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的特征汇总十篇-9游会

自然环境的特征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10 11:35:03

自然环境的特征

自然环境的特征篇(1)

沙特阿拉伯位于阿拉伯半岛。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同约旦、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阿曼、也门等国接壤。 海岸线长2437公里,领土面积位居世界第十四位。

沙特阿拉伯地势西高东低。全境大部为高原。西部红海沿岸为狭长平原,以东为赛拉特山。山地以东地势逐渐下降,直至东部平原。沙漠广布,其北部有大内夫得沙漠,南部有鲁卜哈利沙漠。

沙特阿拉伯西部高原属地中海气候,其他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最高气温可达50℃以上。冬季气候温和。年平均降雨不超过200毫米。

(来源:文章屋网 )

自然环境的特征篇(2)

地域特征是综合性的地理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要素总和。地域特征是伴随人类劳动进步以及生产力的提高而形成的地域表现形式,可以作为人来改造自然的象征。地域特征往往具有其鲜明的文化标志,最为常见的便是建筑与典籍。通常情况下,地域特征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综合。具体分析看来,自然要素涉及气候、地形、植物、水文以及建筑的地域性,而人文要素会涉及到当地的宗教、风俗习惯、文化资源以及当地的历史等等。

自然要素中的气候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范围,而各地的气候差异导致了人们生活方式以及生活范围的不同,像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就不同,因而南北方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同,居住的房屋结构不同,依靠的主食不同等等。自然要素中的地形要素也造成了各地的地域差异,像我国不同的地形造成了不同的地理形态,有平原、有丘陵、有高原、有盆地、有沙漠等等,各地的建筑物也都是在依据地形的基础上而建立的,因此不同地区的建筑各有特色。另外,水文因素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影响巨大,典型的就是我国的周庄与乌镇,这两个小镇都是以水为特色而出名的。其它的自然要素,像植物以及建筑等的地域性,在我国一些其它地方都得到了体现。

二、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制约

1、审美观的不同制约着作品的设计

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其主体往往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设计者,而设计者本身就来自不同的区域,自然而然的带有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风俗信仰,受各自所在地区不同文化环境的熏陶。事实表明,不同地域的设计者在面对同一环境时,所表现出的审美观不同。因此,当某处的环境设计需要执行固定的方案时,设计者们往往会持有不同的观点,设计想法差距大时,还有可能出现一定的矛盾,以致于设计思路长期得不到统一,无形之中使得设计延迟甚至中断。从一定程度上讲设计者的思路决定着整个作品的设计以及观众的审美实践,这也是很多地方的特色建筑以及雕塑等等选用本地设计者进行设计的原因之一。

2、设计者的地域来源的不同制约着作品的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从一定意义上讲,本身就具有对环境升级改造的意味,是人类设计者发挥创造力、思维力以及想象力而作用于环境的结果。环境艺术的设计中的主客体在整个环境设计过程中以相辅相成的形式而存在,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贯穿于环境设计的整个进程中,且由内而外不断进行着。可以说,最终一个环境设计作品的完工,是环境艺术设计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过需要我们明确的一点是,此种相互作用最为凸显的就是地域特征的制约作用。如若从我们所熟知的城市建筑风格入手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将西方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移植到我国的南方水乡地区,那么由于地域特征的不同,移植过来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地域特色会显得格格不入。如果一个西方的环境艺术设计者来到中国,首先映入眼帘的地域环境的不同,包括建筑风格,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城市结构的构建等等,对于一些中国老百姓最为普通的审美事物,在西方环境设计者看来是比较陌生的,而当他的一个设计方案最终得到认可,并落实到地面上时,那么我们能够断定这个设计风格的建筑一定是杂糅的,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不纯粹意义上的建筑。

三、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促进作用

1、地域特征的创造性作用

所谓的地域特征其实是一个十分庞大且复杂的概念,对其认识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从单一的角度去分析。要想真正了解一个地区的地域特征,就不能将其孤立起来分析,而应对其进行外部与内部的有机解读,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解构。从一定程度上讲,地域特征的解构与重组是为了更好的发掘地域文化的起源、发生以及发展中存在的关系。事实上,从地域特征的解构与重组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地域文化所具有的共性以及个性,进而能够将本区域的文化与其他区域的文化普遍的联系起来,使得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博采众长,设计出既符合地域特色,又能吸引观众眼球的作品。

2、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共同性

从一定程度上讲,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改造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从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两方面来考虑,在结合地域特色与当地人喜好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人们审美特点的作品。很多情况下,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手段与工具而存在,由于其具有手段与工具的身份,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自由,因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艺术设计活动,因而在设计的过程中,既不能完全从审美的角度设计,也不能完全从实用的角度设计,而应该兼顾多方面的要求,从而使得设计出的作品既符合地域特色,又兼具审美与实用的双重功效。但是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有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一些地域中的地域文化与当下该地域的历史进程存在较大差别,有可能在某处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设计,而在另外一处则需要转换思维,转换设计方式,结合地域特征进行设计。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是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进程中实现共同发展。地域特征为环境艺术的设计提供了载体,环境艺术的设计丰富了地域特征。

3、地域特征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灵感

一名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者必定欣赏过无数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他们通常会游历世界各国的山川名秀、著名的风景点以及名胜古迹。通过不断的游历,他们的知识会得到增加,思维会得到开拓,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也会无形中得到提升。因为不同的地域有其独特的地域风貌,所体现出的建筑物也具有本地域的地域特色,通过了解各地域的地域特征能够为环境艺术设计者之后的创作积累丰富的灵感。环境艺术设计的灵感、创意往往来自于不同地域理念的相互碰撞中,当前后现代的环境设计理念十分强调“不均衡性”。对“不均衡性”涵义的理解,我们可以认为是不同地域特征在同一个设计作品上的整合。此种设计理念是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不同设计者思路的对接,以此来使设计的作品出现惊艳的效果。我们可以在世界各地发现“不均衡性”的代表作,像波兰的斜屋以及荷兰鹿特丹的立方地住宅等等,这些都是“不均衡性”在建筑艺术设计上的佳作。“不均衡性”可以创造出优秀的建筑以及艺术作品,事实上,地域特征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以及融合力。2008年奥运会期间的“鸟巢”,可以说是地域特征融合力的代表作,“鸟巢”的整体设计理念十分明确,一方面体现着我国华夏文明的原始特性,另一方面又在吸收、借鉴西方建筑新理念的基础上,彰显着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性。

