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汇总十篇-9游会

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26 20:24:47

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

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篇(1)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1)06―0020―05

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和湖南少儿出版社共同组织出版的湘版小学《科学》教科书是依据国家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编写,共分8册,从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每个年级有上下两册2005年秋季开始在全国使用。这套由石鸥教授主编的科学教科书,两次送审都是以较高的质量一次性通过,是送审的多套教科书中惟一的不需复核或重新送审、只需要按审查意见修改后即可直接出版发行的教科书。它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反映了当今素质教育思想,体现了课改精神。

一、教科书的内容、组织与呈现

湘版小学科学教科书主要在内容的选择、内容的组织、内容的呈现等三个方面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1.全面覆盖课标的内容

湘版小学科学教科书的内容是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进行精心选择的,全面覆盖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内容,并有一定扩充。这些内容帮助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应达到的水平,内容强调基础、综合、实用和兼顾传统与时代。

(1)精选基础这套教科书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所选取的知识是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科学基础知识,且这些知识贴近生活,便于体验,利于理解,是积累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生活习惯的基础。如在生命世界领域,这套教科书就选取了动植物的种类及身体的特征和结构、动植物一生的过程及遗传与变异、人类的身体特征与成长及营养与健康、生物与环境及其进化、对微生物的认识等科学基础知识。这些知识都很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如“植物生活的秘密”单元要求学生观察身边植物如狗尾草、水杉、丝瓜等的身体特征、观察生活中很常见的白菜和葱的根、用常见植物如芹菜来做关于植物怎样运输水的实验等等。在其他领域,也选取的是各领域内的贴近小学生生活的便于体验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坚实的基础。

(2)强调综合这套教科书内容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科学探究和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两个板块融合在三大科学领域的知识中,以及教科书内容淡化了学科知识的界限,引导学生“以整体的眼光看世界”。教科书各单元都是围绕某个主题来选择和组织相关的知识,科学探究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科学领域知识融合在一起,并且淡化了学科的界限,将涉及到的物理、化学、生物及自然地理等学科的相关知识适当地交融。以三年级上册的“土壤”单元为例。“土壤”单元的第一课题是“本地的土壤”,主要内容是一个采集并观察土壤的活动,这个活动就综合了认识了解土壤的成分的科学知识和怎样进行观察的科学技能知识。第二个课题是“土壤的种类”,设置了各种实验与活动,如“研究不同的植物适合生活在不同的土壤里”,这一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做实验这一科学技能的实施来验证不同的土壤适合种不同植物这一科学知识,同时蕴含了尊重证据、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三课题是“土壤的保护”,内容是了解土壤被破坏后的危害的科--学知识,也蕴含了爱护土壤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这一单元中还综合了各个科学学科的知识,如本地的土壤类型足地理知识,不同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是生物知识,无土栽培即用一些含化学营养成分的营养液来栽培作物涉及到生物和一些化学知识。

(3)注重实用这套教科书内容的选择还注重实用性。教科书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从儿童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疑问人手,强调从生活中的科学做起,选取的都是学生生活中有用的知识,并强调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实践能力。如五年级上册的第4单元“电与我们的生活”从生活中的电池讲起,进而提供怎样控制和设计电路的知识,介绍导体和绝缘体,最后将学到的电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使学生懂得如何安全用电。此外,教科书内容的选取还强调科学――技术――社会(sts)之间的联系,注重sts教育。教科书中有的课题内容是专门进行sts教育的,经统计,这样的课题整套书中有4个,分别是:三年级上册的“材料的应用”课题;五年级上册的“电与我们的生活”课题及“安全用电”课题;五年级下册的“生活中的电磁铁”课题。

(4)兼顾传统与时代教科书在内容上除了覆盖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内容外,还增加了许多的拓展知识,即增加了科学史的知识及科学发展中的新技术、新成果,兼顾传统与现代的资料,既让学生了解人类过去的科学知识成就,又让他们认识今天,憧憬未来,体现了兼顾传统与时代特点。利学史的知识在每本教科书中有9~20处,包括科学家的故事、科学著作、科学技术成果等分布于各册教科书之中。另外在六年级下册还专门有个单元“科学的历程”,这个单元回顾了科学发展的历程。除了传统的科技史知识,教科书还选择了反映当今科技成果的时代性知识,如:纳米技术、磁悬浮列车等高科技知识。这些有时代性的知识使学生在掌握科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去了解科学发展的前沿,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

2.追求整体效益的内容组织

这套教科书为追求体现结构的整体效益,在确定每一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构建了全套教科书的整体框架。

(1)纵向与横向结合从纵向上看内容安排由浅入深,各册之间的知识呈螺旋上升的趋势,即按一定的层次或线索将有关内容组织起来,随着内容纵向的展开,各方面的知识也相应地不断加深拓宽。三个科学知识领域的知识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学生熟悉到陌生的原则分散到各册中,探究技能水平也逐册得到提高。

从横向上看,各册教科书采用“主题单元一课题一栏目(以活动为主)一评价”的组织形式。每册教科书均由6―7个主题单元构成,每个主题之下衍生出若干个课题,课题又是由若干个以活动为主的栏目构成的,在主题单元之后是单元评价。主题单元的设计思路是从学生身边常见的事物与现象出发,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开展相关的活动,学习有关的科学知识与技能,最后将所学内容与社会、环境相联系并加以运用,同时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提升,且在这一过程中给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下充分的空间。

(2)探究、整合、逻辑相结合首先,教科书以科学探究为组织的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从纵向上看,科学探究与学科内容恰当地穿插或融合,科学技能结合知识内容在

各分册中都有所侧重。从横向上看,每个主题单元的基本单位是探究活动,教科书把科学知识的学习贯穿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并且每册都设置了一个综合探究单元,引导学生梳理、总结、提升全册的科学技能训练重点。其次,在教科书全面体现大单元综合的编排思想,以整合方式打通了各学科的人为界限,将内容上有联系的活动组成一个教学单元,建构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整体框架。由上面的主体单元的设计思路分析可以看出,教科书通过活动来整合落实三维目标,即从学生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问题出发,围绕某一科学主题来选择与设计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来感知、体验、观察、调查、研究身边的环境和事物,在手脑并用中去获取科学知识与技能,加深对科学的认识,培养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增进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形成科学的价值观。第三,教科书从学生原有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从学生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人手,按儿童对事物的接触、熟悉程度,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熟悉到不熟悉、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地安排知识的顺序和内容。册与册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以及课与课之间存在很强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性与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相关联。册与册之间的知识总体上呈螺旋上升的趋势,知识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不断拓展加深。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内容根据三个科学知识领域进行了适当的搭配,使学生交替学习各领域的知识。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要是物质世界领域,第二单元主要是地球与宇宙领域,第三、四、五单元主要是生命世界领域,第六单元是科学探究单元。这样交替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在单元内,课与课之间也注重了逻辑性,课题之问知识由浅入深,由熟悉到陌生,由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

总之,这套教科书的组织与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合理的逻辑结构,体现了小学生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过程,有机地整合了科学课程的三大日标,给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下了充分的空间。

3.方式灵活的呈现

教科书的呈现方式是教科书内容特征的重要方面,也是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在教科书编写中的具体体现,更是教科书编写者独具匠心的结晶。一般地,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可以具体体现在教科书内容呈现方式、概念呈现方式、版面呈现方式、语言呈现方式等等诸多方面。它们相互配合,组成了多样、趣味、启发、开放的呈现方式。

(1)内容、版面、语言和概念呈现相配合首先,教科书的内容从整体上来看是通过卡通人“指南车”的引领下呈现的。整套教科书的前言就是指南车卡通人对小朋友说的几段话,引领学生学习整套教科书。在教科书中,指南车用亲切、生动的话语和小朋友们对话,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引领(引导、要求、提醒、提问、激励、提供知识、提供秘诀)学生去追寻科学探究的足迹,探索无穷的科学奥秘,缩短了学生与教科书的心理距离,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表1是对教科书中指南车卡通人与小朋友对话的统计。从表中可以看出,指南车卡通人主要通过

从表2可以看出,活动占据栏目的大多数比例,教科书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学习的机会。

其次,这套教科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封面、开本、目录、图标、页眉、单元页、栏目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配合文字说明使用了大量图片,版面呈现的主要特点是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每册的封面都展现了一张图片,占到整个封面的三分之二左右,图片呈现的是自然景物和卡通人指南车。教科书中的图片主要有4类:一是实物图片;二是卡通;三是示意图,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现象、理解概念和原理;四是活动过程图解。这些风格多样的图片呈现以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或生活经验为基础,减少了比较抽象的文字叙述且紧密结合文字表述,形成了完整的图片体系,帮助学生较快理解教学内容。

第三,这套教科书语言文字表达流畅、清晰,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符合学生的认识习惯,有利于学生理解教科书内容、参与科学探究、学习科学知识。教科书的语言主要使用第一人称,如:“到校园中去,开始我们的寻‘宝’游戏。只要细心观察,我们将会发现很多很多”,很多话中都使用“我们”作为主语,且用儿童化的语言来表述,很亲切,在心理上容易让儿童接受。教科书中还使用了一些非常人性化的语言,如“如果远离学校或住地开展调查活动,要在大人的陪同下进行”等,很好地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增添了不少人文气息。在相对于小学生来讲比较难的字后都标注了拼音,方便学生的学习。另外,在字体上除了有印刷体外,还有手写体,手写体主要用于从学生的角度写的一些小组调查计划、调查结果等,比印刷体更显亲切,使学生们易于接受。

第四,这套教科书没有出现很抽象的概念,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活动和图片来呈现。如“溶解”这一概念是这样呈现的:首先要学生进行一个活动,将盐、沙子、高锰酸钾分别放人水中,观察其在水中的变化,学生可观察到盐和高锰酸钾消失在水中,然后给出概念“像盐粒、高锰酸钾颗粒‘藏’到水中的现象,我们说它们溶解在水里。

(2)呈现方式多样、趣味、启发、开放相结合这套教科书形式多样,印刷精美,图文并茂,色彩艳丽,文字优美,在呈现方式上,体现了多样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和开放性。

