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的定义汇总十篇-9游会

免疫学的定义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18 14:38:27

免疫学的定义

免疫学的定义篇(1)

analysis on the measles vaccine immunization status and igg antibody level of healthy population in yangjiang city/fan zi-fan, li ding-liang, wu qi-ting,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24):061-064

【abstract】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immune status of measles vaccine and igg antibody level in healthy population in yangjiang city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ontrolling and eliminating measles.method:more than or equal to 48 healthy people were investigated in each township b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in a total 20 townships,measles igg antibody were detected by using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test.result:the measles vaccine immunization rate was 87.11%, the positive rate of antibody was 80.28%, the antibody protection rate was 39.72%, and the geometric mean titer (gmt) of antibody was 1∶570.72.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and different regions, the positive rate of measles antibody, protective rate and gmt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ositive rate and the protection rate among different gender groups, and the difference of gmt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ositive rate among the population with immune history, but the difference of protection rate and gmt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ositive rate of measles antibody in the population with no immunity history and the 3 doses vaccination.conclusion:the healthy population in yangjiang city of measles antibodies failed to form an effective immune barrier and should be strengthen the multiple cropping, advocating vaccination with measles containing vaccine.

【key words】 measles; vaccine rate; positive rate; protection rate; geometric mean titer

first-author’s address:yangjiang center for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yangjiang 5295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4.022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特异性免疫预防问世前,除新生儿短时期内受母传特异性抗体保护外,人人易感,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一种疾病。实践证明,通过免疫和监测的手段,人类是能够控制麻疹的[1]。阳江市一直坚持对14岁以下人群开展麻疹疫苗接种,2009年后发病率明显下降,其中2010年零病例报告,但近几年疫情反弹,呈现1岁内和成人发病逐年增多的趋势。为了解阳江市健康人群中麻疹疫苗免疫状况和igg抗体水平,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参考依据,2013年9月-2014年3月笔者对8个月龄以上的健康人群进行了麻疹抗体水平调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和样本量 根据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中的“人群免疫水平监测”要求:对象分9个年龄组,分别为:

1.2 方法 所有调查对象均进行统一项目相关信息采集,主要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麻疹疫苗接种史、麻疹患病史、麻疹病例接触史等。麻疹疫苗接种完成情况判定以接种证为准,无接种证者,14岁以下儿童以接种登记底册为准,无证、无登记者视为未种;15岁以上对象接种完成情况以本人回忆作记录。采集调查对象的外周静脉血4~5 ml,检测血清麻疹igg抗体。

1.3 检测与判断标准 标本由阳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用德国赛润试剂进行统一检测,试剂批号为:sed.az,在有效期内使用。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滴度

1.4 统计学处理 用统计产品与服务j9九游会的解决方案spss 18.0 进行统计分析,用频数分析描述不同特征人群的麻疹抗体阳性率和保护率;用 字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和保护率的差异;用方差分析比较gmt的差异。以p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全市共抽样调查1055人,实际检测1055人,男553人,占52.42%,女502人,占47.58%。最小年龄为8个月龄,最大68岁,平均(9.56±9.06)岁;民族均为汉族,无患过麻疹和接触过麻疹患者的对象。共有919人接种过含麻疹成份疫苗,免疫率为87.11%。所有调查对象的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0.28%,抗体保护率为39.72%,几何平均滴度(gmt,下同)为1∶570.72。

2.2 不同年龄组人群免疫和抗体水平情况 麻疹疫苗免疫率以15~19岁和≥20岁的人群较低,分别为75.51%和1.19%,各年龄组免疫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633.24,p=0.00)。麻疹抗体阳性率最低为1岁内儿童(61.22%),最高为20岁以上人群(96.43%),其不同年龄组人群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34.54,p=0.00)。保护率最低的是11~14岁组人群(22.54%),最高的是≥20岁人群(73.81%),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10.77,p=0.00)。gmt最高的是≥20岁组人群(1∶1273.16),最低的是

922人,≥15岁共有133人,两者中,免疫率分别为95.55%和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64.40,p=0.00);阳性率分别为79.07%和8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6.85,p=0.01);保护率分别为36.98%和5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22.78,p=0.00);gmt分别为1∶535.14和1∶88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95,p=0.00)。见表1。

2.3 不同性别人群免疫和抗体水平情况 麻疹疫苗免疫率男性(90.24%)高于女性(8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0.11,p=0.00)。保护率女性(44.22%)高于男性(3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8.13,p=0.00)。gmt女性(1∶613.77)高于男性(1∶533.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23,p=0.07)。见表1。

2.4 不同地区人群免疫和抗体水平情况 不同地区的麻疹疫苗免疫率最高的是江城区(90.87%),最低的是阳东县(82.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8.90,p=0.03);保护率和gmt最高的是江城区,分别为46.77%和1∶668.28,最低的是阳春市,分别为31.84%和1∶456.48,保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5.79,p=0.00),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6,p=0.00),见表1。

2.5 接种不同剂次人群抗体水平情况 无麻疹疫苗免疫史的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保护率、gmt均最高,分别为85.29%、57.35%、1∶800.01。有免疫史的人群中,接种剂次越多,抗体阳性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6.76,p=0.03);保护率以接种2剂次的人群最高(38.2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2.00,p=0.37);接种剂次越多则gmt越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4,p=0.48)。无免疫史的人群与接种3剂次以上的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0.03,p=0.88),两类人群的保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2.53,p=0.00)、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6,p=0.00),见表2。

2.6 接种不同种类疫苗抗体水平情况 接种不同种类疫苗是指接种麻疹疫苗和接种含麻疹成分联合疫苗(包括麻疹风疹联合疫苗、麻疹腮腺炎联合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两类疫苗中,麻疹联合疫苗的阳性率(82.59%)、保护率(42.81%)、gmt(1∶612.00)均高于麻疹疫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字2=8.31,p=0.00; 字2=20.24,p=0.00;f=16.47,p=0.00),见表2。

3 讨论

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受到麻疹发病率和麻疹疫苗接种率的影响[2]。本调查结果显示,8个月龄~1岁婴儿的麻疹疫苗接种率(79.59%)明显低于国家规定,麻疹抗体阳性率和gmt也低于其年龄段的人群,11~14岁的人群接种率也未达到要求,提示存在一定数量的免疫空白人群。除成人麻疹抗体阳性率>95%外,其余年龄段的人群的麻疹抗体阳性率均