四、地域特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进入新时期,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不断的改善,相应的人们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改革开发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已经步入了现代化社会的行列,客观上也促进了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它所涉及的范围广,包括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以及环境艺术方案的制定等等,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起步较晚,发展比较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在很多方面存在有差距,尤其是在技术与设计理念上,差距更大。相关的环境艺术设计者指出,目前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存在最重要的问题便是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结合问题上。当今时代,我们在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可以观察到,大部分的建筑物采用“玻璃幕墙方格子”的构造,几乎所有的建筑物都大同小异,很难体现当地的地域特色,如若此种建筑风格得不到改变,那么照此趋势发展下去,地方的区域特色将会逐渐被淡化,甚至消失。

五、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在关系

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二者间的联系既体现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又体现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中。环境设计工作者往往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地域背景的不同以及文化上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会限制环境艺术的设计。但是二者也可相互借鉴,地域特征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创作灵感,环境艺术设计丰富地域特征。从某种程度上讲,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就如历史与创新的关系,通常情况下所指的传统,往往是指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而成,具有浓厚的艺术价值,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采取正确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的基础上,继续创新。传统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继承下来,并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使其以崭新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环境艺术设计者在对待外来文化时,也应采取正确的态度,我们可以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可取之处,但是一定不能够原封不动的照搬照抄,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应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将不同地域的文化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自然环境的特征篇(3)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内涵

环境艺术设计是综合利用各种艺术手段和工程技术手段,为人们创作出具有科学的生存环境的一种艺术活动。它的美学内涵蕴藏在整个设计过程和设计空间之中。环境艺术设计分为室内设计和室外设计。不管是室内设计还是室外设计,努力地使空间环境具有美的时代感是环境艺术设计所追求和奋斗的目标。人们运用环境艺术设计,通过设计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美学特征来愉悦身心、美化生活。可以说环境艺术设计中美学特征的体现是设计作品成功的重要标志。

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主要通过色彩、景物造型、特定的装饰等来体现环艺设计中的美感;通过不同颜色的相互融合、相互排斥、相互混合或者相互反射,从而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通过色彩引起人们的联想,使环境艺术设计达到有效、积极的心理审美反应。例如,绿色让人感觉清新,红色让人感觉热情,灰色让人感觉忧郁,橙色让人感觉明媚等等。所有这些,都为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增加了更多的人文色彩。不同的装饰能够突出不同的景物特点,增强设计的表现力,不管哪一种形式都能够表现出环境艺术设计不同的美学特征。只有充分地理解和把握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特征,才能够使环境艺术设计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美学特征的完整性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美学特征的表现具有完整性。“美者,合异类共成一体也。”环艺设计的重要核心理念就是环境整体意识的确立,通过整体意识的综合表现来展现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诸如景观设计、建筑外观设计、绿化设计、城市雕塑、商业用地环境规划等都是在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我们要求的美感是能突出各类空间的艺术特征,又能将其统一于环境艺术空间的整体之中。此处的“完整性”不但是指单个设计的完整性,还要求它能够与周围的环境达到高度的协调,每个设计构成建筑组群,同时又是作为该组群的一部分而存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整体总是大于它的各部分之和”,从美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整体的美感大于各个部分之和。因此,只有从完整性的角度来对美学特征进行全面把握,才能够使环境艺术设计更好地体现出它的美学特征。

三、环境艺术设计中美学特征的生态美

生态美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特征之一。因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是我们现代生活的现实环境空间,所以随着我们周围环境的不断恶化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美的体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必然要求。在自然生态美的视角下,美学观是科学的生态观,是普遍的伦理观和美学观在人类生存环境中的共同体现。体现这种美学观的设计可以称为“绿色生态环境设计”。在具体的设计中,这种生态美体现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上,我们应当尽可能地通过自然环境来增强人工环境的美感。随着人们生态环保观念的不断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美越来越有突出的体现。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展现出自然而然的生态美的美学特征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必然要求。

四、环艺设计中的美学特征的特色美

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还包括特色美。设计是环境艺术中的重要一环,极具特色的设计可以吸引人们的目光,增加整个设计的感染力。在城市风景设计中,每个风景都代表着城市的特殊韵味,在设计时一定要注意保持它原来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增加新的表现元素。对于一个城市的设计改造也要遵循该城市的特色,从而显示出设计的特色美。可以通过具有代表性的雕塑体现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可以通过建筑群的构造体现城市的现代美等,这些方法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城市的美感和魅力。

五、结语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整体美、生态美、特色美等都是设计的美学特征的具体表现。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美,缺少了美的展现,设计也失去它的价值。总之,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地展示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努力提高设计的审美情趣。(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自然环境的特征篇(4)

所谓地域特征,就是指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内,由于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融合,形成的一种只有该地区独有的特点。一般常见的自然因素为水文特征、气候特点。而气候本身对地域内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造成严重影响。水温因素对一个地区地域特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整体环境打造上,如周庄就是典型的以水著称的地方。而人文因素则是一个地区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受到历史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最终形成的文化精神特点。而将地域特征融入环境艺术设计当中,则是我国艺术设计行业发展始终忽视的一个问题。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其主要原因是无法实现地域特征与艺术设计的完美融合。例如,当前我国许多地区的艺术设计当中都使用了玻璃幕墙形式,可是这一形式的应用却没有将各地区的特点融合起来,这就会导致地域特征无从体现,进而造成地域文化逐渐走向消亡。

