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降解塑料袋市场汇总十篇-9游会

可降解塑料袋市场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24 14:51:03

可降解塑料袋市场

可降解塑料袋市场篇(1)

(一)我国由塑料袋导致的白色污染现状及其带来的危害。白色污染,是指一次性塑料餐盒、农用薄膜、塑料包装袋、饮料瓶、包装充填物等废弃物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其中塑料包装袋,尤其是超薄的塑料购物袋,由于容易破损,大多被随意丢弃,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

自1909年美国化学家贝克兰发明了合成塑料以后,塑料行业在科技发展浪潮的推动下得到迅猛发展。由于使用方便,塑料袋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据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有关人员说,全中国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其他各种塑料袋的用量每天在20亿以上。而塑料购物袋大多是一次性使用之后就被丢弃,每天30亿个塑料袋将会给我们带来多庞大的白色垃圾呢?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北京每年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4万吨,占整个生活垃圾的3%;上海每年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9万吨,占生活垃圾总量的7%。而这些塑料袋大多是不能自然降解的,给垃圾处理带来极大的困难。如果将其焚烧,就会严重污染大气;将其填埋,将长期占用土地,并且会产生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污染等问题。

堆积成山、难以处理的白色垃圾对人类、动植物及环境都造成相当大的危害,归纳而言,可以分为视觉危害和潜在危害。视觉危害,是指随意丢弃、堆放的塑料袋对景观的破坏,产生的视觉污染。潜在危害,指废弃塑料袋浸入环境后,对环境产生的漫长的、深层次的环境问题。如,影响土壤结构、动物误食而亡、分解出的有毒物质污染土壤和水等。

(二)国外经验及我国限塑令的提出。率先禁止使用塑料袋的是两个亚洲国家:孟加拉和不丹。孟加拉国从2002年3月开始禁止使用塑料袋。禁令颁布后全国315家生产塑料袋的工厂全部关门,塑料袋的用量减少了90%。并且,法律规定进口或销售塑料袋的人可被判最高10年刑,发放塑料袋者则被处以6个月的监禁。在韩国,自1999年开始商场里不提供免费塑料袋,如顾客有需要就得向商场购买。同时,商场也愿意以原价回收旧塑料袋,顾客也可以到商场以旧换新袋子。这种制度实行以来,韩国塑料袋的使用减少了60%。日本则通过立法来限制使用塑料袋。澳大利亚也积极设法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政府主动降低环保购物布袋的价格,以9角9分澳币(约等于人民币6元)的价格在超市出售,深受老百姓欢迎,上街挎环保袋成为时尚。

为减轻塑料袋对我们生活、环境的危害,200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后用《通知》、限塑令)。《通知》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mm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商品零售场所必须对塑料购物袋明码标价,并在商品价外收取塑料购物袋价款,不得无偿提供或将塑料购物袋价款隐含在商品总价内合并收取。

二、限塑令执行现状调查分析

2008年6月1日至今,限塑令执行已近一个月,为了解限塑令在社会中,尤其是超市、商场、菜市场、打包餐饮场所等场所的执行情况,笔者于6月23日在武汉市虎泉附近分别就超市、果蔬市场、华中师范大学的四个食堂、附近市民做了相关问卷、采访调查。经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总结出目前限塑令执行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保袋的普及程度在各类场所参差不齐。在超市普及度最高,一致换下了免费的普通塑料袋,以平均0.2元/个的价格对有需要的顾客提供环保袋。各食堂统一以0.03元/个的价格向顾客提供环保袋,顺利限塑。在果蔬市场,以虎泉菜市场、华中师大西区市场为例,几乎所有的摊位上都有免费提供的普通塑料袋,环保袋养尊处优地挂在架子上却只是当摆设。调查中,只发现两家摊位做到向顾客有偿提供环保袋。环保袋在集贸市场的普及难度大,摊主们普遍反映,若要向顾客提供有偿环保袋,经常遇到顾客放弃购买商品,影响他们的生意。在权衡利弊之后,果蔬市场的大部分摊贩都继续向顾客提供普通塑料袋。

(二)食堂限塑成绩显著,但遭遇死角。在分别对华师四个食堂经理(沁园春、学子、东二、东一)的采访中发现,食堂在限塑工作上成绩显著。四个食堂均于5月19日开始停止向前来就餐的师生免费提供塑料袋,并无偿提供餐具,提倡师生在食堂就餐。如有需要,顾客可以0.03元/个向食堂购买环保袋,打包量骤减,限塑效果明显。但在饼、油炸食品的摊位上限塑难度大,这些食品用餐具盛装不方便顾客食用。此外,0.03元/个塑料袋对广大师生来说根本起不到门槛作用,少数缺乏环保意识的师生还是继续使用塑料袋。(图1)

(三)限塑后对市民使用塑料袋的改变。所有的调查对象都表示限塑后自己使用塑料袋的个数有了减少。原因主要有:塑料袋使用需要付费,导致消费者有意识减少使用;环保袋质量好、耐用,宜反复使用;环保意识增强。

(四)在调查过程中,对于塑料袋是否有偿情况不一。一般只有在超市、医院、药房、食堂消费塑料袋才需要付费。(图2)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归结出限塑令在执行初期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宣传力度、深度不够。以虎泉菜市场为例,印有《通知》的红色通知板在市场的墙上随处可见。而在对该市场的摊主进行问卷调查时,却发现有71.4%的被调查摊主不了解有关限塑令的事宜。只是市场管理者告诉他们不能用以前的塑料袋了,要改用环保袋,而且要向顾客收袋子的钱。在对市民进行问卷过程中,也仍有37.5%的被调查者不了解限塑令,而其他市民也只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塑料袋要收费了。

限塑,是一次全民参与共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运动。全面宣传才能普及限塑思想,提高市民的环境意识,,配合限塑,甚至积极、主动参与限塑。宣传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吸引不同人群的注意力。在内容方面,以典型的事例、图片,向人们展示塑料袋的危害,激起共鸣。例如,英国最早禁用塑料袋德文郡小镇莫德伯里就是以信天翁误吞塑料袋而亡的事例向镇民宣传塑料袋的危害,从而成功开展禁塑活动的。

(二)管理体制不全,执行力度不够。调查显示,市民一般只有在超市、食堂、医院、药店等几个场所消费塑料袋时需要付费,在菜市场、水果摊、小卖部等都还免费使用塑料袋,且并未收到任何组织、单位的管理、罚款。在虎泉菜市场,市场管理办公室就在市场里,但是他们对摊主们免费提供普通塑料袋都是不闻不问的,使得普通塑料袋依旧光明正大地挂在摊位上。在水果湖水果批发市场人们还可以看到一排一排的铺子在向顾客批发普通塑料袋。而对于消费者,目前还只能依靠道德来约束,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强制其配合限塑令。

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来约束,限塑似乎只是海面上高高地刮过一阵风,搅起了几点涟漪,并没有形成大风浪。宣传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觉醒,但限塑要顺利进行还需要体制来强制约束。

(三)限塑,还是禁塑?在菜市场、食堂、社区中,都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塑料袋危害着我们以及我们的环境,要减少塑料袋,禁止使用比限制使用更彻底。限塑,处于使用与禁止使用的过渡阶段,不容易操作,难以控制执行力度。对人们使用塑料袋没有起到威慑,在减少塑料袋的使用上效果并未达到预料的成果。

当然,也有反对的声音。二十多年来,我们生活中塑料袋无处不在,买菜需要它,早餐需要它,逛超市、商场回来手上提的都是它,甚至装垃圾都离不开它,要突然禁止使用了,很多市民是无法适应的。

对于这两种声音,笔者认为普通塑料袋是坚决要禁的,而且是严禁,禁止生产、禁止购买。这需要严厉的体制来管理,保证其顺利执行。同时,鼓励生产纸袋、各种环保塑料袋,如完全可降解的塑料袋,以此来替代普通塑料袋的功能。在对华师大东一食堂经理进行采访时得知,饼类、油炸食品完全可以用纸袋盛装,以消灭食堂限塑死角。但目前使用的纸袋当地没有生产,只能向上海生产商购买,成本高且费时。武汉现有800万人口,再加上周边8个城市,市场十分广大。对比塑料袋,纸袋比较重,即使被随意丢弃也不容易扬起漫天飘。并且,纸袋具有回收价值,一旦发现有丢弃的纸袋,环卫人员也会积极回收的。