麻疹疫苗具有良好免疫原性,初免后90%以上的受种者可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免疫持久性也很理想,初次免疫25年后,hi阴转者,92.23%仍可测出中和抗体,并存在细胞免疫[10]。表1结果显示,20岁以下的人群免疫率虽然较高,但麻疹抗体阳性率和gmt都不高,并且有着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与早期研究结果不一致,这一现象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成年人虽然免疫率极低,但麻疹抗体阳性率、保护率和gmt均最高,与孙迎春等[11]的调查结果相反,可能与阳江市早年麻疹高发病率从而致其自然感染获得免疫力有一定的关系。调查结果还显示,19岁以下人群的麻疹抗体阳性率、保护率和gmt均低于20岁以上人群,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虽然人类麻疹免疫力除通过接种疫苗获得外,也可通过自然感染、母传抗体等获得,但母传抗体持久性差,很快消失[12-16];同时,目前麻疹流行处于较低水平,14岁以下人群社会活动范围局限,通过自然感染获得免疫力的几率很小。因此,今后应重点开展14岁以下人群的免疫,确保免疫成功。在不同性别中,男性免疫率高于女性,但女性的麻疹抗体阳性率、保护率和gmt均高于男性,这一现象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在本调查中,免疫0剂次的人群绝大部分为成年人,其阳性率、保护率和gmt均高于有麻疹疫苗免疫的人群,说明自然感染获得的麻疹免疫力比人工自动免疫高。有麻疹疫苗免疫的人群中,接种剂次越多,抗体阳性率、保护率和gmt越高,与国内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一致[17-19],证明了复种对提高麻疹免疫力是十分必要的。从表2看到,接种1剂次的比例占15.67%,复种比例未能达到95%以上,因此,今后仍然需要加强复种工作。接种含麻疹成分联合疫苗人群的阳性率、保护率和gmt均高于接种单纯麻疹疫苗,今后应倡导接种含麻疹成分联合疫苗。

参考文献

[1]迮文远,刁连东,徐爱强,等.计划免疫学 [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359-382.

[2]敖睿,张菊英,付清培,等. 2010年四川省麻疹抗体水平监测[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2,28(12):969-972.

[3]韩轲, 郑慧贞,吴承刚,等.广东省户籍人群2010年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j]. 中国疫苗和免疫,2012, 18(5):432-470.

[4]许建雄,傅传喜,张伟,等.广州市2008年健康人群麻疹igg抗体血清流行病学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 2010,36(2):45-47.

[5]云雪霞,谭慧峰,许建雄.广州市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对麻疹疫情状况影响的相关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4,15(6):557-561.

[6]曾志灵,曾丽萍. 东莞市东城区区2010 年自然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的流行病学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13,40(10):1967-1975.

[7]须凡帆,王旭雯,许祝平,等.江苏省人群麻疹免疫水平与发病率关系的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1):41-43.

[8]王凤双,吴殚,肖雷,等. 2012年北京市顺义区常住人口麻疹抗体水平的调查分析[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4,27(5):671-675.

[9]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办事处.消除麻疹现场指南[m].geneva:avenme appia,2004:1211.

[10]王隆德,齐小秋,于竞进,等.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0-186.

[11]孙迎春,朱丽君,张智,等.2010年沈阳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调查研究[j].应用预防医学, 2012,18(2):84-88.

[12]王延田,韩建广,杜兰香,等.母体麻疹抗体与婴儿麻疹发病关系的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2,13(5):357-360.

[13]王旭雯,修仕信,蒋静凤,等.无锡市婴儿母传麻疹抗体相关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14,41(23):4282-4287.

[14]马瑞,许国章,徐宏杰,等.小月龄婴儿麻疹母传抗体消长研究[j].中国计划免疫,2008,14(3) :226-228.

[15]王联君,赵世华,杨杰,等.麻疹胎传抗体的跟踪观察及初免月龄的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2001,17(11) :992.

[16]马玉杰,苏华,金宏,等.黑龙江省健康人群麻疹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2) :184-185.

[17]丁亚兴,孙静,田宏,等.天津市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和易感性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3,19(4):301-344.

免疫学的定义篇(2)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1.011 

我国是乙肝病毒感染疫情严重的国家, 我国人口中约有1/10为乙肝病毒携带者[1]。乙肝病毒标志物是检测乙肝病毒感染的直接证据, 同时, 可通过监测乙肝病毒标志物观察患者病情、评价药物治疗效果。目前, 临床常用的乙肝病毒标志物监测的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法, 随着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 其在检测上的应用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 且在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检测中应用效果良好。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传染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门诊疑似乙型肝炎患者20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 男108例, 女92例, 年龄19~68岁, 平均年龄(38.1±12.8)岁, 患者经基础检查, 无其他传染性疾病及肝脏器质性病变。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空腹采用静脉采血方式, 抽取适量血液。室温下离心分离15 min, 分离血清以备检测。 

1. 2. 1 仪器及试剂选择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选择实验仪器为郑州安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lumo半自动分析仪, 乙肝病毒标志物定量检测试剂为郑州安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试剂盒;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试剂为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试剂盒, 选择实验仪器为芬兰生产的w-k3酶标仪。 

1. 2. 2 检测方法 对采集的200份血清标本分别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 每次以定值参比血清作为质控, 检测方法严格按照仪器及试剂说明书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法采用手工添加样品, 检测结果根据酶标仪结果显示判定为阳性或阴性;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采用全自动加样器添加样品, 用lumo半自动分析仪定量检测结果。 

另取1.0 ng/ml hbsag定值参比血清, 两倍稀释后分别采用以上两种检测方法检验, 测定两种检验方法的最低浓度。 

1. 3 判定标准[2] 检测结果大于参考值的上限为阳性, 5项检测指标的上限标准分别为hbsag:0.2 ng/ml, hbeag:0.05 ncu/ml, hbeab:2.0 ncu/ml, hbcab:1.5 ncu/ml, hbsab:10.0 miu/ml。对单独一项为阳性或弱阳性或双阳性标本设置双空复查, 结果仍为阳性的则判定为阳性。分别统计各检测指标阳性、阴性的例数。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种方法检测5种乙肝标志物阳性结果比较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对hbsag及hbeab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p<0.05);两种方法对hbeag、 hbcab、hbsab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灵敏度检测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测的最低浓度为0.12 ng/ml,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的最低浓度为0.4 ng/ml。化学免疫酶免疫分析法的检测灵敏度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

3 讨论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2]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原标志, 基于我国严峻的乙型肝炎疫情与不断增加的乙型肝炎患者, 采用有效的病原标志物检测方法对乙肝的早期防治与乙肝药物治疗效果的评定具有重要意义。 

酶联免疫吸附法[3]是检测乙肝标志物的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采用人工加样, 具有操作简单、快捷的检测优势。但通过临床研究发现[4], 乙肝病毒测定结果为弱阳性患者在复查中也容易出现时阴时阳的情况,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复查, 结果的重复性较差, 说明酶联免疫吸附法灵敏性不高, 对临界结果的检测效率低。同时, 酶联免疫吸附法容易受试剂盒质量、仪器校准、工艺差别等众多原因的影响, 其检测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差别, 稳定性较差。随着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在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检测中逐步展现了其较高的应用价值。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是借助发光底物自身的发光强度进行测定的分析技术, 相比于酶联免疫吸附法灵敏度较高。本次调查结果对200份血清样本分别进行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 结果显示,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对hbsag的检出率为60.0%, 对hbeab的检出率为24.0%, 明显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的54.5%、17.5%(p<0.05);另经灵敏度检测,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测的最低浓度为0.12 ng/ml,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的最低浓度为0.4 ng/ml,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的检测灵敏度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 

综上所述, 酶联免疫吸附法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快捷的优势, 但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可有效检测出病毒标志物中的假阴性情况, 检测结果稳定性高、重复率高, 对准确显示乙肝病毒的感染进程、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保证测定效果, 临床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测结果更准确, 可有效减少漏检、误检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1] 廖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比较.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10):48-49. 