多样性主要体现为教科书设置了多样化的栏目(活动、阅读、指南车信箱、拓展、制作)来呈现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中,科学史知识在教科书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它的呈现方式是多样的,统计见表3。

在其他科学内容的呈现上,还采用了科学史中的故事、诗歌、科学美文、谜语、谚语等来表达,形式多样。

趣味性体现在教科书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呈现内容,利用卡通、游戏、故事、谜语还有科学美文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的热情。如在每个单元的单元页上,都有一段科学美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活动“猜动物”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来学习知识;在“雨下的有多大”课题中有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在三年上册的阅读栏目“达尔文的寻‘宝’活动”以卡通连环画的形式介绍达尔文的科学故事;在课题“月有阴晴圆缺”的开始,呈现了一个谜语:“圆似白玉盘,弯如银镰刀;借太阳之光,与星星争辉。”这些呈现方式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同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和价值观。

全套教科书的知识总的来说是在指南车卡通人的引领下呈现的,学生在指南车卡通人的引领启发下进行学习的。教科书知识的呈现很多是先用问句提出问题,然后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伴着大量的图片和引导性的语言以及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活动过程来自己得出结论,体现出启发性。

教科书还给教师、学生留有充分的创造、拓展的空间。在进行研究时,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方法进行研究,不必拘泥于课本,如在“观察土壤”活动中,教科书只给出了一种方法来分离土壤里的物体,明确提出学生可以用自己设计的其他方法来

分离土壤中的物体。除了研究方法的开放性外,很多的研究结论都是由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得出,没有给出标准答案,鼓励学生想象与思考。教科书还设计了很多的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在“土壤的保护”这一课题中,提出“破坏本地土壤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我们还能为保护本地的土壤做些什么”等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将科学学习延伸到课外。另外,教利书还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学习科学,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如教科书中很多活动都需要课后在家庭中来进行,要到大自然中去调查研究。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呈现方式的开放性。

简而言之,这套教科书是基于小学生观察世界的角度来呈现内容的,突出了小学生学习的特点,给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留有充分的空间。

二、湘版小学科学教科书的总体特征

湘版小学科学教科书在总体上表现出以下特点:

1.挖掘科学史实。提高科学素养

这套教科书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色就是充分挖掘了科学史实,在内容的选择上选取了较多数量的历史上的科学家故事、科学著作和科学技术成果,在内容的组织上将科学史知识恰当地穿插于主体知识中,在呈现方式上注重了科学史知识呈现的多样化。用科学史这条线索来促进明线“主题单元和探究能力训练”与暗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结合和完善,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强烈欲望。教科书将科学史从不同的角度,如方法指导、技能学习、过程引领、结果鉴定、情感熏陶、创设情境、提出任务等融入教科书。可见,科学史在教科书中的呈现方式是多样的。

2.强化科学价值观,渗透人文精神

这套科学教科书力图在突出科技史的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并且渗透人文精神,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点是培育学生尊重事实、尊重科学、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培养科学探索的热情,养成与自然界和潴相处的生活态度,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真正的科学素养本身就蕴涵着人文精神,是与人文精神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这套教科书在科学精神培养中注意渗透人文精神,培育学生的价值取向、进取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同时还注重渗透情感和审美教育。

在全套书的卷首语中,用优美的文字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象:“绿树红花小小草、流水、泥沙、枯枝、落叶。”然后引导学生对大自然的神奇和奥秘进行探究,使学生有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乐于探究的意识,进一步培养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在大部分单元的单元页上,教科书都用富有童趣和感染力的科学美文,对人与大自然相处、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等科学价值观进行了强化。这些诗歌形式的美文充分展示了科学与文学的交融,用较宽的人文视野,表达了科学中的人文之美,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另外,教科书还精心设计了“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土壤的保护”、“珍稀动物的保护”等主题单元或课题,使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得到培养与提升。

3.突出科学探究。分册落实科学技能方法

突出科学探究并且分册落实科学技能方法是这套教科书的一大特色。从整体框架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科书的呈现方式都注意有利于学生亲历科学学习的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获得自主体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获取一定的科学知识,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教科书非常注重技能训练,合理安排探究活动,分册落实科学技能方法,将探究的过程和技能以螺旋上升式加以编排。

从该套教科书的整体结构上看,教科书对学生训练的重点主要包括两部分:获取科学事实的能力训练和逻辑思维的训练。这两块内容又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在各个不同年级分解。根据各册的训练重点,各种丰富的探究活动组成了这套教科书的主体内容。教科书在各册设计若干个相应的探究活动,有的活动侧重于探究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有的则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每册的最后都安排有一个综合性的探究单元,单元里精心设计了一个综合性的探究活动,巩固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总之,整套教科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能力培兼体系。

4.注重情景引入。贴近学生生活

这套教科书在内容上选择了学生生活中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且按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从生活情景出发来组织和呈现内容,体现了注重情景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特色。全套教科书的第一个单元是“走进科学”单元,这一单元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校园展开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通过自己与真实的周围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初步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另外,教科书各册的其他单元也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力求从学生常见的科学现象出发,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和发展需要,通过情景引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循序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总之,教科书形成了一个符合认知规律和学生思维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生活的有机整体。

(本文系石鸥教授研究项目组的集体成果)

参考文献:

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篇(2)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111-01

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中必须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状况分析,常用的有以下四种方法。

1.单元整体教学法

单元整体教学法是以教材自身编排的单元内容为整体,通盘考虑这一组课文的教学。强调突出每种课型(讲读课、阅读课、独立阅读课和基础训练)的特点和作用,使学生把在讲读课中获得的读写知识,运用到阅读课和独立阅读课中去,使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得以切实提高。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要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

1.1视单元为整体进行备课。教学之前,应从全册教学总目标出发,通览全组教材,明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它在本册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理清本单元训练重点在各篇课文中的教学要求和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1.2弄清各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各类课文的特点,设计好教学结构。如第十二册第五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观察要细致",这是侧重于写的训练,它与第四组侧重于读的训练"要注意文章的细节"紧密联系。此外,它与前几册内容(如第八册中的"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第十册中的"静态和动态")也有内在联系。因此,教学时既要注意全册读写训练项目之间的横向联系,也要注意与前几册读写重点训练项目之间的纵向联系。做到前后的知识内容逐步深化,不断提高。

1.3总结学习方法,建立语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一个单元各类课文的教学,如果在学完之后不从整体上加以总结概括,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则是零散的,这不利于发挥单元整体教学的功能。因此,应在教完一个单元的课文之后,以"读写例话"的内容为线索,复习该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加深印象,提高运用的能力。

1.4知识迁移,课外延伸,促进能力的全面提高。除在课内抓好各单元的读写重点训练外,还可开展丰富的学科课外活动,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和写作素材。

2.变序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不是按教材内容结构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解和分析,而是采用"切入式"、"逆推式"(倒置法)等变序形式教学。其特点是单刀直入、直奔文章的中心,克服平均使用力量的弊端。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中、高年级的教学,运用时,要从课文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出发,抓好以下几点

2.1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变序讲读,分析前文,悟出其中的道理。如《我的战友》(第11册),先让学生找出最能表现他严守纪律的中心句:"像千斤巨石一样,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然后,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①在什么情况下"一动也不动"?②他为什么要"一动也不动"?③这表现了的什么品质?

2.2从文章的总结句或篇末总结性词语入手,追根溯源,弄清前因,理解全文。如《草原》(第11册)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教学时可紧扣诗句,逆向寻因,将各部分内容与结尾的诗句进行联系,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体会其诗句"牵一发而动全篇"的妙用,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3.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其分类有:

3.1实体情境――即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其适用于中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如教材中涉及的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趣。

3.2模拟情境――教师根据讲解的需要,可运用电教手段,如放幻灯和录音带,使学生获得形、声、色的直观感觉;或出示相关的摄影、图画,再现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

3.3语感情境――指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体会其情境。这里所说的"语感",是指对语言的内容、感情和表现方法等的感悟。语感越强,对作品的艺术形象感受越深,也就越能体味作者的情感。

3.4想象情境:即运用扩散的方法,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关注人物的命运,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强化感受,由动情到悟理,如教学第十一册《小音乐家杨科》时,篇末可设问:(1)为什么杨科被活活打死后还睁着眼睛?(2)如果他还能说话,想说些什么?(3)假如杨科活着,生活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他的命运又会怎样呢?这样诱导,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把感情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

4.快乐教学法

这种方法是遵循人的认识心理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获得知识。它是根据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快乐教育"思想而创造的。近年来,我国许多教师积极实践,他们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唱好动的特点,注重挖掘教材自身蕴含的快乐因素,把"快乐教育"引进课堂。

4.1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课题或课文内容,通过音乐、图画、录像、表演游戏、实物道具以及绘声绘色的教学语言,创设气氛,以趣教学,使学生感到"课伊始、趣即生"的学习心态。增强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篇(3)

一、观察法

1.引导学生认真仔细观察事物。从三年级上、下两册共八个单元所涉及的内容上看,绝大多数内容都是通过观察,其类别庞杂,从水、陆、空中的树木、花草、虫、鱼到我们呼吸的气体;从我们的身体到吃、穿、住、行、用的等等材料,再进行比较分析,感悟认知,总结出事物的规律特征及用途。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要求学生睁大眼睛看万物,甚至还要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看事物。要具备这样的观察能力,才是学好科学知识的基本方法。

2.写观察日记或填写观察记录报告单。学习科学观察事物显得重要,然而写好观察日记显得更为重要。要引导学生把观察到事物的现象、变化特性等要认真地记载下来,才能比较准确地分析事物的规律、特性及用途。例如:从几粒凤仙花种子播下地到凤仙花枯死的全过程的观察记载,使学生认识了植物一生经历的发芽、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繁殖)、死亡的四个阶段。

二、分析比较法

科学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对事物进行比较。如:比较大树和小草;蜗牛和蚯蚓;水和食用油;水和空气等事物的同异之处。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同类事物或不同类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为将来开发利用奠定科学基础,在学习如同此类的教材时自然会用到分析比较的方法进行学习。

