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表演论文汇总十篇-9游会

戏剧表演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10 15:00:58

戏剧表演论文

戏剧表演论文篇(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课文的内容即兴表演,学生会感到非常兴奋,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对课文理解也会全身心地去感受。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对教材以全新的角度去学习,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可以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进行艺术化的表演,对学生深入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表演当中,演员为了获得更好的表演效果、为观众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通常会在遵守表演规则的前提下临场发挥,并经常出现精彩的表演。为了获得该种效果,教师在实际活动安排中,就需要能够为演员留下好的自主发挥空间,即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演,对于具有新意的创新,则需要予以积极的肯定,即只要学生在表演当中所出现的内容同课堂教学有关,就需要予以包容。如在《鲜花和星星》这堂课程学习完成之后,教师则可以及时开展说话可训练,在黑板上写一道补充句子的说话练习题,此时,学生可以在联系刚刚所学习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写出:鲜花――,让学生们根据自身的理解补充空格部分。在教师安排完成后,学生则会充分创新进行练习,并获得了多种多样的答案,如鲜花真香、鲜花盛开、鲜花真美丽以及鲜花开满天空等等。当学生回答完毕之后,教师则可以指出在学生所回答的答案当中,“鲜花开满天空”是最有新意的,并让学生说出之所以这样回答的原因。此时,学生则会根据自身的想法将这样回答的原因进行阐述,如鲜花在天空的映衬下更美、节日当中的礼花就如同在天空中盛开一样。当学生回答完成后,教师则需要及时予以肯定,以此在提升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在课堂当中实现戏剧元素的引入之后,学生则成了台上的演员、成了表演以及课堂当中的主体,能够转变以往教师为主体进行满堂灌的情况。在实际表演中,演员为了获得导演的赏识,受到观众的欢迎,都将竭尽所能发挥表演。而在课堂教学中也是一样,对于小学学生来说,虽然其年龄较小,但也具有期盼得到教师重视的心理。为了获得来自教师的重视,其会在课堂当中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当中,并发表自身见解,可以说,戏剧元素的引入,对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则需要做好学生角色的分配,使其在入戏的情况下实现自身特长的发挥,获得更好的表演效果。如在《狐狸和乌鸦》这堂课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中“他眼睛一转”这句话对角色进行安排,为了获得好的表演效果,可以安排平时具有喜剧天赋且面部表情较为丰富的学生扮演课文中的狐狸,而根据课文中乌鸦高兴时唱了起来,在对乌鸦角色进行安排时,则尽可能选择具有一定唱歌功底的学生。在做好演员的选择后,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表演准备,在对“剧本”当中的内容以及角色全面了解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表演效果,在使其对来自成功的快乐实现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突出语文学科特点,在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情况下提升语文课堂氛围。

三、利于掌握课文内容

作为演员,要想在表演中获得更好的效果,其自身就需要能够熟悉剧本,在深入角色当中的基础上实现剧中人物语言的揣摩。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为了对不同问题做好回答,也需要能够做好对课文内容的透彻理解,在积极参与的情况下,其将对课文的字、词、句、段具有更高的掌握程度,且在文章主题把握方面也将具有更好的促进效果。如在《狼和小羊》这篇文章的教学当中,教师则可以将整个班级当中的学生分为一定数量的学习小组,在每个小组中推选两名学生扮演文章中的小羊与狼,之后再逐个安排每个小组成员上台表演。而在他们表演的同时,教师也需要让下边的学生做好观察,评选出表演最好的一组学生后予以奖励。在该种戏剧表演模式下,学生在积极参与的情况下将以较快的速度实现文章内容的熟悉,不仅对小羊的可怜无助、狼的凶残具有了深刻的掌握,且能够透彻把握文章题旨。

戏剧表演论文篇(2)

    二、理论引导

    感同身受的戏剧表演,可以完善人们对环境的感知力和对各种人物的认识,让人们学会真诚地理解人和尊重人,真正做到善待他人、善待生命,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戏剧教育既是社会历史教育,也是道德情感教育”,无论是剧本写作、形体训练、表演技巧、导演方法,还是戏剧理论和戏剧史的教学,都是在让学生理解人和表现人。要真正进入戏剧殿堂,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储备和对戏剧史的详细了解,诸如戏剧艺术的分类、戏剧的风格和流派、中外戏剧史、文学中的戏剧性和舞台上的戏剧性、剧本创作理论、表(导)演艺术理论、舞美艺术理论、剧场与观众等,都是戏剧理论和戏剧史教学涉及的范畴。戏剧学专业的教学应当充分调动各类学术资源,在课程设置方面尽可能精细化,以细致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有关编剧的教学,在理论引教育理论与方法102导的同时,可以划分为话剧创作、戏曲创作、电视剧创作,而话剧创作又可以细分为独幕剧创作和多幕剧创作,甚至还可分为喜剧创作、悲剧创作和正剧创作等不同体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储备和知识积累。

    一般而言,学生对戏剧理论课程总是怀有一定的畏惧感,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在戏剧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人文素质教育与戏剧理论引导贯穿到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戏剧理论和戏剧史教学肩负着重任。戏剧理论的教学,应当避免单纯的理论宣讲,而应当以戏剧作品为主要切入点,通过对一些经典作品的详细解读,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吸收理论知识。以老舍的《茶馆》为例,在介绍人物形象的同时,可对“人像展览式”这一理论进行介绍,并结合中国传统戏剧理论(如“立主脑”、“一人一事”、“减头绪”等,可参见《西厢记》、《牡丹亭》、《窦娥冤》、《白蛇传》等戏曲作品)和西方的“三一律”(指一天之内、一个地点、一个主题,剧情集中,结构紧凑,如《伪君子》等剧),比较分析“人像展览式”的特征:不以情节而以人物为重,在一两个中心场地让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物登场亮相,通过他们中间一个个小的生活片段,透露出整个时代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信息。并可进行适当延伸,介绍世界戏剧史中其他使用“人像展览式”的代表作品,如高尔基的《织工们》、《在底层》,曹禺的《日出》等。《茶馆》与西方戏剧理论更紧密的联系则体现在借鉴吸收了布莱希特的“间离化”艺术技巧,对这一点的讲解,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对“第四堵墙”戏剧理论的介绍。因这两种理论截然相反,“间离化”强调将戏剧当作历史事件来表演,反对观众的动情和共鸣,演员只是在“表演角色”,可随时与观众进行互动和交流等;“第四堵墙”则是将舞台上的演出当作生活中的一个真实事件,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对观众进行催眠,制造幻觉,让观众与角色产生共鸣等。从舞美方面对《茶馆》进行考察,又可发现它鲜明的现实主义舞台布景,并可联系到北京人艺的《雷雨》、林兆华导演的《哈姆雷特1990》、王晓鹰导演的《霸王歌行》等上座率很高的剧作,对此类戏剧的现实主义特征进行赏析。正是基于《茶馆》这部优秀作品,可将古今中外的戏剧理论及舞美等各方面的内容串联起来,让学生结合对北京人艺版《茶馆》的赏析,愉悦地完成戏剧理论的吸收。

戏剧表演论文篇(3)

上海戏剧学院叶长海教授认为,"对戏剧的研究,可以在不同的空间层次内进行:一是案头文学,二是舞台演出,三是剧场活动,四是社会现象。也就是说,研究者对中国古典戏剧的研究,视野可以更加开阔,切入点可以更加丰富、多元。当然,也可以表述为:戏剧作家作品的文本分析、戏剧史、戏剧理论史、戏剧演出史、戏剧剧场史、戏剧文化史、戏剧传播接受史等,都可以是戏剧研究的对象。

本文研究的对象即是明代的家庭戏剧演出这一文化活动。主要针对在明代戏剧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戏剧演出的内外因、存在形式,演出内容、演出特点及演出对戏剧甚至是其他艺术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为了进一歩明确研究对象,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对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争议的几个概念进行必要的厘清与界定。

"戏曲"与"戏剧""戏曲"一词,最早出现在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缀耕录》,但此后的曲论着作却少使用甚至提及"戏曲"这个词,曲家论曲常用的只是南曲、北曲、杂剧、南戏等词。直到清朝晚期姚燮的《今乐考证》出现,"戏曲"才首次作为一个演出艺术的概念,在曲家的曲论着作中"被"使用。而"戏曲"一词作为中国传统意义上用于戏剧性表演的"曲体"和"文本"的概念被大量使用,则是在清末民国初年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中。需要注意的是,也正是从王国维开始,"戏曲"一词才被广泛地用来作为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以来的京剧、昆剧、秦腔、梆子、滚调等地方戏、地方曲调的总称。

关于"戏曲"与"戏剧"::者的关系,有代学者提出了 戏曲:戏剧的一个种类,一种样式"2的观点。从世界表演艺术形态的度和:者"能指"的范围来讲,"戏剧"是世界上一切以语言、动作、音乐和舞蹈为辅助手段来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其中包括古印度梵剧、中国古典戏曲、古希腊悲剧,以及后来世界各国出现的新的戏剧性表演艺术方式,比如话剧、歌剧、能剧、亚剧、地方曲调等等。而"戏曲"仅仅是指产生于中国古代的带有戏剧性表演的艺术方式,比如宋元杂剧、明清传奇和京剧、梆子、滚调等地方戏、地方曲调。

因此,在此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笔者将使用概念外沿相对更大的"戏剧"一词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总称。"家庭戏剧演出"关于"家庭戏剧演出"这一文化活动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周华斌认为始于宋金时期,康奔认为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桓宽《盐铁论'散不足》中"夫民家有客,尚有倡优奇变之乐"的记载。而中山大学黄天骥、康保成等学者则认为,无论是汉代,还是宋金时期,其所谓的家庭戏剧演出都只是一些以歌舞、杂耍或逗笑片段为主的包含戏剧艺术因子的演出,并非真正的戏剧演出。元杂剧虽然是成熟的戏剧样式,但是,就目前可以见到的文献记载来看,他主要的演出场所在勾栏瓦舍。因此,家庭戏剧演出的出现,最早应该在明代。事实上,元代末期已经出现了以散曲演唱为主,偶尔也演出杂剧的家庭戏剧演出活动。比如杂剧作家杨梓所蓄"家僮"就是当时家庭戏剧演出的一个重要团体。学者们之所以对"家庭戏剧演出"这一文化现象的最早出现时间各执一词,很明显是因为大家对"家庭戏剧演出"这一概念的界定和理解不同。因此,在此篇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笔者将以黄天骥、康保成等人的观点为理论基础,结合前人的相关成果,对"家庭戏剧演出"的概念作出以下界定:

兀代水期,尤其是明代以来,以厅堂、宅院戏台、楼船作为演剧场所,以家庭的交际、庆贺、娱乐或艺术实践为目的,组织戏剧家班或邀请商业戏班、个别着名优伶,甚《是聚会举办者亲自出马、施粉傅疆充当演员等方式进行的屮国古典戏剧的演出,都可以称作"家庭戏剧演出"。

2.研究思路

中国古典戏剧是一种文学性与舞台性高度结合的艺术形式。因此,对中国古典戏剧的研究,应该是围绕以剧本文学为基准的戏剧文学研究和以演出实践为基准的戏剧传播接受研究两条线索逐歩深入展开的。

尽管当前的中国古典戏剧研究仍然主要集中在对戏剧文学各层次的研究上,但是,近二十年来,已经逐渐有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戏剧的传播接受问题。虽然他们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具体,但是,已经较广泛地涉及到了剧作家、演员、观众、戏剧评论家、戏剧理论家、戏班班主、出版商、剧场以及声腔剧种等戏剧传播接受的多个方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的努力对于开拓中国古典戏剧研究的新局面、新途径,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明代中前期家庭戏剧演出的兴起.......19