在盛装豆腐、水产品等物品时,纸袋起不到隔水的作用,反而容易被水浸湿溶解。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推出环保袋。仅是食品环保袋,目前国外就研制成了好几种:有木粉塑料袋,由日本科技人员以木粉为原料制成的耐温型包装袋,可被生物分解;杀菌吸水食品袋,由俄罗斯实用科技研究院研制的可吸水、杀菌并能多次使用的包装袋;此外,还可以利用废农作物秸秆等天然纤维制造的可完全降解的耐油、耐热、耐酸碱、耐冷冻的秸秆容器,强度优于泡沫塑料和纸制包装,价格低于纸制包装。环保袋可以弥补纸袋的不足,从而替代普通塑料袋。但在丢弃后降解前,环保塑料袋还是会造成视觉污染,并且此时动物误食会不会造成死亡,研究人员并没有给出答案。

三、结语

可降解塑料袋市场篇(2)

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可降低商家的经营成本,这是可降解塑料能否打开销路的关键。某超市一位负责人说,过去商家为消费者提供免费的塑料购物袋,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稍大的超市一天大约要用掉2万个塑料购物袋,旺季时用得更多,一年至少要用掉700多万个塑料购物袋。现在还未到实施新规定的时候,超市都还在为消费者提供免费的塑料购物袋。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后,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可以减轻经营者的经营成本,商家应该都会欢迎的。商家可以向消费者提供可降解的塑料购物袋,也可以借鉴上海宜家等超市的办法,有偿提供购物袋。这样,从社会效益方面来说,有利于环保;从经济效益方面来说,有利于降低商家的经营成本。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也许还会出现“苕粉塑料”、“秸秆塑料”。叶文彬说。中国塑协降解塑料专委会的消息说,全国一年各种各样的塑料袋消耗大概500万吨,可降解塑料的需求量约50万吨。今年6月1日以后,这个量应该还要上升,绝对是一个相当大的市场。与此同时,各地商家最近也纷纷寻求对策,希望想出一个“两全之策”,既能执行国家政策,又能方便消费者。可以看到,消费者手中的塑料袋悄然换代成编织袋、无纺布袋、布袋购物车、循环使用塑料袋、纸袋等可循环型替代品,生产塑料袋产品的厂家也正是看中了这一商机,悄然转型生产环保型包装用品。

北京新世纪包装制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占军表示,“限塑令”颁布后,公司塑料袋的生产快速萎缩,目前产量已经减少到原来的1/5,而帆布袋、无纺布袋的生产却成倍地增长。“现在我们正在为一些大型商场、超市设计赶制环保购物袋,”据透露,每个无纺布购物袋的造价在1.5元到4元左右。

可降解塑料袋市场篇(3)

自2008年6月1日起实行的“限塑令”规定厚度低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从即日起禁止使用,同时对厚度0.025毫米以上的塑料袋实行有偿使用。该规定实行以来,在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通过对其实行以来各方面情况的了解,“限塑令”在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一、“限塑令”实行以来取得的成就

1、节约资源

“限塑令”实行以来,由于限制了塑料袋使用的厚度和规定了付费机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消费者对塑料袋的需求和生产者对塑料袋的生产量,也因此大大节约了为生产过多塑料袋而消耗的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塑料袋国内消费总量一年大概160多万吨,限塑后估计用量减少30%-50%,从资源节约的角度看可以节约1/3,那背后最少是300万吨石油。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虽然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森林面积为20%,煤炭资源储藏为31%,石油只有11.3%,“限塑令”极大地限制了塑料袋的使用量,也就极大地节约了这些减少的塑料袋背后的资源。

2、减少污染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是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必须面对的且十分紧迫的问题,环境污染不仅危害到人类生存的空间而且直接危害到人类自身的健康,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等,而塑料袋造成的白色污染差不多包含了各个方面。“限塑令”的实行,限制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对污染治理起到了很大作用。

3、引导经济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追求经济利益是每个经济个体的目标,尤其是对企业来说,只要能赚钱,牺牲环境也在所不惜,而且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是以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的,现在实行了限塑令,让生产厂家停止生产0.025毫米以下的塑料袋,让销售厂家销售商品提供塑料袋时必须对塑料袋收费,让消费者使用厚度超过0.025毫米塑料袋时必须付费,且收费标准不低于成本价。对塑料袋可能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各个环节进行成本计收,让每一类人都必须对污染环境付费,对环境负责,在经济发展、谋求利益的同时,必须为保护环境付出代价,从而也就能很大程度上引导经济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4、为实现绿色奥运迈出了重要一步

“限塑令”的一个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绿色奥运”作为2008年运会的三大主题之一,主要体现在环境保护上,而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支持。与运会相比,《限塑令》的颁布和实施只是一件小事,却能从细处凸显中国在应对环境挑战和能源危机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折射出中国人的环保意识,体现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形象,同时也体现了“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这一主题精神。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表示,要以良好的社会环境、城市环境和人文环境保障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指出“抓好奥运环保工作,既是兑现绿色奥运承诺的需要,也是实现北京人居环境改善这一长远目标的要求,是全面提升北京环保工作水平的良好机遇。”限塑令的出台,迈出了绿色奥运这一目标的重要一步。

二、“限塑令”实行以来存在的问题

1、集贸市场成为最大盲区

集贸市场是塑料袋消耗的主要场所,尤其是厚度低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是其主要的消耗对象。据不完全统计,作为全国大中城市之一的武汉,就有约330多家集贸市场,每年使用的塑料袋有9.6亿多个,试想这9.6亿个塑料袋变成垃圾会造成多大的环境污染,而生产这9.6亿个塑料袋又得消耗多少资源。集贸市场之所以会成为“限塑令”的盲区,原因有三:一是集贸市场的规模庞大,分布零散,不容易监督控制;二是摊主为了牟利不得不铤而走险,他们大都担心如果顾客购物索求袋子时不提供或收费提供会失去客源,影响自身利益;三是对于农贸市场来说,塑料袋替代品太少或成本太高,一般商品除了用塑料袋盛放以外,还可以使用纸袋、布袋,而对于以生鲜主副食为主的集贸市场而言根本不可能用纸袋或布袋:一是不耐用;二是成本太高,摊主和顾客都接受不了。

2、超薄塑料袋货源不断

“限塑令”规定厂家不准生产厚度低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其实在实际生产中,这一规定只限制了大厂,对于规模小、分布较分散的小厂来说,超薄塑料袋依然在生产,而且多采用私下购销方式出售给像集贸市场这样的限制盲区。这样就导致了超薄塑料袋的货源不断,这不仅给正规厂家利益带来危害,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减弱了“限塑令”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3、“限塑”成“售塑”,违背政策实施的本意

“限塑令”的本意是通过有偿使用合格塑料袋,提高购物成本,达到抑制塑料袋使用的目的。塑料袋的大量使用造成了极大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减少使用塑料袋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除了有利于环境保护外,还可以节约能源耗费,符合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但“限塑令”实施以来,很多消费者仍未形成“限塑”消费习惯,去超市购物仍是两手空空,没有免费的就自行购买塑料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塑”成为了“售塑”。塑料袋的使用从“免费”变成了“有偿”,“限塑”效果大打折扣。

4、“限塑令”地方性特征较强,随意性突出

“限塑令”是国家统一颁布实施的,但是具体的实施,监督检查是由各地方政府主要负责的,那么就很容易造成各地方自成一套具体规定,弹性较大,很容易出现地方保护主义。有些地方为了追求地方经济发展,对个小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违反规定的销售商,降低处罚标准等。同时,“限塑令”中规定销售商销售商品提供塑料袋时对塑料袋收费不得低于其成本价,但一些销售商担心定价过高会减少客源,故意定一些价。如一些超市购入塑料袋成本价是0.12元多一点,提供给消费者时收取0.13元,虽然解释说塑料袋价钱会和商品合价计算后四舍五入计价,然而由于其他商品出现分价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最后付费时顾客大都也只等于付了0.1元,无形中为消费者降低了消费成本,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限塑令”在限制消费者使用塑料袋中的作用。