2在我国传统环境艺术设计中所体现出的地域特征

2.1古典园林

虽然说我国在艺术设计领域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且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但是也不得不说我国在古典园林设计方面,也尝试将地域文化和特征融入其中。首先,我国传统思想本身对我国传统设计的影响是相当明显的,而这体现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就是和谐、端庄之美。讲求自然的和谐与实际景观之间可以融为一体,互相衬托。这与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分不开,同时也是我国优秀思想文化的体现。其次,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在园林设计过程中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作用。众所周知,我国古典园林往往给人一种充满文化气息与色彩,并且体现着我国悠久历史的特点。尤其是我国山水画,更为讲求良好的意境,而其创作灵感也是依山靠水形成的。这些文化特点在园林设计当中有着重要体现,比如构景应该保持一定的顺序,还应该对空间进行严格划分,这些都是传统园林设计中需要遵循的历史文化要求,同时也是我国独特地域文化特征的展现。

2.2传统民居

传统民居也是我国地域特征显现的重要形式,因为其受到的人文因素远大于自然因素。传统民居本身蕴含了丰富的风俗特点与风土人情,如蒙古包就是我国典型的带有地方特色与地域特点的建筑,其也成为我国当前重要的民居文化遗产。所以在民居设计中,地域特征确实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

3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内在关系的分析与探讨

3.1环境艺术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地域特征的限制

前面已经提到了地域特征的概念,同时也分析了古典园林与传统民居设计中,是如何体现我国地域特征文化的。那么地域特征本身与环境艺术设计必然存在着分不开的关系。首先环境艺术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地域特征的限制与影响。其一,从设计师角度来看,环境设计师并不一定是当地人,所以在其设计理念当中,很容易受到自身传统思维文化的影响,故而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其二,环境艺术设计本身是对当前已有环境的再创造,所以往往需要通过思维的跳跃创设出符合当前设计要求的设计内容。故而在环境设计过程中,除了应该遵循传统的地域文化特征,更需要设计师充分发挥想象,实现主客观因素的全面融合,进而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实现共同促进。

3.2环境艺术设计是对地域特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地域特征文化实际上是对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展现,所以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融合地域特征,也是对地域特征文化和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从某种程度上看,地域特征的发展经历了相对漫长的阶段,而在这一过程中,确实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所以环境艺术设计需要注重对地域特征文化的加工与传播。在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首先应该充分了解传统文化并且给予其足够的认同。将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体现出来,经过加工与创造赋予其新的内涵,在现代建筑中对其有所展现与传播。例如,苏州园林,其私家园林中包括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以及留园,这四大名园反映的艺术风格就分别是我国宋元明清四朝代的特点。每一时期因为社会背景不同,所以在艺术风格设计、传统文化融入以及社会主流思想影响下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同,都会导致不同时期的艺术设计风格出现差异。其次,设计师还需要对现代文化进行融合,可以通过借鉴与学习先进的理念与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保留,并且在其基础上发展出全新的内容。例如,宁夏地区的“中阿之轴”就是以中式建筑风格与阿拉伯文化有机结合的典范,更是将地域文化植根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举措。

3.3是现代化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

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实际上也是现代化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因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离不开环境艺术设计,所以在现代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考虑与当地地域文化的一致性。例如,在实际设计过程当中,应该考虑当地的自然情况,如天气、气候、环境,并且确保环境设计本身不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始终以节能环保的理念对设计方案进行改进与优化,从而实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不仅仅具有很强的视觉观赏效果,更应该具有典型的生态可持续特点。简言之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必须要将艺术设计本身与当地地域特征完美结合起来,才能满足当前人们的审美需求,也满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目标,最终将环境艺术设计本身打造成极具地方特色的环境艺术作品。

自然环境的特征篇(5)

景观设计与建筑学、环境艺术、生态学、园林规划,旅游规划、市政工程设计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景观设计"(又叫做景观建筑学)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景观设计以建筑环境规划为出发点可分为:艺术景观设计、空间道具设计、会展展览设计和节日氛围设计等。

一、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的概念

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是对建筑环境各相关要素进行研究的整体设计。因此我们要树立一种整合思想,就是要对局部各要素进行交叉综合设计,而不只是简单的功能的组合,更重要的是一种高屋建领的使物质要素及其环境达到尽善尽美的建筑环境设计。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研究的是以建筑与环境为主体的物质空间设计,也就是说,它可以合理安排并组织空间诸要素关系。作为建筑环境范围内的建筑问题,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的出发点是空间和形象,它合理的补充和完善了自上而下的建筑环境规划行为。通过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理论,人们能够从生活的、运动的、综合的、整体的、直观的等等多个方面来对建筑环境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景观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它一方面涵盖了视觉美学意义,另一方面,也涵盖了地质、地理和地貌属性等地学意义,并涵盖了承载了人类文化、精神的文化意义。与此同时,景观承载了生态系统能源和物质循环,具有非常显著的生态意义。在实践方面,景观规划设计是通过安排土地及其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实现景观的各种功能的协调和完善,从而保证生态平衡以及人类的正常和舒适的生活。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建筑环境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

景观(landscape),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呈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草原景观、森林景观等;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于风景园林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而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房地产中的园林绿化和小品、喷泉叠水。而一个更文学和广泛的定义则是“能用一个画面来展示,能在某一视点上可以全览的景象。尤其是自然景象。”但哪怕是同一景象,对不同的人也会有很不同的理解,正如meinig所说“同一景象的十个版本”。景观是人所向往的自然,景观是人类的栖居地,景观是人造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

(一)自然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

景观设计的内容根据出发点的不同有很大不同,大面积的河域治理,城镇总体规划大多是从地理,生态角度出发;中等规模的主题公园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常常从规划和园林的角度出发;面积相对较小的城市广场,小区绿地,甚至住宅庭院等又是从详细规划与建筑角度出发;但无疑这些项目都涉及景观因素.通常接触到的,在规划及设计过程中对景观因素的考虑,通常分为硬景观和软景观。据我理解硬景观是指人工设施,通常包括铺装,雕塑,凉棚,座椅,灯光,果皮箱等等;软景观是指人工植被,河流等仿自然景观,如喷泉,水池,抗压草皮,修剪过的树木等等。建筑环境自然特征是建筑环境形体的结构层,不同的自然特征决定了不同的建筑环境艺术中的景观设计特点。

