河流。并经行以下生态修复工程:河床断面修复道形态修复、重建生态型护岸、再造丧失的河岸植被和湿地群落、保障水质的人工湿地构建、湿地保护与生物栖息地的营建等。

4.2景观安全格局恢复策略

由gis分析得知,本次规划区景观基质为旱地(农田为主),景观斑块主要包括水塘、湿地(芦苇地)、菜地、果园。通过对规划区河沿岸植被带、道路沿线植被带将风景区内绿地野生植物斑块与周边绿化区域相连。将野生植物廊道与水库—河流—湿地—绿地的多层次的生态网络相连。

消除人为干扰,使区域内个景观斑块联系起来,使物质和能量交流联通起来。大型斑块可以有效维持和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可以成为大型动物的生存场所;小型斑块可以作为小型物种的避难场所,其占地小,灵活,可以出现在建成区的景观中,具有跳板的作用,皆需采取保护措施。

河廊道作为规划区内最重要的一条生态动植物廊道,在保护区内湿地生境连续性,维持环境功能完整性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更要重点保护。

5.结论与展望

gis在生态修复及景观格局中的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优势:第一,利用已有的模型,在gis帮助下,将会使得计算更方便和快捷。第二,利用gis提供了传统的环境评价方法无法实现的功能。第三,利用gis建立矿区生态环境评价新模型,及对原有的传统模型进行改进。本研究在生态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到矿区用地的自然、社会、生态等因素,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选取评价指标。采用了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减少了权重评价的主观性。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城市矿区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划分基本生态控制区域和建设控制区域,从保护城市生态安全的角度提出城市土地利用建议,对城市建设用地的科学评价以及今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霈琳 胡振琪 资源枯竭矿区生态修复规划及其实例研究[j],中国环境学报,1009-6000(2009)07-0028-05。

[2] 冯东梅。闭矿后环境地质灾害分析[j]。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2,21(4):526-527。

[3] 刘大翔;许文年;黄晓乐;孙超;郭萍,gis 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研究。灾害与防治工。2009,66(21)。

[4]刘康,李团胜,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5] 杨宇鸿。gis 在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应用[d],长安大学,2006 :1052110。

[6]唐宏,盛业华,陈龙乾 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中若干技术问题[j],中国土地科学,1999,13(6):36-39。

[7] 李苓苓,3s技术在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研究一以银孤洞景区为例(硕士论文),首都师范大学。

[8] 杨修。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以德兴铜矿1号尾矿库为例,[博十后出站报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1999。

环境工程前景分析篇(5)

景观是高于生态系统的自然系统,载体是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景观在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物种流动、养分再分布、能量流动、景观变化、景观稳定性等方面具有较为特殊的规律。20世纪末,生态学广泛吸收地理学、生物学、信息学,测绘学、应用数学、系统生态学等理论,引入了景观的概念。景观生态学特别强调空间异质性,层次性结构和尺度在研究生态学格局和过程中的重要性。异质性是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其方法论的基点和核心。异质性是指在一个区域里(景观或生态系统)对一个种、或者更高级的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或某种性状)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或强度)。异质性是景观的抗干扰能力的体现。景现有三个重要元素――拼块、廊道和模地。拼块是一个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非线性区域,其大小,形状、类型、边缘与相邻的拼块有很大的差别。廊道和模地是拼块的特殊类型,因为形状、面积、连通程度的特点而具有特殊的作用。廊道是指两拼块间狭长地带,呈带状,是生态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和物种流的重要通道,如公路上预留的生物通道是廊道,河流是水生生物的廊道等。模地是景观内具有背景地域特性的拼块,在很大程度上对景观的性质、动态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沙漠、森林、海洋在气候等特性上为什么如此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模地有三个特性,即相对面积大、连通程度高和具有动态控制作用。相对面积是表现模地的重要参数。一般来说,一种景观元素覆盖了景观50%以上面积,就可以认为它是模地。如在流波电站评价范围内,林地相对面积为80%左右,显然林地是模地如果各景观元素的相对面积均不超过50%,则要由其它特性来决定模地。连通性是某些景观模地判别的重要元素,如树篱景观,树篱网一般只占景观总面积的10%以下,但由于其包围了田野,构成了单一的连续地域,高度连通性使其具有隔离其它元素的物理屏障功能、运输特性的廊道功能并包围其它元素使其形成孤立的生物“岛屿”。动态控制功能可以简单理解为模地是景观的动力源泉,控制了景观的发展方向,如树篱网由先锋种(如樱桃)及后来种(如栎树)混合构成,其种子被风吹落到附近的田野中,鸟和动物在吃果子的同时将种子带到景观的各个地域,因此树篱起了一个物种源的作用,把景观引向某种稳定状态或发生其它变化。