第一节明代中期的社会文化背景......19

第二节明代中前期家庭戏剧演出的概况......22

第二章明代后期家庭戏剧演出的繁盛......26

第一节明代后期家庭戏剧演出繁盛的原因......26

第二节明代后期家庭戏剧演出的组织形式.....30

第三节明代后期家庭戏剧演出的声腔剧目.....35

第三章明代家庭戏剧演出的历史影响......39

第一节明代家庭戏剧演出对明代戏剧发展的影响.....39

第二节家庭戏剧演出对明代社会文化的影响......44

参考文献.........48

戏剧表演论文篇(4)

1920年代开始,余上沅就积极参与戏剧导演与表演。1924年夏,余上沅与闻一多、熊佛西、赵太侔等人合作演出了洪深编剧的《牛郎织女》。1924年冬,余上沅改编并导演了中国古典名剧《长生殿》,将其命名为《此恨绵绵》,该剧在美国万国公寓礼堂演出,效果空前的好。

回国后,余上沅积极组织国剧运动,组织北平小剧场运动,进行小剧场戏剧的排演,但是,因为人才、经济的困难,北平小剧场运动只进行了很短的时间即宣告结束。

1935年10月18日,余上沅到国立剧专担任校长一职,该校1935年10月18日在南京薛家巷成立,1949年与延安鲁艺合并为中央戏剧学院。

在14年的从教生涯中,余上沅先后排演了《视察专员》(1936年)、《回家》(1936年)、《东北之家》(1936年)、《威尼斯商人》(1937年)、《奥赛罗》(1938年)、《长生诀》(1945年)、《师表群伦》(1946年)等七部戏,其中《视察专员》、《奥赛罗》、《长生诀》、《师表群伦》、《威尼斯商人》都是多幕剧,每部戏的导演要求不同,导演出的戏剧舞台呈现也不一样,从而形成了余上沅丰富的导演创造。

在导戏的同时,余上沅总结自己的导演经验,撰写了多篇导演理论论文,其导演的戏剧在20世纪30、40年代的话剧界具有弓丨领风气之作用,导演风格也独树一帜,颇为评论界赞赏,成为国统区着名的戏剧理论家和戏剧导演。

余上沅的导演艺术理论体现在他撰写的部分论文中,它们分别发表在民国时期的多部戏剧杂志上,有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校友通讯月刊》上发表的《表演提要》、《导演提要》、《舞台美术提要》,在《广播周报》上发表的《怎样欣赏戏剧》和在《中国青年》上发表的《综合艺术》等。这些论文详细阐释了余上沅在戏剧导演艺术方面的见解。

总体看来,余上沅的导演艺术理论属于实用型导演理论,注重实践运用,避免深奥的理论阐释,其内容集中于导演素质的要求、导演的舞台动作设计和导演步骤三个方面。这种实用之导演艺术理论是适应1930、40年代戏剧导演艺术的发展状况而形成的,具体内容如下:

—、导演素质的要求

余上沅认为导演的素质是保证导演完成戏剧导演工作的前提,并明确提出了戏剧导演应具备的四方面素质。

第一,导演应具有阅读剧本,将剧本内容想像成画面的能力。

余上沅认为,导演应“能够熟读一剧至若干遍后,在头脑中形成一连串绵不断的活动画面,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也就是要求导演要具有将剧本内容转化为生动的艺术形象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导演进行创作的基本能力。

第二,导演要具有观剧的能力。

这是余上沅对导演观剧体验之修养的要求。导演不仅自己要具有创造力,还应具备超越平常观众的观剧能力,在观剧之时,能发现一剧演出之优点,能分析出其优点“其所自来,认出其贡献缘于剧本,缘于演技,抑或缘于导演”⑶,并且能发现导演的缺点,并能记录下来,以备以后导演的时候借鉴。

第三,导演要具有启发演员的能力。

余上沅认为导演应具有的最关键素质就是能“同情演员并且协助演员”,对演员要“循循善诱,注重启发”。

虽然戏剧是综合艺术,但是,将戏剧排练的最终成果呈现于舞台的是演员,怎样辅导演员,使演员能够将戏剧内容完整、准确、合理、生动地呈现于舞台是考验一个导演基本素质关键之所在,所以,启发、培养演员是戏剧导演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余上沅认为导演具有“支配演员指挥演员的”的特权,但是,“绝对不可妄自尊大,苦人所难”,要“循循善诱,注重启发”〔4〕。这种“循循善诱,注重启发”的培养演员之方法,既要求导演要尊重演员,考虑与照顾演员的情绪,又要求导演具有高于演员的对剧本的理解能力,充当演员的导师。

第四,导演必须学识渊博。

这是是余上沅导演观念中导演应具有的最基本能力。余上沅认为,导演在剧本理解上、观剧中、辅导演员方面都要具有特别的能力,这些能力集中到最基础的一点就是导演必须学识渊博。

戏剧包含布景、舞台装置、灯光运用、服装道具之配合、表演、化装等各门类艺术,作为导演,必须对这些艺术有深入的了解,能运用这些技术才能将各门艺术综合起来,达到合作功效,才能导演好戏剧。

余上沅在其戏剧导演理论中强调导演应具有4个方面具体修养的同时,又反复强调导演很容易“沦为戏匠之流”,导演拥有4项基本修养是避免导演“沦为戏匠之流”成为好导演的前提条件。

以上这些导演修养的提出与余上沅对戏剧的整体认识有关。余上沅认为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即“舞台是一付立体的画面,配音是一曲美妙的音乐,演员的动作是一场生动的舞蹈,台词是一首优美的诗歌,由于多方面的综合,才造成了完整的戏剧——综合艺术”。

因为戏剧综合艺术的特性,导演面对戏剧时就必须具有戏剧各部门的综合知识,懂得各部门的运作,所以,综合性的修养是必须的。

除此而外,西方戏剧传人中国以后,以其动作性见长。余上沅是一位话剧导演,讲究动作性必然是其导演理论中的重要内容。

二、导演的舞台动作设计

余上沅认为,“盖艺术之目的,端在满足人生之需要,非以聊供闲中消遣,或清闺雅玩也”,明确提出戏剧应具有文化之使命。余上沅的这一观点似乎有戏剧工具论的嫌疑,细究之下,也很有道理,戏剧是一种代言体,一方面代表对象说话,

另一方面在代目的同时需要有一定的启发、教育观众之意义,戏剧让人更深人地了解人生、社会,所以,戏剧的使命感是戏剧生命力之所在。余上沅显然看到了戏剧艺术生命存在的重要性:一部无意义的戏剧作品只能供消遣,难以流传,一部有生命能流传的戏剧作品,必然是能结合社会、人生之意义,并能深入影响与打动人的。所以,戏剧之艺术目的尤为重要。

但是,导演该怎样将戏剧的文化使命传达给观众呢?余上沅认为导演应根据剧本进行动作设计,通过动作展现。戏剧需要表现其使命感,而表现工具就是戏剧动作,戏剧要靠动作来推动情节发展。余上沅认为,戏剧导演的动作设计与绘画是非常接近的,它也如绘画一样,要注意统一、轻重、均衡、比例、调和、节奏,如此一来,戏剧设计才能“提纲挈领,宾主分明,轻重匀称,既言适度,调协和合,气韵灵动,终至炉火纯青,轻巧自然,人于化境”w。戏剧演出就是在视觉上要通过动作形成一串活动立体画面。

在余上沅的导演理论中,戏剧中的动作可分为大动作和小动作。所谓大动作是指舞台上大的位置的移动,余上沅将舞台分为15个分区,认为应该从方向、姿势、阶层、动定、虚实、明暗、色彩、线条和衬托等方面对动作进行设计,又提出任何动作需要“有其理由之存在,为其感情所驱使,断非偶然”,概括了大动作之形成的10种依据:依据剧本、依据人物心理、依据把握观众注意力要求、依据剧情跌宕与期待、依据剧中人物关系、依据场上气氛、依据场面之画面感、依据节奏、依据速度、为打破戏剧单调等。

对于戏剧中小动作的设计,余上沅提出了“与其多动,毋宁少动”的原则。所谓戏剧中的小动作是指演员不进行位置移动自身发出的举动,如击掌、点烟、屈指计算、格斗动武、写字、闻香摘花等,演员的小动作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人物内心的表现,能推动情节发展,但是,反作用就是容易分散观众的注意力,误导观众对戏剧的理解,造成场面混乱感,破坏戏剧气氛。

无论是大动作的设计还是小动作的设计,都属于演员表演内容,导演注意演员的动作设计是帮助演员进行表演的重要一环。

作为一个好的导演,不仅要帮助演员设计动作,还应该注意演员动作与所饰演之人物的思想、情感、语言的配合,这首先需要导演根据剧本对演员进行剧本研读、理解戏剧主旨、理解人物方面的训练,在排练中使演员表演由简人繁、由生疏至熟练,最终将表演中各部分融会贯通。

三、导演步骤的设计与实施

余上沅的导演艺术理论中,排演是戏剧导演的重要环节,他认为导演在排演戏剧的时候,需要设置排演的日程,并注意排演中的26个内容。

他以一部三幕剧的排演为例,以五周时间为限,列出戏剧排演的详细日程:第一周,导演要组织演员读剧、讨论,并开始第一、二幕的粗派和复习;第二周,复习第一、二幕进行第三幕的粗排,并进行全剧的可提词式复习,配合布景、道具进行试演;第三周,先针对主要演员和次要演员进行抽场排练,最后全体演员进行排练,主要注意台词和动作的衔接;第四周,复习三幕戏剧内容,并进行全剧试演,同时邀请少数来宾观看;第五周,要达到全剧能一气呵成的效果,进行最后试演。

在详细的排演日程安排之后,余上沅针对排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出了导演细排戏剧时应注意的26个内容,包括布景设计、灯光效果、舞台调度、动作的统一性、戏剧舞台的美感等若干方面。其中尤其强调导演与布景设计者的沟通,提出导演要与布景设计者就大道具的形式、安排进行磋商、协调,以使布景尽快与表演配合,从而达到戏剧综合呈现的效果。

排练是将戏剧呈现于舞台的重要步骤。余上沅将排演环节作为其戏剧导演理论的最终环节来进行阐释,既符合戏剧导演的基本程序,又是对一部戏剧舞台呈现之最后步骤的展示。文明戏时期,戏剧只经过简陋的排演甚至不经过排演而搬上舞台,其结果是演出效果越来越差,终至丧失了自己的戏剧市场。传统戏曲主要欣赏固定的戏曲技术呈现,舞台表演一般不需要排演,但是并不影响戏曲的表现力,因为戏曲剧目表演已经固定化了。戏曲唱念做打的配合按照程式进行,主角上场即能与配角搭上戏。而西方戏剧、中国话剧则不同,西方戏剧与中国话剧都是按照剧本进行表演的,没有固定的表演程式,戏剧表演全靠演员对剧本进行领悟,排练娴熟后,上台表演才可保证万无一失。

中国传统戏曲中没有导演,中国戏剧之导演角色是从西方戏剧中引进的,中国话剧舞台上导演工作规范的制定也是从西方戏剧学习而来。中国第一个导演是南开新剧团的张彭春,张彭春曾到美国学习戏剧,在1911年南开中学导演《醒》和《一念差》之时,开始逐渐尝试导演工作,而导演名称与排演制最终得以承认是1924年洪深导演《少奶奶的扇子》的时候,从那时起,中国才开始有了较科学与完整的导演排演制,但是,这种导演排演制很长时间内只在小范围内进行。直至1930年以后,中国话剧届才普遍实行排演制,导演的地位越来越被承认,导演规范逐步建立,基本的导演技术得以确认。余上沅做为中国现代话剧领域里较早涉足导演艺术的戏剧家,经过多年戏剧导演实践,总结出了以上一系列务实的导演观念,形成了朴素、细腻、严谨的科学化的导演方法,并以此推动了中国话剧戏剧导演有规范、有步骤地发展。