免疫学的定义篇(3)

关键词:

新生儿感染;病原体;免疫细胞;细胞因子

新生儿免疫功能尚不健全,防御机制不成熟,受环境、生殖道污染等影响,易引发感染性疾病[1]。相关文献显示[2],新生儿感染已成为继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窒息外,新生儿死亡重要原因。为降低新生儿感染发生率,特对医院收治不同病原体感染患儿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住院新生儿100例,所有患儿均出生30d内,经临床检查确诊为新生儿感染,符合相关诊断标准[3]。排除新生儿免疫缺陷疾病、食物不耐受、先天性疾病、混合感染及对本研究药物过敏患儿。随病原菌不同分为细菌感染组65例和病毒感染组35例,两组患儿性别、出生日龄、出生孕龄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研究方法

1.2.1治疗方法

新生儿感染后,据患儿临床症状、血常规等给予抗感染、抗病毒药物及对症治疗。并积极完善各项检查,取分泌物、痰液等进行致病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据药敏结果给予针对性治疗。两组均给予人免疫球蛋白(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10970081;厂家: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10%3ml/支),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稀释400mg/kg后静脉滴注,7d为1疗程。

1.2.2检测方法

两组患儿均于治疗前及治疗7d抽取空腹肘静脉血2ml置于肝素钠抗凝一次性试管内送检,血液标本采集及送检均由同组护理人员完成。细胞因子检测采用流式细胞检测仪进行,稀释、混匀、离心、洗涤等,均严格按操作说明进行。免疫细胞检验采用美国生产免疫散射速率比浊仪检测,试剂为美国beckman-coulter公司生产配套试剂,并计算cd4+/cd8+值。

1.3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治疗7d两组患儿免疫细胞、细胞因子水平,以确定不同病原体对患儿免疫功能影响,及人免疫蛋白对患儿免疫功能影响。免疫细胞包括cd3+、cd4+、cd8+及cd4+/cd8+;细胞因子包括:白介素-4(il-4)、白介素-17(il-17)、干扰素-γ(ifn-γ)、nk。

1.4评定标准

据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定,治疗3d患儿咳嗽、腹泻等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尿量恢复正常,心音正常为有效;治疗3d后,患儿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好转,但仍有轻微临床症状,尿量偏少为显效;治疗3d后,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或加重,伴有少尿或无尿,心音低顿为无效[4]。总有效=有效+显效。

1.5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免疫细胞及其细胞因子指标资料以(珚x±s)表示行t检验,治疗效果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免疫细胞比较

治疗前细菌感染组cd3+高于病毒感染组同期,cd4+低于病毒感染组同期,两组治疗后各项免疫细胞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比较

两组治疗前il-4、nk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il-17、ifn-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菌感染组治疗后il-4、nk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感染组治疗后各项细胞因子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2.3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经3d治疗,细菌感染组总有效率100.0%,高于对照组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新生儿免疫功能不成熟,防御机制不健全,受外界病原体侵袭后,易引发感染,且起病隐匿,发展迅速,重症者可形成败血症、肝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危害患儿生命健康[5]。相关文献显示[6],全世界每年约有300万以上新生儿死于感染。目前临床尚无有效预防新生儿感染有效方法,仅在新生儿感染发生后或预防性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虽可发挥一定治疗效果,但也会产生一定不良反应,如应用抗生素治疗后,易损害机体正常菌群,甚至引发真菌感染,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患儿家庭经济负担[7]。新生儿出生3个月内免疫力主要来源于母体获得igg,随着母体获得igg水平逐渐下降,自身合成功能发育不完全,防御机制不健全,故分娩后3个月内是新生儿感染高发期[8]。临床较多学者将着眼点侧重于新生儿感染的治疗,但缺乏相关数据支持,并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证据,甚至可能暂时缓解症状,影响临床治疗[9]。故笔者认为,监测新生儿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变化,及时给予调整,有可能成为预防新生儿感染发生,提高新生儿感染治疗效果,降低新生儿感染病死率新方法,然何种致病菌可对新生儿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影响、影响程度,尚无统一定论。人体细胞免疫系统主要为t淋巴细胞,包括cd3+、cd4+、cd8+等,其中cd3+水平代表外周成熟t淋巴细胞水平,cd4+代表淋巴因子水平,cd8+代表免疫抑制情况[10]。cd4+与cd8+是机体免疫细胞核心系统,且相互抑制、调节,保持机体免疫功能处于动态平衡状态,cd4+/cd8+越高,免疫功能越好,反之则降低,免疫功能紊乱[11]。且t淋巴细胞可产生特定细胞因子,包括il-4、il-17、ifn-γ、nk等,共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维持机体免疫功能平衡,特别是il-17在肠道炎症中具有诱导肠道上皮细胞、内皮细胞释放促炎因子及趋化因子作用,以缓解临床症状[12]。

参考文献:

[1]李强.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感染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3):419-420.

[3]邵志英,张彬彬,朱敏蓉,等.c反应蛋白检测指导新生儿感染用药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4):1704-1705.

[4]郁凌飞,徐秋英.免疫球蛋白对感染性肺炎患儿相关免疫指标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27):4650-4651.

免疫学的定义篇(4)

[中图分类号] r5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8(b)-0071-02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老年人由于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功能紊乱,易罹患cap。为了解老年cap患者的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状态,本研究对老年cap患者进行外周血细胞cd系列、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和补体c3、c4水平的测定,以评价其免疫功能状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12月在本院内科住院的30例cap患者,平均年龄(72.77±5.83)岁,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对照组来自本院门诊健康体检的老年人30例,平均年龄(70.17±5.11)岁,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①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②发热;③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④wbc>10×109/l或

1.3 检测方法

于清晨抽取两组患者的空腹肘静脉血5 ml,其中2 ml静脉血edta管抗凝,送广州市华银医学检验中心行流式细胞检测cd4 、cd8 t细胞亚群水平;1 ml静脉血干燥管分装送广州市华银医学检验中心行补体c3、c4测定;另外2 ml静脉血干燥管分装送本院检验科,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

1.4 仪器设备

本院免疫球蛋白检测采用奥林巴斯au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免疫球蛋白测定试剂盒由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

2 结果

cd4 、cd8 t细胞水平和cd4 /cd8 比值,老年cap患者与老年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cap患者iga、igm、c3、c4水平与老年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cap患者igg水平低于老年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cap是严重威胁老年患者生命的常见肺部疾病,其主要发病机制:①老年人吞咽功能减退,细菌易随吞咽物进入气道;②老年人全身和局部的免疫功能减退,易导致病原体感染;③老年人肺顺应性下降,气体交换代偿能力减退;④呼吸系统对其他器官功能的依赖性增[1]。其中免疫受损是最受人们关注的基础疾病之一。