评价流波水电站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评价兴建工程前后,景观的生态完整性是否受到较大影响。主要指标可以概括为生物群落(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异质性程度、珍稀濒危物种是否锐减或减少)、区域环境(绿地减少,连通程度变差),水和土地(发生荒漠化或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对如此多的指标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分析计算是非常复杂的工作,大部分指标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专门研究才能确定,而现阶段我国生态学基础研究方面缺少支持评价工作的基本研究成果,评价单位完全将这些指标定量几乎是不可能的。

通过工程前后自然体系生产力和稳定性分析,综合判断工程对景观生态完整性的影响,是流波水电站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思路。生产力计算以世界范围内相同地块平均净生产力为依据。对计算结果的分析,采用奥德姆4级分类法――将生产力分为最低、较低、较高和最高4个等级,各等级之间的阈值182.5、1095和3650单位,计算项目前后评价范围内自然体系生产力,判断生产力是否因项目建设而降低到低一级别的生态系统。生态体系的稳定状况包括两个特征,即恢复和阻抗。恢复稳定性与高亚稳定元素(如植被)的数量和生产能力较为密切,阻抗稳定性与景观异质性关系紧密。流渡水电站工程所在地域内景观稳定,陛是通过对景观三个重要元素一拼块、廊道和模地的分析计算,确定模地,并从模地入手进行分析。根据模地的三个特性,采用传统生态学中计算植被重要值的方法(优势度值)来判别景观模地,方法是计算各拼块的优势度值,优势度值最大的拼块就是模地。

二、流波水电站实倒

流波电站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中对主要生态因子,如气候、土壤,植被等进行调查和分析。植被类型调查是现状调查的重点,是评价的基础。评价中采用样方调查法获得评价区植被信息。在现状调查和工程分析基础上分析流波水电站工程前后景观生态完整性,主要内容包括模地判别、生产力计算、稳定性分析。

模地判别判定模地采用传统生态学中优势度值判别法。首先对景观中各拼块、样方数目及面积进行量算,分别计算出密度、频率和景观比例。流波水电站工程评价范围内各拼块优势度值计算结果如表l所列。

评价范围内用地类型可大致分为河潍裸地、水域、园地、农耕地、疏林灌丛、竹林及落林阔叶林等类型,每种地块具有不同的生产力,评价中采用了世界范围内相同地类平均生产力作为计算依据。流波水电站工程评价范围内自然体系现状生产力为1 313 g/m 2・a,工程建成后生产力为1276 g/m 2・a,根据奥德姆分类,项目前后生产力水平均处于较高水平(1095-3650 g/m 2・a),流渡电站所在地域自然体系生产力并未因本工程建设而降低到低一级别的生态系统。

环境工程前景分析篇(6)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排放出大量的废气,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如何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成为当前发展的重要问题。为了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够给人们提供优质生活环境,园林景观建设加快了发展步伐,城市环境得到了美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为促进城市文明建设起到关键性作用。为了将园林景观的价值真正发挥出来,应该严格控制施工建设过程,把握住施工建设的关键点,提高施工建设质量,从而顺利进行园林景观施工建设。

一、园林景观施工特点

当前我国园林景观建设的规模还比较小,缺少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在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上还不够成熟,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园林景观建设受到了社会的重视,如果园林景观从设计方案到施工过程始终没有创新,将会制约园林景观建设的发展,建设出来的风景也无法满足人们需求,因此,园林景观建设应该改变现有的格局,向多元化、大规模化方向发展。通过长期以来园林景观施工建设总结出施工建设的特点,首先,在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建设模式,这样才能顺利进行园林景观建设;其次,园林景观设计工作是施工建设的关键,需要根据城市的特色和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方案,使园林景观与城市融为一体,增强园林景观的视觉效果;第三,园林景观的主体是植物,在进行施工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合理配置植物,并且要定期养护植物,保证园林景观的美观度。通过对园林景观施工特点进行分析,考虑到实际建设中的各项问题,能够提高园林景观施工建设的质量。

二、园林景观施工建设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

1.严格管控施工图纸设计

在园林景观施工建设之前,首先要设计施工图纸,之后根据施工图纸展开园林景观施工建设,施工图纸设计的科学、合理,才能保证施工质量,进而提高园林景观的质量,所以,在施工建设之前,应该合理设计施工图纸,相关部门要对图纸设计进行检验,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通知设计人员进行整改,避免施工中由于图纸问题影响施工进度。当施工图纸确定之后,要组织所有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一同了解施工图纸,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和理解,从而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在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根据施工图纸指导和监督施工人员作业,严格控制施工人员的操作手法,规范化操作才能保证施工质量。

2.严格管控施工流程

在园林景观施工建设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应该与工程管理人员一同合作,严格管理施工流程,保证施工人员能够规范操作,采用正确的施工工艺进行施工。