建筑环境形成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自然特征,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环境的形态特征。在建筑环境景观和个性塑造方面,上帝最珍贵的赐予是自然环境,这是形成建筑环境景观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在建筑环境艺术中的景观设计中,必须对各种因素的特征和潜在的美学价值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将它们充分展现在建筑环境中。

景观作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体的人与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景观是由"场所构成的,而场所的结构又是通过景观来表达(norberg-shulz,1979,p8)。与时间和空间概念一样,场所(地方)是无所不在的,人离不开场所,场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处,场所使无变为有,使抽象变为具体,使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个认识和把握外界空间和认识及定位自己的出发点和终点。哲学家们把场所上升到了一个哲学概念,用以探讨世界观及人生(casey,1998;heidegger,1971);而地理学家、建筑及景观理论学者又将其带到了理解景观现象的更深层次。对场所性的理解首先必须从场所的物理属性,主体人与场所的内-外关系,以及人在场所中的活动,无所不在的时间,四个方面来认识.这四个方面构成景观作为体验场所的密不可分的整体。

建筑环境的自然特征主要涵盖了气候、地形地貌、水系和其他自然资源等等。

第一,气候对于建筑环境的建筑格局、空间形态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等都能够起到非常关键的影响。建筑环境环境的各个方面都能够受到气候的广泛影响,例如,气候能够直接影响到建筑门窗的大小、屋顶坡度的大小和建筑风格,并且,气候也是和建筑间距和群体组织息息相关的。

第二,地形地貌直接关系到建筑环境的空间特征。如果建筑环境空间和地形地貌是互相重合的,那么,地形地貌特征就能够作为建筑环境的空间特征。例如,草原建筑环境呼和浩特市、丘陵城市大连、山城重庆、高原建筑环境的拉萨市等等。相反,如果建筑环境空间和地形地貌是相对独立的,那么,地形地貌就可以作为建筑环境的关键景观。例如,兰州市被山脉所环抱、洛阳市是靠山而建的等。

第三,水系在地形地貌中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形态,它也对建筑环境空间起到巨大的影响。在建筑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水。通过水这一因素,建筑环境空间能够变化多端,建筑环境的生命力会更加旺盛,因此可以说,建筑环境的重要风景线是水。例如,临湖的杭州、遍布水网的苏州、夹江的武汉、海岛上的香港、滨海的青岛等等,都体现了水对于建筑环境艺术中的景观设计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对建筑环境景观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滨水区的环境,以及相应的建筑、街区等,同时,这些可以作为建筑环境的边缘,从而使建筑环境的整个风貌得到充分的展现。

第四,包括风力、植物、水力、矿物等在内的其他自然特征也都对建筑环境空间和景观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自然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如图1所示。

图1 自然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

(二)文化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

建筑环境能够承载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形成于多种多样的文化背景中的建筑环境,能够使多种多样的文化内涵得到充分的体现。与此同时,分别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成长的不同的建筑环境也能够体现出各自的价值指向。对于传统的建筑环境来说,不管它是在什么样子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出来的,它的自身特色及其文化上的魅力都能够充分的展现出来。受到相同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在建筑环境形象存在一定的共性的同时,也会由于不同的地区的文化底蕴的区别而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文化差异而带来的与其相适应的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以及建筑环境的差异是建筑环境存在着个性和特色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所谓文化,就是人类生活和存在的一种方式,而建筑环境可以特殊和集中的表现出文化这种方式,建筑环境是文化积淀的产物。建筑环境赖以存在的背景就是建筑环境的文化,文化直接关系到建筑环境的内在的本质特征。建筑环境的文化主要涵盖了两种形态,它们分别是: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可以将显性形态描述为人、地、物三部分。所谓人,就是人的活动,也就是说,建筑环境中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人的交谈、约会、交往、聚会、旅游、游戏等等,传统习俗已经将这些活动组织在一起,形成建筑环境的一个关键的显性形态。所谓地,就是人活动的领域,也就是人的活动的位置或者场所,这些位置或者场所就像是一个“粘合剂”,能够将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活动聚集在一起,地是建筑环境中最具特色和最富有感染力的一件事物。所谓物,就是构成空间的要素,例如,一幢建筑、一个铁塔、一个雕像、一个足球场等等都是物。所谓隐性形态,就是那些对建筑环境的形式与发展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和深刻的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生活习惯、人们的心理特征等等,其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场所对人的活动的作用的第二个方面是认同,它是与地方的特色和个性相对应的,认同即与特定的环境成为朋友,或者说是使自己归属于某一场所,和这一个地方上的社会群体。认同于一个场所,是一个适应于这个地方的所有自然过程与格局以及社会的过程和结构的结果,是个体人的秩序与其脚下的土地,头顶的苍天,以及周围的自然和人的秩序的谐同,当对方告诉你是来自哀劳山的麻栗寨时,他实际上带给你的是哀劳山半山腰上的那个村寨,寨子上头的那片密林,林子上的云雾,以及寨子下面的梯田,和梯田上的那丛树,那一堆巨石;他实际上还带给你那 又长又粗的竹筒烟枪,男子头顶的红头巾,少女身上的黑底白纹绣花,还有竹筒米饭的清香,以及蘑菇房、长街宴、神树上的祭台。这里,人成为场所的一部分,场所也成了人的一部分。

文化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如图2所示。

图2 文化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青岛湛山寺)

三、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探讨了自然特征和环境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在保证功能需要的同时应遵循生态性的设计原则, 建筑环境开发者和景观设计者必须把地域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建筑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和有力保障。另外,将建筑物融入到当前的景观设计范畴之内,充分融合建筑空间的美学特点和人们的视觉特性,可以使建筑环境艺术中的景观设计发挥出极好的效果,从而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自然环境的特征篇(6)