5、以罚代管现象时有发生

自限塑令实施以来,各地纷纷出台大大小小的“限塑令”,都是为了配合国家“限塑”的法令,而且罚款上限一个比一个高,某地最高开价已经超过十万元,而目的几乎都是一样,只要商家向消费者无偿提供塑料袋就罚。“限塑令”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但是回过头来看一看,没有“限塑令”的时候,商家提供的塑料袋就真是“无偿”的吗?有利可图是所有商家的“天性”,没有“限塑令”的时候,商家“无偿”提供塑料袋只是表面现象,“羊毛出在羊身上”,塑料袋的成本早已打在商品里。现在各地实施的“限塑令”只不过把商家过去的“潜规则”变成了“明规则”。“限塑令”成了“绕口令”,绕来绕去还是那个样,这样的结果只能是“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塑料袋还是那个塑料袋”,对限制塑料袋的使用问题不会产生任何作用。“限塑令”最终目的是为了限制和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遏制其对环境的危害,并不是谁出钱谁不出钱的问题,如果执行起来变成一个明码标价的“买卖”,这样的“限塑令”还有何意义?眼下需要认真研究的是,怎样让商家不愿卖不敢卖,怎么让消费者不愿买不愿用,并从源头消灭这些“白色污染”。如果单靠高额罚款来推行“限塑令”,别说震慑作用,恐怕连影响作用都很难达到。

三、进一步完善“限塑令”的措施

1、转变国民消费信念,加强教育,提高对环境保护认识

消费塑料袋,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在其生产、处理过程中会向大气排放大量污染物,造成地球变暖、气候异常、灾害频繁,对人和生物的生存造成灾害。颁布“限塑令”只是从制度上强行限制了人们的行为,其实根本上应该提高全民生存忧患意识、节约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把这种认识提高到国家安全、人类生存的高度,把觉醒上升到觉悟和行为,成为每个人的行为准则,让减少使用塑料袋成为一种习惯,那么“限塑令”的目的就达到了。

2、加强科研开发,尽快研制、普及替代品

可降解塑料袋市场篇(4)

为贯彻国家、省、市决策部署,全力推进我县塑料污染治理,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发改环资〔2020〕80号)、浙江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办法》及杭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争创桐庐标杆,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2020年底,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率先在星级宾馆、酒店、民宿推广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并逐步延伸至其它宾馆、酒店、民宿。塑料垃圾实现零填埋。

到2021年底,完成“无废城市”建设,县城以上建成区的重点商场、超市等场所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到2022年底,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县城以上建成区国有集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

到2023年底,县城以上建成区的其它集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全县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胶带。

到2025年底,农村地区的商场、超市、集贸市场等场所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动源头减量 1.部分塑料制品项目禁止准入。禁止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禁止以医疗废物为原料制造塑料制品范围产品,全面禁止废塑料进口。禁止审批、核准、备案上述禁限范围内的塑料制品项目(含新建、改、扩建)。到2020年底,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禁止生产和销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禁止生产。(县发改局、县经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商务局、县卫健局、各乡镇(街道)、开发区。以下工作均需各乡镇(街道)、开发区配合落实,不再一一列出)

2.开展不可降解塑料袋专项整治行动。根据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要求,制定并有序实施商场、超市、集贸市场、书店、药店等重点场所以及餐饮外卖打包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不可降解塑料袋减量实施方案。到2022年底,县城范围内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国有集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推进其它类型的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3年底,县城范围内集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5年底,农村地区的商场、超市、集贸市场等场所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文广旅体局、县委宣传部)

3.开展一次性塑料制品专项整治行动。加强餐饮、酒店等重点领域一次性塑料用品使用监督管理,全面实施一次性塑料制品减量实施方案。全县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学校食堂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0年底,全县范围大型餐饮企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星级宾馆、酒店、民宿推广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到2021年底,全县所有宾馆、酒店、民宿等场所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县文广旅体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

4.实施绿色快递专项行动。严格落实《邮政业寄递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邮政快件绿色包装规范》,结合打造全球快递之都,开展快递业过度包装专项整治行动,制定并实施减量实施方案,推动应用绿色包装技术和材料,逐步减少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胶带和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的使用。到2022年底,全县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降低不可降解塑料胶带使用量。到2023年底,全县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胶带。(县邮管局)

5.实施绿色马术行动方案。根据“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赛理念,落实亚组委工作要求,结合马术赛事推进计划,全面实施绿色马术行动,推广绿色马术产品识别标志,推出系列绿色产品,在场馆、亚运村、酒店等领域,全面推广可重复使用的环保布袋、纸袋等替代产品,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制品。树立绿色典型、普及绿色知识、宣传绿色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深入推进垃圾分类,配备相应处理设施。(县马管委、瑶琳镇)

6.培育优化新业态新模式。强化企业绿色管理责任,推行绿色供应链。开展电商、外卖等新兴领域过度包装专项治理行动,制定并实施减量实施方案,鼓励县内外卖平台将一次性餐具减量、一次性塑料袋和替代情况作为平台入驻商户的审核条件,增加“无需餐具”等选项供消费者选择。鼓励电商企业与快递物流企业开展供应链绿色流程再造,创新包装设计,推广可重复性使用的包装新产品,有效增加绿色产品供给。以连锁商超、大型集贸市场、物流仓储、电商快递为重点,积极推广可循环、可折叠包装产品和物流配送器具,鼓励企业建设可循环包装跨平台运营体系。(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邮管局、县交运局)

7.加快替代产品推广力度。支持生产全降解和环保产品的重点企业,引导生产企业与本地终端企业对接合作交流,为替代产品推广提供政策支持。鼓励塑料制品生产企业逐步向生产可降解的环保产品转型。结合专项整治行动,在集贸市场、商场、超市、书店、药店等场所,倡导消费者重拎布袋子、重提菜篮子,鼓励采取自助扫码取袋、免租金、低押金等方式推广可循环使用的“共享购物袋”。建立集贸市场购物袋集中购销制度。要求全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国有企业等单位带头使用塑料替代产品。(县经信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县委宣传部)

8、实施农膜减量行动。加大农膜减量技术试验示范力度,推广使用植物纤维素等可再生资源制成的新型地膜,示范推广“一膜两用”“一膜多用”及茬口优化等农膜减量替代技术,实施轮作倒茬制度,持续开展农田地膜残留监测。深入开展降解地膜集成示范点建设,到2021年底,争创降解地膜集成示范点3个,到2025年底,全县可降解地膜替代率达90%。(县农业农村局)

(二)加强回收利用处置

9、推进塑料废弃物分类收集全覆盖。结合生活垃圾分类,加大塑料废弃物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和处理力度,依法依规禁止随意堆放、倾倒。建立健全农村塑料废弃物分类收运体系。到2020年底,实现塑料废弃物分类投放、收集。(县城管局、县商务局)

10、推动回收模式创新。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税收优惠等方式,推动再生资源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清洁化管理,鼓励打造上接前段分类、中接仓储物流、下接利用产业的再生资源供应链。积极培育有实力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鼓励企业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进线上线下分类回收融合发展。到2020年底,废弃物回收网络基本覆盖社区和行政村,到2023年底,实现全覆盖。(县商务局、县城管局、县经信局、县邮管局)

11、创新产废回收体系建设。引导包装生产企业、电商企业和快递企业主动与回收利用企业合作,建立“互联网 ”平台与线下物流相结合的机制,采用押金、以旧换新、设置自动回收设施、网购送货回收包装物等方式,推动塑料废弃物回收途径多元化。鼓励企业使用商品和物流一体化包装,建立可循环物流配送器具收回体系。推动快递、电商外卖平台、环卫部门、回收企业等开展多方合作,推动快递等企业建立包装容器逆向物流体系,通过积分、返现、抵现等形式,在校园、社区、商圈等设置快递包装物回收点、外卖餐盒回收设施,到2021年底,建成一批快递包装物回收点。指导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开展进商超、进社区、进机关、进市场、进宾馆、进餐饮,签订塑料废品回收协议。(县商务局、县邮管局)