3.严格管控施工技术

(1)道路广场类工程施工技术

在园林道路施工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基层开挖,使土层高度与施工方案相符。在广场施工之前,要细致勘察施工现场,分析环境条件和城市特点,设计出合理的施工方案,之后按照施工方案开展施工建设。

(2)土方类工程施工技术

土方类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对施工现场的实际地形和地貌进行详细分析,合理设计土方工程的尺寸大小,保证土方工程的施工质量。

(3)假山类工程施工技术

园林假山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按照施工方案展开施工,也可以根据施工实际情况进行创新设计,合理配置假山,使园林景观更加具有独特性和艺术性。

4.严格管控施工质量检测

园林景观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施工流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当施工人员完成一道工序后,相关管理人员要对工程进行质量检测,没有问题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如果出现问题要及时与施工人员沟通,并认真进行整改,避免影响之后的施工工序,造成严重的工程质量问题,如果出现严重问题修补起来会很困难,耽误施工进程,延长施工周期,为工程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要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在检查的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利用施工图纸与实际工程做详细比对,并按照工程质量检测规定进行严格的检查,保证施工质量。

三、园林景观工程的管理和维护

为保证园林景观能够真正发挥出价值,保护城市环境,应该重视园林景观的养护工作。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工程竣工后园林景观建设还需要进行管理和维护工作,必须要认真落实和实施养护工作,保证园林景观的整体效果,才能真正使园林景观起到保护、美化环境的作用。园林景观养护工作的内容繁多,其中包括植被灌溉、绿地维护、病虫害防治、培育苗木、清除杂草等,还要优化植被配置,设计养护方案等等,帮助园林景观提高美观度和实用价值。在园林景观施工之前,设计人员首先要设计出施工图纸,当施工图纸审核通过之后,设计人员应该再合理设计出园林景观养护方案,为日后的养护工作提供有利条件,使园林景观能够发挥出最大价值。同时,还要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园林景观养护中,添置先进的养护设施和设备,保证园林景观养护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为了给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园林景观建设速度加快,起到了改善环境、美化城市的作用。为保证园林景观的质量,应该重视园林景观的施工建设过程,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施工图纸,并保证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都能详细了解施工图纸,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针对施工建设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进行严格的管理,同时,还要重视工程竣工后的养护工作,保证园林景观的美观度,延续设计师的意图,发挥出园林景观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胡笑冬.园林景观施工建设过程分析[j].装饰装修天地,2016(14):262-262.

环境工程前景分析篇(7)

1前言

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开始实施。在这部法律中明确了对规划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从过去只对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发展到对规划进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力求从决策的源头上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hj/ti30_200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和水利部的sl45-2006《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提出了开展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要求。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以在规划阶段识别出流域综合规划存在的不足,预测和评价流域综合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重大环境影响,提出预防、减缓和补救措施与建议,这是一种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早期预防措施。然而,流域综合规划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效应共同发生、相互叠加交织在一起,对生态环境所有组分均产生影响,导致流域综合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同时由于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我国开展时间不长,评价过程还存在不少技术问题,本文主要就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不确定性分析进行初步探讨。

2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不确定性的来源

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流域综合规划方案的不确定、环境信息的不确定和环境影响程度的不确定。

2.1流域综合规划方案的不确定

流域综合规划方案的不确定首先是指流域综合规划中各专项规划方案的不确定。流域综合规划中的总体布局方案只是初步确定了流域内各专项规划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每个单项规划中可能会有数种规划方案,这需要在具体的各专项规划中根据流域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开发的需要,选择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规划方案。因此在流域综合规划这一阶段无法确定各专项规划的具体方案,流域综合规划方案具有不确定性。

其次,流域综合规划方案的不确定还包括工程等级的不确定。流域综合规划方案中的工程等级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需求等因素综合确定的。但是如果在规划期内,项目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或者国家政策发生变化,规划中确定的工程等级就有可能变得过高或者过低,这时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程的等级。

2.2环境信息的不确定

2.2.1环境信息的动态变化

在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收集到的环境背景资料,大多数都是对目前或过去环境状况的介绍和分析,环境影响评价一般也是以此为依据来进行预测、评估流域综合方案实施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但是作为预测依据的环境背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变化着的,势必会增加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

2.2.2潜在的环境敏感区的不确定性

潜在的环境敏感区是指在将来的各专业规划中有可能被确定为部级自然保护区、部级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的地方。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不仅要评价流域综合规划方案实施对现存环境敏感区的影响,同时也要考虑对潜在环境敏感区的影响。潜在的环境敏感区涉及到环境、城建、国土、林业、文物等多个部门的规划,不确定性更大,不仅其准确位置、面积大小、功能分区情况尚不清楚,甚至于是否能够被确定为环境敏感区还有待商榷。