近年来,出现一种新型的艺术设计形式,即,环艺设计。环艺设计在很多领域应用颇广,涵盖了人文、地理、社科等各个领域,且与人们的生活保持密切联系,其在推进社会进步、引导艺术设计走向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环艺设计实际上包含了两种形态,综合了外界环境与人的审美,将美学体征应用在环艺设计中,不仅可以提升设计艺术魅力,同时可以满足人们对美的渴求,有着双重意义。

一、环境艺术概述

艺术设计与环境设计是环艺设计包含的两个部分,主体部分是环境设计,突出环境的价值,设计对象本身与周围的事物均是包含的内容,分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是与人们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环艺设计中的环境设计主要指人工创造的环境,同时也是核心职能。

而艺术设计则是一种衬托与辅助手段,就是指利用大众的审美需求,依据设计人员的能力与文化内涵调整设计对象,m而统一环艺设计的个性与共性。

二、环境设计中美学特征体现

(一)环艺设计整体美的体现

整体环境意识是环艺设计的核心与灵魂,是指对整体环境关系的表达与感悟,在当今社会,城市不断发展使一个城市的美感不断减少,且城市美感并非某个区域所能决定的,而是透过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由内而外体现出的一种整体性的美学想象,由此,在对城市环境设计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城市不同区域的特点,比如公园的特点、广场特点、建筑特点等,要整体上把握,单从某个要素入手容易出现偏执的设计之感。比如,环艺设计时,需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协调关系,由众多的单独建筑可以组合成建筑群,这时候,建筑就是一个整体,美感也就自然产生。环艺设计的灵活是自然体关系的综合表现,《释名》中称:“美者,和异类共成也”。单一的局部形态共同形成了城市环境,亚里士多德说过:“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总和”,对于一个单独的艺术品也需要从整体上评价,体现一种整体环境的协调之感。

(二)人为性与自然美

对自然的改造是环艺设计的一个根本手段,可以表现出环艺设计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且环艺设计体现的美学特征中,对自然的尊重表现的最多,由此可以体现出一种自然亲近的感觉,烘托出自然色彩,很多环艺设计中都充分运用了自然因素,且体现出了自然规律,与美学体征互为影响。相对于自然而言的是人为行,在设计环境中,不仅需要与自然规律契合,同时需要善于改造自然,这也是人为美学设计的一个必要手段,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将设计者的审美水平与人文素养体现出来,在环艺设计中有人为因素,就有人的思想与审美,显示出人文特征。

(三)审美性与实用性

美学在环艺设计中不仅是供人们欣赏,满足人视觉上对美的需求,不是一种观看艺术,更多的是体现一种欣赏价值与设计实用性的结合,同时也是美学价值的直接体现。环艺设计审美目的不仅是满足人类物质需求,更需要满足的是精神需求,物质与精神需求的统一,才能更好的体现环艺设计人与自然统一的初衷。

(四)绿色生态美

生态美学视野下环境艺术设计能够综合体现出科学的生态观与普遍性的伦理观,是一种更加倾向于绿色的设计。与过去的仅在乎形式设计与风格设计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绿色生态设计更多的是体现在对自然的尊重与顺应上,对如何更有效的保护自然环境、节约利用自然环境有重点的考虑。城市建设中,在环境理念下,生态美学观念得到了认同,设计者需要对人工生态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把控,协调好两者间关系,借助自然之景营造生态景观;在广场、博物馆等人文景点可以将绿色景观保留;也可以在城市周边保留大面积的生态景观,努力达到生态平衡。

三、结语

总之,环艺设计中审美体征体现在整体美、人文与自然美结合、绿色美等方面,把握好这些审美体征可更好的推进环艺设计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冉临春.探讨环艺设计中的美学特征的体现[j].科技风,2016(12):171.

[2]耿美云,刘丹.探究环艺设计中所蕴含的美学[j].芒种,2015(5):195-196.

[3]顾小玲.试论城市景观植物设计的科学与艺术[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5):63-66.

[4]徐明.解读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j].城市建筑,2016(35):351,356.

自然环境的特征篇(7)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近年来兴起的学科,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际上,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人类环境意识和审美意识的综合体。本文将从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表现形式展开,逐步解读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特征,进而明确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包括环境设计和艺术设计两个组成部分,代表了人文艺术和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在这一过程中,环境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部分,指的是设计对象在内的周围一切事物同设计主体之间的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基于这样的需求兴起的环境艺术设计,符合了人类对创造出更加适合居住的人性化环境的需求。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同样也涵盖了与人类的各个活动紧密联系的环境。一方面,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环境重点指的是人为设计的人工环境,这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首要目标。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表现方法,指的是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运用独特的审美意识,发挥设计师的人文素养,对设计主体进行人性化的改造,以此来创造出兼具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人工环境。这要求设计师除了要亲身参与环境艺术设计活动,还要理解顾客的真实需求和理想意愿,将这些方面和设计相融合,遵循以人为本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创造出独特的环境设计。由此,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秉持对现有环境人性化的改造理念,满足人们对于理想环境的审美需求,以此来设计出具有审美和实用双重功能的人工环境。因而,这种环境艺术设计力图实现功能美和形式美二者的有机统一。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解读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就需要因地制宜,从实际的环境出发,进行细致的探讨和研究。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表现形式

环境艺术设计既通过环境来直接表达美感,也通过渗透的艺术方式来影响环境,最终产生出需要细细观赏才能体会到的美感。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就是为了实现和人类的审美情感达到共鸣的审美效果,而呈现出多样的美学表现形式。

(一)自然美

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就是在现实环境的基础下进行创造性的人为设计,而保留现实环境所具备的真实自然美感元素,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表现基础。这种真实自然美感往往是一种未经雕琢的原始美感,这些自然元素包括阳光、绿色植物、流水等。自然美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根据,这种自然美充分同环境艺术设计相融合,呈现出具有绿色生态的美学效果。