三、实验法

科学教材中有不少内容是通过学生分组(一般四至六人为一组)做实验观察发生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如在教学植物发芽的过程,水和食用油、洗洁精的流动速度,水结冰时的温度,磁铁的性质等内容时,都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分组做实验,得出结论,在科学实验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样教学才能使学生学得有兴趣,掌握得牢固。

四、探究法

教材中有的内容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要引导学生分小组,对大自然事物的探究,去揭示万物的奥秘。如对蜗牛、蚯蚓、蚂蚁会游泳吗?蜗牛会生孩子吗?磁铁会吸哪些物体?放在阳台上的水杯里的水怎么会减少等一系列问题 ,特别是当我在指导《磁铁能吸哪些物体》一课时,学生特别兴奋,同学们拿着我发给他们的磁铁和他们自己搜集的环形、条形、圆柱形、纺锤形等各种形状的磁铁,把自己准备的和教室各种设备构成的材料统统吸了一遍,得出了磁铁只吸铁或含铁的材料这一结论,这样使学生既获得了科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究的良好习惯。

五、实践法

科学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具有科学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如:种子发芽的过程、凤仙花从播种到种子成熟共需要多少天、蚕的生命周期等内容,不是在一节课或者几节课内能够解决某一个问题和得出答案的,而是要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通过播种、喂养桑蚕的实践活动来完成这些教学任务,并做好观察记录,获得科学知识。

六、联系生活法

教材中许多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生活中又存在着相关的科学知识,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科学。如在教学《认识金属》中,分析金属特征时,我把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联系起来,学生就会总结出:有的金属不会燃烧,会导电、传热,具有延展性;有的有硬度较大、有光泽、不渗水等特征。如果抛开学生生活来学习科学,不仅学生学得枯燥无味,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难度,使简单的道理变得深奥难懂。

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篇(4)

一、为什么要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

(一)农村小学英语的现状

随着时展社会进步,小学开展英语教学已经从城市发展到城镇,甚至偏远的农村,并开展得如火如荼。我就在这个行业已经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了,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和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深有体会。国家要提高全民素质,在农村小学开设英语课,可当他们小学毕业进入初中,初中英语老师却质疑:他们在小学学了多少,到底掌握了多少?是呀!这能怪农村小学英语老师不努力吗?这其中的苦楚只有农村小学英语老师才知道。首先,学校不重视,英语永远是副科。尤其是现在教育改革,高考英语降低分数,小学英语更不用说了更不会有多重视。其次,农村学生家长不重视。他们的观念滞后,在他们看来,英语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很少,所以对英语重视度不够。在他们眼里只有语文,数学,对英语不闻不问,没有给孩子们足够的英语学习压力,对学生而言也就没有学习英语的动力了。再其次,小学生从小受周围环境和家庭学校教育的制约与影响,他们也不重视英语。上课学习不认真,不主动,不敢大声说,害怕说英语。我发现,三年级时刚刚学习英语,他们由于好奇学习积极性很高,但后来随着知识越来越多,有一部分学生就开始出现了畏难情绪,上课不再那么注意力集中了,不再开口大声读英语了,渐渐地出现了两极分化。我发现,上课时有的小学生常常被好看的图片图画所吸引。我还发现,有的小学生也许当天老师教的知识学会了,但一段时间以后以前会读的现在不会读了。一学期学完了也回忆不起来到底学了什么。在考试的时候一脸蒙,甚至无从下手。到了五年级,他们三四年级所学的知识已经搞忘了,就这样到了初中,他们的小学学的英语知识都搞忘了。这是怎么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绞尽脑汁,终于明白原因之一:每本书上的知识点就像一个个珍珠,尽管耀眼,但散落在不同地方。小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可能捡起来了这个珍珠,却又丢掉了那个珍珠,所有这些珍珠缺乏一根线把他们串起来。学生学会了这个知识点,却忘记了那个知识点,由于学生掌握的这些知识点之间缺乏联系,他们是孤立地存在着,可能上课当时学会了,可时间久了,根据大脑的的记忆规律,这些零碎的知识就很容易遗忘。何况是只有上课才学平时不用的英语知识呢?所以小学生学习英语十分困难,要学好英语更是难上加难。怎么办?怎样才能找到一根线把所学的知识串起来?要采取一种什么教学方法,一种什么学习策略来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从而让农村小学生喜欢英语,学好英语?

(二)思维导图的特点决定了它就是解决农村小学英语问题的良方

正当困惑时,偶然的一个机会听说重庆市区里的某个学校在开展思维导图学习法。于是上网查询,了解思维导图是个什么东东。哦!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放射性思维的图形工具。通过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彩色的图,容易记忆的图这不正是符合小学生记忆的特点吗?大多数小学生都喜欢丰富多彩的画面,思维导图正是通过画图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以彩色图像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主动性,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把枯燥的学习变成有趣的活动。我想,如果把它运用于我的英语课堂上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正是我千思万寻的小学英语教学的良方吗?

二、思维导图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备课和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点尝试

(一)思维导图怎样用于自己的备课

思维导图既然广泛地运用于教育,为什么自己不试试,就先从自己的备课做起吧。小学英语从三年级开始,到了五六年级我就发现自己对五六年级以前所教知识也忘得差不多了。每次和学生热身活动进行对话时,除了能把最近教过的内容开与学生对话外,就没有可以会说的内容了。发现以前教过与新课有关的哪些单词,哪些句型,哪些对话,那些话题,连老师自己都忘记了,何况学生怎么能回忆起以前学过的内容。为了能够提高自己英语教学水平和自身发展素质的需要,于是我找来了重大版三至六年级的英语课本,列出八本书中每单元的话题内容(包括单词和句型),按照话题的内在联系重新整理,理清教材思路,并画出思维导图。我发现这八本书主要按照物品(包括玩具,水果,饮料,服装,书籍,动物,学习用具等),人物(打招呼,名字,职业,身体部位,国籍,穿衣打扮,外貌,爱好,理想等),人物活动(新年节日活动,学习活动,展览活动,体育活动,家庭活动,购物,放假安排等)这三大线索安排。这样一整理,教材主线脉络清晰,每个话题的单词,句型做到了心中有数,不再是以前教学像瞎子摸象一样的盲目性。以前上课是一课一课上,从没有想过这些知识之间有没有联系。对教材这样一整理有利于我备课时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新旧知识的整合,在上课时不仅仅是与学生对话有话可说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驾驭教材,提高教学效率,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比如我在备课五年级上册unit 3atthetable 课中的食物单词和句型whatwouldyoulike?时,我就把三年级上册unit5it’salemon中的句型what’sthis? 和 三年级下册unit 5havea drink中的句型whatdoyou like?以及四年级下册unit3there isacakeonthetable中的句型whatcanyousee?进行归纳整合。先复习旧知,由学生较为熟悉的旧知逐渐过渡到新知。即使旧知搞忘了,也可以新旧知识归纳在一起,在新知带动对旧知的复习。这样不仅复习了所有的食物单词,还学会了与之相关的句型。再结合课文对话,把所有知识编写对话或者chant。我在备课时,把这些都做成ppt,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把所学单词和句型进行整理,重点单词是什么,重点句型是什么,一目了然。

(二) 思维导图怎样用于自己英语教学中的一点尝试

1 . 思维导图用于课文学完后对课文内容的归纳总结

重大版英语教材是以话题为中心,每个单元一个话题,每个话题的知识点分布在lesson1和lesson 2中。我们可以在学完lesson 1时就带领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把所学知识汇总一下,lesson 1 主要集中了本单元的重点单词和主要句型,老师带领学生把他们做成思维导图,这样抓住了重点,同时把所学知识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建立起了内在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学生记住了单词,句子,就记住了对话,记住了课文。单词会读了,课文会读会背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就高涨了。lesson 1会读了,再学习lesson 2,就可以把lesson2 的内容增加到lesson 1 的思维导图上。每个单元的知识都可以这样去做。随着学习知识越来越多,思维导图的内容也会越来越扩充,这样每个单元,甚至一整本书的知识就会一目了然,学生们就会有兴趣的学习,有效果的学习,知道自己哪里会,哪里不会,就会非常清楚,一目了然。在小学掌握思维导图的方法,到了以后就会形成习惯,进行系统的学习。比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上册unit1thedaysoftheweek lesson 1 学完时,就引导学生一起做思维导图,先找出本单元的中心词day,由day就可以发散思维画出(1)sevendays(monday,tuesday,wednesday,tuesday,friday,saturday,sunday)(2)every day (3)whatday这三个分支,还可以继续深化,由第三个分支what day再引出下一个分支本课的重点句子what day is it today?就这样一步一步往后延伸发散,构建知识网络,在老师的带领和引导下学生对本课的内容就掌握牢固了。但是,做思维导图时不能统一要求,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做出相应的要求。有的学生基础不好,可以做简单点,只要能做出一个分支,就要鼓励他,目的是提高他们的兴趣,增强他们的信心。另外,做思维导图第一次可以老师带领和引导,教方法,后面老师就要慢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

2 . 思维导图用于课文学习时对教材,对新旧知识的整合

课文学习包括对单词,句子,对话等的学习,我们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使用思维导图的学习策略。

(1). 单词的思维导图,可以采取同类归纳总结的方法。比如,学习五年级上册unit 3 at the table这个单元,学食物(food)单词时我们就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由学生自己对我们所学的食物单词进行归纳总结,并画出思维导图。学生这样做了一遍,收获肯定比单独读一遍大得多。

单词的思维导图,还可以采用对比,延伸拓展的方法。比如,还是五年级上册unit 3 at the table 这个单元,学习单词rice,就可以发散到以前学过的nice, ride,还可以延伸到没学过的mice, race,通过对比,延伸,拓展,不仅复习了旧单词,还学会了举一反三,学会了更多的单词,教会了学生学习单词的方法,学生不会那么害怕英语单词的学习了。

(2). 句子的思维导图,可以采用同类归纳的方法。比如,还是五年级上册unit 3 atthetable这个单元,lesson1中有一个句子havesomevegetables这句话中的have,学生可能会有点糊涂,因为本册unit 1 有一个句子do youhaveenglishevery day?中有have,本册unit2也有一个句子wehaveaswimmingteam中也有have,这三个have,学生也许会读,但什么意思可能就不清楚了。所以就可以把这三个句子进行归纳总结,做成思维导图,学生的疑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271-02