2.2.3空间信息的不确定性

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空问信息的分析一般是利用大尺度空间分析软件aregis来完成的。在进行分析之前首先要完成空间、地理、环境信息的采集与录入。使用空间数据描述空问实体,要对复杂的空问实体进行取舍、抽象和离散;在定位、采集、录入、储存、处理、分析和管理表达空间实体的空间数据时,常常不易明确地将空间实体分类,不得不从中抽取重要的特性来表达确定或不确定的现实实体,用确定的模型或规则描述空间实体,但是纯几何意义上的点、线和面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所以数据采样只是一种近似描述,所获信息不可能穷尽现实世界的全部,其准确性也同时会受到传感器和数学模型等设备技术因素的影响。而且获取的信息在被引入计算机系统并用于空间分析决策的过程中,又被部分舍弃或删除。同时,获取大量空间数据的真值并不容易,甚至有些空间数据的严格或绝对意义上的真假往往并不存在。所以,空间信息系统中实体的位置和属性信息与现实实体存在差异,即空间数据常常具有不确定性。

2.3环境影响程度的不确定

流域综合规划方案的不确定,导致综合规划实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的不确定。首先是规划多种方案选择引起的环境影响程度的不确定性。如图1所示,在综合规划方案中确定了对某河段进行水电开发,该河段的水功能区划分分别为保护区、保留区和开发利用区中的工业用水区,其水质保护目标划分为i、ⅱ、ⅲ类,同时水电开发三种开发方案正好在不同水功能区范围内,因此河段开发可能存在图中的三种情景,情景1、2、3分别会对河流的三种水功能区水体产生影响。

其次,工程等级的调整、开发方式(如引水式、坝后式等发电)的变更也会改变流域开发对环境影响的程度。不同等级的工程和不同的开发方式因其占地面积的多少和施工方式的不同,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也大相径庭。

3不确定的特点及对决策者的影响

由上可见,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不确定性存在着以下几个特点:普遍性、传递性、累积性和可降低性。任何一个流域综合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都在客观上存在着上述不确定性的因素,因此具有普遍性;规划方案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影响程度的不确定性,因此不确定性具有传递性;环境影响评价的各个环节均存在不确定性,必然会导致最终的减缓措施、结论的不确定,因此具有累积性;不确定性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来降低不确定性发生的可能,故其还具有可降低性。环境影响评价的不确定,尤其是评价结论的不确定,给决策者带来了很大的干扰。不确定信息主要来源于低精度信息,低精度信息会给出模糊的结论。低精度环境背景、预测影响能够导致模糊的结论。而模糊的结论则会降低结论的明确性,如方案一和二均被预测为具有轻度不利影响,但是“方案一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是方案二的2倍”的说法对于决策者更明确,更易于选择。

4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降低不确定性的对策

4.1使用基于情景分析的预测方法

情景分析法是将规划方案实施前后、不同时间和条件下的环境状况,按时间序列进行描绘的一种方式。情景分析法通过设定一系列情景,进而对比分析各情景下的人类行为和相应的环境状况,来评价不同情景下的环境影响,分析区域内不同时段、不同组合的人类行为对环境影响的贡献。情景分析法可用于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然而该方法只是建立了一套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框架,分析每一情景下的环境影响还必须依赖于其他一些更为具体的评价方法,需要与其他评价方法结合使用,如环境数学模型法、矩阵法或gis等。

4.2广泛开展公众参与

参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开展公众参与流域综合规划。通过开展公众参与,可以使流域综合规划涉及地区的相关部门了解流域综合规划实施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及人群可能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促进他们关注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出的减缓措施,结合实际情况对环境保护措施提出建议和补充。在对象上,公众参与不仅要包括专家、学者和民间环保团体,还要特别重视流域内环境保护、林业、水利、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在时问上,公众参与要贯穿整个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在方式上,主要采用召开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还可以通过网站、报纸等媒体形式相关信息。这样才能随时发现问题,保证提出的环境保护减缓措施及建议更加合理。

4.3以多方协作的方式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环境工程前景分析篇(8)

1前言

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开始实施。在这部法律中明确了对规划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从过去只对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发展到对规划进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力求从决策的源头上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hj/ti30_200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和水利部的sl45-2006《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提出了开展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要求。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以在规划阶段识别出流域综合规划存在的不足,预测和评价流域综合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重大环境影响,提出预防、减缓和补救措施与建议,这是一种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早期预防措施。然而,流域综合规划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效应共同发生、相互叠加交织在一起,对生态环境所有组分均产生影响,导致流域综合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同时由于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我国开展时间不长,评价过程还存在不少技术问题,本文主要就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不确定性分析进行初步探讨。