(二)外在美

这种外在美指的是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通过种种设计手段而呈现出的形式美。这样的外在美是人们能直接感受到的形态美,是环境艺术设计活动中的必然表现。为了达到外在形态美,除了设计必须体现出环境艺术的外在美之外,设计者必须根据自我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正确判断和掌握对环境进行设计的审美方向,继而使用恰当的方法,创造出具有外在美的环境艺术。

(三)功能美

从某种程度而言,艺术创作活动究其根本都是为了追求某种功能美。环境艺术设计也不例外,既然有了外在的形式美,也就会有相应的内在功能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功能美是美学表现的重要形式,指经过环境艺术设计改造的人工环境,具备了一定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这种功能美体现出人为化环境所具有的内在美感表现,这是环境艺术设计者对原有环境在功能上的突破性创造,实现了环境艺术设计从概念到实际运用的现实转变。

(四)文化美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新兴的学科,既代表了一种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前进,也代表了传统文化领域的广泛传播。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现有自然环境的调整改造,而且也是对现有周围环境中的事物进行更新换代。例如,地区的传统民风或是区域的传统文化,在保留原有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潮流的步伐,让各种时代的文化进行碰撞和交融。在这种文化交流的活动中,正是展现了环境艺术设计最本质的内容—文化美,这样的美学需要各种美感相互作用,才可以深入展现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美学形式。

三、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

环境艺术设计既是技术,也是艺术。环境艺术设计被称为无所不包的艺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也要看到,环境艺术设计其实也包含着丰富的系统理论体系,尤其是有着美学特征的理论内容。解读并明确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对于增加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以及在日后活动中进一步参与美学效果的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然化和人为化

环境艺术设计拥有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的方法和手段,其对原有环境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尽管如此,环境艺术设计仍然处处体现自然化的美学内容。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立足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尊重,充分考虑大自然规律,这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美学中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相对于自然化而言,环境艺术设计也有着人为化的美学特征。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活动中,设计者独立自主地对周围环境进行调整改造,使之具有艺术美感。这种人为化的艺术美感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必然结果,表现了设计师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是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的最终特征。

(二)整体化和多样化

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化和多样化表明了环境艺术设计的系统性美学特征。环境艺术设计源于环境,又直接通过环境来表现。在这样的完整系统中,有着各式各样的艺术美学效果和组合形式。从整体上看,环境艺术设计具备了完整的美学系统,有着合理化的美学形式,整体上表现出一种外在式的美感,也有着秩序化的内在美学效果。而从细节上看,环境艺术设计系统中的不同个体有着自己的独特美感,比如颜色的美感、材料的美感或者形式的协调美感等。这些多样化的美学效果,兼具了个体之间的美学差异性和整体化的美学统一性,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无论从整体上还是内部细节上,都表现得更加具体生动。

(三)实用化和审美化

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化满足了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追求,同时也满足了审美精神的享受过程,这种精神的愉悦享受反映出人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而这种美感并不直接对环境本身产生影响,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人们的主观世界。这正和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的另一重要特征,即与实用化有所区别。这一特征表现出环境艺术设计并不仅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作品,而是也具备了某种实用性的美学价值。实用化以现实发展为重点,是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特征的主要形式,也是将美学同现实连接起来的主要方式。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化和实用化的统一协调,可以使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性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

四、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

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就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而这种美学价值体现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一直伴随的真实再现效应。这样的再现现实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某种变化,而是直接将本身的美学价值体现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个进程中,并对环境艺术设计美学方向产生指导性作用,规范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内容。同时,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还体现在对人们产生的美学效果上,比如环境艺术设计最终形成的美学感受,往往是人们的审美心理所产生的结果,同人们的审美价值相呼应。这一方面反映出人们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美学实践活动与人们的审美意识相互统一的过程。此外,从社会影响上看,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今传统文化面临着各种流行文化的冲击。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美学成为传统文化的坚守者和保卫者。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与多种文化的价值理念发生碰撞融合,促进了各民族、各区域的文化相互交流。在维护传统文化的精髓基础上,去粗取精、取长补短,发扬并传播了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向着更好的方向进步发展。总而言之,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呈现出多元性,具有鲜明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解读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因为人们对美的感受存在着个体差异性,而且因为每个人美学认知能力的不同,也使得在解读美学特征方面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在环境艺术设计内部也有着复杂多变的不确定因素,这为我们解读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特征带来很多障碍。但我们首先应该认清在研究分析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这一过程,就是在逐步了解美学形成的过程,而这必将为认知方面和情感方面带来突破和升华的效应。其次,我们要结合当下的形势来加深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在详细而系统地解读环境艺术设计美学之后,要立足于目前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环境下,对环境艺术设计进行深入性的研究,并开展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建议工作。这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也能更加完善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章利国.设计艺术美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自然环境的特征篇(8)

姓名

工作单位

年级学科

八年级地理

教材版本

湘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第三节《青藏地区》,主要有三部分:青藏地区的区域概况;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对藏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本部分内容是第五章第三节《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第二课时,建立在学生已有七年级,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储备及知道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来学习本部分。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持续发展的观念,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读图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民族等区域概况。

2.通过阅读图文资料,联系已学知识,归纳说出青藏地区以高、寒为主要特征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及生活的影响。

3.初步掌握归纳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

教学重点: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较强,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经过七年级地理知识的学习,对于地理知识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已经有了初步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中学生好动,参与意识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学生自己观察,实践探究、小组合作的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环节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自主学习

活动二:探讨交流

活动三:归纳提升

环节三:课堂小结

环节四:巩固练习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高和寒是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正是这独有的特征诞生了青藏神奇的自然景观、神奇的农牧业、神奇的民族风俗、神奇的宗教信仰。

举例说明这些“神奇”现象的具体表现吗?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图片的展示使学生对青藏地区有感性的认识。

板书: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

活动一:自主学习

1.读教材p17图5-30“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本区和西北地区、北方、南方地区的分界线以及与邻国的分界线。

2.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本区的经纬度范围,分析本区的海陆和纬度位置。

3.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本区主要地形区,分析本区海拔高度的特点。并 描述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

4.读“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找出本区主要气候类型,说出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

5.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本区主要河流、湖泊,分析本区河流的重要水文特征。

6.分析本区的景观特征。

学生读图分析

师组织学生进行同伴互助,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汇报。

通过自主学习,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

活动二:探讨交流

1.读同纬度那曲和南京的气候资料,分析气温差异及形成原因。

2.拉萨被称为“日光城”的原因。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本区主要粮食种植区藏南谷地和湟水谷地。请归纳本区种植业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3.本区主要发展的农业产业类型?