植物学是高等农林院校涉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植物解剖学实验是植物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植物解剖实验的内容包括:(1)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细胞有丝分裂、组织的类型及植物各器官的结构等。(2)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形态描述,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完成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培养学生正确操作仪器设备、加强观察分析、实验设计及对结果的分析总结能力。(2)通过完成实验报告,验证并理解课堂教学中所讲授的内容,达到对所学内容总结和巩固的目的。实验报告内容的科学设置有助于学生有目的地完成实验内容,将课堂内容与实验相结合,提高实验课程的效果。近几年,各高等院校非常重视实验教学改革,在实验设计、实验报告册的修编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4]。本文作者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多年实验教学经验,在参考总结相关课程《实验报告册》修编成果[2]的基础上,修编了《植物解剖学实验报告册》,并且通过2年的试用,对《报告册》内容进行了完善。以下对本《报告册》特点及应用结果作简短报道,希望能为相关农林院校植物解剖学实验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存在的问题

植物解剖学课程是新疆农业大学农学、园林、草业及农业资源类专业的必修课,每年为相关专业25个左右班级的学生开设该课程,课程计划46学时,实验课20学时,分十次完成。该课程有统一的大纲、指导书[4]及完整的考核体系。通过多年的努力,该课程曾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但是,实验报告一直沿用传统的图画本或实验报告单方式,报告内容根据不同老师的要求而不同,主要是绘制结构图并注字。该实验报告单存在以下几个缺陷:(1)不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实验内容,不能将实验内容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2)学生将过多的时间投入到结构图的绘制,甚至出现有些学生在没有搞懂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参照挂图进行结构绘制,出现只要图画好了,植物学实验成绩就高的错误倾向,影响了实验课程的效果。(3)实验报形式单一不能够完整地考核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完成及总结情况,削弱学生对实验课程的积极性。

二、修编《实验报告册》的特点及优势

1.实验报告册的形式及内容多样化。根据试验大纲的内容,本实验报告册设置了10个实验。每个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及实验报告。学生在了解实验目的的基础上,根据实验内容及实验观察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包括绘制结构简图并注字、完善结构简图的部分内容、根据实验内容完成表格、根据实验内容完成填空,以及根据实验结果对课程关节内容进行总结等。该实验报告册形式多样化,解决了以往所使用实验报告单中报告形式单一的缺点,能够比较系统地总结和考核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状况,较好地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材料结构特点的实验态度,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实验结果相结合,有效提高了实验的效果。

2.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实验材料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根据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本报告册实验报告内容及形式多样,如:在植物输导组织这个实验中,学生需反复地观察比较南瓜茎横切面和纵切面切片才能完成实验报告中所要求的(1)绘制所观察到的导管纵切面简图。(2)绘制筛管、伴胞横切面简图并注字。(3)完形填空等内容。新修编《报告册》,在保留传统的、以永久切片的观察为主的实验方式之外,采用了使用新鲜材料制作徒手切片为主的实验报告内容,如:在植物细胞及组织相关实验中,我们采用了使用西红柿、土豆、辣椒、洋葱等材料;在根、茎、叶结构相关的实验中,我们增加了以洋葱、豆芽、蒜台、芹菜、天竺葵等为实验材料。在制作切片、观察比较相关结构基础上,完成不同形式实验报告的内容。通过这一过程,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及实验设计能力。

3.利于资料保存,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以往的实验报告单,每个实验为一页报告纸,实验报告只记录了实验结果的内容,不便于保存,也不利于复习。修编后的报告册包括了实验内容、实验重点过程以及形式多样的实验报告。在实验报告册最后附录了相关的习题,便于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做的实验内容进行预习,有目的地进入实验室,在实验老师对报告内容完成批改之后便于修改,同时,在年终考试之前,本报告册是学生复习的重要资料。因此,本报告册的修编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三、《实验报告册》的应用及评价效果

通过2014、2015年在11个班学生中试用及修改,达到了比较完善的效果。2016年9月开始,我们将在我校其他班级中推广使用。3名使用《实验报告册》的教师认为:新报告册的使用,明显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时间的利用效率、师生互动及学生提问明显增加、学生动手能力显著提高、期末考试成绩有所提高。对2014、2015级117学生对《实验报告册》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1%以上的学生对本报告册各方面内容表示满意(见表1)。

实验教学不仅要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同时还要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两年的试用证明,我们修编写的《实验报告册》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实验效果。本报告册的修编为我们继续修编“植物分类学实验报告册”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相关院校对相关专业实验报告册修编研究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熊英,李玲,王岚,等.以创新性、探索性实验深化机能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6,35:274-275.

[2]孟盈.细胞生物学实验研究型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5:276-277.

[3]吉乃提汗・马木提,谭敦炎.新疆农林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植物学课程教学初探[j].高教学刊,2015,18:97-100.

[4]周桂玲.植物学实验指导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revision research on plant anatomy experiment report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 taking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mannula yimingniyazi,dilixiati hasimu

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篇(6)

经调查查明,佛山某照明有限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于2004年底接到阿联酋史丹利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史丹利公司)的订单,史丹利公司委托其定牌加工生产机动车用卤钨灯。史丹利公司向b公司出示了注册国为阿联酋的商标证,显示史丹利公司已于2002年1月20日向阿联酋申请取得henkel商标专用权。b公司按订单要求加工生产了机动车用卤钨灯,并在灯体、外包装上印制“henkel”注册商标标识。b公司委托a公司负责将生产的产品报关出口,a公司委托了佛山某报关公司以一般贸易方式向佛山海关驻禅城办事处申报出口该批机动车用卤钨灯。而恩同公司早于2002年4月21日已在我国获得“henkel”商标注册,并于2002年9月4日经海关总署核准备案该商标,核定使用商品是11类,包括:车辆灯,车灯,车辆照明设备,车辆遮光装置(灯具),灯泡,汽车灯,汽车转向提示灯,汽车前灯,车辆反光镜,汽车后灯。恩同公司向我关确认,上述出口车用卤钨灯共145750只全部不是该公司及其授权单位生产的产品,侵犯了该公司的商权专用权,上述车用卤钨灯不符合权利人的产品品质标准,全部属于假冒产品。2005年1月24日,海关认定a公司出口的上述机动车用卤钨灯为侵权货物,并于2005年2月7日向当事人送达行政处罚告知单,拟作出没收侵权货物、科处当事人罚款的行政处罚决定。a公司向海关申请听证,经过听证,海关作出维持原处罚决定。a公司又向海关总署广东分署申请复议,海关总署广东分署经请示海关总署作出维持复议决定。”本案经一审、二审,人民法院都支持我关的答辩意见,认定我关作出的行政处罚合法合理,予以维持。但认为我关行政处罚决定书中没有提供认定侵权货物的法律依据存在瑕疵,要求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以下简称《商标法》)作为认定侵权货物的依据。

焦点问题

本案中,权利人恩同公司确认该批出口货物不是其授权生产的产品,属于假冒产品,已侵犯了其商权专用权,要求海关扣留侵权货物。而b公司则解释,其应阿联酋客商史丹利公司要求定牌加工生产的该批货物不是在中国境内销售,而是出口到阿联酋进行销售的。史丹利公司在阿联酋国内是“henkel”商标所有人,因此认为不构成侵权,要求海关给予货物通关放行。b公司与恩同公司各执一词。

该案焦点问题是:b公司的定牌加工(英文简称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行为是否构成侵权行为,其加工产品是否为侵权货物成为本案的关键。一旦证实其加工生产的产品为侵权货物,那么a公司出口侵权货物行为就成立,海关依据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处理就依法有据了。

(一)一种观点认为定牌加工行为不构成侵权行为,生产货物不属侵权货物,理由主要是:

1.定牌加工不符合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构成要件。从传统的民事侵权理论角度来看,侵权行为有四个构成要件:①损害行为;②损害后果;③损害结果与损害行为之间因果关系;④行为人主观过错。侵权行为成立的构成要件之一是损害结果,缺少这一要件则侵权行为不成立。本案中,由于该产品出口后将在阿联酋销售,权利人(恩同公司)在阿联酋并不拥有合法的商标使用权,该产品出口到阿联酋并销售的行为并不会对原告造成损害,因此本案不存在“损害后果”,不应构成侵权行为。

2.从《商标法》的本质理解,认为不构成侵权。《商标法》打击商标侵权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权利人的利益和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而商标的根本作用是区分不同厂家生产的同类产品,消费者根据商标来选择不同厂家的产品,避免相似相近的产品对消费者造成消费误导。《商标法》上所讲的制造是和销售相关联的,是指企业在制造过程中预见到在这个市场销售会对消费者造成混淆,给商标持有人造成经济上的损失,所以《商标法》要从源头上阻拦这种侵权行为的发生。而本案中,史丹利公司在阿联酋是henkel商标的合法注册人,史丹利公司委托当事人在中国生产、加工,生产出成品之后再返销阿联酋。按照国际惯例,视同为中国的工人在阿联酋生产,这批产品和中国市场“无关系”,只是一种国际间的劳务输出,不会造成相关公众的误认、混淆。这和《商标法》上规定的一般侵权行为是不同的。

3.部分司法机关也认为该类行为不侵权。 2004年2月18日,北京市高院制定的《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十三条规定:“受境外商标权人委托定牌加工的商品仅用于出口,其商标与权利人的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其行为是否构成侵权?造成相关公众的混淆、误认是构成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前提。定牌加工是基于有权使用商标的人的明确委托,并且受委托定牌加工的商品不在中国境内销售,不可能造成相关公众的混淆、误认,不应当认定构成侵权。”

(二)另一种观点认为定牌加工行为构成侵权行为,生产的货物属于侵权货物,理由如下:

1.定牌加工是一种商标使用行为。商标的使用方式有多种,直接使用于商品、商品包装、商品容器,或者间接使用于商品交易文书,广告宣传、展览和其他业务活动中,还可以是通过软件界面上使用商标、服务商标的方式。至于“定牌加工”这种受他人委托使用商标的行为是否属商标使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商标行政执法中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五条规定:“在定牌加工中,加工方生产并销售带有委托方注册商标的商品的,双方应当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前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对外贸易中商标管理的规定》第十条明确指出:“对外贸易经营者在从事进出动中,对他人指定或者提供使用的商标,应当要求对方出具真实有效的商标专用权证明文件或者被许可使用该商标且未超出许可范围的证明文件,并予以核查。该商标不得与已在我国相同或者类似的商品上注册的商标相同或近似。”该规定虽然并未明确指出适用于定牌加工业务,但由于定牌加工业务中往往涉及对外贸易业务,因此该规定对于定牌加工业务是具有相当意义的。由此可见,定牌加工是一种商标使用的行为,需获得商标权人的许可,否则即构成了对商标权人的侵权。

2.定牌加工已符合《商标法》侵权行为界定。根据我国《商标法》第三条规定,经商标局核准注册的商标为注册商标,商标注册人享有商标专用权,受法律保护。恩同公司作为“henkel”注册商标所有人,其商标专用权在中国依法受保护。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具有地域性,史丹利公司在阿联酋的注册商标专用权由于未经我国商标局核准注册,并不直接在中国受保护。根据《商标法》第52条第(一)项的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者相似的商标的,即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权利人恩同公司确认b公司的商标使用未获得其授权或许可,属于侵权行为。

3.当事人以获得境外权利人授权为由主张抗辩理由不成立。我国是《巴黎公约》成员国。根据《巴黎公约》,成员国国内享有国民待遇的人,就同一项发明、同一商标在不同成员国享有的专利权、商标权,彼此互相独立、互不影响。故权利人在外国取得的专利权、商标权在我国不具有效力,被控侵权人不能以其使用的技术、外观设计、商标等是经他人依外国专利权、商标权授权为由进行抗辩。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本案中,史丹利公司未经权利人恩同公司的许可,以商业目的在中国境内委托b公司加工生产“henkel”牌机动车用卤钨灯;b公司未经国内权利人的许可接受史丹利公司的委托,加工生产了“henkel”牌机动车用卤钨灯并委托a公司负责报关出口。史丹利公司、a公司、b公司共同实施了一个完整的侵权行为,生产的产品属侵权产品。海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一款之规定,以a公司作为当事人,对其出口侵权货物行为作出“没收侵权货物,科处罚款”行政处罚是依法有据的。

再思考

“定牌加工”涉及侵犯知识产权的情事在海关知识产权执法中并不少见。本案反映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些问题值得再思考。

(一)对定牌加工企业加强引导的再思考

由于《商标法》未对“制造”行为加以明确的区分或限定,除了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毋庸论述以外,此类定牌加工生产究竟算不算侵权在理论界、司法界、行政执法界存在不同理解。根据《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规定,海关一旦认定侵权,就应科处当事人“没收货物并处罚款”的处罚。这表面上是处罚贸易公司,实际上往往落在加工企业身上。我国作为一个“世界加工厂”,定牌加工企业数量多、竞争激烈,对于知识产权法律意识不强,“只收取了微薄的定金便开始从事生产”的加工企业而言,“货物被没收,缴纳罚款,还面临权利人的索赔”的负担着实不轻。因此,海关不仅应“事后把关”,“事前预防”――加强对定牌加工企业的指导更具有积极意义。针对从事定牌加工的加工贸易企业生产、出口涉嫌侵权货物的情况有所增多的趋势,建议:一是加工贸易监管部门在其登记备案时向其宣传海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规定,引导其守法经营;二是在实际监管中发现加工贸易企业涉嫌加工侵犯他人商标权的,应向商务部门反馈,以便商务部门及时了解情况,把好审批关。

(二)对出口环节保护重点的再思考

trips协议只要求成员国(地区)海关对有知识产权问题的进口货物进行扣留,但并没有要求对有类似问题的出口货物进行扣留。比如trips协议的发起人之一美国,就并没有在制定其本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时将对出口货物的盘查、扣留包含进去。美国的规则是,认为自己的知识产权被侵犯的权利人可以谋求通过司法程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若有侵权嫌疑的产品申请出口,知识产权权利人不能要求美国海关对其加以扣留,美国海关没有这样做的义务。我国对外承诺在出口环节保护知识产权,但由于“出口环节”特殊性,使得海关查办此类案件时面临不少难题。一方面货物处于“出口环节”仍属我国境内,应遵守我国法律、法规规定是毫无疑问的;另一方面由于其目的国是境外,其法律关系往往是涉外法律关系,甚至是涉及极为复杂的国际私法问题。对此,笔者认为:我国目前出口假冒货物严重、我国政府对国际社会作出承诺的情况下,海关确需针对出口环节实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但是海关在出口环节知识产权保护重点应该落在查处有损我国形象的假冒商标权货物,把那些当事人之间争议大、涉及专利权等复杂的知识产权纠纷留给司法机关去解决。

(三)对执法模式的再思考

根据我国《海关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的规定,在主动保护模式下,不论案情复杂程度,海关必须在30个工作日内作出下列调查认定结果之一:认定侵权、认定不侵权或不能认定是否侵权。被动保护模式下,海关则不行使调查认定权,等待当事人寻求司法救济。对主动保护模式下,争议较大、案件情况复杂的侵权案件作出认定,海关确实具有一定难度。有人认为,海关可以作出“不能认定”的结果来回避矛盾。事实上海关作出不能认定结论,压力是非常大的:一方面权利人可能会认为海关“不作为”而对海关工作产生误解,甚至海关,据悉海关发生的首起由知识产权权利人提起的行政诉讼案件就是针对海关作出的“不能认定是否构成侵权”具体行政行为;另一方面,收发货人认为这是海关“扣错货”了,执法水平低,对其造成损失应该赔偿。值得再思考的是:仅以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来区分海关是否行使“调查认定”权是否合理?笔者认为:对于被动保护模式下简单的侵权案件,例如假冒商标权案件,海关应该有权展开调查认定;在主动保护模式下部分涉及专利权等复杂知识产权纠纷的侵权案件,海关也应该有权选择让当事人双方寻求司法救济。

(四)对侵权处罚的再思考

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篇(7)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编排;问题;建议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秉持新课程理念,在内容编排上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 新教材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新教材在编写的指导理念及内容组织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 新教材淡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注重过程而轻视结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被称为“双基”. “双基”教育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它对于形成学生坚实的知识基础和基本工作能力是必要的. 无论进行什么样的课程改革,传统的“双基”都是学生发展中的核心要素,是必须加以保留的. 基础教育只有以“双基”为中心组成课程体系,让学生掌握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根基. 长期以来,注重“双基”是我国数学教学的一大优点. 对于数学教学而言,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定理、规则等基础知识是首要任务. 学生只有在熟练地掌握概念、规则的基础之上才能开展计算和推理,只有掌握了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才能形成数学方法、数学能力和数学思想. 美国教育心理学者加涅(robert m.gagne)将概念、规则看成是智慧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进一步提出智慧技能的习得存在着由概念学习上升到规则学习的层次关系,这是有道理的. 尽管近年来有学者把“双基”发展成“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但“四基”毕竟是在“双基”之上发展起来的,任何新的理论都不能颠覆“双基”的地位.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界对数学新教材忽视“双基”的质疑声不断. 笔者结合使用新教材的切身体验及与一线教师访谈后,认为对新教材的质疑绝不是无稽之谈.

(一)教材中数学概念表述不严谨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类在一定阶段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总结,是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位和出发点. 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细胞”,是数学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是进行数学思维的第一要素. 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数学中的基本概念,才能把握数学的知识系统,才能正确、合理、迅速地进行运算、论证和空间想象. 从一定意义上说,数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对数学概念掌握的程度. 学生数学能力的高低,关键是在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应用和转化等方面的差异. 因此,抓好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根本一环. ”

概念的清晰表述要借助于严谨规范的定义. 定义是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确切表述,概念的掌握要建立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之上. 但新教材多处对数学概念没有下定义,只是给出了概念的一些正反例证,让学生“感觉”概念的内涵. 教材呈现数学概念时多采用举例子的方式进行描述,如“像这样的……,叫做……”. 现举相关例子如下:

1. 三年级下册中对“小数”的解释是:“像5.98、0.85和2.6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2. 四年级上册中对“射线”的解释是:“像手电筒、汽车灯和太阳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射线.”

3. 五年级下册出现的“因数”“倍数”“带分数”“最简分数”“众数”等概念都没有作出具体定义,仅列举了一些相关例子.

数学概念缺乏严谨规范的定义表述,而只是形象化地描述,这样的描述未涉及概念内在的逻辑属性,仅停留于肤浅的表面认识,难以深入透彻,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感. 定义的缺失难以让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半生不熟的模糊状态,难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概念缺乏准确把握和深入理解会严重影响后续对概念的运用.

(二)教材中重要规则不醒目,重点内容不突出

规则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发现各种事物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得出的计算公式、处理事物的法则或提出的科学原理和定律等,这些公式、法则、原理、定律都叫“规则”. 规则学习也称命题学习. “小学数学命题的学习是小学数学学习中较高层次的学习,是学好小学数学的关键. ”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的形成都要以熟练掌握规则为前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说到底都是对规则的灵活运用的能力. 因此,规则学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作为教材,篇幅中的公式、法则、原理、定律等重要内容的呈现一定要明了、清晰、醒目. 这样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也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复习. 但新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呈现不醒目,重要结论、规则没有以黑体字或其他醒目的方式呈现出来,次要信息和关键信息区分不明显,结构松散、内容凌乱. 这样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也对教师和学生把握重点内容和整理知识造成不便. 现就相关问题举例如下.

1. 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一节,页尾方框中的内容就是四则运算的重要规则,但由于其出现位置和字体在整个篇幅中不够醒目,所以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2. 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节,计算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步骤和规则不够系统详细,只是几句简单的问答.

此外,教材中还有多处存在类似问题. 五年级下册中“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最关键的“分母通分”介绍不够详实,例题演示过于简单. 六年级上册中分数除法的过程和规则不清楚,等等. 受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 教材中重点内容不突出,篇幅花哨凌乱,例题的演示、讲解不够透彻,使得学生学完书本后犹如过眼烟云,难以留下实质性的东西.