2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不确定性的来源

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流域综合规划方案的不确定、环境信息的不确定和环境影响程度的不确定。

2.1流域综合规划方案的不确定

流域综合规划方案的不确定首先是指流域综合规划中各专项规划方案的不确定。流域综合规划中的总体布局方案只是初步确定了流域内各专项规划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每个单项规划中可能会有数种规划方案,这需要在具体的各专项规划中根据流域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开发的需要,选择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规划方案。因此在流域综合规划这一阶段无法确定各专项规划的具体方案,流域综合规划方案具有不确定性。

其次,流域综合规划方案的不确定还包括工程等级的不确定。流域综合规划方案中的工程等级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需求等因素综合确定的。但是如果在规划期内,项目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或者国家政策发生变化,规划中确定的工程等级就有可能变得过高或者过低,这时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程的等级。

2.2环境信息的不确定

2.2.1环境信息的动态变化

在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收集到的环境背景资料,大多数都是对目前或过去环境状况的介绍和分析,环境影响评价一般也是以此为依据来进行预测、评估流域综合方案实施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但是作为预测依据的环境背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变化着的,势必会增加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

2.2.2潜在的环境敏感区的不确定性

潜在的环境敏感区是指在将来的各专业规划中有可能被确定为部级自然保护区、部级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的地方。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不仅要评价流域综合规划方案实施对现存环境敏感区的影响,同时也要考虑对潜在环境敏感区的影响。潜在的环境敏感区涉及到环境、城建、国土、林业、文物等多个部门的规划,不确定性更大,不仅其准确位置、面积大小、功能分区情况尚不清楚,甚至于是否能够被确定为环境敏感区还有待商榷。

2.2.3空间信息的不确定性

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空问信息的分析一般是利用大尺度空间分析软件aregis来完成的。在进行分析之前首先要完成空间、地理、环境信息的采集与录入。使用空间数据描述空问实体,要对复杂的空问实体进行取舍、抽象和离散;在定位、采集、录入、储存、处理、分析和管理表达空间实体的空间数据时,常常不易明确地将空间实体分类,不得不从中抽取重要的特性来表达确定或不确定的现实实体,用确定的模型或规则描述空间实体,但是纯几何意义上的点、线和面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所以数据采样只是一种近似描述,所获信息不可能穷尽现实世界的全部,其准确性也同时会受到传感器和数学模型等设备技术因素的影响。而且获取的信息在被引入计算机系统并用于空间分析决策的过程中,又被部分舍弃或删除。同时,获取大量空间数据的真值并不容易,甚至有些空间数据的严格或绝对意义上的真假往往并不存在。所以,空间信息系统中实体的位置和属性信息与现实实体存在差异,即空间数据常常具有不确定性。

2.3环境影响程度的不确定

流域综合规划方案的不确定,导致综合规划实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的不确定。首先是规划多种方案选择引起的环境影响程度的不确定性。如图1所示,在综合规划方案中确定了对某河段进行水电开发,该河段的水功能区划分分别为保护区、保留区和开发利用区中的工业用水区,其水质保护目标划分为i、ⅱ、ⅲ类,同时水电开发三种开发方案正好在不同水功能区范围内,因此河段开发可能存在图中的三种情景,情景1、2、3分别会对河流的三种水功能区水体产生影响。

其次,工程等级的调整、开发方式(如引水式、坝后式等发电)的变更也会改变流域开发对环境影响的程度。不同等级的工程和不同的开发方式因其占地面积的多少和施工方式的不同,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也大相径庭。

3不确定的特点及对决策者的影响

由上可见,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不确定性存在着以下几个特点:普遍性、传递性、累积性和可降低性。任何一个流域综合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都在客观上存在着上述不确定性的因素,因此具有普遍性;规划方案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影响程度的不确定性,因此不确定性具有传递性;环境影响评价的各个环节均存在不确定性,必然会导致最终的减缓措施、结论的不确定,因此具有累积性;不确定性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来降低不确定性发生的可能,故其还具有可降低性。环境影响评价的不确定,尤其是评价结论的不确定,给决策者带来了很大的干扰。不确定信息主要来源于低精度信息,低精度信息会给出模糊的结论。低精度环境背景、预测影响能够导致模糊的结论。而模糊的结论则会降低结论的明确性,如方案一和二均被预测为具有轻度不利影响,但是“方案一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是方案二的2倍”的说法对于决策者更明确,更易于选择。

4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降低不确定性的对策

4.1使用基于情景分析的预测方法

情景分析法是将规划方案实施前后、不同时间和条件下的环境状况,按时间序列进行描绘的一种方式。情景分析法通过设定一系列情景,进而对比分析各情景下的人类行为和相应的环境状况,来评价不同情景下的环境影响,分析区域内不同时段、不同组合的人类行为对环境影响的贡献。情景分析法可用于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然而该方法只是建立了一套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框架,分析每一情景下的环境影响还必须依赖于其他一些更为具体的评价方法,需要与其他评价方法结合使用,如环境数学模型法、矩阵法或gis等。