4.用实例说明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交通运输、居民点分布、民居建筑特点、居民饮食和服饰的影响。

读图观察分析。

小组合作讨论。

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汇报。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三:归纳提升

1.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指导学生分析归纳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归纳总结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2.举例说明青藏地区内部也存在地域差异。

3.用事例说明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小组合作讨论。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汇报。

学生回答后,师归纳小结。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六、教学板书

(一)区域概况

(二)自然环境特征

青藏地区

自然环境的特征篇(9)

作为一种新的理论,环境美德伦理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以美德为导向的环境伦理学新方法的理论基础进行说明。在第一章中,桑德勒重点论证了一种性格特征何以成为美德或恶德,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人的性格特征如何应用于涉及自然环境的活动。桑德勒以当代美德伦理的重要人物菲利帕・福特(philippa foot)和罗莎琳德・赫斯苏斯(rosalind hursthouse)所开创的自然主义美德方法为基础,建构了他称之为具有“自然主义、目的论和多元性”特征的环境美德理论。桑德勒解释他的美德伦理方法之所以是自然主义的,在于它受到科学自然主义的启发,与科学自然主义具有逻辑的一致性,但桑德勒又批评科学的自然主义方法过于狭隘,需要被更充分的伦理自然主义所取代;之所以是目的论的,因为它主张让某个性格特征成为美德或恶德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够促进或阻碍某种目的的实现;之所以具有多元性,在于它所要实现的目的,既包括与行为人有关的目的(这些属人的目的具有多元性),也包括与行为人无关的目的(这些目的也是多元的)。桑德勒称他的美德伦理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与自然环境相关的人类活动,以确认各种类型的环境美德和恶德。

什么是关爱环境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定势,如何确认什么样的人格、心理定势是关爱环境的美德,这是环境美德伦理的核心问题。接下来,桑德勒要做的就是运用他在第一章中所建构的自然主义的、多元的、目的论方法来确定那些构成环境美德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定势。在第二章中,桑德勒着重考察了有助于个人幸福和社会繁荣的美德。他认为有些性格特征和心理定势更有助于维护环境的质量、数量和与人的融合度等自然环境的善。通过诉诸道德行为人利益的策略,桑德勒论证了某些性格特征在关爱环境、使环境受益的同时也能令行为者受益,因为自然环境所提供的一些好处只有那些有寻求和接受倾向的人才能够获取。桑德勒将可持续、环境行动主义、托管、与自然的交流等视为核心的环境美德。

在第三章中,桑德勒重点讨论了人以外的自然界和自然物。作者从论证自然具有独立于人类目的之外的自然价值入手,推导出关爱这些自然价值的态度和心理定势。桑德勒的论证超越了泰勒(paul taylor)的生物中心主义(biocentrism),认为不但作为个体的有机体具有自为的固有价值(inherent worth for its own sake), 而且某些具有高度凝聚力和组织性的自然环境也具有固有价值。自然物和自然界所具有的内在价值要求相应的关心(care)、照顾(considerateness)、同情(compassion)等尊重自然的美德(virtues of respect for nature),而那些对具有内在价值的自然环境的无情(callousness)、漠然(indifference)和残忍(cruelty)等态度和心理定势则被视为环境恶德。桑德勒似乎还接受了利奥波德大地伦理和罗尔斯顿自然价值论(theory of natural value)中的系统价值(systemic value)的思想,他虽然不认同生态系统和物种具有自身的善,但这些自然环境也可以被涵盖于他称之为大地美德(land virtues)的环境美德中。

桑德勒在第四章中讨论了环境美德伦理在整个环境伦理学中的角色。桑德勒认为,环境美德伦理不是一种排他的、一元的环境美德伦理。在他看来,环境美德伦理与主流的环境伦理学理论的关系是互补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桑德勒还特别论述了环境美德伦理以实践为导向的重要特征。环境美德伦理旨在为涉及自然环境的行为提供以美德为导向的原则,为环境决策提供以美德为导向的方法。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正确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行为人在特定情境下对美德的实践。在一种特定的道德情境下,实现美德需要借助美德伦理的规则,而美德伦理规则的运用又往往意味着与他人的合作和商谈,例如在面对一些特别困难的有关环境的道德抉择时,行为者可以向导师咨询、向典范学习或者运用凝结在实践经验和习惯中的道德智慧,帮助实现明智的决策。

在第五章中,桑德勒首先讨论了关于环境美德伦理多元论特征的问题。他指出,尽管以美德为导向的环境伦理在七个重要的方面体现出多元的特征,但它是一种适度的多元,避免了克里考特所批评的那种多元论。这一章的重点是论证环境美德伦理作为一种环境伦理理论的充分性和有效性。通过与其他环境伦理学理论的对比,桑德勒富有说服力地证明了他的环境美德伦理是充分有效的。他指出,环境美德伦理满足了任何一种充分的环境伦理所需要的三个一般性条件:第一,它为批评那些关于环境的不可持续的行为、政策、生活方式提供了基础;第二,它对涉及个人与环境的行为、政策和生活方式提供了指导;第三,它的论证能够成功地激励人们努力实践关爱环境的行为、政策,追求环境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此外,他还在本章中用较多的篇幅回应了有关环境美德伦理充分性的六个挑战。

自然环境的特征篇(10)