余上沅的导演理念是在其导演实践中形成的,理论体现于实践,戏剧《视察专员》是余上沅剧专时期的第一部导演作品,这部作品由陈治策根据果戈理的《钦差大臣》改编,戏剧中的人物、情节全部进行了中国化的改动。在《视察专员》一剧的导演中,余上沅充分体现了自己的导演特点。

戏剧表演论文篇(5)

戏剧艺术是“在舞台上由演员以对话和动作作为主要的表演手段,为观众当场表演的一门综合艺术。”

戏剧表演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必要形式被称作“三要”,是表演的核心与关键。为此,本文专门对着“三要”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论述。

一、戏剧表演的重要意义

表演是戏剧的生命,这是千真万确,毋庸置疑的。所有的戏剧,都是演给观众看得,剧本只供导演与演员使用。即使偶有其他人阅读剧本,也是为了欣赏文学作品,研究戏剧艺术。

戏剧的“当场表演性”,决定了它以表演为本体的美学特征与独特的艺术特质。虽然西方戏剧与我国话剧,强调“以导演为中心”或“导演中心制”,有所谓“导演是三军统帅”之说。但是,谁也无法否认,导演并不能直接上台与观众面对面交流,导演必须依靠演员来表现所对剧本的诠释。所以,也有“导演是演员的镜子”“导演艺术死在演员身上”等说法,都足以证明,演员与表演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

我国的戏曲,更加明确了表演的中心地位,历来有“戏曲是角儿的艺术”的说法,强调的是演员的表演。

因此,不论是话剧及西方戏剧,还是中国戏曲,都以表演为生命,而表演的终极目的,则是演员给观众看的。所以,法国戏剧家萨赛认为:“这是一个不容争辩的真理,不管是什么样的戏剧作品,写出来总是为了给聚集成为观众的一些人看的,这就是它的本质,这是它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不管你在戏剧史上追溯多远,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时代用戏剧形式表现人类生活的人们,总是以聚集观众开始。”

二、戏剧表演的主要内容

戏剧表演的主要内容,就是角色创造――舞台任务形象塑造,这也是戏剧表演的“最高任务”。无论是西方戏剧还是中国戏曲,其表演艺术的重中之重、核心之核心都是人物形象塑造。中国戏曲演员表演虽然有行当之分,但那些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最终用的也是人物形象塑造,所以才有“演人不演行”之说。戏剧表演的人物形象塑造,又可分解为以下几个层面:

1.刻画人物性格

性格是人物形象的态度与行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也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性格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由于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每个人的性格也会有不同。性格刻画是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元素,恩格斯对“典型”所下的定义就是:“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戏剧表演刻画人物性格时,要注意舞台人物形象性格的独特性、丰富性、复杂性,力戒“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模式化表演。文学作品《红楼梦》比《三国演义》在人物性格刻画上略胜一筹,重要原因就在于前者刻画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这一经验同样适合于戏剧表演,演员扮演每一个舞台人物,在其性格刻画上,都不要要么是魔鬼,要么是天使,要么是英雄,要么是狗熊,而应当刻画出活生生的人的性格特征。要把握住三个要点:一是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二是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的多变性;三是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的矛盾性。话剧《雷雨》中每个人物的表演,在性格刻画上都达到了上述的高度,所以才成为戏剧艺术的经典。

2.表现人物情感

如果说,人物性格是“硬系统”的话,那么人物情感就是“软系统”。情感所表现的是人物形象内心深处最为隐秘的东西,它也是包括戏剧在内的所有艺术的共同特征。列夫托尔斯泰有一段名言:“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艺术活动是以下面这一事实为基础的:一个用听觉或视觉接受别人所表达的感情的人,能够体验到那个表达自己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

要很好地表现人物情感,演员就必须对所扮演的角色进行真切的情感体验,然后在舞台上倾情投入,真正进入到角色的内心世界,以声情并茂的表演打动观众,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才能收到以情动情的演出效果。

3.体现人物关系

舞台人物形象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互动的群体。每一个舞台人物,都处于与他人的各种关系之中。因此,舞台人物形象塑造,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充分体现出人物与人物之间复杂、微妙、特殊的关系。仍以话剧《雷雨》为例,剧中全部八个人物,任何两个人物都形成极为特殊的关系。而仅以情爱关系为例,就形成五组三角关系:周朴园、蘩漪、鲁侍萍;周朴园、鲁侍萍、鲁贵;周朴园、蘩漪、周萍;蘩漪、周萍、四凤;周萍、四凤、周冲。这就要求每一个演员,在舞台表演中准确的体现出这种特殊的人物关系。

三、戏剧表演的必要形式

形式与内容是一对范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并反作用了内容。既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形式与内容有机统一,完美结合,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戏剧表演的形式,是十分必要的,这是表演内容的载体与依托,凭借与手段。具体而言,戏剧表演的必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语言

语言是戏剧表演的必要形式之一。在话剧中,语言又称“台词”,又分为对白、独白、旁白等等。在戏曲中,语言又分唱词与宾白(又称“说白”“道白”“白口”)两种。无论任何语言形式,都是塑造舞台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所谓“言为心声”,说的就是语言表现舞台人物内心世界的本质。不同人物的不同出身、不同职业、不同爱好、不同性格、不同情境、不同情感会有不同的戏剧语言。

2.动作

动作也是戏剧表演的必要形式之一。西方戏剧的英语为“drama”,原意即为“动作”之意。所以,有人干脆说:“戏剧是动作的艺术。”此话不无道理。话剧表演的动作,分外部(形体)动作与内部(心理)动作两种,讲究外部动作与内部动作的有机统一。戏曲动作以程式动作为主,即“程式化”表演。而“程式动作”则是“从生活出发,将某些动作加以提炼和美化,经过舞台实践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含义的规范性动作。是歌剧、舞剧、舞蹈演员艺术创造的重要手段之一。戏曲表演运用尤多,如“起霸”“整冠”“趟马”等。程式动作技术性较强,一般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才能掌握。”

3.表情

表情更是戏剧表演的必要形式之一,它指的是表现在面部或姿态上的思想感情,其中以眼为主,有“眼睛乃心灵之窗”的说法。表情要真实、自然、准确、丰富、感人。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94.

戏剧表演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从19世纪以来,西方戏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东方乃至中国的戏剧;那么,在21世纪,随着中国等东方国家的经济崛起和文化复兴,东方的戏剧包括中国的民族戏剧在内,理所当然会与西方戏剧在文化交流轨道上并驾齐驱,并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西方戏剧的发展。

作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戏剧大国,由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和台北艺术大学等高校作为主体构成的中国戏剧界,已经在国际剧坛上持续奏响了来自古老中华泱泱大国的悠扬声部。

如何在国际戏剧界掌握理应具备的话语权,体现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展示出中国民族戏剧、戏剧评论与戏剧教育的整体风采,共同将世界戏剧朝着有益于人类文明与升华的发展方向持续推进,中国戏剧界和中国戏剧艺术类的学院任重道远。

一、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iatc),中国队再奏凯歌

尽管北京已经到了桃红柳绿的春三月,但在3月30日的波兰华沙却还是春寒料峭,冰雹袭人的季节。

在此召开的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atre critic)第26届全会,进入了最为紧张的阶段。来自各国的戏剧界人士,不少人的额头鼻尖,都沁出了晶莹的汗珠。大家都仰首看着墙上的投影大屏幕,因为此间正在举行差额投票之后的唱票与计票程序。

在中国代表团中,中央戏剧学院的张先教授稳坐其间,代表团秘书朱凝老师则略显着急;来自中国戏曲学院的我,索性站起身来,看着大屏幕上的票数变化。因为只有根据投票,才能选出下一个二年工作流程中的常任理事国。

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atre critic,简称iatc)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全球化非政府组织。该组织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的独立性的国际性机构。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的前身,是1926年5月3日在法国巴黎由法国专业戏剧评论家联合会主办的首次国际戏剧评论家集会,当时参加该集会的共有来自26个不同国家的戏剧评论家。1956年6月7日,来自34个国家的120名评论家参加了巴黎国际戏剧节的各项戏剧交流活动,标志着iatc的正式成立。自1970年开始,iatc正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调之下的一个非政府组织。目前iatc旗下已经聚集了两万多名戏剧评论家,并在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会及独立会员。该组织的宗旨是聚集戏剧评论人才,促进国际交流。其首要目标则是培养戏剧评论学科,并对其方法论基础的拓展做出贡献;捍卫戏剧评论的职业伦理和专业热情,保护协会成员的普遍权利;鼓励在戏剧领域中开展的各种国际交流和合作,以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认知和理解。

由于中国成立分会的时间较短,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对于中国戏剧界的形象还认识不够,所以在两年前在亚美尼亚召开的全会上,中国只是以一票之多的微弱优势超过了罗马利亚,首次当选为常任理事国。那么今日今时,在列强竞争、各显其能的环境当中,中国人能够再奏凯歌吗?

结果终于出来了,中国以绝对的高票,再次当选为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的下一任常任理事国。我们自己额手相庆,其他国家的代表也纷纷表示祝贺。来自加拿大约克大学的资深戏剧教授唐如宾教授,特意过来表示敬意,因为中国的票数比起加拿大来更是遥遥领先。

从一票之多到绝对的高票当选,无非是因为中国人不尚空谈,脚踏实地,言必信、行必果地做事情。中央戏剧学院从来不拖欠应该交的会费,中国代表团非常准时且尽责地参加各项活动。

中国代表团在投票前,向大会汇报的情形大体有:

――2011年,中国戏曲学院承办召开了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中国分会的年会,选出了由张先教授任理事长、谢柏、沈林二位教授担任副理事长的新的学会机构。

――2012年9月,中国戏曲学院将会承办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旗下的第三届亚洲戏剧论坛。

――2013年和2014年,中央戏剧学院将会分别承办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的青年论坛和全体会议。

正因为此,“出道”较晚的中国戏剧界,才能赢得那么多的赞成票,大家都对中国人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态度,对中国戏剧界友好的态度和做事的效率表示认可,也都对一个勇于承担责任与义务的大国形象表示感佩。大家更加希望能够有机会来中国参加会议,亲身感受中华民族戏剧以及欣欣向荣的文明古国的新的发展。

只要中国的戏剧院校继续勇于担当,只要中国戏剧界人士持续努力,只要中国文化繁荣兴旺的态势越来越好,那么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和诸多国际性文化盛会中,未来的主席和副主席人选,迟早一定会出自于中国,将会有更多的中国人像香港的资深戏剧家荣念曾先生等人一样,在国际戏剧与艺术的天地中,充当领军型的人物。

二、中国戏曲学院举行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iatc)第三届亚洲戏剧论坛

言必信,信必果。信守暮春时节在华沙的承诺,到了丹桂飘香的金秋九月,在中国戏曲学院的校园内,亚洲各国各地区的戏剧名家云集在此,切磋亚洲戏剧的发展之路。

9月21日至23日,由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iatc)中国分会和中国戏曲学院联合主办、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承办的“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iatc)第三届亚洲戏剧论坛”在我院隆重举行。本次论坛以“传统戏剧的继承与创新”为主题,共收到国内外论文66篇,来自海内外的55名专家学者莅临论坛并发表了高见。