12、探索兜底回收机制。更新再生资源回收品种指导目录,将部分塑料制品纳入回收目录,制定社会回收和分类分拣标准。落实低附加值可回收塑料制品补贴政策,引导支持重点回收企业对低价值可回收物实行兜底回收。(县商务局、县财政局)

13、强化农业生产类塑料用品回收。落实废弃包装物常态化、长效化回收处理机制,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率、处置率分别达80%、90%。探索农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试点,依托废旧农膜再利用企业,布局废旧农膜回收网点,健全农膜生产企业、农膜销售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废旧农膜再利用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废旧农膜回收体系,制定“以旧换新”激励机制,对于无利用价值的废旧农膜,纳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规范废旧渔网渔具回收处置。(县农业农村局)

14、建设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推动塑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规范化、集中化和产业化,加快推进桐庐循环产业园建设,实现污染集中控制、基础设施共享、土地集约利用,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切实提高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水平。(县国投公司、县城管局、县商务局、凤川街道)

(三)强化塑料污染治理 15、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监管。结合“五水共治”、“美丽乡村”等重点工作,对城乡结合部、环境敏感区、道路和江河沿线、坑塘沟渠等处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堆放导致的塑料污染问题及时开展检查整改。各行业主管部门在日常监管中,结合互联网 、双随机检查、掌上执法等方式,对发现的有关塑料污染和破坏生态行为的,应及时将相关线索移交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由其依法立案查处。开展商场超市、集贸市场、餐饮行业等重点领域禁限塑推进情况专项执法检查,依法查处生产、销售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和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等行为,按照国家规定的禁限期限,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含塑料微珠日化产品等开展执法工作。对随意堆放、倾倒垃圾等违反城市管理的行为,按照《桐庐县城市管理领域失信行为惩戒办法(试行)》进行惩戒。(市生态环境局桐庐分局、县城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商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文广旅体局、县邮管局、县数管局)

16、制定信用治理体系。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条例》、《杭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结合我县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要求,建立塑料污染治理领域的失信行为惩戒办法,将违反各行业主管部门对塑料污染治理要求的行为纳入失信行为惩戒办法。(县发改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商务局、县数据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桐庐分局、县城管局)

(四)营造社会共治氛围 17、组织专题宣传。结合生活垃圾分类、世界环境日等主题活动,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体和网络、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在学校、商场、超市、集贸市场和社区、旅游景点等公众聚集、大流量区域,通过户外大屏、移动电视、墙体标语、灯箱展板、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塑料污染治理专题宣传,增加趣味性和可读性,深入介绍各领域推进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总结推广工作成效和典型做法,提高公众塑料污染治理意识和理念,引导公众自觉参与垃圾分类,主动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抵制过度包装。开展塑料污染治理科普宣传,引导行业协会、商业团体、公益组织开展专业研讨、志愿活动等,加强公共机构绿色低碳生活的宣传教育。(县委宣传部、县发改局、县经信局、县文广旅体局、县教育局、市生态环境局桐庐分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

18、加强教育引导。结合垃圾分类宣传活动,采用主题讲座、课外实践等多种方式,将塑料污染治理知识纳入中小学生、幼儿园日常教育内容和社会实践内容,引导青少年树立生态责任意识,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县教育局)

可降解塑料袋市场篇(5)

自2008年6月1日至今政府推行“限塑令”已一年有余,“限塑”的效果是显著的――全国超市塑料袋使用量减少近400亿个。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不少地方仍然存在有令不行的现象,超薄塑料袋仍然大行其道,能够找到既可以满足正常使用,又价钱便宜,又环保的塑料袋替代产品成为市场的迫切需要。“环保是目的,“限塑”是手段。要想彻底消除“白色污染”,还需要从根源上想办法。

王丽红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做出要干,就干点儿对社会,对环保有意义的事的决定。

传统塑料行业的“绿色”革命

“绿塑宝”降解塑料是一种纳米高分子复合材料,其中凝结了多位国际环保专家近20年的研究成果,是种完全不同于现有淀粉、聚乳酸等“粮食塑料”的新型降解塑料产品,兼具质优,价廉完全降解的特点。

在王丽红的办公室,我们看到了光热生物降解试验的样品。原来普通塑料袋即使花上百年的时间也无法被大自然融合,淀粉添加的塑料袋不能完全降解仍然是“白色污染”,而“绿塑宝”生态塑料袋在自然环境中最短只需3个月的时间就可以降解!

评价一项新技术、新发明是否具有生命力,除了要看技术的先进性,新颖性之外,更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有实用性和行业普适性。

王丽红的“绿塑宝”生态塑料技术是目前国内唯一一种能够做到将传统塑料生物降解的技术,其适用范围几乎可以贯穿整个塑料行业产业链,发展空间非常广阔,甚至有可能在整个传统塑料行业中掀起一场“绿色”革命。

“逼出来”的创新营销模式

“我不是卖塑料袋的,但是我现在要从帮助别人卖塑料袋做起”,说起这些,王丽红有些无奈。

有了好技术不一定立马得到市场的响应。王丽红推广自己的新技术之初,惊讶地发现“绿塑宝”仅仅比传统塑料价格略高出来的几个百分点,却在市场的快速接受上遇到了不小的障碍。

2008年初,王丽红开始对济南塑料袋市场进行系统调研。为了拿到最准确的第一手资料,无论是进超市抽样,还是到塑料厂商了解情况,她都是亲自前往。让她感到意外的是,几乎所有塑料加工厂的答复都是一致,“你的技术真好,有前景!但现在用户没有这个要求,国家也没有规定必须用降解塑料,等客户要求,国家强制执行的时候我们再用吧。”超市的答复有所不同,“降解塑料好啊,但是价格不比现有塑料高,我们才能接受。虽然采用降解塑料是好事,我们也愿意采用,但是在政府没有强制性要求之前,我们还是主要考虑成本因素的。”在没有强制性的政策要求下,在“环保”和“价格”之间,商家仍然倾向于选择后者。但是消费者整体倾向于使用环保产品的态度让王丽红坚定了信心。

市场需要创新。王丽红详细计算了各方的利益成本,为了让大家使用她的“绿塑宝”,她先找了塑料袋厂家,定制了一批加入自己“绿塑宝”降解添加剂的塑料袋,然后再为塑料袋厂商去找客户,王丽红成了塑料袋生产商的“经纪人”。目前王丽红已经签下了济南几家超市的降解塑料袋供应订单,准备将这些订单客户培育好之后,再返还给信誉良好的塑料袋生产商。她只是提供“绿塑宝”技术并进行技术管理和品质维护。

“绿塑宝”要做的是塑料产业链的上游。王丽红的思路非常清晰。

“我们的商业模式是――让产业链上游的塑料原料厂和下游的塑料加工厂通过‘绿塑宝’技术提高其产品的环保竞争力,增加赢利点。让‘绿塑宝’的商家用户及消费者,以“绿塑宝”的可生物降解品牌,提升企业品牌及自身形象、社会认知度。”王丽红的目标是为全球塑料生产商提供普适性的“绿塑宝”生态降解塑料母料与原料产品。

王丽红的产品首先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得到了超市用户的接受,现在已经开始给很多塑料袋加工厂供货。通过“逼出来”的创新营销模式,王丽红闯出了一条路。

超市之战刚刚展开,她又找到了十一运组委会,筹划了着“绿色全运,袋袋相传”的活动。王丽红向十一运组委会捐赠绿塑宝降解塑料产品,不仅让王丽红的“治理白色污染,环保从我做起”这个愿望得以第一步的实现,同时也借此机会为自己的绿塑宝产品狠狠做了把宣传。在十一运会期间,她的降解塑料袋作为了指定产品使用。

希望“白色污染”永远消失

可降解塑料袋市场篇(6)

经历了“七年之痒”的“限塑令”如何规避减塑效果消退的危险,让人信服地发挥作用?