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是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t淋巴细胞是细胞免疫的主要成分,在细胞免疫调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t淋巴细胞分为cd4 和cd8 两个亚群,cd4 代表辅t细胞亚群,cd8 代表抑制性t细胞亚群,cd4 、cd8 及cd4 /cd8 的水平高低反映机体免疫系统内环境状况[2]。provinciali等[3]报道,70~90岁老年人cd4 t淋巴细胞数量为青年人的1/4~1/2。许立新等[4]对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研究表明,老年人cd4 t细胞减低,cd8 t细胞增高,cd4 /cd8 比值减低,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趋势越明显,该研究对40~70岁4个年龄组健康人群进行分析发现,cd4 /cd8 比值由1.97逐渐降至1.51。本组资料显示健康老年人cd4 /cd8 比值为1.35±0.78,低于上述文献报道,主要原因可能与本组资料以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年龄较大[(70.17±5.11)岁],t淋巴细胞水平本身较健康成人为低有关,因此老年人易罹患感染性疾病;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本组资料样本量较小,可能存在一定的实验偏差有关,这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有文献报道,老年cap患者cd4 和cd8 t细胞水平降低,而且重症组cd4 t细胞、cd8 t细胞水平比非重症组降低更明显[5-6]。梁颖等[7]研究显示老年cap患者cd3 t细胞、cd4 t细胞水平降低,而且这种异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cap患者cda t细胞水平高于老年健康对照组,cd4 /cd8 比值低于老年健康对照组;但cd4 、cd8 t细胞和cd4 /cd8 比值三项指标,老年cap与老年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体液免疫主要包括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其中,iga能有效地抵御病原体经由黏膜上皮的感染,igg是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igm在早期感染中发挥重要的免疫防御作用[8]。补体c3、c4是免疫球蛋白发挥溶细胞免疫应答的必要补充条件,是体液免疫的另一重要效应机制。老年人体液免疫功能紊乱与社区获得性感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蒋小仙等[9]研究提示老年获得性感染患者的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均增高。张树锋等[10]研究的研究却得到完全相反的结果,他们发现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均低于正常水平,因此易罹患感染性疾病。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cap患者iga、igm、c3、c4水平与老年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cap患者igg水平低于老年健康对照组(p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cap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以igg水平降低为主的体液免疫功能异常是其主要特征;细胞免疫功能因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未能发现统计学差异,进一步研究还需扩大样本量。由于老年cap患者存在免疫功能异常,因此其治疗不应只是抗感染治疗,还应针对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进行评估,给予适当的免疫治疗,以优化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陈贵生.加替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3):87.

[2] 陈大宇,刘怡伶,潘柳吟.脑梗死患者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检测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1,51(27):42-43.

[3] provinciali m,moresi r,donnini a,et al.reference values for cd4 and cd8 t lymphocytes with naive or memory phenotype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mortality in the elderly[j].gerontology,2009,55(3):314-321.

[4] 许立新,符义富.t细胞亚群及其受体在中老年人处周血中的变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9):2419-2420.

[5] 王灿敏,胡英芳,罗文娟,等.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免疫功能变化规律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6):189-190.

[6] 连宁芳,陈公平,林其昌,等.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初步研究[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0,41(6):385-387.

[7] 梁颖,米玉红,张永志,等.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0,10(2):112-115.

[8] pandey jp,nietert pj,von mensdorff-pouilly s,et al.immunoglobuoin allotypes influence antibody responses to mucin 1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j].cancer res,2008,168(11):4442-4446.

免疫学的定义篇(5)

邢台市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以来,麻疹发病率呈现大幅下降,但距离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为加速控制麻疹流行,必须提高麻疹接种率,保证接种质量。我市制定了《邢台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实施方案》,逐级进行了培训,建立了以乡接种门诊为主体,以村接种室为基础的疫苗接种体系。与教育部门协调,合理组织安排在校学生的接种,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技术指导。2007年4月16至25日,我市对8月龄~14岁儿童实施了麻疹减毒活疫苗(mv)强化免疫,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从19个县(市、区)中随机抽取2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随机抽2个乡,每个乡随机抽2个村,每个村随机抽取8月龄~、1~、3~、5~、7~14岁5个年龄组各25人,采集免疫前和免疫后1个月的血标本,用酶联免疫吸咐试验(elisa)间接法,检测血清麻疹igg抗体。

1.2 检验试剂

试剂购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麻疹实验室,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结果判定

麻疹血清igg抗体滴度分为1∶200、1∶800、1∶3200、1∶12 800;<1∶200为阴性,≥1∶200为阳性。免疫前为抗体阴性或低水平抗体,免疫后抗体阳转或≥4倍增长为免疫成功。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强化免疫接种率

全市应接种儿童1 021 398名,实际接种儿童1 006 243名,接种率为98.52%。市级对各县(市、区)进行接种率的快速评估,共调查适龄儿童1 890名,接种儿童1 857名,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快速评估接种率98.25%。

2.2 mv强化免疫前后人群的免疫水平

mv强化免疫前人群总的抗体阳性率为88.8%,其中8月龄组抗体阳性率为85%,7岁组抗体阳性率为77%,强化免疫后总体抗体阳性率升至99.2%,其中除8月龄组升至99%,7岁组升至96.9%外,其余的年龄组均为100%。麻疹抗体几何平均滴度由1∶831.47 miu/ml升至1∶6 451.43 miu/ml。免疫前各年龄组间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2,p<0.01),免疫后各年龄组间阳性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80,p>0.05),免疫前后总体免疫成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33,p<0.01)。见表1。表1 邢台市8月龄~14岁人群mv强化免疫前后血清 igg抗体水平结果

3 讨论

本次mv强化免疫前后血清学检测和流行病学观察结果显示,强化免疫前麻疹抗体阳性率虽然达88.8%,但抗体几何平均滴度不高,提示即使mv初免和复种均接种的前提下,人群平均免疫水平并太高。2006年邢台市共报告麻疹病例900例,发病率为13.2/10万。2007年邢台市共报告麻疹病例297例,发病率为4.36/10万。实施强化后麻疹发病率大幅下降,较实施前的2006年发病率下降了66.97%。因此,邢台市mv强化免疫效果显著,提示在保证mv质量的情况下,通过强有力的组织管理达到高接种率(>95%),可提高人群抗体水平,建立牢固的免疫屏障,是迅速控制麻疹流行,降低麻疹发病率的重要措施之一[1]。但麻疹的强化免疫只是应急接种,要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必须加强mv初免和18月龄的mv复种,及时进行查漏补种,最大限度的减少易感人群的积累[2,3],加强麻疹监测,切实提高易感人群的抗体水平,为进一步实施控制和消除麻疹工作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免疫学的定义篇(6)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7.015

study of combined diagnostic value of peripheral t lymphocyte subsets and immunoglobulin level on immunologic function of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children zeng hai-lian, liu guo-lian.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maoming city people’s hospital, maoming 525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combined detection of peripheral t lymphocyte subsets and immunoglobulin level in diagnosis of immunologic function of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children. methods there were 200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children as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group, and 100 health examination children as health group. detection were made on cd3 , cd4 , cd8 , cd4 /cd8 , immunoglobulin (ig)a, igm and igg level i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health group had higher cd3 , cd4 and cd8 levle [(65.83±7.24)%, (41.32±4.74)% and (25.27±3.13)%] than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group [(52.72±4.83)%, (32.45±3.21)% and (20.13±2.35)%],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health group had higher iga and igg level [(1.16±0.25) and (9.21±1.63) g/l] than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group [(0.58±0.13) and (7.87±1.21) g/l],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combined detection of peripheral t lymphocyte subsets and immunoglobulin level shows high diagnostic value in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children.