论坛开幕式在学院小剧场隆重举行。开幕式由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谢柏教授主持。中国戏曲学院周龙副院长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词,文化部艺术司戏剧处处长吕育忠、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会长yun-cheol kim、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日本分会负责人濑户宏、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阿塞拜疆分会负责人maryam alizadeh、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泰国分会代表nuttaputch wrongreanthong、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台湾分会负责人李立亨,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团国际顾问、世界文化论坛亚太地区联盟董事局主席荣念曾等先后发表讲话,印度代表和阿塞拜疆代表提交了书面发言与论文。

我国戏曲研究专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廖奔,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张凡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会长yun-cheol kim教授,在开幕式中详尽介绍了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的来龙去脉和基本组织构架。同时,他对中国分会和会员们的表现予以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在国际戏剧节评论协会的相应活动中,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作用。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应该在国际戏剧与学术的舞台上,发挥更多的支撑性作用。

在21号的研讨会上,龚应恬、王安奎、濑户宏(日本)、野田学(日本)、王绍军、曹林、龚和德、刘彦君、周传家、刘祯、荣念曾(中国香港)、张尧、邹元江、颜全毅、邹德旺等专家,重点针对“传统戏剧的继承与创新”这一议题各抒己见,不时在现场进行深度交流和互动碰撞,会议气氛十分热烈。

作为国戏戏文系毕业的高材生,龚应恬展示了他最近执导、并且刚刚在法国巴黎展颜的昆曲电影《红楼梦》片花。该电影的文学顾问与编剧之一是国戏戏文系系主任谢柏教授。龚导演的播放与阐述,引起了各国代表的重视。

野田学教授通过现场的演示与分析,认为日本古典戏剧中的能乐与歌舞伎,其美学原则与中国戏曲有着诸多的共同点,这些古典剧目本身都体现出东方民族的许多审美情调。

当晚7点,由京剧系、表演系在小剧场举行了折子戏专场演出。与会专家和我院学生一起观摩了《牡丹亭・游园惊梦》、《孽海记・下山》、《女起解》、《三岔口》等四出经典京昆折子戏。同学们精湛的演出,赢得了外国专家们的一致好评。他们边看边思考,感觉兴味无穷。这是因为,中国精妙绝伦飞京昆经典剧目及其表演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亚洲古典戏剧和世界传统戏剧的精华层面。其假定性、虚拟性和诗化的表演原则,将会更多地影响到世界戏剧的多元形态。

次日上午,研讨会在北京东方饭店会议室召开,徐晓钟、李立亨、胡薇、maryam alizadeh(阿塞拜疆)、田志平、王永恩、nuttaputch wrongreanthong(泰国)、荣念曾、钟鸣、刘小梅、陈建平和吴新苗等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

作为中国杰出的话剧导演艺术家和中央戏剧学院的老院长,徐晓钟教授表示自己对戏曲艺术的情有独钟,而且这份情缘是自小就结下的。他在小时候酷爱京剧艺术,并想向京剧老生方面进行专业学习。尽管后来他还是转向了话剧艺术,可是他认为戏曲艺术的文化底蕴,给了他在话剧方面拓展的许多启示。谓予不信,他还当场展示了他小时候学过的京剧唱腔片段,赢得了大家的一片掌声。

经过五场会议的精彩研讨,与会成员们对亚洲戏剧的传承与发展有了进一步的共识。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iatc)中国分会理事长、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主任张先教授做了归纳发言。

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会长yun-cheol kim教授代表旗下58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万会员,对中国戏曲学院表示深切感谢。在宣布论坛圆满结束之际,kim会长与中国戏曲学院和各国各地区的学者们相约,在第四届亚洲戏剧论坛和西方戏剧论坛上再见,希望中国戏曲学院和中国戏剧界、亚洲戏剧界的学者和艺术家们,更多地参加并且更多地承办国际戏剧家评论协会举办的一系列国际学术论坛。

作为国际戏剧家培伦协会的首任亚洲籍会长,kim会长代表大会郑重提出了关于戏剧发展的北京宣言,他认为到了21世纪,随着亚洲在全球版块当中的整体崛起,亚洲戏剧也理所应该在全球戏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西方戏剧也应该加强与亚洲戏剧的沟通,并从亚洲戏剧中获得更多的营养。也只有这样,世界戏剧才能彼此融汇,取长补短,得到更加全面和多元的发展。

三、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董事会(apab)的中国担当

当然,由中国人起着支撑作用并担任副主席与秘书长单位的国际戏剧组织,也同样与京沪三所戏剧院校息息相关。

2008年 3月底,第一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校长会议在上海召开。经与会成员投票选举,会议产生了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董事会(apab)名单。其中,董事会主席单位为印度国立戏剧学院,主席为该院院长 anuradha kapur;第一副主席单位为中国戏曲学院,杜长胜院长为第一副主席。其余四个副主席单位分别是:澳大利亚国立戏剧学院、印度尼西亚国立艺术学院、日本桐朋学园艺术大学、韩国国立艺术大学戏剧学院等。

董事会的秘书长单位为上海戏剧学院,由上海戏剧学院韩生院长担任秘书长,负责学会的日常一般事务的运行。

会议签署并了“上海宣言”,来自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等16个国家的20多家戏剧院校的院长、校长在“上海宣言”中一致同意,决定通过校际网站链接、教师交流、本科生互相选课、研究生互访、教育科研合作及艺术资源共享等形式,进一步加强亚太地区戏剧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其他地区戏剧院校的交流与合作。

2009年5月,第二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校长会议在上戏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文化教育部代表parinati、apb董事会主席、印度国立戏剧学院院长anuradha kapur、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巴图、apb秘书长、上海戏剧学院韩生与多国戏剧院校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吸收了新西兰国立戏剧学院、台北艺术大学、新加坡拉萨尔艺术学院、泰国朱拉蓬功大学和伊朗艺术德黑兰大学表演艺术学院作为新会员,亚太局不断体现出新的生机和蓬勃兴旺的活力。

2011年1月,由印度国立戏剧学院(新德里)做东,主办为期8天的亚太戏剧节和第二届戏剧院校博览会。

作为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董事会的第一副主席单位和“亚太戏剧院校戏剧节”的发起者之一,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周龙带领戏曲小分队,一是参加盛会,与来自新西兰、伊朗、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印度等地的戏剧院校成员一同交流与讨论;二是通过工作坊的方式,首先将中国戏曲艺术的特点及其创作传承方式向与会的各国戏剧家和学生做了介绍,然后采用现场互动的方式让亚太地区戏剧院校的师生们亲自体验和感受到了中国戏曲的无穷魅力。国戏演出的京剧《天女散花》、晋剧《小宴》和豫剧《抬花轿》,文武兼备,动静得当,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中国戏曲的艺术魅力,激起了各国艺术院校的浓厚兴趣。

2012年8月31到9月6日,由台北艺术大学举办的国际剧协戏剧院校第三届高峰论坛及戏剧节,主要由工作坊、学生展演、高峰论坛三个板块组成。

在台北艺术大学的戏剧系馆、戏剧厅、舞蹈厅等场地内,来自亚洲11个国家和地区的15所戏剧院校,带来了12出短剧,先后缤纷上演。所有院校都自行选择任一剧本,在主题上可表现出各国各地区的教育文化特色,演出长度都控制在在60分钟以内。这些剧目大致有:

泰国布拉帕大学《转生》、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十头罗婆那》;

菲律宾马尼拉雅典耀大学《萤火虫》、菲律宾综合表演艺术协会《跨越诗界》;

新加坡拉萨尔艺术学院的《日落实笼岗》;

韩国艺术综合大学《结网的手》;

来自中国大陆的上海戏剧学院的新剧目《爱与恨》该剧的前后两段分别取材于古希腊悲剧《奥瑞斯提亚》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在演出中加入了以京昆为代表的民族戏曲元素,同时还充分运用了提线木偶和面具,使得西方古典题材打上了浓厚的中国艺术的烙印;

台北艺术大学作为东道主,分别上演了《孝义图》和《怒沉百宝箱》等有所改编的传统剧目。

各院校的剧目表演,呈现出古典、现代的多元舞台语汇,也彰显各院校不同的文化风格。在演出结束后半小时的讨论时间内,观众们与表演者之间开展了热烈的探讨。

除了演出之外,每所院校都被邀请为所有参与者提供一次工作坊,最长3个小时,通过现场演示,充分体现了各院校的训练体系和戏剧教育的过程。这些看似平常的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亚洲地区各戏剧院校的交流与互动。大家对于亚洲戏剧教育的过去与未来、对于21世纪跨领域创作等相关议题,也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划与安排。

相信在2013年越南表演专业训练与实践中心(胡志明市)主办的第四届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成员上校博览会,中国代表团的戏曲表演与其它戏剧样式的展示,都将会充分展示中华文化艺术的优美、精致和高尚的艺术品位。

四、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atec)的盟主担当

在亚洲戏剧学院所举办的系列活动中,目前真正由中国戏剧院校担任盟主,敢于振臂一呼,天下响应,善于担当,甘于奉献,并且逐年展开了一系列声誉卓著的艺术活动的国际性戏剧组织,还得要数设在中戏的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asia theatre education centre)。

2005年10月,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atec)成立仪式在中央戏剧学院举行。除了中戏、国戏和上戏之外,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演剧学科、韩国中央大学校艺术大学、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和香港演艺学院这七所加盟院校的代表欢聚一堂,共同在协议书上签字,把成立仪式的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中央戏剧学院在教育部和中国剧协等上级单位的支持下,成为这一国际组织的真正盟主,院长徐翔教授成为中心当之无愧的领导人。

2007年5月,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第二届国际论坛在中央戏剧学院隆重召开。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理事长徐翔教授和到场嘉宾――中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予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先生、中国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副司长王丰先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教育中心主席杜米丘先生、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晓鹰先生分别致词。到场的参会人员有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越南、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名专家和学者。近300名在校学生的出席,使得论坛更加具备青春的曙光。

2008年,第三届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在数天的研讨会后闭下了帷幕。对于国际舞美组织主席迈克・拉姆索先生的发言,日本大学户田宗宏教授、中央戏剧学院章抗美教授以及韩国中央大学的朴东佑教授的论文,代表们都表现出浓厚兴趣并给予较高评价。会议的学术品格令人神往。

2009年,第四届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有所转型,论坛正式升格为教育部体育卫生艺术司和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主办、中央戏剧学院承办。各方代表先后致辞,对本次论坛顺利举行表示祝贺,并希望与会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与,有助于推动亚洲戏剧教育界的互动与发展。全体嘉宾和专家对于中央戏剧学院的“表导演基础教学展示”尤感兴趣,因为戏剧教学实践,是整个戏剧教育与艺术实践最为重要的基础活动。

2010年,第五届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暨第一届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在中央戏剧学院举行。与会者围绕“戏剧管理的教学与实践”这一主题进行了讨论。首届大学生戏剧节同时拉开帷幕。中央戏剧学院《潜在的支出》、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艺术学院《吸血鬼》、韩国中央大学《费德尔》、越南河内国立电影戏剧大学《伊索》等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戏剧作品鱼贯登场,这就将前面四届论坛较为纯粹的坐而论道,变成了演出与研讨相结合的新的模式。