化解尴尬,出路在执法有力

唐伟(基层机关事务管理局干部)

“七年之痒”的停滞之下,还有几个人记得曾经热闹一时的“限塑令”?七年之后,设计中的杠杆作用未起效,公众的消费习惯未改变,白色垃圾依然漫天飞舞。

对此,有关行政监管部门认为,“限塑令”主要受制于三方面,一是超薄塑料袋的生产源头没控制住,地下黑工厂隐秘性强,查处难;二是市民的环保意识差,只图方便,没环保观念,纠正难;三是农贸市场及小商店、餐饮店等普遍免费赠送超薄塑料袋,法不责众,治理难。

总之有生产环节的打假不力,有销售环节的治理不力,也有消费环节的引导不力,因而七年过去了,一句“中国式违法”夹杂着“中国式无奈”,使得“限塑令”无效至今,而且这一状态依然会延续。

“限塑令”刚实施时,查得还是挺严的,这几年检查得少了,要是有人举报会去查,不过处罚也就是责令改正。从“处以2万元以下罚款”到“责令改正”,从“查得挺严”到“有报才查”,这样的态度转变,恐怕才是限塑令迟迟无法全面落地的原因。

法治建设是一项体系性工程,解决了“有无法律”的问题之后,“谁来执法”和“执行得怎么样”才是最关键之处。1998年11月起,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禁止使用厚度不到20微米的塑料袋,并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同时,在该邦乱扔、乱用、乱发塑料袋者,最高可被判5年监禁,并处以10万卢比的罚款。

假若我们能秉持类似的态度,那么“限塑令”也不会成为既不中看也无用的摆设。要对执法进行绩效评估,并由此开展执法的检查,让法治的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当为化解“限塑令”处境尴尬的根本出路,也是法治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在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上下功夫

杨惠娣(中国塑料加工协会塑料技术协作委员会秘书长)

“限塑令”未能完全达到预期效果,是因为大量使用塑料购物袋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相关联,限塑是挑战现有的生活方式,难度可想而知。

限塑令的重点之一是对购物袋厚度的规定(即从 2008 年6 月1 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

其实“白色污染”与塑料包装袋的厚度并没有直接关系,而是由塑料包装袋被随意丢弃后难降解、回收处理不到位造成的。

另外,降解塑料包装使用的原料聚乳酸(pla)是由玉米等淀粉发酵得到的产品合成的,一般1吨pla需要3吨玉米原料,资源消耗量较大,价格也居高不下,所以推广遇阻。降解塑料的降解时间也不能精确控制,废弃后并不能立即降解不见,而且降解塑料包装使用一次就让其降解,并不符合节约能源资源的原则。

我国塑料包装袋的年用量大约在150万~180万吨,如加上其他一次性塑料包装制品,年用量保守估计会超过千万吨,要建设起生产降解塑料的装置所需投入的资金量将会十分巨大。

目前用于生产塑料包装袋的塑料是一种可多次回收再生产的材料,塑料包装生产企业也采用能耗低的清洁生产过程,如能回收处理到位,则可大大减少能源资源消耗。采用传统塑料进行回收再生是比采用降解塑料更节约资源的路线。

东京街头不设垃圾箱,居民都将垃圾带回家分类处理。这不仅可节约大量市政费用,也减少了“白色污染”的问题。那限塑令之外,我们是不是也可学学日本的城市管理方法呢?

“限塑令”需要“精进方案”

我国“限塑令”目前采用的“有偿使用制度”是将原来的塑料袋隐性收费显性化,通过向消费者发送价格提醒信号以改变公众的塑料袋消费行为,减少对环境有污染的塑料袋的使用量。

但无论有偿还是无偿,塑料袋都是刚需。而且有偿塑料袋的价格缺乏“弹性”,几毛钱的支出,并不能给消费者带来“痛感”,更有甚者因为有偿和付费,消费者在使用时更加理直气壮。

关于“限塑令”是名存实亡还是成效显著的争论,我们期待更多严谨深入的调查研究,期待更具说服力的数据和案例。

这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一次限塑政策执行情况和效果调查,具体内容应包括:不同零售场所实施“限塑令”的力度、差异、变化以及面临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执行和推广“限塑令”的方法、经验以及面临的问题,塑料购物袋的生产、流通、使用和回收利用链条的现状,消费者对“限塑令”的看法和应对措施等。

以此为基础,给“七年之痒”的“限塑令”量身打造一个“精进方案”:要严格执法,从源头上切断违规塑料袋的生产和流通渠道。执法不能忽冷忽热,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要推进社会自律和环保观念的养成。限塑不仅是几毛钱的事,更关乎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资源。要想让限塑令稳步推进深入人心,需要的是一种“养成意识”。

政府承担监管和执法责任之外,塑料袋生产企业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务求产品更环保;商场、超市等可采取回收塑料袋、给予自备购物袋的顾客打折、有奖积分等多种优惠措施;而消费者应自觉摒弃不良习惯,从自己做起,让“限塑令”令行禁止。

要变更限塑责任主体,更要避免“一刀切”

毛达(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环境史)

比较和借鉴国外限塑经验,有利于我国“限塑令”更有效执行。

首先要改变收费性质,变更责任主体。

与爱尔兰等国高额的环境税(超过爱尔兰人对每个塑料袋平均最大支付意愿的6 倍)相比,我国的消费者一般只需支付塑料袋的成本价格,而无需对使用塑料袋造成的环境影响付费。

因此,有关部门可考虑改变塑料袋的收费性质,将“有偿使用”变更为向终端消费者征收较高的“环境税”;同时变收费责任主体为政府相关部门,既可保证收费政策的执行率,更在收费过程中告诉公众塑料袋具有生产和环境两方面的成本。这比零售商各自采取收费、说明和宣导的措施更有效。

其次要正视政策执行条件差异,分重点分步骤落实。

可降解塑料袋市场篇(7)

尽管只是几个塑料袋,但它们带来小小的便利,同时它们也给顾大妈带来了极大的生活乐趣。但是,免费塑料袋时代即将过去,顾大妈的乐趣消失在即。

收费,开始

“免费的塑料袋拿回家,可以包装东西,可以装垃圾,对生活很方便,”顾大妈的观点,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群体,“收费就感觉像突然多了一笔开支。”对于很多像顾大妈一样的普通市民而言,他们在乎塑料袋收费与否,更大程度上的担心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默认的规则改变了。

尽管有关部门还没有给出商场超市等零售用塑料袋的指导价格,精打细算的顾大妈已经算清楚了这样一笔账:批发市场上,一扎塑料袋的价格是5~10元不等,数量是100个,折合每个塑料袋5分钱;而商场超市开收购物袋费,“肯定不会低于5分钱”。顾大妈表示,她已经买了大小不等的三扎塑料袋。

导致金五星、天意等商品批发市场上塑料袋热销的另一原因是,《通知》中规定的超薄塑料袋将面临禁止生产的“红牌”出局。这也让批发商们有了囤货炒货的借口,几个摊位零售价格普遍涨价一块不等,塑料袋的销售行情看涨。

此前,比较自由分发购物袋的商场、超市等零售终端,纷纷开始“收口节流”。有数字估算,每年我国用于快速消费品零售业的塑料袋大约500亿个,这其中绝大多数是两三百年都不一定完全分解的非可降解塑料。

于是,《通知》从源头上叫停超薄型塑料袋的生产,并且通过有偿使用购物袋来调节“白色污染”泛滥,以双管齐下的方式撬动整个塑料袋消费的习惯。正如,顾大妈于街坊中左右奔告,“收费的塑料袋”才刚刚是个开始。

超薄与有偿

《通知》后,各方反馈滚滚而来,关注的焦点,正是《通知》中叫停的“0.025毫米”超薄标准和有偿制度两个敏感的热点。

在颁布之初的《通知》中,并没有解释“0.025毫米”的出处。2月11日,国家发改委就《通知》中有关问题做出解释。其中,超薄限定定义是源自于我国《商品零售包装袋标准(gb/t18893-2002)》明确规定的非降解塑料袋厚度应不小于0.025毫米。由此,“0.025毫米(含)”成为全国数万家塑料袋制造商要遵循的新强制性标准。

而几乎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是,“家庭作坊”式的塑料加工企业才是这种“0.025毫米”超薄塑料袋的主力制造大军。依靠着七八万元的吹塑机、制袋机这两个基本设备,以废品市场上收购而来的废旧塑料为原料,这样的家庭工厂在塑胶制品基地的广东比比皆是。

家庭作坊的生产成本极其低廉,所采用的粗劣聚乙烯原料成本大约是5000元每吨,却可以制造出将近100万个我们常见的超薄型塑料袋。而这些游离于工商部门注册之外的作坊,采用的营销方式是经营者自己到集贸市场、流动商贩等处现场推销。这种监管之外的“市场份额”,成为政策挥鞭却又难以触及的角落。