【key words】 peripheral t lymphocyte subsets; immunoglobulin;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immunologic function; value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手足口病大流行于我国部分区域, 与以往相比本病发生率与重症发生率明显提升, 为此卫计委提出需对本病医疗救治与防控予以重点部署[1-3]。诸项研究表明手足口病会引起机体多项免疫指标异常, 本院现选取手足口病患儿200例与健康小儿100例, 探讨联合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的临床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6~10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200例作为手足口病组, 均符合诊断标准, 排除其他免疫系统疾病及急性感染病症患儿, 其中男88例, 女112例, 年龄7个月~9岁, 平均年龄(2.8±2.1)岁。另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的健康小儿100例作为健康组, 其中男43例, 女57例, 年龄8个月~10岁, 平均年龄(3.4±2.2)岁。两组小儿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检测方法 测定两组小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手足口病患儿确诊后抽取静脉抗凝血2 ml以检测, 两组均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同时应用软件主动获取分析数据与结论, 将外周血中细胞百分数计算出来, 包括cd3 、cd4 、cd8 及cd4 /cd8 。而后测定两组免疫球蛋白:抽取空腹状态下2 ml静脉血后将血清分离出来, 应用beckman-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检测方法为免疫比浊法, 检测指标包括iga、igm、igg。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比较 健康组cd3 、cd4 、cd8 水平均高于手足口病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健康组iga、igg水平高于手足口病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手足口病为临床常见传染病, 因多种肠道病毒诱发, 患儿多数症状轻微, 主要特征为口腔、手足或臀部出现疱疹或皮疹及发热等[4-7]。肠道病毒有极强的传染性, 且有较大的隐性感染比例与复杂的传播途径及较快的传播速度[2], 易导致流行或爆发, 为此临床高度关注。

诸多研究表明手足口病患儿机体多项免疫功能指标异常, 临床当前对细胞免疫功能予以准确判断的方法主要为测定t细胞亚群, 且诸多证据表明在肠道病毒感染免疫发病机制中t细胞发挥介导作用[8-12]。t细胞中cd3主要指外周血成熟t细胞总数量;cd4与cd8作用在于免疫调节t细胞, 其中cd4主要发挥诱导性t细胞亚群(th细胞)辅助作用, 其增加代表细胞免疫增强与b细胞免疫球蛋白增加;cd8则主要是对t细胞增殖、抗体合成及分泌作用予以抑制, 为抑制性t细胞(ts), 其增加提示机体出现免疫抑制。cd4/cd8比值主要将ts、辅t细胞(th)间平衡状态反映出来, 可评估机体免疫系统内环境稳定性, 若比值降低则提示免疫功能被削弱[5, 13-15]。本组手足口病组cd3 、cd4 、cd8 值均明显低于健康组(p

体液免疫系统在肠道感染病毒中主要作用为防御病毒感染c监视免疫功能, 为特异性免疫主要内容[16]。其中iga主要为分泌型抗体, 为局部感染预防因素, 作用突出;igg、igm则代表免疫应答反应。在血清蛋白中补体为正常成分, 其组成包括多类蛋白质, 密切关联于机体免疫系统, 在机体自稳功能与免疫应答中有所参与, 会损伤机体免疫功能, 机体出现疾病时会波动。本组研究结果表明手足口病患儿iga、igg水平均下降, 提示手足口病患儿出现体液免疫功能紊乱现象, 与报道一致[6]。

综上所述, 联合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可有效诊断手足口病患儿免疫功能,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良江, 薛彦锐, 吴婉杰, 等. 手足口病患儿免疫功能临床观察. 医药前沿, 2013(22):177-178.

[2] 严绍文. 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水平检测结果分析.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20):4708-4709.

[3] 农少云, 梁娟英, 杨晓泉, 等. 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检测的意义.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11):1287-1288.

[4] 段荩 林智平, 徐汉云, 等. 手足口病患儿免疫功能临床研究. 江西医药, 2012, 47(10):913-915.

[5] 郑福萍. 手足口病患儿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中外医疗, 2013, 32(34):35-36.

[6] 陈杰, 武玲. 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水平检测结果分析.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 11(10):1369-1370.

[7] 袁圣福, 李洁, 祝伟宏. 肠道病毒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检测研究.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12):3112-3114.

[8] 陈大宇, 覃培栩, 郑敏. 儿童手足口病免疫球蛋白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与价值.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 35(7):928-929.

[9] 刘虹, 王春妍. 手足口病患儿免疫功能临床分析.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9, 15(3):503-504.

[10] 李国兴, 朱丽虹. 手足口病患儿早期检测血清炎症因子及免疫因子的临床意义. 中国现代医生, 2016, 54(2):55-57.

[11] 厉波, 季海生, 杨爱. 小儿手足口病患者外周血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临床研究.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11, 22(6):40-41.

[12] 徐媛媛. 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炎性标志物及体液免疫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 29(11):1420-1422.

[13] 陈大宇, 黄献文. 小儿手足口病免疫球蛋白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分析. 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5):476-477.

[14] 雷树勇, 苏国生, 陆爱权, 等. 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及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分析.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5):629-630.

免疫学的定义篇(7)

【关键词】 透明质酸 危险信号 佐剂

免疫佐剂对辅助抗原诱导机体产生持久高水平的免疫应答十分重要[1], 透明质酸(hyalouronan acid, ha)是从动物组织提取的一种黏多糖, 由(1β4)d葡糖醛酸和(1 β3)n乙酰基d氨基葡糖双糖单位重复连接组成。www.133229.com透明质酸是细胞外基质的重要成分而广泛分布于细胞外基质, 它是构成皮肤、 玻璃体、 关节滑液和软骨组织的重要成分, 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近年研究表明, 低分子量透明质酸是免疫系统的一种重要内源性危险信号, 与tlr2作用后, 以依赖于myd88、 il1r相关激酶、 tnfr相关因子6、 蛋白激酶cζ、 nfκb的方式进行信号传导, 激活机体的天然免疫应答[2]。因此我们推测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可能具有免疫佐剂的特性。本研究中以低分子量透明质酸作为疫苗佐剂, 与hav抗原混合后皮下免疫接种小鼠, 观察内源性危险信号分子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对hav抗原诱导小鼠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 以探讨低分子量透明质酸作为疫苗佐剂的可行性。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icr健康小鼠(spf级, 雌性, 6~8周龄, 质量18~20 g),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灵长类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并按实验动物中心的方法饲养。酶标仪(biorad microplate reader model 550)购自美国biorad公司。抗hav igg elisa检测试剂盒购自kpl公司, 酶标板购自美国ebioscienc公司。灭活hav抗原和al(oh)3佐剂均由本室保存。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相对分子量(mr)为10000以下)购自江苏镇江东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的制备 用电子天平称取适量低分子量透明质酸, 用蒸馏水溶解配制成浓度为5 μg/l。