建筑尽管是人工创造的产物,但是也是在环境形态与人类的传统的感知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现代建筑设计与环境之间的存在着激烈的矛盾,致使环境与人之间处于失衡的状态中,这是因为建筑设计没有充分的考虑到环境因素,更多为考虑到经济发展因素,因此需要对建筑环境观进行重新认知,真正的将建筑设计融入到环境中,以环境的角度去考虑建筑设计问题。

1.建筑环境观概述

在环境形态的基础上,对建筑进行设计,这是设计人员对建筑设计进行的重新认识,因为不同的环境形态会给以一种不同的感知,因此其设计出来的建筑自会给人以一种不同的感受。从深层次上来说,建筑本身就是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利用,其融合了各种不同的自然因素,建筑设计的发展与当地环境变化息息相关。环境因素能够通过各种建筑形态体现出来,因此建筑与环境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多种脉络,不同的脉络给人的感知也不同,现代建筑设计技术无论发展的如何迅速,其这种脉络无法丢弃。尤其是现阶段,建筑设计与自然越来越远,这看似是对自然的改造,而实际上,是对环境与建筑之间存在的脉络的一种破坏,因此需要建筑设计人员重新认识建筑环境观。设计人员可以利用自然来进行更为合理的建筑设计,以使建筑与环境充分的融合,以体现出协调和谐之美。

2.建筑对环境的表达

建筑实际上对对环境一种的表达,也是可以说,建筑只是大环境中的一种人造因素,建筑既可以体现出环境形象,也可以体现出环境空间,在此,笔者就从环境形象与空间两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方面,建筑设计能够体现出不同的环境形象,在整个自然环境中,动态变化尽管并不明显,但是从客观上将,环境无时无刻都在改变,其整体性以及完整性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人工创造的物质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建筑形式的不断改变,实际上就是对周围环境改变的一种回应,优良的建筑设计形式能够与自然浑然天成,不断革新,随时改变,这实际上,就是建筑设计对环境形象一种真实的体现与表达。

另一方面,建筑设计也是对环境空间的一种真实的体现与表达,环境空间是环境形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前者是后者的构成层面,建设设计可以利用山体、水源或者其他环境要素来形成环境空间,以此达到相得益彰的目标。建筑设计要想充分的体现出环境空间,或者能够充分的利用环境空间中的各个要素,设计人员必须要明确环境核心,这实际上是建筑与环境形态之间所带有的不同的具象性的体现。现代建筑设计人员能够充分的结合当地的环境形态,无论这种形态秩序是否完整,都可以设计出经典的建筑。世界上,很多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都是在当时的环境形象还不够完整或者其秩序还不够合理的情况下完成的,其价值依然非常高。除此之外,建筑的设计实际上是对环境的一种介入,这种介入既不能体现出突兀的感觉,又要保留自身的独特性,只要突出特有的环境空间即可。

3.基于环境形态与感知特征的建筑设计研究

3.1运用视觉效果感知建筑设计特征

视觉的表现在环境的感知中具有无可超越的作用,它是一种主要的感知形式。人们大多都喜欢高质量的视觉感应和刺激,因此,在复杂的环境中想要促进建筑与环境之间的主体关系,除了要从环境的本身出发,还要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视觉吸引力,找出并设置在建筑中对环境产生的感知方式,才能构成对建筑的形态具有影响作用的策略。在设计中,建筑师会尽量将沿滨景观设立成一个风景面,而河道的顺应方向布置则构成每一个筑的单体,其沿着河道建设逐渐拔高,这样后排的建筑都能够由于凸显作用的产生而有一种对水体环境在直线视觉上的感知效果。

3.2运用环境联想感知建筑设计特征

建筑在环境的感知表达中表现与环境各元素的组成产生的知觉,正如梅洛庞蒂提出的知觉现象学一样,建筑能够将人们的知觉引入运动、时间甚至光影等多种物质的流逝中。例如,环境的变化能够引起人们对声音的感知,而日光的照射作用则可以引发人们在视觉和触觉上的感知等,多种感知元素形成了建筑与环境的素材,从而出现了联想感知表现建筑的设计特征。对这些元素的综合考虑,使得建筑师要思考关于环境总体感知特征途径、元素影响人们知觉途径等多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对元素的选择和设计进行表达。总之,建筑对环境联想感知的表达,是一种能够丰富人们对环境感知和体验的策略之一。比如,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信息中心设计,就是考虑了对场地中水体多种感应效果的研究,要表达“水的容器”这一种概念。建筑师匠心独运,试图通过建筑对水体环境的依赖,从而表达环境要素对于形态与空间的关联,是一种联想性的设计表达。

3.3运用情感记忆感知建筑设计特征

霍尔曾经提出了一种建筑思维模式,他表示建筑的思维是在一种真实的现象中思考的活动,这是由某一个想法引起的,虽然来自环境,却受限于环境,同时还可以与某一个地域或是某些经历纠缠在一起。例如,芬兰的赫尔辛基当代艺术博物馆就位于当地的中心地段,它的建筑风格多为新古典主义,而且外形上呈箱形,在此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中,首先就继承了当地传统的建筑风格,然后考虑到周围环境和文化影响的因素,后又提出“交错搭接”的概念加以设计,于是成为了综合城市几何关系与周围景观、地理文化和感知等多种感知相交的著名建筑。而有一些建立在环境形态上的建筑主体通过了创作加工,其反映了一些情感和体验,被建筑师“想象与记忆”升华了建筑通过升华以后,其赋予的物象特征及内涵己经形成,在整个建筑的环境生成过程中,情感的形成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对环境形态与感知特征的建筑设计进行探究很有必要,因为这正是现阶段我国建筑设计所欠缺的,虽然现代建筑设计水平逐渐的提高,但是正是这种高水平使得建筑设计逐渐脱离了环境形态,也难以感知其特征。建筑设计无论是形式,还是其他具体的因素实际上都离不开周围环境的影响,只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才能使建筑与环境达到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沈德泉.环境关联的建筑表达[j].重庆建筑,2011(05).

上一篇: 司法改革的认识 下一篇: 食品包装设计的特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