在中国塑料工业协会注册在籍的正规塑料袋制造商们的担心正在这里:一方面,超市替换耐用型的塑料袋,使得上游原料成本增长大约一倍,那么,即使维持加工成本不变,塑料袋成本的整体增幅,将注定使得采购总量会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在粗犷型的集贸市场上,“是不是也完全遵照《通知》的规定来执行”,这更成为正规军们的心头隐患。

除此之外,有偿的标准又是多少,则成为塑料袋产业方向不明的关键因素。尽管在2月10日,国家标准委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完成《塑料购物袋的环境、安全和标识通用技术要求》、《塑料购物袋》、《塑料购物袋的快速检测方法与评价》三项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并开始向社会征求意见,但这个前所未有的指导定价,成为舆论关注的另一个焦点。

制造商的坚持,在于生产成本的增高,应该将这部分成本消化到作为采购商的商场超市以及终端消费者;而商场超市的算盘却是,依靠稳定的供货关系,来获得较低的采购价格,并不能让增厚的购物袋成为阻挡消费者购物的门帘。于是,有超市喊出继续“免费塑料袋”,是因为已经将塑料袋成本消化在商场的增值收入中―而这又成为《通知》未被许可的“球”之举。

有消息报道,3月中旬的有关部门将公布塑料袋的“有偿”指导价格,这可能是意见统一,方向趋明的一个拐点。

一个塑料袋的价值

在国家发改委对《通知》做出的解释中,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成为两大价值诱因。

塑料袋制造原料,主要有聚脂、聚乙烯、聚丙烯以及聚氯乙烯等,这些原料的提炼,都是来源于石油。据测算,每生产一吨的塑料,就要消耗3倍于产出的石油;与此呼应的一个数据是,石油埋藏量仅够再使用85年。面对中国商品包装塑料袋每年消耗量约为160万吨的石油,一个个塑料袋对石油资源的消耗,愈发变得明显。

另一方面,对塑料袋环境治理成本的评估结果更加惊人。在塑料袋制造过程中,作为主要成分的高密聚乙烯(hdpe),是在石油提炼聚乙烯的基础上,再次化合加工形成的更加稳定的高分子结构。这意味着,无论填埋还是粉碎,都很难使得这种高分子被自然界吸收和分解,从而造成了长达两三百年都无法淡去的“白色污染”;简单而粗暴的塑料垃圾焚烧,更容易产生被称为“地球上毒性最强的毒物”的二恶英(dioxin)―可以想象,塑料袋给环境治理带来的挑战之大,实属罕见。

相对于巨大的资源价值、环境治理成本,一个塑料袋的价值还体现在消费者的态度中。从环保购物袋的先行推行者的反馈来看,沃尔玛超市2007年8月开始推行环保购物袋,当时售价3元的购物袋购买率约为1.7%;家乐福2004年、2007年两度推出环保袋,平均每天只有约110人使用。尽管如此,这场为塑料袋“埋单”的浪潮来得一次比一次汹涌。

由此,消费者对于环保的“认购”程度也逐步提高。作为北京首家推行塑料袋收费的卖场,宜家家居(ikea)一直倡导自带购物袋的消费模式,店内全面取消免费塑料购物袋,消费者可选择的塑料袋分大小号分别定价为1元和0.5元,另外一种质地厚实更大的塑料袋是3.5元;中贸联万客隆(marco)也给可降解塑料袋分别定价1元和0.3元,一年售出约36万个。

在塑料袋收费的认可和塑料袋出售量的增高背后,而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的购物习惯正在悄然转变。在宜家家居的收款出口处,一些购买小件商品的顾客,径直把东西拿在手里就走;同时,也有不少顾客是自己带着购物袋前来的。一位自己携带购物袋的女士表示,宜家的这种蓝色袋子就是大,现在去超市,不管买多少东西,都能一次拎回家,现在再带来宜家又方便,又体现“这个3块5花得值”。

一个塑料袋所代表的“环保”认知,正在通过不等的价格,逐渐渗透到大众的行动中。

变革,产业链

与大众改变消费习惯相比,处于上游的制造商适应起来要快得多,只不过在产业调整方向明确之前,一切都是潜流暗涌。

对于制造商而言,难以把握的是眼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对于塑料袋的制造链而言,采购总量的下降近乎成为铁定事实。从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塑料购物袋的生产和使用采取禁止和限制政策开始,韩国1999年实行购物袋收费,塑料袋的使用减少60%;日本也已开始研究,立法限制购物塑料袋的使用;香港由环保团体推广面包店的塑料袋节约行动,也在短期内见到成效,平均每日节省近7万个塑料袋。

作为指导性行业协会的广东塑料工业协会,对于此次宏观调控力度的猜测,仍然出言谨慎,保持观望姿态。因为在制造总量的缩减之外,生产成本的上扬更是一个棘手的难题,特别是采用更为环保的可降解原料,将给制造商带来不小的压力。如果直接将成本上涨转移给商场超市等采购方,再由采购商转移给消费者,又可能导致消费者快速撤离塑料袋,而令塑料袋制造业挫伤信心。

让制造商们稍感安慰的是,商场超市作为采购商,这一次并没有在价格上逼宫制造商,而是采用达到一定额度就“免费得到”购物袋的刺激消费,来稀释价格上涨的压力。“我的客户能理解成本上涨,延续了我们的合作,而不是压低价格,这让我们感到塑料袋行业还有继续呆下去的必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销售经理如此表示,他的观点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广东汕头的这家企业,以及塑料协会中多数企业的感受。

据了解,一部分企业开始着手转型,放弃塑料袋制造,转向包装袋或者看起来更为高档的礼品袋、服装袋、手袋等;因为塑料袋产品在塑料制品中也只占很小的一个比例。尽管这种包装袋仍然是塑料材质的,但用于包装袋生产所需的工艺比薄型的吹塑机要更高级,从生产成本上来看,也需要相应高质高价的聚乙烯来生产,但是,“这样10个塑料包的利润和那种塑料袋的20斤的利润差不多”。

可降解塑料袋市场篇(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个形象的比喻,说如果把人们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盖在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几件“白色外衣”。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工业包装膜、商品包装袋(膜)用后较干净,应作为主要回收利用对象,分类收集再生利用,这在国内外都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而对于那些量大、分散、脏乱、难于收集或再生利用、经济效益甚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则应该使用可降解塑料生产。

然而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树立的。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针对这种情况,1989年7月起,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禁用厚度不到20微米的塑料袋,并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意大利则实行《塑料袋课税法》。

这些法律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爱尔兰为例,自从征收塑料袋税之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与此同时,各国都加强了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并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舒施尼那项“最糟糕的发明”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

思考:

1.塑料袋被评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不属于其根本原因的一项是(

a.发明了塑料袋以后,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使用过于普及。

b.塑料袋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造成的白色垃圾难以处理。

c.处理塑料袋造成的白色垃圾,一般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但挖土填埋污染土壤,高温焚烧污染大气环境。

d.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的塑料袋,虽轻便结实,但造成了环境污染。

2.对待这项“最糟糕的发明”的积极态度,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控制使用量,加大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

b.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

c.加强宣传,树立环保意识,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

d.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对可降解塑料袋包装材料的研制。

3.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最合理的一项是(

a.随着科技进步,不久,可降解的塑料将完全取代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塑料。

b.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就会意识到塑料袋对环境的影响,自觉“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

c.在研制出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同时,加大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塑料袋将继续为人类造福。

d.有些国家利用法律来治理白色污染,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这一做法在世界各国将会普遍推行。

【链接】

可降解塑料

如今世界塑料年总产量已超过1.7亿吨,用途渗透到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然而,随着塑料产量不断增长和用途不断扩大,其废弃物也日益增多。由于塑料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腐烂,严重污染了环境。在这种背景下,各种可降解塑料应运而生。

就目前来说,可降解塑料有四大类:

1.光降解塑料——在塑料中掺入光敏剂,在光照下使塑料逐渐分解掉。它属于较早的一代降解塑料,其缺点是降解时间因光照和气候变化难以预测,因而无法控制降解时间。

可降解塑料袋市场篇(9)

赛璐珞真的可以做成台球,但据说赫特兄弟并没有得到1万美元,他们自己建立了工厂,除了生产台球外,还用来做马车和汽车的风挡及电影胶片。塑料会“模仿”象牙,会“模仿”金属,会“模仿”木头,它什么都是,所以它什么都不是。上层社会的台球因为塑料变成普罗大众的游戏,塑料将曾经的奢侈品变成大众肖费品。人们依赖塑料的便宜、便利,同时厌恶它廉价、低劣,毫无美学价值。

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更让塑料无处容身,它不可降解,从不消失。废弃塑料难以自然分解,地球上的固体废物不断增加;海洋中漂浮的塑料,如果被海洋生物误食,很可能窒息、中毒等,影响海羊生态;焚烧废弃塑料又可能带来空气污染……谁还会想到,塑料的涎生从某种意义上延缓了非洲象灭绝的脚步。

人们扔什么就把什么给禁了吗?