(三)教材内容注重“过程”而轻视“结论”

基础教育阶段一定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事实性知识,事实性知识就是通过验证而形成的科学结论. 就数学课而言,主要包括定义、公式、法则、原理、定律等. 数学教学既要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又要关注数学结论. 新教材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内容编排上遵循“从例子到规则”的原则,注重让学生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由过程导出结论. 但教材中多处为开放式结尾,过程翔实而结论不明确或根本没有形成结论. 现列举教材中的例子如下.

1. 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教材意在让学生通过模仿例题,自己得出读大数的方法,却并没有总结出具体的方法和步骤. 一线教师普遍认为这一节的内容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真正能够掌握大数读法的学生为数不多,主要原因是学生没能掌握读数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步骤和方法.

2. 四年级上册中“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材只是简单地让学生通过模仿来学习怎样进行计算,并没有具体的方法和步骤.

此外,四年级上册“笔算除法”及“角的度量”等内容也都是只有过程而没有具体的方法、步骤等结论.

教材中结论缺失势必影响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 访谈中一线教师普遍反映新教材使用以来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下降,原因在于新教材注重理解与应用,却淡化了对基本结论的掌握,特别是忽视了对一些基础知识的记忆. 为弥补这一缺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都要总结出结论并要求学生抄写下来. 但这样做效果并不理想,一是受教师自身理论水平的限制,总结出的结论良莠不齐,特别是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教师难以完成这一任务,也就出现了一些教师“拿着过去的教材把定理和定义补齐”的现象;二是教材篇幅小,无足够空间誊写教师的“圣谕”,抄在笔记本上则容易丢失;三是低年级学生受书写能力限制,无法完成抄写任务.

新教材旨在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后得出结论,从中可以窥探出发现法教学的影子. 发现法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发现法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过程而去“发现”,最终目的还是要求学生掌握通过发现而获得的结论. “要使学生打好“双基”,必须既重视教学的过程也重视教学的结果,不能让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或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因为,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没有体验、没有深刻理解的结果,不追求结果的过程是缺乏价值和意义的过程. ”因此,为了便于教学,教材非常有必要把重要结论整理在书中.

此外,发现法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一定要考虑到教学设备、图书资料、教学时间、教师教学能力等诸多因素. 新教材在教育欠发达地区不适应性更为明显.

■ 教材内容系统性、严密性欠佳

新教材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将同一个问题分散在不同年级学习,致使知识呈现不够系统全面、深入透彻. 总体上看,教材内容零散、跳跃性大,系统性、严密性欠佳.

(一)内容衔接有断层

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节中始终没有交待小数的读法和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但在随后的练习题中却出现了“读出小数”和“比较小数大小”的练习题,例题与练习题难度不匹配,例题肤浅、难度小,课后练习题却难度大. 又如,六年级上册“认识圆”一节中,始终没有介绍什么是“圆”,却直接引出了“圆心”“半径”等圆的相关概念;四年级上册练习十二第8题突然冒出“对称”概念,但前面并没有与“对称”相关的知识做铺垫,而较为系统的“对称”知识在五年级下册才出现. 教材知识衔接之间存在断层,内容跌宕不平,加大了学习难度.

(二)知识系统性欠佳

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过于肤浅,直到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与性质”中才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小数的意义、读法和写法. 最好是将这两部分内容整合在一起,以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三年级下册出现了统计和数据分析,但没有继续引出统计图的画法;四年级上册“角的分类”一节引出了“平角等于180°,等于两个直角”,但却始终没有交代什么是“直角”. 同样,对于“周角”也只画出了图例,却没有进一步解释周角,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这样就使得教材内容零散,系统性不强.

(三)练习题目设计不严谨

三年级下册第35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前提为“一间教室大的草坪,1天产生的氧气够3个人用,我们三年级有120人”,问“多少块这样大的草地产生的氧气,够三年级学生用?”这个题目设计明显不严谨,问题应改为“多少块这样大的草地产生的氧气,够三年级学生1天用?”否则无法计算.

■ 对改进教材内容编排的几点

建议

教材是教学之“本”,教材的编写质量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新课程理念主张教师“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要求教师能够对教材内容自主加工,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数学教学专家. 这种理想化的设想与现实相去甚远,我国大部分教育欠发达地区教师由于水平所限,难以胜任“用教材”这一使命. 因此教材内容编排应尽量做到具体化、细致化和可操作化. 这样既可以为教师教学带来方便,也可方便学生自学. 成功的教材编写应该在没有教师的讲解下,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掌握内容,但新教材中的定义、规则、结论不详,内容零散,不利于自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1989年颁布的nctm(全美数学教师协会)《数学课程标准》由于不重视基础训练而遭到众多批评. 2005年,一些数学家达成了几点共识,其中包括:(1)数学需要使用有关精确定义的对象及概念进行小心推理. (2)学生应该能够熟练地使用整数运算的法则,这些基本算法是数学的主要智慧结晶之一. 这些共识促使nctm《数学课程标准》做了修改和补充. 2006年,nctm的《数学课程焦点》力求在保持创造、发展的同时,强调数学基础的重要性. 我国教育部2011年通过审查正式公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新《标准》中重申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相信随着新《标准》的颁布,对小学数学教材的修订不久也将提上日程. 在此,建议教材作如下改进:

(一)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应凸显基础知识的地位

1. 教材对数学概念表述要严谨规范

建议教材对数学概念做形象化描述后再做出严谨规范的定义,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 这样有助于学生准确、深入地理解概念,有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2. 教材内容要重点突出

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公式、法则、原理、定律、结论等应以强调的方式呈现,如统一用醒目的黑体字或单独在特殊位置呈现等,使教材内容清晰明了,重、难点突出. 这样容易使学生分清主次、有的放矢.

3. 教材内容应使“过程”与“结论”并重

教材应在注重“探索”“发现”的同时注重“结论”的归纳与整理,既要注重让学生掌握知识获得的过程,又要注重掌握通过发现后获得的结论.

以四年级上册“亿以内数的认识”一节中“大数的读法”为例,大数的读法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要掌握大数的读法,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方法和步骤. 为了便于学生掌握,可以将大数的读法和程序归纳如下:① 标出数位;② 分出数级;③ 读出数字.

再以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一节为例:可以把角的度量的方法和步骤归纳为:①使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②选定量角器的一边,使角的一条边和量角器的0刻度线重合;③从量角器选定的一边出发,从0刻度数起,角的另一边所指示的刻度就是角的度数.

总结整理出发现后获得的具体结论,学生在解决相关问题时就会有章可循,结合练习容易掌握教学内容,也有利于智慧技能的形成.

4. 教材应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的完整性

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篇(8)

    如关于饲养动物方面,有第一册《家养动物》,第三册《养鱼》,第四册《饲养小动物》,第六册《养兔 》等内容。这些内容在热爱生命,爱护小动物,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当然相通,然而在其余的内容上 却各有分工:第一册《家养动物》主要是让学生笼统了解有哪些家养动物;第三册《养鱼》则是在除了让学生 初步学会养鱼外,还要让学生对鱼的运动,鱼的外部形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以后形成“鱼”的概念作准备 ;第四册《饲养小动物》则除了能力训练外,还要让学生对蚕的一生形成一个初步的概念,为以后教学“昆虫 ”、“完全变态”等概念作准备;第六册《养兔》则是要让学生对哺乳动物的外部形态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为 日后教学“哺乳动物”的概念作准备。可见其倾向性各不相同。

    又如,关于植物的结构、功能方面,第一册《家乡的树》、第二册《春天的花》、《夏天的瓜》、第三册 《秋天的果实》,第四册《木质茎和草质茎》,分别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植物的叶、花、果实、茎等内容。但 系统地看整个小学阶段的内容,会发现真正要求学生了解植物的构造和功能的,是在第七册(根、茎、果实) 和第八册(叶、花、种子)。这样也就可以确定低年级对植物各器官的认识,应该只要求表面、直观地了解一 下,形成初步的概念,知道一些简单的的知识,能为以后相关内容的教学作一些知识和技能上的初步铺垫即可 。我在制定《木质茎和草质茎》的相关教学目标时,为了给第七册《植物茎》教学作准备,曾确定“能区分木 质茎和草质茎,并初步注意到茎的多样性”这一目标,在准备这一课的材料时,把直立茎、匍匐茎、攀援茎各 种形态的茎都作了准备。课堂上学生在探究、探讨时,我又提了一下,希望学生能简单地注意一下茎的不同形 态。结果却导致很多学生开始猜测我的意图,不敢大胆讨论,并且逐渐偏离原先的教学目标。这是因为学生遇 到了超越他们能力的问题,分散了注意力,也干扰了他们的思维,所准备的材料也相应失去了典型性。

    综上所述,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有整体意识,各内容间互相协调、分工合作,仔细分析每个具体内容在 整个系统中的地位、作用,避免提出过高、过低或者重复乃至矛盾的要求,是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

    二、普遍联系,互相协调

    教学的目标主要是使学生的知识得到积累,能力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培养。因此,常识教学内容必然存在 着一种纵向的联系。如在上例中,第一、二、三、四册关于植物器官方面的内容,与第七、八册的内容认识对 象相同,可以认为是为第七、八册内容打基础的,同时相应第七、八册内容又是前面内容的提高、深化。这就 是一种纵向的联系。

    另一方面是横向的联系,由于教学的对象,也就是学习的主体是同一的,因此,学生在学习一些相对并列 的内容时,其能力的发展必然会互相影响,并进一步影响这些内容的学习。如第七册中动物方面的《昆虫》、 《软体动物》、《鱼》、《爬行动物》和植物方面的《植物的根》、《植物的茎》、《植物的果实》,都要求 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深入的讨论,得出它们的基本特征或通过实验,验证它们的功能,因此,它们之间的联 系也是非常紧密的。在引导学生“探究”时,也要注意这一点,可以逐步地增加学生的主动程度。