2011年,第六届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研讨会在中央戏剧学院举行,美国新墨西哥大学戏剧学院副教授比尔・沃特斯主持了与马克・威尔曼的对话。马克・威尔曼是由诗歌领域进入戏剧领域的美国实验戏剧剧作家,他提到美国现在的戏剧发展已经处于一个大爆炸时期,众多剧作喧哗上演,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让观众在一瞬间体会到剧作者的意图,通过“共鸣”达到“领悟”。云南艺术学院蹇河沿老师的发言是《论戏剧文学创作的自我独立性》,他谈到在现代的戏剧作品中,剧本已经渐渐成为了舞台的附庸,这一现象将直接导致今天戏剧艺术创作人文厚度的削弱甚至缺失。韩国中央大学校公演影像创作学部李相范老师发言的题目是《戏剧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他认为戏剧课堂的内容应该是将动机跟戏剧艺术形式相连,把特殊的个人情感升华为大众的、共同的戏剧表演。韩国中央大学崔正逸教授和中央戏剧学院罗锦鳞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指出戏剧文学是戏剧的重要前提,戏剧文学应该引导戏剧的未来。在当今急遽发展的时代中,我们要认识戏剧宝贵的价值,继承和发展亚洲戏剧文化。通过戏剧论坛及研究,认可各个国家的艺术差异,使我们在世界和亚洲戏剧中得到共同发展。

2012年5月20日,第七届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暨第二届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继续在中戏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和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主办,中央戏剧学院承办,中国教育电视台协办。此次论坛的主题是世界戏剧与戏剧的民族化,戏剧节的主题内容之一,是契诃夫戏剧演绎。

显而易见,经过7年的苦心经营,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暨第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已经成为中国戏剧院校所主办并且承担的最有影响的国际化盛会,成为最有影响的中国戏剧的国际品牌,也成为亚洲戏剧界举办时间最长、举办过程最具备连续性的第一品牌。

所以中国教育部副总督学杨贵仁宣布本届论坛开幕。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充分肯定了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成立7年来,通过成功举办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和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等活动,是中国扩大戏剧教育开放、促进戏剧教育改革发展和提高戏剧教育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也为推动亚洲戏剧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戏剧教育事业的发展搭建了高层次的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平台,也希望本届论坛能进一步探讨在戏剧教育跨国、跨文化交流的同时,如何维护本民族的文化特性,实现协同创新以提高戏剧教育培养质量。

中国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副司长王丰博士也在会议致辞中表示,论坛与戏剧节已成为亚洲各国戏剧院校开展深层次理论探究和展示戏剧教学成果的重要平台,并深刻影响着亚洲戏剧教育的发展趋势。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晓鹰在致辞中对论坛暨戏剧节表达了期待之情,希望论坛能进一步促进戏剧教育发展,进而培养出更为优秀的年轻戏剧人,创造戏剧艺术更美好的未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教育中心主席杜米丘在致辞中表示,对话推进了全球化进程,也促使各国专业人士不断完善和创新。他认为,本次论坛以世界戏剧与戏剧的民族化为主题十分重要,各国戏剧人应满怀自豪地保护本国的文化价值观,并积极采取富有创意的观念和方式。

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徐翔代表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和中央戏剧学院师生,对与会嘉宾、专家学者和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徐翔说:21世纪,不同地区的戏剧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世界性与民族性、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地区与本土的文化相互交流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必须发展有差异的戏剧文化,发展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戏剧。atec确立的本届论坛主题为研讨戏剧艺术的民族化问题,对全球化背景下探讨亚洲戏剧发展的方位应该怎样选择,以及如何保持各民族戏剧的特性等具有重要意义。atec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推动亚太戏剧院校在关注亚洲戏剧教育的同时,更好地与世界进行对话。

本次参加论坛与戏剧节的的多所戏剧院校中,有11所院校分别进行了演出。他们所演出的剧目是:韩国青云大学的《海鸥》,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艺术学院的《暮光港口》,蒙古国立艺术文化大学的《海鸥》,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的《契诃夫短篇》,印度国立戏剧学院的《萨姆帕达思想传承》,韩国西京大学的《万尼亚舅舅》,越南河内戏剧电影大学的《求婚》,韩国中央大学的《万尼亚舅舅》,日本桐朋学园艺术短期大学的《后台》,哥伦比亚卡利瓦耶大学的《情人牧歌》。

作为东道主的中国中央戏剧学院先后演出了音乐剧《为你疯狂》和《契诃夫趣剧》。

除了以上演出单位之外,日本大学、韩国中央大学、越南河内戏剧电影大学、哥伦比亚卡利瓦耶大学、新加坡拉萨尔艺术学院、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格鲁吉亚绍塔・鲁斯塔维利国立电影戏剧大学、蒙古国立艺术文化大学、文莱达鲁萨兰大学、印度尼西亚日惹艺术学院等外艺术院校,以及国内的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山东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等院校,也都先后参加了此次论坛活动。相信在明年的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暨第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将会在北京呈现出更加美丽动人的景观。

五、中国戏剧院校的国际话语权

现在看来,真正具备完全意义上国际话语权的中国戏剧院校中,目前为止只有中央戏剧学院主办的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暨第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一枝独秀。

理由很简单,不管有多少国内外戏剧院校参与,不管活动所波及的范围有多广,最为主要的发起者、组织者和主持者,一定是中央戏剧学院;这一论坛与戏剧节的理事长,一定是中央戏剧学院的院长徐翔教授。

正是从这一层面来看,中戏已经成为中国戏剧国家化过程中当之无愧的领头羊,中戏的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暨第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部级文化品牌。

当然,中戏与国家的这一文化品牌,迄今为止还只是局限于亚洲地区和亚太地区,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全球化的国际品牌。中戏要把这一项目做大,还必须将亚洲地区或者亚太地区,作为其组织活动的一个部分,至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戏剧院校与戏剧文化活动,一定要在时机成熟的时候纳入其中,中戏的这一项目,才真正具备了了中国部级文化名牌的深远意义。

有鉴于此,中戏在4年前又开始小心翼翼地参加世界戏剧院校联盟的核心活动。该联盟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教育中心于2007年提议创建,并在2008年9月的巴塞罗那第五届世界戏剧院校校长大会和马德里第32届国际剧协世界大会上获得全票通过。联盟的目的和宗旨在于:在世界范围内搭建一个共同研究戏剧教育,交流教学经验,分享教学成果的平台;保持学术合作,促进国际间戏剧教育的高层次对话,共同发展世界戏剧教育事业。

中央戏剧学院承办了世界戏剧院校联盟两年一届的次国际大学生戏剧节(简称gats festival)。每次演出邀请参会院校展示一台莎士比亚主题的演出,一台民族特色的演出,国外参会院校获得最佳表演奖的学生,可以在中央戏剧学院深造一个学期。2011年9月18日至27日之间,多所国外戏剧院校的大学生,在中戏的舞台上上演了许多有声有色的实验剧目。

中戏在世界戏剧教育舞台上的勇于担当和积极作为,得到了世界戏剧院校联盟和国际戏剧节的高度评价。这也彰显出大国之风采,体现出中戏作为一所世界戏剧名校的学术品格和宽广胸怀。当然,最大的遗憾还在于由中戏主办的演出盛会,中国题材和中国剧作家例如关汉卿、汤显祖和老舍、曹禺等人,目前还没有能够进入主题演出的范畴之内。

无独有偶,2012年9月15日,世界戏剧院校联盟当中的舞台美术展暨研讨会在上戏开幕。来自保加利亚国立戏剧电影学院、德国恩斯特・布什戏剧学院、印度国立戏剧学院、韩国中央大学和美国纽约大学等院校出席,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韩生作为本届世界戏剧院校联盟轮值主席,倡导联盟的院校之间的学分互认、教师共享等合作事宜,使世界戏剧院校联盟成为戏剧教育专业资源共享平台。这一倡议提出之后,有望在下一届作为世界戏剧院校联盟轮值主席、德国恩斯特・布什戏剧学院的viola schmidt教授的领导下,得到一定范围内的实施。

戏剧是沟通人类情感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是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文化交流与民族互信最为便捷的艺术样式之一。在中国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如果中国戏剧与中国文化不能相应同步地全球化,那中国的形象总还是容易被人称之为单纯的经济内国家。只有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强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大国和世界大国。文化大国的民族和人民,才是能够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理解、所敬重、所拥护的民族和人民。因此,戏剧界与文化界在国际化的方面不仅仅是任重道远的问题,还必须要在时不我待的背景下,痛下决心、迎头赶上,具备当今世界舍我其谁也的主人翁感觉,具备艺术赛场上的紧迫感、竞争感、冲刺感和时代感。

戏剧表演论文篇(7)

随着电影电视等更加方便快捷的影视媒介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戏剧,更多地作为一种舞台艺术停留在剧院这一狭小的空间之内。以至于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戏剧渐成衰微之势,引发了学界对于戏剧新一轮的关注,与此同时,戏剧理论的建设和发展激发了更多的讨论与研究,“创作的繁荣带来理论的繁荣,理论的成就导致创作的繁荣” i,戏剧理论的建设与戏剧创作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在中国,戏剧表演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戏剧理论的发展却远远晚于戏剧表演。中国戏剧理论的起始点,大约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开始,随着清末民初大量西方戏剧作品和戏剧理论的涌入,春柳社、进化团和南开新剧团等戏剧团体逐渐开始探索属于中国特色的戏剧理论,并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时至今日,多样化的戏剧思潮和众说纷纭的戏剧理论风起云涌,为当代中国戏剧理论的发展创建出崭新的面貌,但不可否认的是,成就与问题并存,通过比较中西戏剧理论的差异,理清西方戏剧理论对中国戏剧理论的影响,发现并正视戏剧理论界存在的问题,建立更加完整的中国化的戏剧理论仍旧是戏剧理论界的首要任务。

一、当代戏剧理论的声音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倡导“境界说”,认为这是“既能显示中国文艺特色又能沟通西方艺术理论的范畴” ii,并由此演绎出了朱光潜先生的“意象论”和宗白华对于意境的研究。

相比较情节、人物、剧本等戏剧要素,中国人更重视“意”的表达。因此,无论是古典戏曲还是现代戏剧,“意境”的传达显得尤为重要,对现实进行虚拟和变幻,对生活的本来面貌进行适度的夸张和变形,追求“神似”而忽略“形似”。这也是“境界说”能够在学界提出并被众多学者追捧的原因。

此外,追求中国戏剧理论的本色与本质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在现代戏剧舞台上,探索戏剧、先锋派戏剧等异彩纷呈,然而,在此种情况下中国古典戏曲应该何去何从成为戏曲界演职人员关心的焦点,真正的中国戏剧优势在哪儿,是否能够坚持其艺术表演特色,相对于西方的美学价值怎样探寻中国戏剧的美学价值,“在文学领域寻找戏剧的本体,在戏剧领域内寻找中国戏剧的本体”iii,排除一切商业化和西方化的影响和干扰,静下心来对中国的古典戏剧好好进行一番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探索古典文学的艺术价值与美丽,定位中国特色,是当前中国的戏剧理论家应当追求的目标。

二、当前中国戏剧风格探索

在当代活跃的戏剧舞台上,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后现代戏剧。先锋派戏剧(又称实验话剧和小剧场话剧)都表现出导演与演员对戏剧的探索。孟京辉导演的《恋爱的犀牛》从1999年上映截止2010年,上演十一年,在不断的磨砺和更改中体现出导演探索先锋戏剧的方向。剧中除主人公外,导演将其他角色进行符号化表达,充满了诗意与狂欢相交融的氛围。运用“让滑稽笑料与诗意感伤互相消解的手法” iv,使观众感受到更加浓烈的感官刺激。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孟京辉不断在戏剧中融合着属于同时代的特征,随着社会娱乐大众的审美需求对话剧进行完善融合,使其对先锋戏剧的探索与现实社会紧紧相连。

除在话剧创作中的探索之外,寻求中国古典戏曲走出一条适应时展大潮的路子也是当前中国戏剧理论的一个重要的探索方向。中国古典戏曲是写意派的典型代表,强调虚实结合,注重采用程式化的表现手段,是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瑰宝。但我们不得不看到这样一个现实,古典戏曲所采用的文言已经逐渐与时代脱离,其宣传思想与表现形式适应封建统治者的要求而无法适合民主社会。因此,使古典戏曲与现代戏剧融合是当代戏剧理论探讨的重中之重。创作在题材和思想上符合时代要求的戏曲作品,运用现代舞美技术,将民族化的美学特质进一步发扬,才能使古典戏曲之路越走越宽。