4.2广泛开展公众参与

参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开展公众参与流域综合规划。通过开展公众参与,可以使流域综合规划涉及地区的相关部门了解流域综合规划实施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及人群可能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促进他们关注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出的减缓措施,结合实际情况对环境保护措施提出建议和补充。在对象上,公众参与不仅要包括专家、学者和民间环保团体,还要特别重视流域内环境保护、林业、水利、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在时问上,公众参与要贯穿整个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在方式上,主要采用召开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还可以通过网站、报纸等媒体形式相关信息。这样才能随时发现问题,保证提出的环境保护减缓措施及建议更加合理。

4.3以多方协作的方式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环境工程前景分析篇(9)

收稿日期:2011-06-10

作者简介:高阳林(1981―),男,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园林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7-0039-04

1引言

场地分析应用于园林规划设计的前期阶段,是对设计场地现状情况、自然及人文环境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和总结。通过全面深入的分析,系统地认识场地条件及特点,为设计工作提供具体翔实的参考和指导。此外对于设计方案文本,必要的场地分析说明对理解方案和设计意图具有重要的意义。

2场地分析的内容及作用

场地分析是在限定了场地预期使用范围及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的。场地分析过程包括了从收集场地相关信息并综合评估这些信息,最终解决通过场地分析得出的潜在问题并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2.1前期资料的搜集

根据项目特点收集与设计场地有关的自然、人文及场地范围内对于设计有指导作用的相关图纸、数据等资料。收集资料主要包括5个方面:自然条件、气象条件、人工设施情况、范围及周边环境、视觉质量。

2.2场地分析的主要工作

2.2.1对场地的区位进行分析

区位分析是对场地与其周边区域关系以及场地自身定位进行的定性分析。通过区位分析列出详尽的各种交通形式的走向,可以得到若干制约之后设计工作的限定性要素,例如场地出入口、停车场、主要人流及其方向、避让要素(道路的噪音等)。此外,通过场地功能、性质及其与周边场地关系可确定项目的定位,并根据场地现状及项目要求结合多方面分析综合得出场地内部空间的组织关系。

2.2.2对场地的地形地貌进行分析

在设计中因地制宜并充分利用已有地形地貌,将项目功能合理的布置于场地中。地形地貌分析包括场地坡度分析和坡向分析。通过坡度和坡向分析找出适宜的建设用地,在保证使用功能完整和最佳景观效果原则的基础上尽量充分利用场地现状地形,减少对场地的人为破坏及控制工程造价。在坡向分析中应兼顾植物耐荫、喜阳等因素,在建筑布置中更要考虑建筑室内光照、朝向等因素。

2.2.3对场地的生态物种进行分析

分析统计场地中原有植物品种及其数量与规格。植物是有生命的活体,不但可以改善一方气候环境也是园林中展现岁月历史最有力的一面镜子。因此,通过对场地原有植物的分析,指导植物造景在尽量保留原场地中可利用植被的前提下展开,在控制工程造价的同时延续场地原有植物环境。

2.2.4对场地气候及地质及水文进行分析

通过对前期收集的土壤、日照、温度、风、降雨、小气候等要素的分析,可得到与对于植物配置、景观特色以及园林景观布局等息息相关的指导标准。如自然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日照、风及小气候对人群活动空间布局的影响等。此外还需注意场地地上物、地下管线等设计的制约因素,对这些不利因素需要标明并在设计阶段进行避让。

2.2.5对场地视线及景观关系进行分析

通过对场地现状的分析,确定场地内的各区域视线关系及视线焦点,为其后设计提供景观布置参考依据。例如景观轴线、道路交汇处等区域在园林设计中需要重点处理。应充分利用场地现状景观延续区域历史文脉,即设计地段内已有、已建景观或可供作为景观利用的其他要素,例如一个磨盘、一口枯井等都可以作为场地景观设计用。场地视线所及的景观也可借入场地中,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即是将“南山”作为景观要素引入到园内。

2.2.6对人的需求及行为心理进行分析

人与园林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人们的行为,而人们的行为也在创造着环境。不同人群对周边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根据场地现状资料深入分析场地潜在使用人群的需求可使设计更加人性化。不同年龄段、文化层次、工作性质、收入状况的人群,他们有各自不同的需求,而针对不同的需求所营造的景观也不尽相同的。例如,园林草坪中踩踏出条条园路就是由于前期分析缺失。设计前期进行人流分析,可帮助设计者描绘出场地中潜在的便捷道路。