1.2.2 免疫动物 将icr雌性小鼠随机分成9组, 分别设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 hav抗原200 μg免疫组(hav)、 hav抗原200 μg 300 μg铝佐剂免疫组(haval)、 hav抗原200 μg 50 μg透明质酸免疫组(havha1)、 hav抗原200 μg 100 μg透明质酸免疫组(havha2)、 hav抗原200 μg 200μg透明质酸免疫组(havha3)、 hav抗原200μg 300μg透明质酸免疫组(havha4)、 hav抗原200 μg 500 μg透明质酸免疫组(havha5)和hav抗原200 μg 1 mg透明质酸免疫组(havha6), 每组6只。免疫途径为皮下免疫, 共免疫1次。

1.2.3 血清抗hav igg水平检测 分别于免疫后4、 8、 12和16周对小鼠尾静脉采血, 血样37℃放置1 h后, 4℃过夜, 分离血清, 用elisa试剂盒检测抗hav的特异性igg水平, 具体操作方法按照试剂盒说明书。

1.2.4 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安全性检测 (1)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的异常毒性试验: 实验组选用icr小鼠10只, 雌雄各1半, 每只小鼠皮下注射5 mg低分子量透明质酸, 同时设立生理盐水对照组, 连续观察7 d。(2)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的刺激性试验: 取icr小鼠2只, 分别在一侧后肢股四头肌注射低分子量透明质酸(5 μg/l) 1 ml, 另一侧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另取icr小鼠2只, 分别在一侧后肢脚掌注射低分子量透明质酸(5 μg/l) 1 ml, 另一只注射等量生理盐水。48 h后处死, 解剖观察局部组织变化。(3)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的过敏试验: 取icr小鼠10只, 雌雄各1半, 皮下注射50 μg低分子量透明质酸, 2周后再尾静脉注射50 μg低分子量透明质酸, 立即观察有无过敏反应。

1.2.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并进行levene方差齐性检验, 如方差齐, 则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而方差不齐则采用kruskalwallis h test,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安全性 (1)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的异常毒性试验: 试验期内所有动物均未出现松毛、 缩团、 发抖等异常反应; 进食、 饮水、 粪便和精神等均正常。实验结束后所有动物均健在且质量增加, 说明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安全无毒。(2)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的刺激性试验: 在小鼠股四头肌注射低分子量透明质酸48 h后解剖观察局部组织无充血、 水肿及硬结等异常变化; 小鼠后掌注射48 h后解剖观察局部也无异常变化。表明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剂量为5 mg时安全无毒性。(3)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的过敏反应: 小鼠在过敏试验中未出现蜷缩、 竖毛、 流泪、 喷嚏、 搔鼻、 抽搐、 痉挛、 呼吸困难、 水肿及休克等过敏反应。

2.2 不同剂量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增强效应 初免后4、 8、 12、 16周检测抗hav igg水平, 结果显示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检测不到抗hav igg, 各实验组小鼠在4周内均产生抗hav igg; 随着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 到第8周达到抗体滴度的峰值, 此后逐渐下降; 但是不同剂量透明质酸免疫组的抗体水平仍然明显高于hav单独抗原免疫组以及铝佐剂组。不同剂量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组在同一时间的抗体水平不同, havha4、 havha5和havha6组在8周时产生的抗hav igg的水平较高, 分别为1∶(359.19±2.25)、 1∶(320±3.46)、 和1∶(285.09±3.10); 且havha5和havha6组的抗体水平能够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 至16周时两组的抗hav igg水平分别为1∶(160±1.55)和1∶(113.13±2.25), 而其他实验组抗hav igg水平均已明显下降。提示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的免疫增强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可能与免疫剂量成量效依赖性。

各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组的免疫效应与hav抗原单独免疫组的免疫效应相比较, 结果显示, 4周、 8周、 12周和16周时结果显示不同剂量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组的抗hav igg水平均明显高于hav抗原单独免疫组, 在4周时havh6免疫组的抗hav igg水平最高, 为1∶(201.59±3.10), 约为hav抗原单独免疫组的7倍, 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时havha1组、 havha4组、 havha5组、 havha6组与hav抗原单独免疫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图1)。至12周和16周时, 所有剂量的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组的抗hav igg水平与hav抗原单独免疫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图1)。这些结果表明, 低分子量透明质酸能够增强hav抗原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 具有免疫佐剂效应。

各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组的免疫效应与铝佐剂组的免疫效应相比较, 结果显示, 除havh3免疫组的抗hav igg水平在4周时低于铝佐剂免疫组以外, 其他各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组的抗hav igg水平在4、 8、 12和16周时均要明显高于铝佐剂组。虽然在4周和8周时各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组的抗体水平明显高于铝佐剂免疫组, 但是无统计学意义。在12周时结果显示, havha1组、 havha4组、 havha5组和havha6组与铝佐剂组的抗hav igg水平相比, 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图1); 而havha2免疫组、 havha3免疫组的抗hav igg水平与铝佐剂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至16周时, havha2组、 havha3组和havha5组与铝佐剂组的抗hav igg水平相比, 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其余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组的抗hav igg水平与铝佐剂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低分子量透明质酸不仅具有免疫佐剂作用, 增强特异性的抗hav igg水平, 而且其佐剂效应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和一定时间内优于铝佐剂。

图1 不同时间小鼠血清抗hav igg水平(略)

ap<0.05与hav组; cp<0.05与haval组.

3 讨论

目前铝佐剂是惟一批准应用于人的疫苗佐剂, 但是铝佐剂存在诱导体液免疫应答, 而细胞免疫很弱, 与ige型过敏性疾病有关等弊端等[3]。理想疫苗佐剂应该是既能增强体液免疫应答, 又能诱导细胞免疫应答, 且无毒副作用[1]。因此, 研究开发新型疫苗佐剂, 以替代铝佐剂成为疫苗佐剂的研究热点。研究发现, 细胞损伤释放的内源性危险信号分子具有刺激树突状细胞成熟, 增加共刺激分子如cd86和cd83等的表达, 促进细胞因子的分泌; 介导t细胞免疫应答的作用[4, 5]。提示内源性危险信号分子可能作为有效的内源性免疫佐剂, 增强t淋巴细胞对外来抗原的免疫应答。

为了探讨内源性危险信号分子低分子量透明质酸作为疫苗佐剂的可行性, 本研究中采用灭活hav抗原和低分子量透明质酸进行不同剂量配比, 通过免疫小鼠观察了抗hav igg水平的变化, 并对低分子量透明质酸作为佐剂与铝佐剂的效应比较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证实, 低分子量透明质酸联合灭活hav抗原进行免疫, 有效地诱导了抗hav igg的产生。与单独灭活hav抗原组相比, 不同剂量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组其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均明显高于hav抗原单独免疫组, 其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具有免疫佐剂效应; 与铝佐剂组相比, 不同剂量的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组其诱导产生的免疫增强效应在不同时期显示优于铝佐剂或与铝佐剂相当; 且本研究结果还提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的剂量的增加, 抗hav igg的水平逐渐增高, 即其抗hav igg水平与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在一定范围内可能呈量效依赖性。低分子量透明质酸是细胞外基质成分, 属于内源性危险信号分子, 具有无毒安全性高、 结构明确、 易于生产和价格便宜等特点, 符合理想疫苗佐剂的特点。本实验结果也证实了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安全无毒。