三、当前中西方戏剧理论思潮碰撞

中国的戏剧理论是随着文明新戏的传入才逐渐得到发展的,在此之前,只有王国维先生的《宋元戏曲史》对中国的古典戏剧作了简要的概括和说明,并没有对中国的古典戏剧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就导致当西方的戏剧思潮大量涌入我国时,缺乏本国的理论基础与之进行联系比较。

戏剧表演论文篇(8)

按照亚里斯多德的说法,动作是支配戏剧的法律,那么表演艺术就是舞台行动的艺术。演员用动作演绎故事、塑造人物、表现角色性格,这种从模仿而来的原生态表演,同样要求演员既是表演者,又是创造者。既要神情并茂,又要神形兼备。尽管亚里斯多德在他的戏剧理论中也提出了要求演员们化身为所要表现的角色,最大程度地使观众和剧中人物发生共鸣,产生移情作用。但这种理念显然是相当薄弱的,还不可能称之为一种完整的表演理论。古罗马时代因其整体文化的特征就是模仿古希腊,所以表演艺术自然也不可能突破古希腊戏剧演员们的套路,而且相对于古希腊来说,其戏剧表演更加缺乏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似乎哑剧演员的表演弥补了某些不足,但那些杂耍技能式的表演,巳经失去了古希腊戏剧的意义和艺术传统。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卡斯特尔维屈罗对亚里斯多德的戏剧理论进行诠释时,因为限定了表演理念中的创造,遂将表演的主导性和创造性有意无意地取消了。后来,狄德罗、黑格尔等人曾力图突破传统的理论框架,建立一种戏剧表演艺术理论,但一直到十九世纪后期布莱希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人的出现,真正成熟的、体系化的戏剧表演理论才最终建立起来。

表演艺术是戏剧舞台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演员同编剧、导演、音乐、美工密切合作,按照剧本所提供的规定情景和人物思想、情感、性格,运用语言和动作创造戏剧形象、体现戏剧作品内容和主题的艺术表现过程。一句话,表演艺术也就是演员通过舞台表演而完成的艺术创造。吕明先生在《表演基础》中指出:“表演艺术是综合艺术,它表现在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上是戏剧、影视艺术所有表现手段,编、导、演、摄、美、灯jr、道、效、化等部分的综合。主观方面是演员本人的全身心的综合,其中有肢体、面部、声音、语言等外部的综合,还有外部要素和心理要素的综合。由于表演艺术为观众而存在,主体创造者和客体接受者用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相互传递。而动作是架起演员和观众的桥梁,通过动作给观众以感染、震撼和启迪”。也就是说,表演艺术是为观众而创造的,维系观演者之间关系的纽带就是表演艺术本身,如果没有这些戏剧接受者的理解和认可,主体创造者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的,甚至就连它们的存在都是没有意义的。

就一部戏剧的整个创作过程而言,导演是面对演员“说”戏,演员是面对观众“做”戏,观众是面对表演艺术“评”戏。导演应该是演员的良师益友,演员应该是观众的形象代言,观众应该是戏剧艺术的虔诚信徒。也就是说,导演、演员、观众构成了戏剧表演艺术的三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对于戏剧演员来说,作为戏剧表演艺术的主要创造者,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代言作用,就要在理解角色、对角色进行艺术加工的过程中,遵循创作角色的艺术规律,遵循舞台时空的假定性与可能性的客观要求,以饱满的热情去行动,以鲜明的行动(形体动作、语言行动、思维活动)准确体现剧作精湛的思想内容,表现人物丰富的情感动态、外在和内心视象。而要想做到舞台表演的形神兼备、声情并茂、开合自如、能放能收、得心应手、随心所欲,关键则取决于演员本人良好的整体素质和深厚的表演功力。尤其是,演员对观众的情感好恶、欣赏习惯、审美趣味、心理诉求、文化取向等都要有良好的理解和较全面的把握。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来看待演员、评判表演艺术本身,因为他们的努力不仅仅显示着自己的智慧,而且更有导演的心血和所有剧团工作人员的艰辛。台前幕后的关系中成就的是演员。

演员的表演体现着他的创作追求,演员的创作目的是为了在戏剧舞台上尽可能完美地塑造一个艺术形象,并为观众所接受和喜爱。任何一部戏剧作品都离不开演员对形象的塑造,没有形象的戏剧不是戏剧,而有形象的戏剧也并非必然就是理想的戏剧。因为戏剧形象的成立是有前提的,必须是来自于生活又区别于生活的。戏剧形象的艺术效果反映的应该是“创造者”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情感体验和表演水准,而演员的功力在一定程度上则决定着这部戏剧的成败。演员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舞台行动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要想形(形体)、声(台词)、情(情感)、神(神态表情)、貌(形态)各方面都达到最佳效果,首先要立足于自身的艺术修养、文化素质、形象思维的能力等,要以人物形象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和其所处的时代、国家、民族、地区等环境条件为依据,还要探入体验人物形象的阶级、职业、年龄、身份、阅历、教养等各种因素条件下的特定性格,融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立场观点和创作经验,融合自己对剧情、形象的理解和把握,最后通过舞台表现形式,将体验到的各种感觉和认知综合起来并展示在观众面前,用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让观众体会到戏剧作品的创作意图和人物的本质特征。

戏剧演出是以服务于观众为目的的,演员的当众表演当然最重要的是要使尽浑身解数得到观众的理解和认可。这种观演者之间的交流与共鸣的关系,同样决定着戏剧表演艺术的成败。因此,演员的表演既要有良好的声音、语言、形体等可塑的外部条件作为基础,更要有充如的自信,良好的创作状态和正常的自我感觉等内在素质作为保障。既能与角色情同意合,收放自如,还能非常严肃认真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戏剧形象的规定情景中,用全部热情、全神贯注地去创造,选择恰当的形体动作和舞台表演情态,运用抑扬有致、节奏分明、能够准确传情达意的、富有情感的生活语言,为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服务。总之,调动自己的一切潜能,完成对戏剧形象的塑造和对戏剧情景的演绎是演员必备的表演基本功。演员的表演要真实,有美感,又必须一切都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起承转合自然,情理张弛适度,做到了这些,观众就会自觉自愿为演员的表演叫喊、欢笑和哭泣,就会对人物形象的命运表示牵挂和关心,就会让角色形象永驻心间,就会在移情睹物的过程中达到身心的一种愉悦。也就是说,演员对戏剧角色各种状态的真实理解和把握会激发观众的心绪与情感,而观众的情感共鸣反过来也会激发演员的情绪,并融人到愉快的创作中去。事实表明,观、演者之间的互动是戏剧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这一切也表明能够打动观众之心的戏剧作品,不仅需要有好的原创立意、舞美设计、音响效果和导演恰到好处的指导,更需要有责任心、事业心和艺术功力的演员在舞台上的成功表演。

从一定的意义上讲,舞台上的一切都是虚构的、假设的,是由导、表演共同创造出来的。但是演员完全可以通过表演技巧,通过语言、声音、形体动作让观众不仅相信这种艺术表现的真实性,并为戏剧艺术本身而感动,这就是戏剧的假定性特征。这种戏剧的假定性要求舞台表演一定要达到艺术的真实,而舞台的真实是从生活真实中提炼出来的,它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因此舞台的真实一定要适度。如果“真”失去了可信程度,人物的言行与戏剧的规定情景不能吻合,人物的情感与性格互为矛盾,那么戏剧的艺术表现与创造的可能性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戏剧艺术的魅力也会自然消失。因此,只有处理好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辩证统一关系,演员才会在准确、鲜明、生动的舞台表演中获得特殊的表现力。这是西方传统戏剧表演艺术的根本追求和考察演员的基本标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戏剧表演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了直接体验理论,指出“艺术的秘密就在于使虚构变成美丽的真实”,于是,他要求演员彻底融人角色,直接变成剧中人。他说,“艺术就其本质来说,是需要艺术的虚构,而剧作者的作品首先就是这种东西,演员及其创作技术任务,就是在于把剧本的虚构变成艺术的舞台真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想象起着重大的作用,所以值得更多地来讨论它,探讨一下它在创作中的作用”?。这显然是对戏剧的假定性和可能性特征的进一步强调。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西方戏剧领域中第一个探讨表演艺术理论、创作方法和演员技术等问题的戏剧艺术大师。他创立的表演理论体系就是要帮助演员体验角色的精神生活,在舞台上创造出艺术的真实形象。他要求演员必须学会掌握创造人物形象的表演技巧’真实揭示人物的心理生活和精神世界,提出演员应该成为既能做到善于观察、感受和理解现实生活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又能做到在真实可信的行动中揭示出角色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的人。而且演员的一切创造活动都应努力遵循人的天性和生活的自然属性,建立起正确的和自然的自我感觉,如此才能创造出“艺术真实和自然”来。表演艺术是感觉(视觉、听觉)艺术,是为观众创造人物形象的艺术,而要创造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与人的情感,—定不能违背人的天性,不能违背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心理。人物形象塑造的优劣成败,直接影响着观众的接受度,直接影响着戏剧艺术创作的完整性与完美性。而观众的情趣好恶,也直接决定着戏剧演员表演的成败。

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为“打破舞台是个真实世界”的幻觉,创立了“叙事剧”,期望用叙事的方法表演戏剧内容。他强调演员必须使自己的表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全自然的表演,必须能够做到对所创造的角色形象给予主观认识和合理解释。他要求演员既是表演者又是角色,既能与角色产生共鸣,又能与角色间离开来,“演员对待他的角色和表演场面要有思想和感情的立场”,要从所谓的自然表演转向真正的艺术表演。而且,演员要用自己的表演时刻提醒观众这是在演戏,让观众意识到他们只是在看戏剧表演,引导观众对戏剧中的内容做出理性的思考与判断。也就是说,布莱希特的理论是反对演员表演时融入角色,反对观众看戏时融入剧情,尤其是反对观演者之间因为舞台的表演而发生任何情感上的共鸣和感性认同。可见布莱希特对演员的表演提出的是一个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截然相反的新标准。也正是这种不同才有了表演艺术上“体验派”与“表现派”的并驾齐驱。

戏剧表演论文篇(9)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2012 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面上)项目“荒诞派戏剧的戏剧符号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522198)。

作为一种反戏剧流派,荒诞派戏剧于二战后出现在欧洲戏剧舞台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尔兰杰出作家塞缪尔·贝克特创作的《等待戈多》自1953年问世以来就以其荒诞不经的表现形式、晦涩难懂的内容而著称,被认为是轰动当时欧洲乃至世界文坛的荒诞派戏剧典范之作。观众及评论家们普遍认为,剧作枯燥乏味,角色对白简单而缺乏逻辑性,整场演出如同一面镜子,通过剧作本身的荒诞性,映射出当时世人所生活的世界的荒诞性。如果说这部作品在内容的被欣赏与理解方面的确存在一定难度的话,但无疑作者还是用“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通过贝克特的艺术之手,《等待戈多》用荒诞的艺术手法,反映了荒诞不经的社会现实。观众与剧中角色的跨界交流虽然遭遇重创,但与作者的(通过演员的表演)交流却达到了无比的一致,最终“荒诞的内容与对白,引领观众直达现实这荒诞的世界”。2001年,戏剧《等待戈多》在塞缪尔·贝克特的祖国爱尔兰被第一次搬上银幕,以更广阔的平台满载着作者对现实世界的别样表达与更多的观众产生了心灵的碰撞。