    我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在完成认知目标的同时,针对这些横向联系,在技能目标中加入了要求学生归纳出 自己的观察、概括的方法(但并不强求一律),这样学生经过两课内容的探究、研讨后,初步养成了随时概括 自己学习方法的习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外部联系主要反映教学内容与自然界的联系以及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教师设置教学目标时,应尽可能结合 本地区的优势、特点,提供实在的事物,供学生或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不应强求学生掌握那些脱离学生实 际的东西,而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是指尽管其它学科与常识科的教学内容,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知识、能 力、情感方面还是有所联系,如数学教学中的逻辑推理能力,一丝不苟的态度;语文中的语言文字,甚至一些 具体内容,如第十一册《冬眠》一课中涉及的刺猬的生活习性,冬眠的概念,刨根究底的态度,以及热爱生命 的思想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直接的联系。在组织“探究—研讨”时,其目标的高度也应考虑到这些因素。

    综上所述,常识作为一个系统,其联系是广泛的,不但内部联系错综复杂,外部联系也千丝万缕,制定其 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到这方方面面的联系,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能使学生获得最大发展的教学目标,以 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三、动态平衡,不断修正

    小学生所形成的概念,所具有的能力是不断发展的。比如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昆虫”这个概念的形成, 在第二册《周围的小动物》中,小学生仅仅能通过观察知道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包括一种和小鱼、小老 鼠不同的“虫子”;第四册《会飞的动物》中,开始发现这些“虫子”的翅膀和鸟的翅膀不同,而且也会在潜 意识里注意到这种“虫子”的身体也和鸟类不同,但还不能表述出来;第五册的《蚯蚓》、《瓢虫和蜻蜓》、 《蜘蛛》三课后,知道了“虫子”也分好几类,其中一类是六条腿的;而他们的观察能力从学习第六册的《蝴 蝶和蛾》开始发生了质的飞跃,能通过仔细的观察找出蝴蝶和蛾的一些细微的差别,并能概括出相同点;到七 册《昆虫》这一课后,“昆虫”概念形成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而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的观察、概 括能力同时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另一方面,系统与外界的联系虽然可以表现为相对稳定的状态,但这种稳定状态同样不是静态的,而是一 种动态的平衡,如周围的小动物的种类、数量,生物的生存环境、自然环境等都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在每 一段时间内,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比如污染等,必须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化相应调整教学目标,使目标与环 境达到平衡。

    比如,我在农村小学第一次教《两栖动物》一课时,确定的目标主要是认识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初步了 解青蛙、蟾蜍等与人类的关系等。根据这个目标和农村实际,我采用看标本、看实物、然后组织学生研讨的方 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几年后,由于环境污染,人类捕捉等原因,农村青蛙、蟾蜍的数量大为减少。根据这 一现象,我有意识地在教学目标中加入环境保护的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现象的认识,进行环保教育,我 先带领学生去田间捕捉青蛙,让学生通过与前几年的现象比较,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的严重性, 然后是养青蛙,观察青蛙的生长过程,生活习性,完成教学目标。接着,是放青蛙,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了一次 爱护生命、关心环境意识的洗礼。最后又发动学生写倡议书,号召大家都来保护青蛙。这一系列活动取得了较 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在制定目标时,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变化,外部相关的变化等因素,并相 应地作出调整,不断修正,切不可一劳永逸,以不变应万变,方能使学生适应现代生活,不致落伍。

    四、有序发展,遵循规律

    常识教学作为一系统,它的联系并非杂乱无章,而是一个有序的结构。这个有序性同样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常识教学内容安排的有序性,二是学生能力发展的有序性,以生物知识为例:

    第一学年

    内容:了解常见植物,观察茎、叶、花、果实或种子的显著特征。了解常见的动物,观察动物的体形和 活动。

    能力:具有初步的观察、表述能力,能说出某一具体事物外在的、显著的特征。

    第二学年

    内容:了解常见植物,观察、比较不同种类的植物,观察不同环境中生活的植物,注意到植物的多样性 。了解常见的动物,观察、比较不同种类的动物,观察、比较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注意到动物的多样性。 知道动、植物都是生物,能区分一般的生物和非生物。

    能力:观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能较全面地说出某一种事物的外在、显著的特征,并初步具有比较能力 。对两种具体事物之间的特定方面进行比较,并说出不同点。

    第三学年

    内容:了解一些常见的动、植物,了解动、植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能力:观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能较全面地说出某一具体事物的特征,并能从动物、植物的结构中联系 生活实际,说出该生物的一些简单的生活习性。比较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不但能较全面地比较出具体事物间的 不同点,而且能初步概括出具体事物间的一些显著的相同点。

    第四学年

    内容:了解家乡的植物、家乡的栽培植物、家乡的野生植物。了解植物的构造和功能——植物的器官根 、茎、叶、花、果实、种子的主要构造和功能。了解家乡的动物——家乡的饲养动物,家乡的野生动物。了解 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哺乳动物,鸟、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昆虫、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了解动物的 构造和功能——动物的运动,动物的摄食,动物的自我保护。

    能力:观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不仅知道具体事物的外部特征,还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索事物的结 构和功能,初步学会根据生物的结构推想出它的生活环境或生活习性。

    概括能力的发展,能概括出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能进行初步的考察、调查工作。

    第五学年

    内容:了解植物生长跟水、空气、光、温度之间的关系;动物生活跟水、空气、食物、光、温度的关系 ;动、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比较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和动物;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适 应。认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知道植树造林和种草的好处。初步认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知道生物间的食物联 系,知道一些生物群落和生态平衡的知识。

    能力:能突破空间限制,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初步学会从事物现象间的联系中找到客观规律;并能 初步学会根据这些客观规律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判断某些行为的对错。

    第六学年

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篇(9)

复习这一教学环节是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同时这一环节的教学将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一个条理化的梳理,此外,借助复习教学的实施来备战中考也是当前复习教学开展的重要意义。而当下的初中物理复习之中依然存在着借助题海战术开展训练的情况。这样的方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疲乏,也很难获得高效的复习成效。那么,该如何开展初中物理的总复习教学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学生的能力发展这一双重目标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简要论述。

一、夯实基础、构建体系

中考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所学知识的一个综合考察,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但是,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考题都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所以,深究考试题目的根本,笔者认为一定要抓住基础知识,要在夯实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点综合起来运用。

因此,笔者认为在复习教学之中首先就要扎实学生的知识体系,即夯实基础,并且搭建起知识的脉络体系才可以更好地调动所储备的知识。唯有如此,学生才可以立足基本从而更好地迎接总复习教学的其他几个环节。

而要在复习教学中夯实基础并且构建知识体系,笔者认为一定要抓住每一个知识点,分章分节对知识进行梳理,对所有的知识点进行网络复习。这样才可以将每一个知识点都复习到,不会遗落任何一个知识点。并且教师可以采取先章后册,先分册后总结的方式开展复习教学。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章》中进行复习教学,主要就包含了以下几个知识点: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音色;三个特征分别于发声体之家的关系

3.噪声的防治:噪声的等级及危害;噪声的控制方法

4.回声定位

5.声音的其他用途

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的知识点进行一个细化的深入复习,再依次对其他章节开展教学,最后在八年级上册所有章节的复习完成后再一次将八年级上册的所有内容进行一个梳理和知识脉络体系的构建。

二、抓住弱点、突破难点

对所有知识点进行网络式、地毯式的复习是为了扫除学生还存在的知识盲点,但是任何一门科目、任何一个知识的学习都必然会有难易之分,也会有重点与次重点的区别。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以及复习教学中这样的情况同样存在。

因此,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抓住弱点,突破难点”的方式实施复习教学。所谓抓住弱点就是抓住要抓住学生在复习之中还存在的问题开展进一步的复习教学,也就是要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复习情况,依据学生的复习要求来进行深化的复习。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复习进展情况一般可以借助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以学定复”。

例如:

1.定期的考核

2.师生交流

3.学生将自己复习中遇到的难题写下来交给老师

通过以上几种方式教师就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为下一步的复习教学指导方向。例如:

学生反应: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是指“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关于这个内涵理解不是很到位,特别是牛顿第一定律的运用还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学生的这一要求,教师就可以在下一步的复习教学中进行调整,给“牛顿第一定律”留下一定的时间来强化学生的认识,提升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所谓“突破难点”则是指教师根据历年来的中考特点以及考试大纲的要求,并且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划定哪些内容属于复习教学的难点。然后再进一步对这些内容进行强化训练或者是讲练结合力求在复习的过程中将每一个难点知识点拿下。也争取让学生尽可能在复习之中就对这些知识的难点有一个了解并及时解决。

例如:在历来的考试之中,“力与运动”这个部分的知识点都是考试的重点也是考试的难点。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教师就完全可以依据这一情况对“摩擦力、重力、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等知识点进行深度讲解,并且配合相关的习题:

在运动场上常见到这样一些场景,其中表现出的现象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

a.短跑运动员跑到终点后不能立即停下来

b.跳远运动员要助跑一段距离才起跳

c.投掷铅球时.铅球离开手后继续向前运动

d.跳高运动员跳过杆后从最高点落向

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弱点,解决考点中的难点,并且赢取复习教学的胜利。

三、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中考是一个综合考察,这便意味着这一场较量不仅是对学生的知识考察,也是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应变能力等其他能力的考察。

所以,笔者认为在复习教学中不仅要强化学生的知识体系,知识的扎实程度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以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复习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给学生减压,让学生以一个轻松地状态迎接复习教学的实施,也要注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另一方面教师则要注意在复习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考场应试能力以及综合反应能力。

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以有效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在获得复习效率提升的基础上打赢中考物理复习这一仗从而赢得中考的胜利。

【参考文献】

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篇(10)

1 知识产权认知度调查情况分析

知识产权是无形资产的主体,主要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非专利技术。为了全面了解我校教师群体对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的关注及了解程度,加强以知识产权为主体的学校无形资产的管理和保护工作,2012年年底至2014年年初,校资产管理处与中国传媒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合作,开展了“教师知识产权认知度调查”活动,共收回调查问卷150多份。对反馈的“教师知识产权认知度调查问卷”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如下:

(1)对于自身的知识产权意识,62.75%的人认为自身知识产权意识一般,21.57%的人认为自身知识产权意识较强。说明教师知识产权意识情况不太乐观,有必要普及知识产权相关知识,加深教师对知识产权的了解。