综上所述, 本实验以低分子量透明质酸作为新型疫苗佐剂,能够有效地增强灭活hav抗原的体液免疫应答, 而且不同剂量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增强效应显示相当于或优于铝佐剂, 且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的免疫增强作用持续时间要长于铝佐剂。因此, 通过本研究提示, 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新型人用疫苗佐剂。同时, 随着许多重大疾病如hbv、 hiv、 肿瘤等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开发新型治疗性疫苗迫在眉睫, 而寻找一种佐剂能够协同疫苗抗原诱导产生ctl免疫效应, 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策略。因此, 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将进一步研究低分子量透明质酸是否能够诱导强的ctl免疫反应。

【参考文献】

[1] 周 伊, 齐 旭, 肖菊香, 等. 新型佐剂swzy对弱免疫原性小鼠黑色素瘤瘤苗的免疫增强作用[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06, 22(4): 526-529.

[2] scheibner ka, lutz ma, boodoo s, et al. hyaluronan fragments act as an endogenous danger signal by engaging tlr2[j]. j immunol, 2006, 177(2): 1272-1281.

[3] 王 健, 冷 静, 王启辉. lps辅佐hbsag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机制[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07, 23(6): 559-561.

免疫学的定义篇(8)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1(a)-0024-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ycoplasma pneumonia infection and immune function. methods random selection our hospital 100 cases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in children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selected 100 healthy children as control group, the levels of immune factors i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in the detection and analysis of statistics. results the average cont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igg, igm, iga, complement c3, c4, immune complex rosette, c3b receptor rosette, immune adhesion promoting factor, immune adherence inhibition factor respectively(1.25±0.08), (1.09±0.22), (10.35±2.13), (1.02±0.32), (0.29±0.07), (5.32±1.13), (10.36±1.08), (52.65±5.23),(30.22±2.31)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the content of each index (1.66±0.13), (1.36±0.17),(13.02±2.64) (1.51±0.33). (0.54±0.09), (7.86±1.23), (14±0.98), (71.02±5.64), (21.08±2.19), each index comparison between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mycoplasma pneumonia; humoral immunity; cellular immunity; immune function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临床上常见的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对儿童健康成长极不利,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部分学者认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密切相关[1]。当患儿发生感染时,其体内的免疫状体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因而调节患儿的免疫状态可改善疾病状态。该组研究通过检测2014年9月―2016年9月期间该院儿科收治的10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免疫状态,针对免疫状态的变化情况,给予合理治疗,提高患儿的抵抗力,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该院儿科收治的10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作为观察组,观察组中男性患儿55例,女性患儿45例;患儿的年龄在1.6~13.3岁,平均年龄为(6.0±2.5)岁;病程2.1~8.5 d,平均病程(3.9±1.5)d;急性期感染62例,恢复期感染38例。患儿临床表现:发烧65例,咳嗽56例,喘息56例,肺部听诊湿音33例,胸片检查显示肺部呈斑片状、点网状阴影,入组的患儿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另选同期100名体检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中男52名,女48名;患儿的年龄在2.2~13.4岁,平均年龄为(6.6±2.1)岁。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和疾病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分别对两组小儿的血清免疫球蛋白、红细胞免疫等指标进行比较,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试剂盒均购自上海工硕生物技术公司,包括人免疫球蛋白a(iga)elisa试剂盒、人免疫球蛋白m (igm)elisa试剂盒、人免疫球蛋白g(igg)elisa检测试剂盒、补体c3elisa试剂盒及人补体c4elisa检测试剂盒[2]。全部患者均在凌晨采取空腹静脉血5 ml,送往实验室检测体内的iga、igm、igg、补体c3、补体c4等指标,实验操作均严格遵循试剂盒说明书。全部患儿的红细胞免疫检测采用酵母花环法,分别测定和计算其免疫复合物花环率、c3b受体花环率,免疫黏附促进因子,其中免疫黏附抑制因子通过计算得到。

1.3 统计方法

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小儿血清免疫球蛋白及其补体水平比较

观察组的igg、igm、iga、补体c3、补体c4等指标在患儿体内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急性期时差异较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小儿红细胞免疫状态比较

免疫学的定义篇(9)

[中图分类号] r39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6(a)-136-02

计划免疫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提高易感人群的有效接种以控制和最终消灭相应的传染病。而有效接种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群免疫屏障的建立和疫苗相关疾病的防治效果。为了解顺义城区儿童计划免疫现状,笔者对管辖地段的儿童进行了接种率的调查, 由于顺义区作为who取消卡介苗试点地区,1987~2007年不进行卡介苗的接种,故不在本次调查范围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北京市免疫规划信息系统预防接种资料。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从北京市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客户终端筛选出儿童接种信息,按照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北京市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进行调查。

1.2.2 评价方法 根据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北京市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规定[1]:

乙肝疫苗(hbv),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百白破疫苗(dpta),麻疹疫苗(mv)基础免疫判定标准:①第1剂次疫苗接种的日期不早于免疫程序规定的起始月龄。②opv、dpt针次间隔时间不少于28 d。③12月龄内完成全程免疫。

乙肝基础免疫判定标准:第1、2剂间隔应不少于28 d。第2、3剂间隔应不少于60 d。12月龄内完成全程免疫。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excel进行输入整理,用筛选方法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近5年顺义城区及周边乡镇儿童“四苗”接种合格率

2004~2008年接种情况为乙肝疫苗的接种合格率得到提高,自2005年以后都在85%以上,脊髓灰质炎疫苗在90%以上。具体情况见表1。

2.2 顺义城区及周边乡镇0~6岁儿童合格接种情况

乙肝疫苗合格接种率:0~1.0岁婴儿49.04%,1.1~2.0岁儿童98.83%,2.1~3.0岁儿童99.62%,3.1~4.0岁儿童99.79%,4.1~5.0岁儿童99.04%,5.1~6.0岁儿童97.88%;脊髓灰质炎疫苗:0~1.0岁婴儿86.66%,1.1~2.0岁儿童99.71%,2.1~3.0岁儿童99.89%,3.1~4.0岁儿童99.95%,4.1~5.0岁儿童99.85%,5.1~6.0岁儿童99.87%;百白破: 0~1.0岁婴儿69.56%,1.1~2.0岁儿童98.82%,2.1~3.0岁儿童99.58%,3.1~4.0岁儿童99.84%,4.1~5.0岁儿童99.85%,5.1~6.0岁儿童99.87%;麻疹:0~1.0岁婴儿88.50%,1.1~2.0岁儿童98.51%,2.1~3.0岁儿童97.00%,3.1~4.0岁儿童73.56%,4.1~5.0岁儿童45.72%,5.1~6.0岁儿童44.39%,其中1.1~2.0岁,2.1~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儿童的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的合格接种率都符合北京市免疫规划要求。麻疹疫苗3~4岁,4~5岁,5~6岁儿童的合格接种率不合格。具体情况见表2。3 讨论