无论是戏剧版《等待戈多》还是电影版《等待戈多》,均涉及了观众与导演等的语用交际。但电影与戏剧在语用表达方面的确存在诸多差异,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作为一种时空复合、视听兼收的艺术,电影借助于影像艺术独特的符号系统,不可避免地具有叙事性。在语言交际能力方面,此处所指的电影语言就是:“电影艺术家用以与观众交流的、表达其本人对客观世界看法与主张的语言工具。”林赛认为:电影与建筑、雕塑、诗歌一样,以不同形式表述人类对审美感受的共同体验。闵斯特堡则提出:电影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摆脱了现实生活中时间与空间对思维的束缚,自由地运用想象力,建构另一个世界。倪祥保认为:明暗、光影、色彩、景别、景深角度、镜头、速度、人称与意谓等是重要的电影叙事符码。在著名符号学家罗兰·巴特看来,电影则是一种“综合系统”,电影语言系统比自然语言和文字系统更加复杂,是声音与连续性影像形成的联合体。在电影语言学家眼中,蒙太奇、长镜头、意识流是电影语言的三种基本手段。

而戏剧的语用表达符码在t·考弗臧看来则可分为语言、语调、表情、动作、调度、化妆、发型、服装、小道具、装置、照明、音乐及音响效果等十三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曾就戏剧做了大量论述。亚里士多德把戏剧看作一种表演文本,既有文字叙事的共同点,又有表演自身的特点。叶长海在《中国戏剧学史稿》中提出将剧本、演员和观众看作戏剧的三个核心要素,提倡将关于演员的研究纳入舞台艺术研究,以强调演员表演对于展现故事的重要作用;而有些研究者则将目光投向了戏剧观众,将观众观看的行为比作读者的阅读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观众欣赏戏剧的过程实际上是观众与导演、演员的交际过程,由此便产生了交际行为中的语用活动。就叙事学与戏剧的关系而言,学者们较多关注戏剧文本对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剧情发展的建构。例如在展现人物性格的叙事方法方面,荒诞派戏剧比较偏爱使用表现人物外部活动的手法。在《等待戈多》中,第一幕描写了两位主人公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在一条荒芜的小路上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第二幕开场时两人依旧等待如初。因为剧本无法像小说那样对人物心理活动进行详细的说明,这一剧本叙事的限制性反而被贝克特利用来有力地表现出单调、重复的人物外部行为上,成功地表达了对人类存在的意义的探索。

在符码的语用叙事方面,电影与戏剧存在诸多差异。由于戏剧仅以舞台这一有限的空间为演出阵地,其叙事功能受语用符码数量的限制,不得不采用隐喻等方式将舞台上无法直接布景表达的信息传递给观众,有时会因为观众的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影响,直接造成演员与观众交际的语用失误。在时间符码表达层面,戏剧故事情节中的时间表达受舞台上的表演时间及道具效果所限,角色行为不可能达到变换自如,时间的变换只能靠相关舞台道具与布景的变换并通过类比、隐喻等方式来扩充观众的想象空间,以有限手段表现无限情节,这也正是戏剧舞台叙事艺术的魅力所在。正是在这样一种智力较量层面的间接交际,才使得戏剧语用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同戏剧叙事艺术相比,电影则通过镜头语言的变换及蒙太奇手段人为地制造出多个时空,从而实现犹如乘坐时间机器般地随意进行时空穿梭。借助于高科技手段,电影的时空限制远远少于戏剧,可以随意采取倒叙、插叙等手法, 来去自如, 贯古通今。在叙事结构方面,对于戏剧而言,其基本结构单位是“幕”。对于电影而言,镜头则是其基本叙事单位。电影语言就是由无数镜头词汇的无缝组接完成的动态话语。

在交际对象方面,无论电影还是戏剧都是编剧与导演指挥演职人员与观众的对话,只不过在这个交际行为过程中,又将涉及许许多多的更加细致、直接的交际行为。比如导演与编剧就剧情所进行的探讨、与演员们的沟通,指挥,等等。只不过有区别的是,一旦演员们已经进入表演环节,对戏剧这种艺术形式来说,整个与观众的交际行为是完全不可逆的,是即时发生的。也就是说,戏剧表演过程中,在剧场里,舞台上的演员们一旦进入角色,即已经开始了和观众的交流,而且在这个特殊的单方面的交流过程中(单方面是指:观众一般情况下不可以像真正的自然对话那样有打断对方或插话行为,亦即不会有多重话论的产生,除非发生由于对演出不满而中途离开剧场或“喝倒彩”这种发泄不满或抗议的情况,即出现单方面终止交际行为的语用效果),演员只是按照导演的指示,直线般地按时间顺序持续表演,宛如某个人自言自语说着单口相声或唱着独角戏一般。可以说,没有任何两场演出会是完全相同的。这一点与电影拍摄过程中导演可以反复让演员不断重复表演同一场戏(只要他感到不满意)是完全不同的。

在《等待戈多》的戏剧版演出过程中,剧中人物流浪汉爱斯特拉冈不仅要和弗拉基米尔(剧中另一人物)进行对话,还要通过他们二人的交流表演活动,与在场欣赏戏剧演出的观众进行交流,只因为他们是实时的舞台演出,面对的是紧密关注剧情发展的观众。贝克特主张:“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真正的艺术。”这一指导思想在演出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体现。无论剧中演员的互动表演是否成功,他们与观众的交流却立竿见影。有的观众在演出过程中毅然退场,有的则观赏得津津有味。整个语用符码的传递链条由以下环节构成:(荒诞的)现实社会、作者(承认社会的荒诞性)、演员(身体力行地表演着“荒诞”)、观众(观看“荒诞”,接受“荒诞)。

在上文中,现实世界的荒诞性及其存在性在作者的大脑中得到了极大的展现。作者必须通过演员的演出这一途径与观众进行互动并最终取得理想交际结果,从而使自己对社会的个人看法得到重大普及。因此,戏剧演出过程中编剧、演员与观众的交流会有多重“话论”的出现。当演员进行表演时,观众可能会因为对演出的不满产生抵制情绪并毫不掩饰表现出来,从而对演员直接产生回应,在这种情况下,演员的演出情绪会受到负面影响。在不同场次的演出实践中,受交际对象双方频繁更换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点、不同场次的演出可能会由不同的演员承担,而观众也会有所不同。

在电影版《等待戈多》中,导演将和演员进行多次的交流,向其提供解读剧本、熟悉台词的机会与可能,这就构成了电影中叙事结构的主要思路与环节。相关符码的表意顺序如下: (荒诞的)现实社会、导演(承认社会的荒诞性)、演员(身体力行地与导演进行验证)、导演(承认社会的荒诞性)、观众们(观看“荒诞”,接受“荒诞),最后引起共鸣。

演员的演出可以一遍又一遍不间断反复进行,直到导演满意为止。这里便涉及多重话轮的使用。可以说,在导演与观众进行交流、演员与观众进行交流之前,导演将和演员进行多次反复沟通。而在演出过程中,整个银幕的世界的那一部分不会受到任何观众由于对于电影内容满意与否的干扰,无论观众如何反应,影片的播放进程始终不会被打断。也就是说,电影摄制过程中出现的反复纠错并不会出现在与观众的互动环节中。整个演出就是线性的单项信息传递过程。只有在电影播放完毕,观众的评论才会以另一种形式与演员们进行慰问评价。

无论是电影,还是戏剧,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交际由此产生。相对而言,电影语言比戏剧语言在语用表达方面有更多可展现的内容、有更多可以借用的语言形式,等等。戏剧版《等待戈多》中,演员不得不借用舞台道具的符码隐喻来进行深层次目的性文本的表达,而电影版《等待戈多》中静态的画面则留给了观众更多的淡定、从容与思考。真实的小树梢几片绿叶的突然出现、灯光的时明时暗对时间变化的暗示都赋予了电影强大的符码表意功能。电影摄制过程中,演员不必担心如戏剧般的实时演出的紧张感,而只需要容忍与承受来自导演的压力便可以使自己在最终的电影演出中定格。戏剧看起来似乎远不止那么简单。戏剧演出过程中没有人能在观众的众目睽睽之下敢于转而求询于导演,而只能无助地注重演出的各个细节。因此,电影的言语语用表达就好像有人喜欢多次反复修改稿件的写作方式,而戏剧语言的语用表达则如同参加考试一般需要勇敢者一气呵成。

[参考文献]

[1] 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john pier.关于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的若干思考[j].龙娟, 尚必武,译.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01).

[3] herman d.introduction:narratologies[a].narratologies:new perspectives on narrative analysis[c].colu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9.

[4] 倪祥保.电影叙事符号的美学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

[5] 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 t·考弗臧,李春熹.戏剧的十三个符号系统[j].戏剧艺术,1986(01).

[7] 宫宝荣.戏剧符号学概述[j].中国戏剧,2008(07).

[8] 汪献平.电影叙事与戏剧叙事之比较[j].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5(01).

[9] 王天昊.试析电影语言的交际能力[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1(12).

[10] 孙宇,王天昊.美国影片《完美的世界》叙事特点探析[j].电影文学,2010(13).

戏剧表演论文篇(10)

作为戏剧教育、学术研究前沿的引领作用

顾名思义,本文所谓“学院派戏剧”是以戏剧专业艺术院校以及专业研究团体为主体,以教学、学术研究为核心诉求的戏剧演出,比如教学汇报演出、学术研究演出、戏剧节演出等。这一类戏剧演出通常有着独特的演出面貌,以及明确的、较高的学术追求。这些是由于其自身的演出创作性质决定的。

需指出的是,“学院派戏剧”与“校园戏剧”在概念上的不同,后者主要是指校园中的业余戏剧活动,即多数是由非戏剧专业的大学生所组成的社团开展的戏剧活动。改革开放尤其是近二十多年,“校园戏剧”在我国的戏剧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自发组织的小剧团、小团体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我国话剧艺术的发展的重要构成,因为这些都是来源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的、来源于广大青年学子开拓、创新的东西――“学院派戏剧”在这一点上与之有着天然的相似之处,更因具备更优越的制作条件,成体系的创作流程而具备更为突出的学术研究价值和鲜明的创作追求。“校园戏剧”的某些演出实际上也带有“学院派戏剧”的影子。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戏剧文学的创作与实践”,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演剧学科长岛确的论题是《戏剧构作的概念及实践》,韩国中央大学校公演影像创作学部李岱颖的论题是《论戏剧构作和文本分析方法》,中国中央戏剧学院胡薇的论题是《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浅谈戏剧文学系戏剧创作专业的一年级写作教学》,韩国青云大学广播与表演学科李源基的论题是《剧作体验-帮助表演学生提高演技的课程》,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戏剧系安德鲁・莫韦特老师的论题是《从文本到演出-浅谈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单人故事表演剧”的文本创作过程》,新加坡拉萨尔艺术学院院长奥布里・麦勒的论题是《戏剧文学的创作与实践》,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戏剧艺术系帕维特・马哈萨里南德的论题是《泰国当代戏剧剧作家和剧本创作》,格鲁吉亚国立鲁斯塔维利电影与戏剧学院院长格奥尔吉・玛尔格维拉什维利的论题是《戏剧艺术历史和理论教学-以格鲁吉亚绍塔・鲁斯塔维利戏剧电影大学为例》,菲律宾大学蒂利曼分校文学院、语言与戏剧艺术系亚历山大・考特斯的论题是《后殖民背景下戏剧文学的后现代教学方法》,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聂珂玲的论题是《在瑞典的亚洲戏剧历史与理论教学》,蒙古国国立文化艺术大学戏剧系主任冈胡雅克的论题是《戏剧的欠缺与创新-以纳木达格(namdag)为例》,等等。从这些研讨论题就可以看到论坛的重学术、重层次研究的取向。