2.2.7对场地的社会人文进行分析

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及现场问讯获得场地社会人文方面信息。对场地社会、人文信息进行分析可帮助设计人员把握场地主题立意思想,为场地立意提供线索。如历史文脉和民风民俗方面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人事迹、民俗风情、文学艺术作品等。而地标性及可识别性遗存也可以唤起对场地历史的追忆,如一棵古树、一座石碑或是一台报废的车床。

2.2.8对场地的风水格局进行分析

风水学是古人通过对环境的长期观察,总结出来的一套设计规划理论,在现代社会仍有一定借鉴意义,特别在别墅庭院、居住小环境设计中应用广泛。例如居住区交叉道路,应力求正交,避免斜交。斜交,不仅不利于工程管线设置,妨碍交通车辆通行,而且会造成风水上的剪刀煞地段。风水民谚有“路剪房,见伤亡”的谚语,这种地段不宜布置建筑,只适宜绿化和设置园林小品,标志性设施等非居住性设施。

每个设计项目的场地现状条件都不可能与项目要求完全一致,因此在完全了解项目要求的前提下,需要依据前期收集资料对场地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估,得出场地现状与项目计划及功能要求之间适宜程度。根据场地的适宜度找出场地现状中无法满足项目要求的因素,进而在其后设计阶段通过一定方式、方法对这些不利因素进行调整。

2.3场地分析的意义

确定了场地空间布局、功能及区域关系。通过场地分析首先划分场的功能分区,基于不同的功能分区及分析成果组织路网、布置空间。确定了植物选种及配置依据,合理选择植物品种保证设计植物的成活率。为设计方案提供立意的思想来源,通过对人文资料的收集,挖掘提取设计主题思想。为避免和解决场地中的不利因素提供了手段。指出了场地内的不利因素,包括不利的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如地上及地下管线、恶劣的小环境、土质等,使设计可轻松地避免这些问题。使场地自然生态、历史文脉及民风民俗的保护和延续成为可能。

3场地分析在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每个设计项目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客观情况,这里以陕北某中学环境设计为例说明场地分析在园林设计中的作用(图1)。

(1)根据项目目标“校园绿化”确定场地主要服务人群为在校学生。进而确定这一特定人群的主要需求及心理状态。高中生这一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4~18岁,生理发育基本在这个阶段完成,心理活动也逐步成熟。由于考虑到自身毕业后的前途,多数青年已经能够自觉地追求知识,努力学习,并且这种自觉性已相当稳定。因此,针对高中生的环境设计在考虑其学生特点的前提下,更应适当予以较自由的活动空间及较成熟的环境氛围。

(2)确定不同区域性质功能。根据场地中已有建筑布局及周边交通、环境关系,确定场地内各个区域的功能要求及其服务的侧重点。由现状图可知校园分东西两部分,正门道路以东为生活区、以西为学习区,针对不同使用功能上的区别东西两部分区域在定位上也应予以区别对待。东侧区域应具有较轻松的活动空间和开敞舒适的活动场地,而西侧区域则应相对规整。场地区域应根据其具置做相应考虑,东南角区域处于学校入口处,属于对外宣传的窗口,设计中主要考虑对外窗口宣传作用。而西南侧大片地块紧邻教学楼可考虑作为学生课外休息及课外教育用。西侧及西北侧区域由于位于校园后部且根据分析其光照及冬季风力较大因此仅做简单游园绿化。

(3)进行人流分析。学校以走读生为主、兼有住校学生,因此学校主次入口通向教学楼方向的道路应尽量宽敞且方便通达。由于校内较少车辆行驶,因此校内道路均为单行方向保证消防要求及学生安全。在各个建筑出入口前部应有一定的疏散空间。

(4)进行视线及景观分析。将区域建筑、出入口轴线延伸强化,可见由若干视觉焦点并结合人流方向将这些视觉焦点进行联系,最终可以用园林景观将整个校园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并通过景观设计将校园文化融入其中。

(5)对陕北地域环境及当地土壤进行调查为植物配置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料。在以上分析基础上可以得出场地基本架构要求,再根据这些要求进行设计,最终完成设计方案(图2)。园林设计具有艺术创作的特点,相同的功能要求的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里可以将场地分析理解为在理性基础上的工作,而其后的设计则兼具艺术的感性创作成分。当然场地分析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全面的场地分析可为设计提供强大的支持。

4结语

场地分析的价值在于能清楚完整地识别出所要实现功能相关的问题和场地条件,分析应在可行条件下尽可能地做到考虑广泛而深远。不论大型的景观规划还是微型的别墅庭院设计无不渗透着对场地的分析。在由场地分析转入设计阶段的过程中,应该保持设计严格遵从场地分析结论进行,避免前期分析与后期设计脱节的情况出现。通过场地分析,设计中的每一要素都应有合理的依据,从而达到“设计方案自然生长自场地中”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 张俊玲.基于场地分析的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以哈尔滨市马家沟任家桥和兴桥段为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9):7.