6月底,记者就塑料的是非问题采访了国内某行业专家,

“我只是希望能够为你们提供更多的材料和数据,又不是追求这个名誉,就以行业专家的身份来写就行了。”采访结束时,对方一再要求不用透露身份,他说自己很多时候不愿意接受媒体采--访,就是怕报道会断章取义,“我并不只是说塑料怎么怎么好,我也有说它的缺点。”

q=《旅伴》

a=不愿透露姓名的塑料行业专家

q:塑料行业的规模有多大?

a:从世界范围来讲,如果讲体积的话,塑料远远超过钢铁的用量,钢铁―年要用14多亿吨,用掉的塑料是20多亿吨钢铁的体积;在我们国家,按体积算,每年用掉的塑料跟钢铁是基本相当的,你看到多少钢铁,就能看到多少塑料。

q:塑料带来的环境问题核心是因为它不可降解吗?

a:塑料最主要的性能正是因为它的耐久性,它在常温常态下耐久性长,这是它的优势,但是使用价值没有了,把它扔了不易腐烂,这又变成它的劣势了。塑料还有一个特性,它是石油副产品,能燃烧,着起来很厉害。现在使用的塑料产品都是按照国家标准生产的,所有对塑料的负面评价要一分为二看。现在有人在炒作,有人在诋毁塑料,因为塑料的竞争性无与伦比。但塑料使用不当,你扔了以后不回收、不合适处理就是对环境的危害,这不是塑料本身的问题。

q:那中国回收塑料的状况如何呢?

a:在中国大陆,每年要回收1200万吨废塑料,加上进口800万吨废塑料,一年回收废塑料2000万吨的量应该是存在的。而我国2010年合成树脂表观消费量为6365万吨,其中进口量为2390多万吨。这6365万吨是纯原料,加上之前提到的2000j5-~屯废塑料,还有再加上相关助剂约300万

塑料

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由石油炼制的产品制成,是利用单体原料以合成或缩合反应聚合而成的材料,由合成树脂及填料、增塑剂、稳定剂、剂、色料等添加剂组成的。塑料制造成本低,耐用、防水、质轻,容易被塑制成不同形状,但同时,塑料在自然界无法降解,废弃后如不回i恢处理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限塑令”

中国从2008年6月1日起开始执行“限塑令”,与普通消费者直接相关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二是“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商品零售场所必须对塑料购物袋明码标价,并在商品价外收取塑料购物袋价款,不得无偿提供或将塑料购物袋价款隐含在商品总价内合并收取。”吨,总体塑料消费量达到8665万吨,按此计算,我们国家人均消费塑料就达到了64公斤,远超过世界人均水平,但是比发达国家还很低,比利时最高达到200公斤,美国约170公斤,日本约120公斤。

所以,一个是我们每年进口的塑料原料就是合成树脂量很大,一个是我们人均水平低,意味着发展潜力很大。塑料在我国方兴未艾,只要回收再利用工作做好,就是利国利民的战略型、资源型、环保型的新兴产业。

q:也就是说每年有很大部分塑料没有进入回收环节?

a:没进入回收环节的很多了,因为很多种塑料还没有到报废期,仍在使用和发挥作用。不同种塑料一定要分类分开回收,这个是有难度的。我们把垃圾叫城市矿藏,塑料肯定是其中一种,除了超薄的塑料袋有不大的回收价值或者回收难度比较大,其余成为废塑料的产品基本上可以得到回收。我们任何一个不与食品接触的塑料制品,加10%的废塑料可以满足产品标准要求的,有的产品加到30%还是不影响产品质量,所以我们提倡回收利用废塑料。这是目前人类先进程度的表现,也是人类开始意识到环境责任采取的节约方式,这种方式是一种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也是国家政策提倡和鼓励的。

q:单就塑料袋而言,它是没有什么回收价值的?

a:人们用完塑料袋,又把它装垃圾扔掉,我们国家又以填埋为主,一场大风刮得漫山遍野都是,造成视觉污染,它的回收价值不大,没人捡,所以薄的塑料袋就限制使用。但是你不用塑料袋你用什么袋子,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袋子它的环保性、节能性,它的绿色、低碳比得上塑料袋,从它的原料到使用寿命结束,塑料袋是最环保的,只不过收集不起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陆晓中老师把垃圾里的塑料袋压出托盘来,相当受欢迎,这是一个j9九游会的解决方案。至于怎样才能大规模做就是国家的问题,从我的角度讲,没有技术上解决不了的问题。

q:你如何观察“限塑令”颁布三年来的效果?

a:对于超薄袋的禁止,我是直接的参与者。“限塑令”出来两三个月,我们国家塑料袋厂就大规模倒闭或转产,超市里塑料袋用量减少了四分之三。但是现在塑料袋禁了,垃圾袋销量上升了,所以我们垃圾袋用降解材料做,大家扔就好了,但也需要堆肥才能降解。我们提倡塑料是种有限的、珍贵的资源,应该重复使用,减少使用,不要浪费、奢侈地去用,任何一种资源都要把它效能发挥最大。如果说塑料袋确实不如其他袋子,那人们就用其他去了,这是市场的选

择,它的性能非常之好,其实无纺布还是变相的塑料袋,人们说无纺布是环保袋,我们一听就笑了。

q:需要限制塑料袋的使用还是让市场做选择?

a:我再表个态,市场上任何一种塑料制品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是现代化的一种需求。塑料以前是满足吃、穿、用等普通的消费,现在我们的材料升级了,工艺升级了,正在向建筑、交通运输、信息产业等高层次领域扩展,它是整个社会绿色发展的手段。塑料袋,我认为不仅是市场的选择,也是老百姓和社会的选择,任何一种材料都应该放到同一个起跑线、同一个政策环境下去评价,比一比谁是绿色的、谁是环保的,不能因噎废食,难道人们扔什么就把什么给禁了吗?你不能说这个餐盒不好回收就不用它,你得从它的生命周期和本身性能的评价、社会使用的评价、老百姓的评价、再看看国际的反应,综合各方面去评价才是最客观的。比如我们的食品没有塑料的包装,近期做的食品不久就会变质,塑料材料为食品保质保鲜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又是节约节能的概念。用塑料袋应该收环境税

2008年3月初,中国限塑政策行将施行之际,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毛达和其他几位来自民间组织和高校的环保人士共同组建了“民间限塑政策研究小组”,他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为政府建言献策,为公众提供信息支持。“很多环境政策都有问题,问题不是出在环境本身,而是出在制定这些政策的过程之中。我们希望借助‘限塑令’这样一个有广泛影响力的政策,从自己的实践来找这个过程中和政府出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我们不是随便说说,我们希望是有道理、有调查的。”

“民间限塑政策研究小组”准备在今年暑假再次对北京“限塑令”执行情况展开调查。在最近一期《2010年商品零售场所“限塑令”执行情况调研报告》涉及杭州、哈尔滨和郑州三个城市。