(2)38%的人了解知识产权包含的内容,但大多数人了解得不全面。

(3)在问卷中列出的侵犯知识产权行为选项中,仅有24%的人对所列出的行为是否侵犯知识产权完全了解。说明大多数教师对知识产权的了解片面,存在盲区。

(4)第6题:甲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在业余时间完成了一项发明创造,那么谁有权对该项发明申请专利?80%的人回答错误。

(5)第9题:“中传”为我校简称,我校申请“中传”商标注册,是否一定能注册成功?40%的人的答案错误。

(6)第10题:“白杨奖”“小白杨奖”是我校动画学院的两个动画竞赛奖项,但已有人注册“白杨”和“小白杨”商标,若对方要求我校停止使用,您是否觉得受到了伤害?近50%的人选择“深受伤害”。

(7)第11题:您认为在高层建筑物、地铁等公共场所看到的“北广传媒”是:我校下属单位,我校合作单位,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不知道,在这四个选项中,近一半的教师选择错误。

(8)在第12题中,大部分人表示会采用多种方式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但仍有18%的人表示“不知道该采取什么行动”。仅有4%的人对北京12330“非常了解”,而42%的人“从来没听说过,一点儿不了解”。说明大多数人有维权意识,但对一些有效的维权方式、维权机构很陌生。

(9)对于学校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多选题),72%的人认为学校“对知识产权宣传和教育程度不够”,42%的人认为是“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不强”,40%的人认为是“知识产权意识薄弱”,32%的人认为是“知识产权管理缺失”。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在这四个方面仍存在不足,尤其是在知识产权宣传和教育方面有待提高。

(10)72%的教师认为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保护知识产权”,28%的教师表示要“利用自身职业优势向学生宣传”,45%的人希望通过宣传册、海报、论坛、讲座、专题培训等途径获得知识产权相关信息。

结论:我校教师对知识产权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是认识不全面。教师的维权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现阶段学校对知识产权知识的宣传教育不到位,推广知识产权知识刻不容缓。

2 商标注册工作实践

商标是区别商品或者服务不同来源的显著标志。高校的商标基本上以服务商标为主。商标是一种智力成果,属于无形资产中知识产权的范畴。进行商标注册工作,能够对学校无形资产进行法律保护,取得专用权,同时也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商标是一种资产形式,可用于作价投资。

2.1 商标注册情况介绍

我校从2007年开展商标注册工作至今,共提出商标注册98件,主要包括:

(1)校徽、中传、中传大、北广、广院、cuc、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核桃林、亚洲传媒论坛、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现代传播。

为了防止他人利用我校的知名度从事商业活动,给我校的后期维权带来不便,将我校的简称“中传”商标在尚未申请的类别中申请了全类别保护。

以上名称和标识申请保护的领域包括:教育、培训,j9九游会的版权管理、科研项目研究,电视广播、电讯信息,广告、实业管理,电子出版物、录音载体、动画片,印刷出版物、杂志(期刊)等。

(2)为我校各二级学院申请注册的商标有:半夏的纪念、电视人、国际大学生动画节图形标识、中国动画年鉴、广院之春、电视台台标。申请保护领域为:教育、培训、安排和组织研讨会,书籍、印刷出版物等。

到目前为止,我校共有73件商标获得商标注册证书,6件被驳回,19件待审。

2.2 驳回复审情况介绍

商标局对受理的商标注册申请进行审查时,对不符合规定的予以驳回,当事人不服,可以向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复审。我校商标被驳回的原因,有些是有人已申请相同或近似的商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校能提供具有社会影响的使用证据,还有维护权利的机会。

对被驳回的部分商标,我校提出了驳回复审,主要有:“中传”在电视播放、电子媒体领域,“北广”在教育培训领域,“现代传播”在杂志(期刊)领域,“中传・亚洲传媒论坛”在教育培训领域,提出驳回复审的商标均在待审中。

2.3 异议维权情况介绍

商标异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明确规定的,对初步审定商标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的法律程序,其目的在于监督国家商标局公正、公平、公开地进行商标确权。任何人对初步审定的商标有不同意见,都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商标局提出异议。我校对下列商标提出了商标异议:

上海市自然人王力在第35类广告领域注册的“中传”商标;

深圳市泰信兴实业有限公司在第35类广告和第41类教育培训领域注册的“传大”商标;

北京中传视讯科技有限公司在第38类电视播放及“中传视讯”文字及图形在第42类电子媒体等服务项目领域注册的“中传视讯”商标;

江苏省自然人张蕴之在第41类教育培训领域注册的“中传”商标;

北京柏达利嘉广告有限公司在第16类印刷出版物、杂志(期刊)领域注册的“现代传播”商标。

其中我校针对“中传”和“传大”商标在第35类广告领域的商标被裁定败诉,我校针对“传大”在第41类教育培训领域的商标异议被裁定胜诉,其他几件在待审中。

3 几个典型商标注册案例

3.1 “中传”

“中国传媒大学”是我校全称,“中传”是简称,我校全称是教育部批准使用的,是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核准注册的高校名称,具有独家使用权,若有侵权现象,我校可以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投诉,而简称则没有这样的待遇。学校的简称,由于字体比较简单,字的组合形式比较单一,所以简称的重复率很高,不及时注册有被他人抢注的风险。

江苏省自然人张蕴之于2006年11月先于我校在第41类教育、培训等服务项目中注册了“中传”商标,2009年11月,该商标进入公告期,我校资产处搜集整理了大量我校具有社会影响的“中传”简称使用证据材料,对该商标提出了商标异议,同时在41类申请“中传”商标注册。

2011年10月24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下发(2011)商标异字第40088号“中传”商标异议裁定书,裁定我校胜诉。

经审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为,被异议商标“中传”指定使用在“学校(教育)”等服务上,易使消费者对服务来源产生误认,从而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八)项、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裁定:异议人所提异议理由成立,被异议人张蕴芝败诉。

3.2 “传大”

3.2.1 案件分析

2008年1月底,由深圳市泰信兴实业有限公司于2004年11月在第41类教育培训领域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申请注册的“传大”商标,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初步审定并进入公告期。该单位申请注册“传大”商标,可能是其自身的需要,也可能是恶意抢注行为,还有可能是投机取巧的一种搭便车行为。

我校的简称是“中传”,“传大”这个简称很少使用。但是一旦被他人注册,在实际使用中还是会产生混淆,让公众将“传大”与我校联系在一起。从防御性保护角度考虑,我们应该争取“传大”这个商标。我校已对“中传大”商标提出注册申请,而“传大”与“中传大”近似,而我校“传大”商标使用证据不足,但是提出异议即使没有成功,至少可以阻止对方3~4年内拿到注册证,这期间我校申请的“中传大”商标进入审查期,对“中传大”商标的注册成功是非常有利的。

3.2.2 提出异议

我校于2008年4月委托公司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提交了“传大”商标在第41类的异议申请书。商标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三十条规定予以受理。深圳市泰信兴实业有限公司已在规定期限内做出答辩。

3.2.3 裁定胜诉

2010年11月30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下发(2010)商标异字第19260号“传大”商标异议裁定书,裁定我校胜诉。

经审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为,被异议商标“传大”指定使用在“学校(教育)”等服务上,易使消费者对服务来源产生误认,从而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八)项、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裁定:异议人所提异议理由成立,被异议人深圳市泰信兴实业有限公司败诉。

3.3 “现代传播”

3.3.1 案件分析

《现代传播》是我校主办的新闻传播核心期刊、国家信息与知识传播核心期刊,期刊主管单位是教育部,在行业内具有较高声誉,我校于2007年6月对“现代传播”商标在第16类期刊、杂志、新闻刊物领域提出注册申请,于2009年11月30日被商标局驳回。“现代传播”被驳回的理由是:北京柏达利嘉国际广告有限公司于2007年3月先于中国传媒大学提出申请注册,注册的类别是第16类期刊、杂志、新闻刊物等。由于对方先于我校3个月提出注册申请,具有优先权,给我校“现代传播”的注册造成较大威胁,如果不及时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努力争取,很可能被对方抢注成功。

3.3.2 驳回复审

因商标被驳回,以前的申请无效,而我校势必要争取“现代传播”商标,按照正常程序,我校应申请商标复审,以保留注册申请的权利。

3.3.3 提出异议

在对方“现代传播”商标进入公告期后,我校提出商标异议,阻止对方注册,我校现代传播协助资产处提供有关出版许可证书、在先使用、印发量、广告收入、获得的荣誉、社会影响力等证据材料。我校已于2010年3月提出了商标异议。

提出异议的同时,我校与对方公司联系,尝试让对方公司转让第16类商标。对方是一家广告公司,如果同意转让且提出的转让费用我校可以接受,我校将考虑接

受转让,这样可以缩短获取商标注册证书的时间。

3.3.4 连带异议

对其他注册类别连带提出商标异议。经查对方公司不仅在第16类印刷出版物领域申请注册了“现代传播”商标,在第35类广告、实业管理领域也申请了商标注册,如果我校同时提出异议,使对方都不能顺利注册,有利于我校协商转让和商标异议工作。

3.3.5 裁定胜诉

2012年3月27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下发(2012)商标异字第15182号“现代传播modernmedia及图”商标异议裁定书,裁定我校胜诉。

经审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为,我校提供的证据可以证明在被异议商标申请注册前,“现代传播”作为其出版发行的期刊名称和商标已实际使用并在“报纸、期刊”等商品上具有一定影响。被异议人在类似商品上申请注册与异议人在先实际使用刊物名称和商标近似的“现代传播modernmedia及图”商标,已构成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商标的行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裁定:异议人所提异议理由成立,被异议人北京柏达利嘉国际广告有限公司败诉。

4 结束语

上述裁定依法保护了我校无形资产的合法权益,充分体现了我校资产管理处坚定强化无形资产产权保护的决心,也是我校无形资产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的缩影,号召全校师生共同提高无形资产保护意识,坚决抵制各类侵犯无形资产权益的行为,积极提供有力证据,促成统一有效的无形资产保护机制,形成我校保护无形资产权益的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1] 高光伟.走近商标走进商标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林永孝.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与制度建设及人才培养实务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