让我们通过本届戏剧节的具体演出来看一看我们所谓的“学院派戏剧”。

开幕展演剧目是韩国青云大学的《全家福》,是在中央戏剧学院操场上演出的。该剧通过一个小女孩的自述,讲述了一个她与家人最后一次合照全家福的故事。该剧演出方式较为独特,六名全身涂满色彩的演员在操场上自由表演,给观众带来了新颖的戏剧形式感。这出剧目在韩国的街头进行过露天演出。该剧演出可以说是以现代都市年轻人的视角来阐释家庭观念的佳作。

由sterre maier执导,韩国中央大学校媒体公演影像大学演剧映画学部改编的韩语版音乐剧《我爱你,你如此完美,现在改变吧!》是一部富有思想性的浪漫音乐剧。该音乐剧以16个简短、独立的故事为结构,表现了“爱情”这一人类永恒主题,从恋爱第一次约会到婚姻而人生终点,对展现了人生的各个阶段;钢琴、小提琴现场合奏布鲁斯音乐、乡村音乐及福音音乐等不同风格的音乐。50多个角色仅由6名演员饰演。演出发挥了韩国当代舞台剧的互动特点,而动态的舞台布景设计简炼、概括。1996年,该剧在纽约百老汇首演并获得成功,业已成为百老汇连续演出时间较长的剧目之一,十几年来在400多个城市上演4000多场。

印度国立戏剧学院在北剧场演出的《卡纳》,讲述的是勇士karna从出生、成长到牺牲的过程,以及其肉身消灭之后的身世之谜,灵魂转世来告白的故事。勇士karna在战场上被贵族pandavas冷箭射死,pandavas的生母kunti女王万分悲痛,因为karna出生后被平民radha收养,并将他抚养成为一名骁勇武士,是平民们反抗贵族暴政的领袖。kunti女王不顾平民们的阻拦,带走了karna的尸首,既不让养育karna的平民们触摸他,也不允许平民们为他祈祷。养母radha在绝望中呼唤karna的灵魂,还魂的karna还魂倾诉自己在人世时内心始终无法掌控自己命运,而这一切的根源原来自己的贵族血统。演员们运用表现力极强的肢体语言融入了浓厚的印度风情的舞蹈动作,缔造了充分的舞台行动。

蒙古国立艺术文化大学在黑匣子演出的话剧《鹿-人》,通过人物内心深处的真实与现实之间的碰撞,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具有神秘力量的亲缘关系。故事讲述的是到森林游玩的一对新婚夫妇,打猎误伤了女子的前夫。这件事勾起重重往事,令他们痛苦、挣扎、冲突。这次话剧除了导演和编剧之外,舞美、灯光、音效、配乐都是蒙古国立艺术文化大学三年级的学生。

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这是第二届,首届戏剧节中亦有不少精彩演出,让我们稍加回顾。

美国百老汇经典音乐剧《名扬四海》,是中央戏剧学院与美国倪德伦环球娱乐公司、北京东方百老汇国际剧院管理有限公司、美国百老汇凤凰音乐剧制作公司的合作项目,也是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表演教学实践取得的一大成果。巨大的金属楼体结构在舞台上运动自如,变化丰富的灯光处理呈现出多变的空间感。舞台灯光灯光以鲜艳的纯色为主,随音乐变化,自如、得当。该演出音乐欢快,主题积极向上。尽管只是作为开幕式的欣赏片段,观众依然可以领略到大气时尚的舞台魅力,显示出中央戏剧学院所代表的“学院派戏剧”的鲜活魅力。

如果《名扬四海》带给观众的是音乐剧所特有的、明快简洁的舞台演剧观念和跃动的激情,那么中央戏剧学院上演的《潜在的支出》便令观众直接感受到了“学院派戏剧”的实验型戏剧的魅力。编剧为俄罗斯当代剧作家维克托丽娅・尼基福罗娃,讲述21世纪莫斯科一对兄妹的故事。开场时,演员以和观众做互动数字游戏的方式,让观众逐渐进入剧情,别有新意。舞台设计干净而大气,可以随意从台板直接支起放落的桌椅、方台,出人意料。舞台灯光与投影幕的结合是一大亮点:不断变换的背投影像,揭示着事件发生的不同场所。一摞摞巨大的单据高低起伏,灯光借此清晰地勾勒出了每个演区,别致而富有层次。每场之间的过渡处理得节奏流畅而又呈现出不断递进的无形压力。

韩国中央大学校媒体公演影像大学演剧映画学部带来的《费德尔》,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原剧的基本故事情节,在导演的全新阐释下,整个演出渗透出清新而凝重的氛围。演出运用了水和纱布这两个意象来贯穿,主要演员服装大体分成红、黑两色,在暗示对立关系的同时给观众以鲜明的视觉对比。值得一提的是,现场的鼓声统领着整个剧的发展。演员以其富有张力的动作语言,甚至把演出扩展到观众席,使得这个作品有了更强的观演互动感。

除此之外,来自其他国家的精彩剧目包括印度国立戏剧学院的《十二怒汉》,越南河内戏剧电影大学带来的《伊索》,蒙古艺术文化大学的《契诃夫戏剧集锦》,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演剧学科演出的《春香》,韩国青云大学带来的《严密监视》和日本桐朋学园艺术短期大学演出的《蟠龙》等均各具特色,尤其是日本大学的《春香》,表演细腻,极具民族韵味。

通过以上两届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的演出,我们可以看到本文所论述的“学院派戏剧”的基本面貌,这些演出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其各自国家的文化状态、戏剧现状,尤其是从事戏剧专业教学、研究的人群对于戏剧的自我观照角度。

基于戏剧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目的的专业戏剧节,对于当今中国乃至国际戏剧艺术的发展,其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专业艺术院校具备强大的学术研究、艺术实验的硬件、软件条件,比如中央戏剧学院,其师资队伍人才济济一堂,在各自的导演、编剧、表演、舞美等领域有着大批走在戏剧学术研究、实践前沿的、有影响力的人物;学院的几个大、小剧场就是“实验室”,整体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围绕着一台演出的创作展开的,具有极强的实践学科教学的特色,这无疑是这种“试验田”得天独厚的资源;通常一个表演班级在一个学期只排演一个教学剧目,在整个创作即教学活动中能够系统化地、进程化地展开,在具体的环节与导演、编剧、舞美、音响等各戏剧综合艺术创作集体共同推敲、力求到位。

应该说,在“学院派戏剧”这块“试验田”的庄稼是精耕细作的,是有着明确清晰的学术追求、开拓创新的。事实上,多年以来,“学院派戏剧”对戏剧艺术整个圈子的创作发展在很多方面起到了学术研究的引领作用,这正是其光彩所在、魅力所在。

对商业市场的“搁置”是基础学术研究的沃土

“学院派戏剧”对于商业市场的“搁置”是其一大特色,“搁置”是求同存异,是现实地、理性地看待、分析“学院派戏剧”及其生存、发展的重要思想。由于教育教学的基本目的要求,“学院派戏剧”是几乎没有商业利益诉求的,这恰恰为戏剧乃至文艺创作的创新、开拓提供了肥沃的基础土壤。无论在剧目的选择以及创作、改编,导演、表演、舞美的阐释、构思,均是力求从戏剧创作规律的角度介入,是以打造学术精品的核心目标为准绳的。

对于创造、开拓的思想体现在具体实践上的单刀直入,“学院派戏剧”群体是具备坚定的、基本的共识的;戏剧乃至文艺问题是综合的、复杂的、多层面的,是不能一概而论的;新中国建立以来,“学院派戏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蓬勃生机,是这一群体几十年以来一贯坚持非商业戏剧演出、坚持以艺术创造、学术研究为核心的理念作为思想基础所造就的。

对商业市场的“搁置”并不是不考虑演出市场现状,而是要剔除以商业获利为重要甚至首要追求的影响因素,它们之间并不存在矛盾。在这一问题上,我们首先要区分所谓的商业市场戏剧与文艺为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的区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戏剧艺术市场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发展。经济生活发挥出其强大的、现实的影响力,对于文艺、戏剧的发展无疑是大好事,这些年来戏剧艺术在题材、形式、制作等方面均显示出不断提升的态势,大量精品、大制作不断涌现――需要指出的是,大制作不能跟精品划等号,这是艺术创作规律决定的,也是文艺几千年来的实践证明了的,是不争的事实。

既为商业演出,必有商业追求,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的标准来判定,因为商业化并不必然导致艺术水平的低下,而是要认清成规模的商业化演出运作会给戏剧艺术本身的发展带来哪些负面的影响,比如消费文化、快餐文化是否会影响戏剧艺术的开拓与创造?对于大众趣味的迎合是否会使戏剧艺术失去文化的引领作用?跟随商业需求是否会使创作在内容和形式探索方面失去先导性?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戏剧艺术群体今天需要加以面对、明天需要交出答卷的。比如,中央戏剧学院下属的戏剧艺术研究所,既是学术研究机构又是艺术实践机构;研究所下设音乐剧教育与创作研究中心,东方戏剧研究中心(包括欧阳予倩研究中心等),西方戏剧研究中心(包括莎士比亚研究中心、奥尼尔研究中心和布莱希特研究中心等),影视艺术与传媒文化研究中心,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如国际著名学者和艺术家的讲学、演出及工作坊。先后编辑、翻译出版了大量著作及译作,为戏剧艺术的理论研究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研究所演员参加了众多电影、电视剧的演出,获得过政府奖、飞天奖、百花奖、金鹰奖和柏林、戛纳、芝加哥、威尼斯电影节等众多国际国内奖项;而创作演出的《黎雅王》、《四川好人》、《情人》、《椅子》、《爱情蚂蚁》和《切・格瓦拉》等舞台作品几十年来更是在戏剧艺术的艺术实践领域起到了标杆、示范作用。

二、“学院派戏剧”是一国戏剧演出的重要组成

百花齐放才能各取所需,“学院派戏剧”也有自己的观众群体

文化艺术的发展贵在多元的繁荣,戏剧也是如此;在戏剧这座大花园中,“学院派戏剧”就是不可或缺的一朵奇葩。它也有自己的观众群体,这是由戏剧文化需求的多样性造成的。

“学院派戏剧”在几十年以来的演出历史证明,它始终是受到戏剧艺术领域专业人士关注的,同时也是拥有人数众多、人群广泛的观众群体的。这些观众或许是一些更专业的观众或者说有此追求的观众,并不一定是学者、专家、从业人员,而是包容更为广大的一个观众群体:我们从大多数“学院派戏剧”几乎场场爆满的情况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当然这与身处艺术院校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我们同时不能忽略的是,这些观众恰恰是包含了大量的未来戏剧艺术创作、实践的主力军。如果说观众群体是可以培养的(这一理论是有着广泛共识的),那么有系统地、大批量地培养着一批批新的观众群体,对戏剧艺术的未来发展难道不会产生重大的、深远的影响吗?

现状情况是,“学院派戏剧”在我国似乎重视不足,无论是在戏剧专业学术研究领域还是在演出的社会推广领域。要改变我国戏剧演出的构成,彰显“学院派戏剧”在此构成中不可或确的重要占比,不仅具有急迫的现实意义,且具有深远的发展意义。

坚持基础戏剧学术理论研究的必需

坚持基础戏剧学术理论研究是“学院派戏剧”群体肩负的艺术重担和不可推卸的艺术使命。我们都知道,自然科学、人文科学领域多有基础理论及实践的研究机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这正是“学院派戏剧”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的理论依据,带有学术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性质的戏剧演出必须得到充分的认可和足够的重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网站地图