计划免疫是控制与消灭相应疾病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手段[2]通过这次儿童接种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到,对于乙肝家长们都比较重视,但是在0~1岁婴儿由于疾病、接种医生接种标准的严格、疫苗种类的增多,造成许多孩子不能在6个月及时接种乙肝。而由于每年的强化补种工作的开展,使得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合格接种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由于有“2012年消除麻疹”的工作目标,因此近4年的麻疹疫苗的合格接种率有显著的提高。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率与常住儿童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问题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调查中发现,家长是否有相对稳定工作、居住时间是否较长,儿童的流动性是否较小,与儿童的免疫规划能否落实有极大关系[3]。此外,北京郊区的城市化的进展加快,加大了流动人口儿童居所变动频繁率,造成接种地点不固定,预防保健沟通不方便,部分家长对预防接种的认识程度不高及经济收入偏低,另外一部分儿童在家出生,是乙肝疫苗首针不能在出生后24 h内及时接种的主要原因,导致该部分儿童免疫接种规划难以落实,成为儿童免疫规划的薄弱环节。

因此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越来越受到普遍的关注,因此今后在工作中要抓住流动儿童中流动性大的那部分儿童[4],加大计划免疫知识的宣传力度,在积极开展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北京市免疫规划信息系统的建设,采取预约接种,查漏补种等方式来提高全程接种率。

[参考文献]

[1]贺雄,孙美平.北京市预防接种工作技术规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68-171.

[2]迮文远,刁连东,苏万年,等.计划免疫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62-67,166-185.

免疫学的定义篇(10)

【关键词】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乙脑;效果比较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 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我省历史上自有疫情报告以来,就有病例报告,且曾经是高发省,发病率高达53.06/10万。在人群中有计划的大规模预防接种是预防乙脑最有效的方法。1968年我国研制出地鼠肾细胞乙脑灭活疫苗并在全国推广使用,1978年我省将此乙脑灭活疫苗接种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使用数10年以来,对控制和降低全省乙脑发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乙脑灭活疫苗有随着接种针次的增加,接种副反应的发生率也增加的现象。1989年我国研制开发出sa14-14-2株乙脑减毒活疫苗,国内外文献报道,证明安全可靠、免疫保护率高[1]。为了解两种疫苗的免疫学效果和流行病学效果,我们比较了近十年来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疫苗所观察的数据,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发病率资料来自江苏省1950~2004年传染病统计年报表,预防接种反应数据来自江苏省各地按月上报的《预防接种反应月报表》,其他相关资料来自于免疫监测点。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比较使用乙脑减毒活疫苗地区如南京、徐州、常州和盐城市4市;和使用乙脑灭活疫苗地区除上述4市以外的其他9个市的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前后乙脑控制情况;开展了不同疫苗接种免疫学效果的观察;并根据预防接种反应月常规报告系统数据进行两种疫苗接种的安全性比较。

2 结果

2.1 江苏省1950~2006年乙脑发病流行病学特征 江苏省在50年代和60年代是属于乙脑高发地区,其发病率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65~1977年年平均发病率20.88/10万,1971年为乙脑发病最高年,年平均发病率达53.06/10万,死亡率达3.66/10万。自1978年将乙脑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后,乙脑发病率逐年显著下降,1978~1989年年平均发病率降至3.76/10万,1990~1999年年平均发病率降至0.88/10万,2000年以后平均发病率降至0.20/10万左右。

2.2 使用不同疫苗地区乙脑发病率的比较 1989年我国研制成功了乙脑减毒活疫苗并开始广泛应用,1995年我省开始在部分地区即南京市、徐州市、常州市及盐城市4个地区使用乙脑减毒活疫苗,其他地区仍然使用乙脑灭活疫苗,进行了为期12年(1995~2006年)的观察。减毒活疫苗共接种840多万人次、灭活疫苗共接种2 000多万人次,南京、徐州、常州及盐城4个地区使用活疫苗后(1995~2006年)乙脑年平均发病率为0.23/10万,其他地区同期为0.35/10万,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79,p

2.3 使用不同疫苗安全性的比较 根据我省2002~2006年预防接种反应月常规报告系统结果表明:全省共报告预防接种反应2 460例,在所使用的29种疫苗中,以乙脑灭活疫苗和全细胞百白破疫苗发生的反应为多。其中2002年乙脑灭活疫苗反应占全年70.33%,而乙脑减毒活疫苗却无一例副反应报告。乙脑灭活疫苗发生的反应以发热和皮疹为主,占58.00%。还报告有眼睑或面部浮肿、过敏性休克、皮疹伴哮喘、呕吐、喉头水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反应。5年平均报告副反应,乙脑灭活疫苗占报告数的24.27%,乙脑减毒活疫苗占2.38%,乙脑灭活疫苗反应报告数是乙脑减毒活疫苗的10倍多,见表1。

2.4 两种疫苗免疫学效果比较 疫苗分别选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的sa14-14-2株乙脑减毒活疫苗和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乙脑灭活疫苗,两种疫苗均为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合格的产品。在近几年无乙脑患者或发病率极低的地区,分别观察两种疫苗基础免疫和1年后加强免疫的效果。用蚀斑减少中和试验测定中和抗体,免前阴性、免后阳性≥1∶5或免前阳性、免后四倍增长为免疫成功。结果乙脑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的基础免疫成功率分别为89.90%和83.10%,加强免疫成功率分别为93.02%和97.40%。经显著性检验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03;χ2=1.83)。见表2。

3 讨论

通过12年来的应用表明,地鼠肾细胞乙脑灭活疫苗接种后发生副反应的概率较高,尤以发热和过敏性皮疹为主。其乙脑灭活疫苗副反应发生数是减毒活疫苗的21.32倍;5年平均报告副反应,乙脑灭活疫苗占报告数的24.27%,乙脑减毒活疫苗占2.38%,乙脑灭活疫苗反应构成比是乙脑减毒活疫苗的10倍多。

两种疫苗免疫学监测结果表明,基础免疫后灭活疫苗的免疫成功率为86.67%;减毒活疫苗为83.1%,经统计学检验,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础免疫1年后各加强1针,结果灭活疫苗组的加强免疫成功率为93.02%;减毒活疫苗组的加强免疫成功率为97.40%,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疫苗均有较好的免疫学效果,但减毒活疫苗接种少1针次[2]。

两种疫苗应用后,对降低和控制乙脑发病均有显著效果,已由乙脑疫苗接种前的年平均发病率20.88/10万、降至接种后的0.20/10万。12年来使用减毒活疫苗地区的年平均发病率为0.23/10万与使用灭活疫苗地区年平均发病率0.35/10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疫苗对乙脑防制的流行病学效果是相同的[3]。

概括起来,我们认为乙脑减毒活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学和流行病学效果、且接种针次少、预防接种后的副反应发生要明显低于乙脑灭活疫苗。因此,应优先将乙脑减毒活疫苗纳入到儿童免疫规划中。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网上支付的概念 下一篇: 移动支付未来趋势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