调研报告显示,三个城市对塑料购物袋收费的连锁超市的比例为63.0%,三城市中对塑料购物袋收费的连锁超市的比例较2009年有所下降。在连锁超市以外的零售场所,对塑料购物袋收费的商家比例仅占26.3%。在连锁超市中,43.7%的消费者没有自带购物袋而全部购买或索取新的塑料购物袋,43.7%的消费者会在自带购物袋不足的情况下购买或索取新购物袋,全部使用自带购物袋的消费者占2.2%,另有2.2%的消费者会滥用手撕袋等政策豁免的购物袋。而在超市以外的零售场所,以上四种情况所占比例分别为41.2%、36.4%、4.4%和9.9%

可降解塑料袋市场篇(10)

“白色污染”在视觉上给人们带来不良刺激、影响环境的美感。同时,“白色污染”还具有潜在的危害:1 严重危害动物(人)的身体健康。目前市场上使用的超薄塑料袋温度达到65℃时,塑料袋中所含的双酚类等有毒物就会析出,渗入到食物中,同时聚苯乙烯类物质有强烈刺激性,浓度高时有麻醉作用,对人和动物的肝脏、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2 使土壤环境恶化。造成农作物减产。3 焚烧后产生有毒气体,造成二次污染。4 给垃圾填埋带来困难,产生潜在危害。在城市生活垃圾中,白色污染物所占的质量百分比很小,但体积百分比却非常大。5 对海洋和水利工程造成危害废弃塑料对海洋的污染已经成为国际性问题。目前,长江上游顺江而下的大量白色垃圾不仅严重污染水面,也给葛洲坝水电站和三峡水利枢纽的顺利运行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二、调查内容及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对呼和浩特市年龄在20-60岁的100名购物者进行了调查;其中男性占57%,女性占43%。文化程度从初中到研究生及以上不等,以大学文化程度的人为主,占到了58%,其次为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5%。调查基本反映出不同年龄和文化程度的人对白色污染的了解和使用情况。

被调查者有89%都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只有11%的被调查者不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这反映出呼和浩特市市民对于白色污染绝大多数还是了解的。对于2008年6月1日以后“限塑令”的实施,有98%的被调查者都知道这样的规定,只有2%的被调查者不知道这一规定。可见,“限塑令”在呼和浩特市的各大小超市得到了普遍实施。

有79%的被调查者了解一次性塑料制品会给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有21%的被调查者不了解一次性塑料制品会给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正是因为近8成的人了解一次性塑料制品会给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才会有8成的人支持限制塑料袋使用的做法。对于不了解一次性塑料制品会给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的21%的被调查者,其中有人表示尽管不知道有什么危害,但是国家采取了这样的措施肯定有其必要,因此,有89%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必要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从而减少白色污染。

对于一般人们会使用何种塑料袋的问题,46%的被调查者回答是一般型的,也就是通常我们在菜市上用的薄型不可降解塑料袋:有35%的被调查者一般会使用可降解型的塑料袋:有19%的被调查者对此无所谓,表示没有注意使用的是何种类型的塑料袋。可见,在呼和浩特市对于一般不可降解塑料袋在菜市场、小菜店及日用小店等还是控制力度不够,以至于一般不可降解的非环保塑料袋仍然广泛存在。

对于平均每天使用塑料袋的数量,有76%的被调查者每天的塑料袋使用量达到了1~3个,另有15%的被调查者每天的塑料袋使用量达到了4~6个,另有9%的被调查者表示每天使用量为0.76%的人每天使用1~3个看似不多,可是如果仅按照2个计算,呼和浩特市城区人口143.41万,那么143.41万人中的76%每天要使用218万个塑料袋,这个数字是惊人的。

有64%的被调查者表示适应限制发放免费塑料袋的这种情况,26%的被调查者表示不适应,另有10%的被调查者表示无所谓,对于是否适应限制塑料袋使用的做法,80%的被调查者表示支持,6%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支持,14%的被调查者表示无所谓。尽管只有64%被调查者表示适应塑料袋的免费发放,但是对于这种做法支持的人却达80%,说明尽管表示不适应的占26%,但是这部分被调查者中的大部分人还是选择支持这种做法,也反映出将来这部分人会逐渐适应这种做法的趋势。

对于是否自备购物袋或购物篮的问题,有12%的被调查者表示总是自备购物袋或购物篮,有23%的被调查者表示经常会自备购物袋或购物篮,有时会自备购物袋或购物篮的被调查者占到了50%,这三部分人群相加占到了85%,只有15%的被调查者表示从不自备购物袋或购物篮。看来将自备购物袋或购物篮养成人们的一种经常行为,变成习惯还需要一段时间,不过已经有85%的人会自备购物袋或购物篮(尽管还有大部分人是偶然行为),相信随着限塑令的持续实施,大多数人养成习惯的可能是很大的。

对于是否购买有偿塑料袋,只有18%的被调查者表示总是购买,有时会购买的占43%,偶尔购买的占32%,从不购买的占7%。限塑令本身是一种法律手段,可降解型塑料袋的有偿使用也是一种经济手段。这个数据显示,人们已经由过去在超市普遍免费使用塑料袋变成了只有18%的人们会总是购买使用塑料袋了。这个转变是巨大的。由于自备购物袋或购物篮的行为还没有变成大多数人们的习惯,所以有时和偶尔购买有偿塑料袋的人相加达75%。可喜的是,有7%的被调查者从不购买有偿塑料袋,相信随着自备购物袋或购物篮行为习惯的养成,这部分人群必将增加,

对于不发放免费塑料袋的做法是否感到不方便,回答不方便的被调查者占64%,稍觉不方便的占24%,有12%的被调查者没有感到不方便。对于感到不方便和稍觉不方便的被调查者约70%表示不方便是自己忘带购物袋或塑料袋,20%认为不方便是花钱购买塑料袋价格比较高,只有约10%认为不方便在于皮包装不下。这组数据再次显示,绝大部分人已经在观念上接受了“限塑令”的规定,只是由于自备购物袋或购物篮的行为习惯还没有跟上,所以会对限制免费发放塑料袋的做法感觉到不方便或有些不方便,随着自备购物袋或购物篮的行为习惯逐渐养成,这种不方便必定会消失。

对于是否会主动少使用塑料袋的问题,78%的被调查者表示会主动少用塑料袋,9%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主动少用塑料袋,另有13%的被调查者表示对此无所谓。这组数据表明,大多数人在思想意识上是支持“限塑令”的实施,并在行动上也做出了努力。对于占到22%的表示不会主动少用塑料袋和对此无所谓的被调查者,是我们遏制白色污染需要重点宣传的对象,从而进一步增强这部分人群对白色污染危害的认识,在行动上积极支持“限塑令”,生活中主动少

用或不用塑料袋。

关于遏制“白色污染”的建议,认为需要综合采取措施的占61%,在综合措施中建议尽量少用或不用塑料袋占到了近一半。选择单项治理的占38%,尤以建议经常携带环保购物袋和推广使用可替代的环保新产品为主。遏制白色污染的确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综合治理。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呼和浩特市白色污染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呼和浩特市治理白色污染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下笔者针对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大多数人对白色污染有所了解和认识,并能够接受“限塑令”的实施,但是落实到行动上还需要时间

由于大多数人知道白色污染并了解一次性塑料袋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危害,反映了呼和浩特市一般人对白色污染的认识还是比较高的,但是通过人们使用塑料袋的调查表明,人们对于杜绝白色污染在行动上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对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宣传,从而将人们不经常的偶然行为(自备购物袋或购物篮的行为)变成一种生活不可缺少的习惯,将大多数人每天使用塑料袋1―3个变得更少甚至是0个。

(二)“限塑令”的实施范围有限,查处力度不够

在调查中,笔者走访了超市、菜市场、小菜店和临街小店,发现呼和浩特市的超市免费提供塑料袋的现象已经杜绝,但是在菜市场、小菜店和临街小店免费塑料袋仍然在普遍使用。尽管菜市场、小菜店和临街小店的店主也都了解“限塑令”的规定,并且也会接受工商局的检查,但是由于检查力度不够,这部分商家还是有渠道购买到一般型不可降解的非环保塑料袋并照常使用。工商局的检查力度不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限塑令”实施的普遍性,使这一规定大打折扣。因此,需要向工商局反映这一情况,促使其加强执法的力度。

(三)需要进一步扩大宣传,促成人们养成自备购物袋或购物篮的习惯

上一篇: 浪费粮食的现状分析 下一篇: 经济安全的内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