[3] 姚成丽.浅析场地分析在园林设计中的作用[j].资源与环境,2006(6):143~145.

[4] 王勇.从认知角度出发对环境设计的几点思考[j].山西建筑,2007(20):353~356.

环境工程前景分析篇(10)

中图分类号:s791.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234-3

景观设计是一门兼融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社会学、生态学、心理学、经济学、文化学、环境学等诸多学科。具有技术、艺术、社会、文化等属性。景观设计师需兼备人文综合素养,它既要有高度的艺术性,又要有严谨的科学技术性,同时还需兼备广博的社会及人文知识,如今,景观设计学科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1年西安世博会等大型展览活动的成功举办,景观设计专业被更多的人所关注,这也促进了我国景观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前景广阔,在各高校都得到了重视。

景观设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广泛知识面的景观设计师,他们应该能够解决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多种要求之间的潜在矛盾,并通过某种形式来满足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环境需要。目前国内各高校由于传统、资历条件、教学定位的差别,其相应的景观设计教学水平是不平衡的。而民族地方院校由于教学的资历较浅、师资队伍不足、师生比例失调、教师对教学投入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对于社会发展的反映速度过慢,还与其他高校景观设计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制约了本校教育的有序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民族地方院校应结合自己的特点,以基本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为平台,努力探索民族性、地域性特色的景观设计教学之路,创造性地建立、发展及完善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教育体系,探索景观教育新的发展方向,培养新型景观设计方向的人才,这项任务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内蒙古科技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体系也作了尝试性的改革,在学校的支持鼓励下,环境艺术专业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在逐步的构建,为将来实现景观设计方向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1 现状分析

1.1 国外景观设计教育的现状

总体看国外的景观设计专业教育,非常重视多学科的结合,包括生态学、土壤学等自然科学,也包括人类文化学、行为心理学等人文科学,最重要的是景观设计的基础知识。这种综合性进一步推进了学科发展的多元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边缘化:景观设计是在自然和人工两大范畴边缘诞生的,因此它的专业知识也处于众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

(2)开放性:持有各种专业背景的人都可以从事景观设计工作。

(3)综合性:学科专业的综合性。

(4)完整性:景观设计专业教育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包括建筑工程技术、经济政策、法律、管理到心理行为、文化历史、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5)体系性:这些多学科知识基本都统一在环境规划设计这一总纲下。景观设计自身也应有完整的学科体系。

1.2 国内景观教育需求

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内对景观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但是景观设计教育事业却发展缓慢,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城乡环境建设的保护和发展。从国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来看,对景观设计师的培养仍是只注重知识讲授而弱化了实践能力。国内目前的景观设计人员的培养和教育主要是在建筑类、农林类和综合性高校,还有一部分是在艺术类高校中。由于设置景观设计专业的高校的学术背景不同,具体的课程设置和规划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也会有所差异。

1.3 我校景观教育的现状

内蒙古科技大学环境艺术专业成立于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依托了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的学科背景,于2006年招收第一届学生,2011年3月与广告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共同合并成立为艺术与设计学院,环艺系包括200多名本科生,现已有两届毕业生。景观设计课程于2006年开设,是本校景观教育的开端。2010年《环艺专业景观设计方向的建设研究与实践》的校级教学(教改)研究项目立项,而我院景观设计方向的设立是势在必得的,因此做好课程建设和培养计划,更会使得下一步的申报工作事半功倍。

2 地域性的课程内容

《景观设计》是环艺专业本科生三年级的专业必修课程,共56学时,针对学校的地域性特征,我们在整体办学思想指导下进行地域性特色的课程建设,有针对性的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包括三部分内容:景观设计理论学习环节(12学时讲授)、城市景观环境认知环节(12学时调研辅导)、城市景观环境设计环节(32学时设计辅导),下面分别对这三部分内容进行介绍。

2.1 景观设计理论学习环节

在这部分内容中,结合地域性特征,我们有针对性的增加了包头市历史文化、景观发展史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草原景观的保护与开发等,以期从地域景观和技术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结合相关理论讲解,布置作业《包头印象》(图1、图2),通过这个小作业,让学生在学习景观课程之初理解自身文化背景下的景观,思考社会与文化背景对景观的意义,并展示在景观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个人经历的作用。学生从个人感知的角度认识包头景观的特点和原因,分析文化背景、历史原因,开始尝试分析小块地段的景观,绘制简单的示意图来表达所在城市生活环境的景观要素和肌理。

上一篇: 塑料污染防治措施 下一篇: 地质勘查行业现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